鰲山衛鎮

鰲山衛鎮

鰲山衛街道位於山東省青島即墨區東隅,鎮機關駐地距即墨區政府所在地20公里。東瀕黃海,南與青島市嶗山區接壤,西與龍山街道交界,北與溫泉街道相鄰。 總面積為101平方公里。2000年全鎮總人口5.1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鰲山衛街道
  • 外文名稱:Aoshanwei Sub-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街道辦事處
  • 所屬地區: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
  • 電話區號:0532
  • 郵政區碼:266237
  • 地理位置:即墨區東部
  • 面積:101平方公里
  • 人口:5.1萬(2000年)
  • 方言膠遼官話
  • 氣候條件: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鶴山、天柱山等
  • 車牌代碼:魯B
鎮情概況,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特色產業,社會事業,文教體衛,人民生活,村鎮建設,自然狀況,旅遊資源,鰲山衛旅遊區,鰲山衛城,天柱山風景區,大管島,小管島,東京山,長門岩,歷史人物,徐復陽,邱登階,周銘旗,姚慶祥,顧正光,杜宗勛,陳銳霆,李愛昌,何淑艷,顧秉節,苗彩銘,榮譽稱號,

鎮情概況

鰲山衛街道陸地面積96.96平方公里、海岸線19.8公里、5個島嶼,轄63個行政村,5.2萬人口。
鰲山衛街道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其地東臨黃海,南接嶗山,距青島火車站43公里,距青島流亭國際機場僅23公里。鎮域內濱海公路、萊青路、鰲藍路和鶴山路四條主幹道縱橫貫穿。
鰲山衛街道有著豐富的山、海、島、灘、林、港等自然資源,發展旅遊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境內的鶴山與嶗山一脈相承,為國家AAA級風景區,是道教“全真派”的發源地,自古就有“嶗山最秀者首推鶴山”的佳句,還有民俗名山——東京山、形似華表適宜登高探險的天柱山、有原始森林公園之稱的豹山等,諸峰相擁,險峻秀麗。19.8公里長的海岸線上分布著灘平水清、沙細如毯的金沙灘。青島第二大海灣——鰲山灣中鑲嵌著翠竹叢生、植被茂密的大管島、小管島長門岩等島嶼,島上的千年耐冬花世所罕見。在特產品方面,當地盛產的“鰲福”綠茶、院上花卉苗木、神湯溝青板魚、馮家河海參、管島鮑魚、白廟射箭口芋頭、大任粿條條、後馬蝦米、高山里魚片、垛石公母石櫻桃、豹山杏、鶴山柿子等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近年來,鰲山衛街道黨工委和街道辦事處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高端旅遊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特色鄉村旅遊業。先後引進了香港中旅青島海泉灣、青島天逸海灣國際度假城、青島天熙樂生療養康復中心、和興鰲山療養度假區等高端旅遊項目,豐富了鰲山衛旅遊內涵,提升了青島東部黃金海岸的旅遊形象;引進了青島慧谷軟體園IT服務外包鰲山基地、國家海洋科學與技術實驗室等高科技項目,加快發展IT服務外包、海洋科技等產業,實現了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研製的新突破;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勢,在充分發揮旅遊度假大項目龍頭帶動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全鎮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特色鄉村民俗旅遊產業,推出了“環海美食民俗游”、“茶鄉風情游”、“登山賞花宗教游”三條特色旅遊線路,每年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歷經600餘年滄海桑田的鰲山衛鎮,隨著旅遊業的大開發,現已成為青島市衛星鎮、山東省文明鎮、全國環境優美鎮、國家級重點鎮。

歷史沿革

鰲山衛街道在元代以前是一個依山傍海的村落,因村內有一小山形似“鰲”而稱鰲山。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政府派指揮僉事廉高在鰲山築城設防。
鰲山衛鎮
明建文四年(1402年),設鰲山衛,轄雄崖守御千戶所和浮山備御千戶所。
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鰲山衛屬地歸併即墨縣。
民國時期為即墨縣第二區。
1945年即東縣人民政府設鰲山區,
1946年8月,同湯泉區合併為湯鰲區。
1949年改為即東縣鰲山區,1950年改稱第九區, 1955年8月又改稱鰲山區。
1958年成立即墨縣鰲山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改為鰲山衛鎮至今。
2013年改為鰲山衛街道。

行政區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前,全街道糧食畝產71公斤,總產245.66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187公斤,總產為648.5萬公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提倡科學種田,修整土地,擴大灌溉面積,使糧食產量大大提高。2000年糧食畝產370公斤,總產達到1066.2萬公斤。
1990年以來, 大力發展高值田,實行種植結構調整。2000年,種植業總產值1.697億元,其中林果業總產值724萬元,茶葉總產值4000萬元。果品種植面積433公頃,果品總產2344噸;茶葉種植面積160公頃,茶葉產量100噸,使鰲山衛街道成為青島市三大茶葉生產基地之一。該街道建起鰲角石、大龍嘴兩處無公害茶園,並培育出“鰲福”“嶗寶”等青島地區名牌綠茶,“鰲福”牌綠茶獲得全國名優茶評比一等獎、青島市綠茶評比一等獎。該街道投資500多萬元,規劃建設了占地13.3公頃的都市農業觀光園,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的栽培,建冬暖式大棚46個。2000年,全鎮花卉、苗木種植面積已達106公頃,成為青島地區最大的花卉、苗木生產基地。植被面積的擴大,大大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2000年,全鎮有畜牧小區3個,養殖場68個,其中肉食雞養殖場61個;大牲畜存欄1930頭,生豬存欄8300頭,肉類總產量6350噸,禽蛋總產量1440噸,畜牧業總產值為6130萬元。
該街道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山區共植樹造林24.7公頃,平原共植樹298萬株,森林覆蓋率為32.6%。
全街道耕地面積3114公頃,播種面積4317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為1921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396公頃,糧經作物產值比為4:6。
2000年,全街道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5359萬元,其中,農業16246萬元,林業724萬元,畜牧業6130萬元,漁業42259萬元。

第二產業

工業: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只有少數紅爐、白鐵、磚瓦窯等零星個體手工業。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建起了鰲山機械廠等社辦企業。到1978年,有社、隊企業4個, 從業人員有96人,實現產值2.5萬元,實現利稅0.3萬元。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該鎮形成了鎮、村、聯戶、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的局面。鎮村企業主要有機械、塑膠、冷藏、橡膠、飲料、錨鏈、地毯、電鍍、鑄造等項目,產品門類繁多。 截至2000年年底,共有工業企業708個,從業人員8120人,完成工業總產值8.4億元,實現利稅4231萬元。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2個,工業總產值1385萬元,工業銷售產值1332萬元;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下的工業企業706個,工業總產值8.26億元,銷售收入8.01億元。
建築業:鰲山衛街道的建築業是從無到有逐步發展起來的。1949年,各村只有幾個石匠、木匠、鐵匠結夥蓋屋壘牆。1965年成立公社建築隊,從業人員100餘人。1972年成立了鎮建築公司。2000年,鎮建築公司下設6個工程隊,從業人員560人,實現總產值3080萬元,實現利稅220萬元,資質為三級企業。
三資企業:1991年,韓國多娜產業株式分社投資20萬美元,成立了青島多娜發製品有限公司,成為鰲山衛街道第一個外資項目。2000年,全街道有青島藤華食品有限公司、青島前列海產品有限公司等6個“三資企業” ,外商實際投資520萬美元,累計1354萬美元,總產值2512萬元,銷售收入3517萬元,稅金總額70萬元,出口創匯2388萬元。

第三產業

1880年至1940年,鰲山衛有店鋪22家,主要從事商業、飲食服務業等,均為個體經營。新中國建立初期,政府發動民眾入股辦起供銷合作社,集體商業日益壯大。1956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私營商業大多數納入供銷合作社,全街道有供銷合作社1處,門市部40個,從業人員90人。1978年之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服務業、運輸業日趨繁榮。截至2000年年底,全街道共有商業、飲食服務業等各類服務網點676個,從業人員1553人,年創產值8506萬元,利稅380萬元。
鰲山衛街道依山臨海,旅遊資源豐富。20世紀90年代開始,鎮政府確立了以“五山(鶴山天柱山四舍山東京山豹山)三島(大管島、小管島、柴島)一線(沿海風光線)”為框架的旅遊開發格局。1993年,青島雙星集團投資300餘萬元,占地2.7公頃,建成集休閒、娛樂、療養於一體的青島雙星度假村,為一星級旅遊定點涉外單位。1994年,鰲山衛街道被列為青島市旅遊開發小區。1997年,建成鰲山海水浴場。1998年,投資200萬元,開工建設鶴山風景區一期工程,1999年竣工,修復了“遇真庵”三殿, 新建鶴山文化陳列室,整修了2500平方米停車場及八大景點。同年10月1日,鶴山風景區正式對遊人開放。2000年,全鎮旅遊接待人數達75萬人次,旅遊收入1500萬元。

特色產業

漁業為鰲山衛街道的特色產業。該鎮地處黃海之濱,海岸線長達19.8公里,有鰲山灣嶗山灣兩大優良港灣,附近無工業污染。有可開發的養殖水域面積1333公頃, 灘涂2133公頃。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沿海17個漁村以近海捕撈為主,少量養殖海帶、貽貝等,收益甚微。改革開放以來,該鎮堅持“以養為主,養殖、捕撈、加工並舉”的方針,淺海養殖得到迅速發展,成為該街道發展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2000年,水產品總產7.23萬噸,其中海洋捕撈3.2萬噸,海水養殖4萬噸,淡水養殖300噸;海上捕撈機動船450隻,總計噸位136噸,總動力4730千瓦;水產養殖面積1939公頃,其中海水養殖面積1915公頃,淡水養殖面積24公頃,有養蝦池養殖面積266.7公頃,扇貝養殖面積58公頃,鮑魚、海參等養殖面積188公頃,對蝦、扇貝、鮑魚、海參四項產值為5678萬元。2000年漁業總產值為4.2259億元。

社會事業

文教體衛

民國時期鰲山衛街道有私塾多處, 建國前有完全國小6處。新中國成立後,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發展。20世紀50年代開展掃盲活動,村村辦起農民夜校、識字班等。1976年全街道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不少人在掃除文盲的基礎上達到國中文化水平。1958年於鰲山衛建起了即墨第七中學,每年招收國中生200餘名。60年代,建起7處聯辦初級中學,即墨七中改收高中生,每年招收高中生240餘人。1986年成立了鰲山衛成人學校,根據當地需要培養專門人材。入園幼兒836名;國小11處,在校學生3570人;國中2處,在校學生3600人;高中1處,在校學生60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義務教育普及率均達到100%,學校設施達到省級標準,自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2530名,其中大學本科793名。
鰲山衛街道歷史悠久,勞動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如地方戲、曲藝、書法、繪畫、雕刻、剪紙等都各具特色,特別是院上村的海底玉雕尤為有名。新中國建立後民眾文化日益繁榮。1958年建文化站,1967年建廣播站,1974年建電影隊。20世紀80年代起,強村和機關、學校共建起圖書室、閱覽室71處,各類圖書45萬冊,街道、村共建立檔案室70處。
新中國成立前,街道內醫療條件很差,只有幾名中醫,一個中藥鋪,民眾治病以鄉間土方為主。新中國建立初期成立了衛生工作者協會,大村建立了醫療站。1956年成立聯合診所。 衛生技術人員逐年增加。1959年建立鰲山衛生院,各村設立醫療站。20世紀60年代末,各村成立衛生室,配備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2000年完成街道衛生院改建一期工程,有衛生院2處,占地10畝,有門診病房樓1幢,總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醫護人員64人,病床30張。此外有村醫療室60處,鄉村醫生和衛生員85人。全鎮人口自然增長率3.8‰,計畫生育率100%。
街道內各項體育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體育競賽形成制度。鎮、強村及鎮辦企業建有體育場、 文化活動室等活動場所120處,每年一屆的聯誼運動會吸引了各界幹部、民眾踴躍參加。

人民生活

新中國建國前,廣大民眾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年人均糧食50公斤,經濟收入不足40元。新中國建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純收入95元,人均口糧351.5公斤,2000年人均純收入3500元。飲食方面,20世紀70年代,農村吃粗吃飽,以玉米、地瓜為主糧;80年代後以小麥麵粉為主食。穿著方面,70年代穿青、藍、白單調衣服;90年代以來,穿著顏色多彩,樣式新穎,衣料以化纖、棉布為主,輔以綢紗等。房屋建築方面,80年代以前,房屋多以土坯、磚、石加黃泥築成;90年代以來,都以磚、石、鋼筋加水泥建造,而且房屋高、寬、新。新建樓房日益增多。全街道人均住房面積,1978年為7.26平方米;2000年為24.8平方米。2000年全街道電話裝機總量為9611部,入戶率達70%;電視普及率達95%;各種機動車輛已逐步成為代步工具;全鎮實現了五通(戶戶通電,戶戶通自來水,村村通程控電話,村村通有線電視,村村通汽車)。街道有敬老院、老年公寓各1處,解決了老年人的後顧之憂。

村鎮建設

1956年,即鰲國防公路正式建成通車。全長20公里(其中10公里在鰲山衛街道境內),路基寬8.5米,總修築面積為16702.5平方米,1975年正式定名為鰲藍路,成為鰲山衛街道進出即墨的通道。 為加強與周圍地區的聯繫,1958年後,先後修建7條鄉鎮公路,通車裡程為33公里。1978年後,又陸續完成青萊公路鰲山衛街道境內10公里路段的建設,路寬6米,瀝青路面。1994年,鰲山衛街道被列為青島市旅遊開發小區後,鎮黨委、政府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對外開放的硬環境。配合市公路部門完成了鰲藍路的鋪油工程。 1997年投入資金460萬元,對鎮政府駐地進行規劃建設,對汽車站進行改造, 把街道中心大街延長拓寬至鰲山海水浴場。2000年,又投資680萬元完成了海濱路、海港路和南北大街路面的拓寬、硬化,形成了以青萊路為經、鰲藍路為緯, 鎮級路、村級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柏油公路網。鰲山衛街道地處黃海之濱,1996年9月,政府投資2300萬元、征地100畝在柴島動工修建鰲山港,歷時3年,1999年正式投入使用。該港年貨運量達4.5萬噸,可停靠千噸以上的船舶。
1998年,鎮政府堅持“遠近結合,量力而行,分步實施”的原則,下大力氣整治鎮駐地中心大街, 聘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對鎮東部1.5平方公里中心區進行控制性詳細規劃,並繪製了《詳細規劃圖》,順利通過了山東省小城鎮建設“十百千”活動青島市級檢查驗收。 2000年,投入400萬元完成食品站改建二期工程、衛生院改建一期工程和西里商業街建設。 投資160餘萬元建成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府前廣場,建成綠地1000平方米; 投資200萬元修建鎮中心國小教學樓,現已正式啟用。2000年鰲山衛街道獲山東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榮譽稱號、青島市十佳小城鎮和村鎮建設先進單位稱號。2001年上半年,又先後投資3000萬元,完成沿海風光式防護林帶一期工程260畝,建成東西長3公里,南北長2公里的形象路段,栽植各類高檔觀賞性樹木1200株,漿砌排水溝1000多米, 修建花壇6000平方米,綠化2000平方米,鋪設人行道板12000平方米,安裝廣告燈箱120餘只,路燈100餘只,完成了鶴山、東京山風景區景點及配套設施建設,使城鎮品味進一步提升。

自然狀況

該街道地處山區,地勢西高東低,東西最大距離14.8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2.4公里,總面積為1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116公頃。主要山脈有寨山、黃山、峙山、豹山、台子山、天柱山、米谷山、高山、四舍山鶴山馬山姚家山、烏鴉山等。 其中四舍山為即墨市最高峰,海拔326.8米。主要河流有大任河,境內流長14公里,流域面積48.69平方公里。全鎮東臨黃海,海岸線長達19.8公里,有鰲山灣嶗山灣兩大港灣,島嶼星羅棋布,其中有大管島小管島、兔子島、馬兒島、女兒島、獅子島長門岩等。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芋頭、花卉、苗木、茶葉等。全街道植被面積3533公頃,覆蓋率34%。全鎮轄63個行政村。全鎮有於、張、王、劉、尹、姚、何、焦等74個姓氏,其中於姓最多。

旅遊資源

鰲山衛旅遊區

位於即墨東陲的黃海之濱,主要由鶴山天柱山、鰲山海水浴場姚慶祥烈士祠東京山風景區及有天然植物園之譽的大管島、小管島長門岩等構成。
鶴山素有“嶗山魂”之稱。因山的東峰有一石形狀似鶴而得名。也有傳說,從前這裡群鶴棲息,因而當地士民以鶴名山。鶴山分東、西、南三峰,面積約2平方公里,西峰最高,海拔223米。明代國子監祭酒周如砥在《鶴山正殿碑記》中盛讚道:“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嶗山最秀奇者,尤首推鶴山焉。”古人因而有“游嶗山不游鶴山乃為憾”之嘆。鶴山景觀錯落有致。自然景觀主要有聚仙門、仙人路、升仙台摸錢澗、滾龍洞、一線天、沐浴盆、玉鼓洞、造化窩、金蟾洞、道姑石、寶鼎崮、朝陽洞、開眼崮、梧桐金井、棲鶴梳羽、龜兔賽跑等。人文景觀有遇真宮松鶴齋招鶴回鳴水鳴天梯鶴山曉鐘、古人題詩刻石等。招鶴回鳴在遇真宮三真殿前至水鳴天梯十幾平方米的範圍內,遊人面北而站凝神擊掌,就會聽到空中傳來陣陣鶴鳴聲,不受氣候、季節、風向的影響,被稱為世界之謎。從三真殿到老君殿的台階謂之“水鳴天梯”,共有47級台階,遊客拾級而上,便會聽到叮咚悅耳的流水聲,令人倍覺神奇。

鰲山衛城

鰲山衛城初建時城牆為磚石結構,周長約2500米,高約11.6米,厚約6米。門有四,東名“鎮海”,南名“安遠”,西名“迎恩”,北名“維山”。後來,城東門改為“東安”,南門改為“南清”,西門改為“西泰”,北門改為“北平”。城牆外修有護城河,寬約8.3米,深約5米,引海水入河。海潮可抵東門,船隻由海可直達護城河。城中建築方正對稱,街道形如棋盤,四門洞達。城內有衛署、學宮、經歷司、倉廒、文廟、武廟、天齊廟等建築。城西築有演武廳,設廳堂、點將台等。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撤鰲山衛,其屬地多併入即墨縣。1953年,鰲山衛城門和部分城牆拆除,隨之,大部分古蹟毀損。今僅存遺址。
明初於沿海駐軍後,為了傳遞信息,於沿海高埠處遍設墩堡。屬鰲山衛直領墩26處,雄崖所墩11處,浮山所墩18處。鰲山衛及所屬3所之軍士皆隸軍籍,為軍戶,世襲。衛所軍士守城與屯田並重。其中,鰲山衛直領18處軍屯,屯田140餘頃,清初裁撤後歸併即墨縣的有6處,雄崖所有8處軍屯歸併於即墨縣,屯田約59頃;浮山所領軍屯25處,有9處位於即墨縣境內,16處位於今平度市境內。至清初,鰲山衛及雄崖所、浮山所歸於即墨縣後,軍士遂依其屯田、駐防處散居。其中,鰲山衛2396戶、8928人,雄崖所1854戶、5744人,浮山所3130戶、8570人,均歸併於即墨縣。

天柱山風景區

位於鰲山衛街道西部,南壁嶗山,東與鶴山風景區毗連,挺拔陡峭,因山形若石柱而得名。遠看峭岩聳立,“孤峰獨上,形如華表”。山柱側面鑲嵌著灰溜溜的石崮,有的上連柱體,下端翹起,搖搖欲墜。頂部有幾塊巨大頑石,如削似鑿,其間有一道僅能穿過的豁口,名曰“南天門”。柱體上的石罅中,長滿荊棘、花草。立於峰頂,可以看到渾然一色的藍天碧海、疏落有致的海邊漁村和時隱時現的島礁船帆,盡情領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從山頂西望,還可看到不遠的山丘上,有兩塊形似男女的奇石,男在東,西向叩首,女在西,東向作揖,彬彬有禮,似故人相會,天然造化,恰成妙景。

大管島

位於鰲山頭東南、嶗山灣中,面積0.58平方公里,最高點100米。海岸線長4.45公里。大管島生態環境和植被仍然維持著原始自然的狀態。春秋季節多種候鳥在此棲息。島的西、北兩面有淺海沙灘,東、南兩面多懸崖峭岩,為玲瓏剔透的海蝕石。在島東側懸崖之上,生長著47棵樹齡數百年的耐冬樹,是島上一大景觀。

小管島

位於鰲山頭東南,小島灣嶗山灣之間,距陸地最近約3公里,離鰲山港4公里,面積約0.29平方公里。“管”是竹的別稱,此島自古以來實竹叢生,因名管島,為區別於大管島,乃稱小管島。在西北面的碼頭登島,可見島上處處竹影婆娑,岩礁怪奇。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形成了小管島良好的植被,除少量耕地外,其餘全被花草樹木覆蓋,故有“天然植物園”之譽。島上有喜鵲、貓頭鷹、斑鳩、山草雞等數十種鳥類,春秋時節,更有珍禽白鶴在此棲息。

東京山

位於鰲山灣畔,東臨黃海,總面積0.4平方公里,海拔107米。共有兩座山峰,因西峰有一巨石形似鷹嘴,又名鷹嘴山。東京山之名則由神話傳說而得名。有為當地迷航漁民送燈歸航的傳說,也有為窮苦百姓治病救人的傳說,因此來此朝奉膜拜者絡繹不絕。東京山的“狐仙廟”始建於百餘年前,每年3次廟會,以農曆正月二十日最盛,最多時遊客可達5萬之眾。

長門岩

位於大管島東南16公里處,由3個島嶼組成,總面積0.25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84.7米。島上岩石因含雲母,到處散發著寶石般的晶瑩光澤,故又稱嘉寶島。長門岩北島西嶼占全島面積的70%,嶼之基部為棕褐色裸露的岩壁,白色條紋把岩壁勾劃成各種幾何圖案,宛如人工鑲嵌。長門岩因為盛產耐冬而聞名。《聊齋志異》記載:東海古蹟島,有五色耐冬花,四時不凋,而島上古無居人,人亦罕到之。這個有耐冬的島,即是長門岩。經考證,長門岩耐冬系原生性古耐冬樹群,系鳥群遷徙傳播形成。據載,嶗山耐冬系張三豐由該島所移植。長門岩上耐冬繁茂異常,特大耐冬樹200餘株,是同緯度最大的野生山茶群落。樹齡最高者約1300餘歲,其樹幹徑盈尺,形若巨傘,堪稱“耐冬之王”。島中另有一種植物,名“藤胡頹子”,漁民稱為“海棗”,屬常綠灌木,與耐冬緊鄰傍生。海棗樹8月開花結果,翌年4月果實成熟。在耐冬盛開時節,雜以累累青果,頗為奇麗。

歷史人物

徐復陽

字光明,號太和子,又號通靈子,明萊州府掖縣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二月十四日生。幼年雙目失明,流落到鶴山(屬鰲山衛鎮),拜遇真庵道士李靈仙為師,得李靈仙秘方治療,後雙目復明,遂於鶴山之鶴山洞中面壁九年,又至嶗山明霞洞太清宮潛修。功成後,仍回遇真庵,創道教法派“鶴山派”。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五月二十日逝世。敕封為“中元永壽太和真君”。

邱登階

號丹岩,鰲山衛人。明萬曆貢士,出任簡州知州。常常親蒞鄉村,徒步三四十里,力勸百姓務農紡織。風餐露宿,不費一錢,以情感服百姓。死後祀名宦祠。

周銘旗

鰲山衛人。少年好學,尤對當地歷史、風土、人情悉心研究。清鹹豐九年(1859年)考中舉人,同治四年 (1865年)進士。曾任大荔知縣。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編修《即墨鄉土志》,設歷史、人文、地理三門,現存手抄本。

姚慶祥

1929年2月19日出生於鰲山衛鎮姚家莊村。1945年參加抗日軍隊,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作戰英勇,曾多次立功,榮獲“艱苦奮鬥”獎章。1950年10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朝鮮停戰談判後,調任開城中立區軍事警察排長, 忠實保衛中立區和雙方代表團的安全。1951年8月19日,遭非法潛入中立區的美李武裝人員襲擊,壯烈犧牲。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於1953年1月追認他為一等功臣,並授予“和平戰士”光榮稱號。山東省人民政府在烈士家鄉修建了“姚慶祥烈士紀念館”。1988年1月5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

顧正光

1914年出生,盤龍莊村人。1933年參加國民革命軍32軍當炮兵,駐北京地區南花園。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任國民政府軍營長。1944年,任即墨縣大隊副大隊長,保全團團長。1945年,顧正光任高密縣縣大隊隊長。1946年,任青島保全旅旅長,轄兩個團。1948年11月,顧正光率領一個團從鰲山衛鎮南部起義,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任南海軍區副司令員。建國後任宣化第二炮兵學校教官,少將軍銜,1978年離休,1987年逝世於濟南。

杜宗勛

(1908~1994)字竹銘,高戈莊村人。抗戰前曾任青島日報社編輯,因撰寫進步文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逃亡日本東京。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考入北京大學,因帶頭鬧學潮,又被通緝,逃去東北。1945年,杜宗勛去四川銘賢學院任教授。建國後任山西省太谷學院教授。“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於1974年回到高戈莊村。回鄉後,他同村民一起培植雪松,從日本買進種子,在當地培育成功達12萬株之多,使雪松銷往國內各個城市。同時又幫助即墨第七中學培養靈芝獲成功。還在鰲角石村進行果樹倒粘皮的試驗,也取得了好成果。1978年回中國科學院山西分院工作。1994年去世。

陳銳霆

1906年生,盤龍莊村人。1936年在南京炮兵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任國民革命軍炮兵連長、營長。七七事變後,任國民政府軍32軍炮兵團長。在同日軍作戰中屢建戰功。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司令部參謀處長等職務。解放戰爭時期,任第三野戰軍特種兵縱隊司令員等職務。在解放濟南、南京戰役中戰績顯赫。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炮副司令員。現已離休。

李愛昌

1929年生, 鰲山衛鎮鰲角石村人, 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至198 3年, 先後任大任鄉副鄉長、農業生產合作社副書記兼社主任,鰲角石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等職。曾帶領鰲角石大隊社員劈山壘堰,建造高產穩產田,改變了鰲角石村的落後面貌, 成為即墨市農業先進單位。 1957年李愛昌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1963年出席華東地區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會議。1975年至1984年先後任即墨縣委副書記、縣革委會副主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系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六屆山東省人大代表。現已退休。

何淑艷

1935年11月生。女,鰲山衛鎮東里村人。1952年10月參加山東省第二屆運動會, 獲中學組400米第一名,破全國紀錄。1957年10月參加全國田徑運動會,以58秒6的成績獲400米第一名, 破全國紀錄,同時獲800米第二名。後多次參加全國田徑運動會,分別獲200米、400米第一名。1964年後,任上海市體育技術學院高級田徑教練員。1985年榮獲“新中國體育開拓獎”。現已退休。

顧秉節

1938年生,盤龍莊村人。自幼讀書,從國小到大學勤奮好學,謙虛謹慎,學習成績優秀。1958年高中畢業時,被保送到山東冶金學院學習。1960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61年畢業分配到山東省冶金廳任團委書記。1965年調往國家外貿部任人事局局長。1988年任外貿部中國海外貿易總公司總裁,享受副部級待遇。

苗彩銘

1940年4月21日生, 前馬連溝村人。1960年8月參軍,1965年7月參加中國共產黨,先後在瀋陽軍區某部任戰士、班長、運動員、教練員、連隊政治指導員、營副教導員、教導員、幹部訓練大隊副大隊長、瀋陽軍區射擊隊隊長。在任軍區射擊隊隊長期間,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運動員。在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上,其隊員榮獲三枚金牌、一枚銀牌。1995年在亞特蘭大國際奧運會上,射擊隊獲女子手槍射擊比賽冠軍。瀋陽軍區射擊隊榮立全軍集體二等功,1989年、1990年、1991年連續三年被總參謀部評為優秀運動隊。苗彩銘榮立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1985年授予大校軍銜,享受副軍級待遇。1999年4月退休。

榮譽稱號

鰲山衛街道地處黃海之濱,為海防前沿陣地,自古為軍事要地。1978年以來,鰲山衛街道在農業、工業、第三產業、文教體衛等方面都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全街道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村鎮建設先進鄉鎮、山東省擁軍優屬模範單位、山東省體育工作先進鄉鎮,青島市文明鄉鎮、青島市先進鄉鎮黨委、青島市小城鎮建設示範鎮、青島市重點鎮、青島市水產生產先進鄉鎮,即墨市第六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先進單位、即墨市土地管理目標責任制先進鄉鎮。在即墨市1999年度兩個文明建設考核中有16項工作進入全市先進行列,從1996年至2000年連續5年被即墨市評為先進鎮黨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