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鯊魚簡稱)

鯊(鯊魚簡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鯊魚共同組成軟骨魚綱的板鰓亞綱(Elasmobranchii)。鯊魚與其他板鰓魚類不同,身體呈紡錘狀,頭兩側有腮裂,但類似普通魚。除個別例外,典型的鯊魚皮膚堅硬,呈暗灰色,牙齒狀鱗片使皮膚顯得粗糙。尾部強壯有力,不對稱、上翹;鰭呈尖狀;吻尖,前突,吻下有新月形嘴及三角形尖牙。鯊魚無鰾,需不停地游泳以免沉到水底。

現存鯊魚約有300種以上,不同分類學家將其歸為13~22個科不等。我國約產70餘種,如真鯊(Carcharhinus)、白斑星鯊(Mustelusmanazo)、角鯊(Squalus)等。白斑星鯊為我國黃海、東海常見種,體側有白色斑點,卵胎生而無胎盤。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鯊
  • 拉丁學名:shark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鯊
身體結構,種類和習性,鯊魚的行為,對人類的危害,研究現狀,
鯊(shark)即鯊魚,多種具有食肉習性的軟骨魚,組成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的鯊目(Selachii)。鯊魚可分為八個目,每個目都是根據常見的身體特徵所分類。雖然這種方式看似簡單,但要為鯊魚分類絕非易事,因為做為界定之用的實際特徵通常不是那么明顯。鰓裂數目、魚鰭數目和類型、有無包覆眼睛的瞬膜、繁殖方式,甚至腸子裡頭的活瓣構造,都是用來區別鯊魚種類的特徵。以此區分的結果,就會變成兩種外觀看起來非常相似的鯊魚,也許根本不屬於同一目,比如尖吻青鯊大青鯊;也有兩種鯊魚看起來極不相像但卻又是同一目,同屬於真鯊目短吻棘鮫雙髻鯊就是這種情況下最好的例子。
為鯊魚分類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就連專家也無法在分類歸屬的細節上取得相同的看法。有些鯊魚權威將具有皺鰓的鯊魚獨立為一個目,稱之為皺鰓鯊目(Chlamydoselachiformes),而這種鯊魚已知的種類只有一種。也有些專家權威將笠鱗鮫這類鯊魚的其中兩種,放到一個獨立的目,稱為笠麟鮫目 (Echinorhiniformes),但大多數學者都是將它們歸於棘鮫目之中。
最普遍的分法有下列八目:
異齒鮫目 (虎鯊目)
異齒鮫科(虎鯊科,Bullhead Sharks),包括單一個屬以及只有十個種 (斑紋異齒鮫也包括在內)。
須鮫目
斑鰭鯊科,三十四種,包括鯨鯊,沙錐齒鯊和大尾虎鮫(斑馬鯊)。
鯖鮫科,十六種,包括知名的鯊魚像大白鯊和尖吻鯖鯊
低鰭真鯊,最複雜的族群,有兩百七十種,包括鼬鮫虎鯊 (鼬鯊)、雙髻鯊黑邊鰭白眼鮫
六鰓鮫科,四種,具有六對或七對鰓裂。
角鯊目(棘鮫目)
棘鮫科,約一百一十五種,短吻棘鮫 (大眼角鯊) 和貓鯊和額斑烏鯊。
琵琶鮫目 (扁鯊目
琵琶鮫科扁鯊科),約十八種,皆具有很特殊的扁平體形。
鋸鮫目
鋸鮫科,八種,皆具有特殊的鋸形鼻突。

身體結構

鯊魚和其它魚類不一樣,它們的骨架是軟骨組成的而非骨頭。在骨架的某些地方有特別的鱗甲加以強固,這種鱗甲稱之為「特瑟磊」(tesserae),由硬鈣鹽 (hard calcium salts) 構成。
鯊魚的牙齒都是定期生長及汰換。有些鯊魚每年可生長數千顆牙齒,老舊的牙齒會脫落,並由位於後排的新牙取而代之。
即便是鯊魚的皮膚也有牙齒!有項特徵可用以界定鯊魚,那就是包覆在鯊魚皮上牙齒般的鱗片,我們稱之為皮膚小齒 (盾麟)。這些皮膚小齒使鯊魚皮摸起來像砂紙一樣。
鯊魚有至少五對垂直鰓裂,這些鰓裂通常位於幾乎是頭部側面的位置。有些種類的鰓裂則多達七對。
幾乎所有的魚類都有泳鰾來幫助它們保持浮游,但鯊魚卻沒有這種構造,它們藉用其它方法來保持在水中浮游。
魚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存在很久了。已知最早的鯊魚大約於四億年前開始演化,其時間比恐龍還要早上二億年,它們是相當常見的掠食者。從化石記錄里,可辨識出的鯊魚多達兩千種以上,相較於現今存在的鯊魚種類,則大約只有一千多種。
最早和現今的鯊魚在外觀上有很大差別。有些看起來像鰻魚而不像一般的魚類。許多遠古鯊魚具有圓狀鼻突,不似我們現今會聯想到的尖鼻突,它們的腦容量比較小,牙齒也比較鈍、不像現代鯊魚那種常見的尖牙利齒。遠古鯊魚的魚鰭較不柔韌也不靈活,它們的身手似乎沒有現代親戚來得矯健。不過在某些方面,它們跟我們現今稱為鯊魚的那種動物非常相似。具有相同的軟骨骨架、多對鰓裂,以及可汰換的牙齒。

種類和習性

各種鯊在顏色上難以歸類,從灰色至奶油色、褐、黃、灰藍或藍色,常有斑點、條紋、大理石紋或突起。其俗名常表明現存物種的顏色,如藍鯊大青鯊屬〔Prionace〕)、白鯊(噬人鯊屬〔Carcharodon〕)和檸檬鯊(檸檬鯊屬〔Negaprion〕)。
鯨鯊(鯨鯊屬〔Rhincodon〕)和姥鯊(姥鯊屬〔Cetorhinus〕),體長可達15公尺(50呎),體重數噸,是對人類無害的大型種,以改良的腮耙從海水中過濾浮游生物為生。其餘鯊魚均以小型鯊魚、魚類、槍烏賊章魚甲殼類為生,有些種類也吃廢物。最大的鯊魚是6公尺長的貪婪大白鯊或稱食人鯊,它們食海豹海龜、大型魚類,偶爾食人。行動遲緩的睡鯊(睡鯊屬〔Somniosus〕)生活在寒冷的深水中,體長為白鯊的一半,據說以海豹、大型魚類、鯨甚至游泳的馴鹿為食。鯊魚通常以魚類為食,常成群捕食。生活於開闊海洋中的種類,如鯊、馬科鯊長尾鯊,常於靠近水面處捕食,深受垂釣者的追逐。這些生活於開闊海洋的鯊魚,體型呈優美的流線型,擅游泳,可熟練地捕食快速遊動的鮪魚、槍魚之類。在海底覓食的鯊類身材矮壯,頭呈鈍形,往往行動緩慢,其中以甲殼類為食的種類牙齒粗糙,似鋪路碎石。樣子最古怪的鯊魚是雙髻鯊雙髻鯊屬〔Sphyrna〕),其頭似雙頭錘子,眼睛分別長在兩側突出部。
鯊魚為體內受精,雄性通過腹鰭上的特殊交配器官(交合突)將精子注入雌性體內。多數種類的幼魚在母體內先從受精卵中孵出,再離開母體。
鯊魚的起源不詳,但其地質學紀錄可追溯到泥盆紀(4.08億~3.6億年前)。鯊魚化石在中泥盆世出現,在石炭紀(3.6億~2.86億年前)成為占優勢的脊椎動物。現代鯊魚出現於侏羅紀早期(2.08億~1.87億年前),到白堊紀(1.44億~6,640萬年前)已經發展成現存的各科。總之,除覓食和游泳機制的改進外,進化對鯊魚的形態改變甚微。無論對化石種和現存種類來說,牙齒在鯊魚種類鑑別方面均有很重要作用。
鯊魚的地理分布尚未完全瞭解,其活動範圍廣泛,與繁殖、覓食和季節性環境變化有關。從美國東海岸大型鯊魚的記號回饋資訊可知,它們在新澤西和佛羅里達間有規律地遊動。一條做了記號的棘狗鯊(角鯊屬〔Squalus〕)於129天后再次發現時已遊了約1,600公里(1,000哩)。另一條半帶皺唇鯊(皺唇鯊屬〔Triakis〕)在47天內只遊了約3公里。真鯊屬(Carcharhinus)的有些種類可進入淡水。河流里的鯊魚,雖然體型較小或中等大,卻異常貪婪和魯莽。

鯊魚的行為

20世紀後半葉,由於對鯊魚生態學、個體及群體活動的資訊收集,使人能更深入了解鯊魚的行為。由於大型鯊魚以吃小型鯊魚為生,以體型大小來分隔種群的習性對其生存至關重要。在大小一致的魚群內,有些種類在覓食競爭中占明顯優勢,顯示存在明確的掠食順序。所有的鯊魚均避開雙髻鯊,後者的機動性因頭部的舵效應而增強,其游泳能力強於其他所有鯊魚。鯊魚圍著獵物轉圈,神出鬼沒的出現使獵物驚慌失措,並常從下面接近獵物。當3隻或更多的鯊魚面對獵物時,覓食行為因多隻鯊魚的快速遊動所刺激,活動進程先是緊密環繞遊動,然後是快速交叉穿越。在強烈的覓食刺激下,興奮會被強化為同類相食,或稱「鯊魚瘋」(shark frenzy),此時,無論其體型大小,受傷的鯊魚會被吞食。鯊魚能長期禁食,在圈養狀態下會拒絕進食。大型雄性在求偶期、妊娠的雌性在養育場時,其進食均受抑制。選作生育的區域通常避開大型鯊魚。鯊魚主要用化學感官,尤其是嗅覺來找出食物位置。其視覺靈敏度適於近距離與遠距離定位,無論在暗淡還是明亮的光線下,主要是透過反射而非顏色來辨別移動物體。身體上部的頰窩器為遠距離觸覺感受器,能感受由聲波產生的位移。800Hz以下的不規則脈衝信號能使鯊魚快速到達指定點,這顯示了鯊魚可在遠距離進行聲學定位。
嗶鯊嗶鯊
咬食習慣依進食方式及齒列而不同。鯊魚用牙齒剪開及鋸開食物,並以旋轉身體、扭動頭部和身體,以及快速擺動頭部來輔助進行。對準適當位置,鯊魚將齶部突出,牙齒豎直並緊咬不放。

對人類的危害

在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和其他受鯊魚威脅的海岸,在公共海灘常設有瞭望塔、警鐘、警報器或防護網。從1937年起,澳大利亞海灘外就設定了捕鯊網,在碎浪線之外平行於海灘,於浮標和錨之間懸掛刺網。網可從各方向纏住鯊魚,即使這些網達不到水面也達不到底部,且間距較遠,但仍起到了簡單且有效的防護作用。
鯊(鯊魚簡稱)
最恐怖的種類是大白鯊,它們飄忽不定地出現在美國沿岸水域,曾在麻塞諸塞州巴澤茲灣(Buzzards Bay)、新澤西海岸外,以及最常出沒於加利福尼亞沿岸,釀成十分慘重的攻擊事件。其他鯊魚包括鼬鯊白真鯊、海洋白尖鯊、藍鯊雙髻鯊也攻擊人類。當然,體型越大攻擊就越可怕,但有些小型種也同樣危險,這從戰時落海生還者的情況可充分證實。
當鯊魚飢餓、受到騷擾或在某些情況下為捍衛領地時會進攻人類。人游泳時踢動和拍擊造成的水振動(對鯊魚來說,這類似於魚受傷時的不規則遊動)、水中有被刺傷的魚或誘餌,以及傷口出血或月經血均會刺激鯊魚。大多數受傷發生在下肢和臀部。估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00起鯊魚攻擊人類事件發生。約25%是致命的,多死於出血和休克。然而,必須注意到,鯊魚攻擊人類事件比起其他水上事故要少很多。

研究現狀

了解一個物種多久達到成熟期是一項重要的保護信息。
鯊(鯊魚簡稱)
研究人員聲稱,這項發現對於動物保護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了解一個物種的壽命、生長速度以及性成熟期,對於制定保護項目是至關重要的信息。這個聯合項目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和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共同進行的。項目參與者Li Ling Hamady告訴《BBC新聞》道:“這些生物非常令人吃驚,研究它們也是非常令人著迷的。所有人都認為他們非常了解這些動物,而且公眾對它們既愛又恨。但是在科學領域,我們才剛剛開始了解它們吃什麼、它 們在哪裡以及它們的壽命。”
科學家已經嘗試通過計算這些驚人捕食者組織的年輪來測定它們的年齡,但是鯊魚的軟骨骨架使這種劃分方法難以實現。Hamady和同事們告訴《公共科學圖書館》雜誌道,他們通過觀察一種已知的放射性標記,能夠更加輕易的分辨這些年輪。這是一種碳原子的同位素,來自於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核彈測試在大氣中遺留的原子塵。這些碳同位素進入到海洋並且進入到那一時期存活的海洋動物組織中。科學家們將易於探測的放射性碳作為一種數據樣本,來更好的計算並確定這些測試樣本的年齡。
之前對印度洋和太平洋動物的研究並未使用這種方法,但是已經表明大白鯊肯定能過活到20多歲。在最新的聯合項目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最大的雄性鯊魚的年齡達到了73歲,最大的雌性鯊魚的年齡為40歲。研究中所有的動物都來自大西洋,但是研究人員並不認為生活在三大洋盆地的鯊魚壽命存在任何明顯的差異。假設大白鯊的正常壽命確實能達到70歲,它們有可能是所有軟骨魚類中最長壽的動物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