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鯊(海洋軟骨魚綱生物)

大白鯊(海洋軟骨魚綱生物)

大白鯊(學名:Carcharodon carcharias),又稱噬人鯊,是最大的食肉魚類,身長可達6.5米,體重3200公斤,尾呈新月形,牙大且有鋸齒緣,呈三角形,牙長10厘米,大型進攻性鯊魚。但正因為其特別巨大型,可以認為已經是食物鏈最終極獵食者,即最高級消費者。

大白鯊分布於各大洋熱帶及溫帶區,一般生活在開放洋區,但常會進入內陸水域。它們最喜捕食海豹海獅,偶爾也會吃海豚鯨魚屍體。

大白鯊最早出現於中新世,是唯一現存的噬人鯊屬的成員。因此其生存非常困難,可以說每一隻大白鯊的存在都是生命進化的奇蹟,恰如白堊紀的恐龍一樣。由於大白鯊的數量正不斷減少,瀕臨滅絕,故大白鯊現已被列為世界保護品種,禁止獵殺。因其體積大且具攻擊性而被認為是海洋殺手,並且被拍攝成同名電影和製作成同名遊戲。

無亞種分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白鯊
  • 拉丁學名:Carcharodon carcharias
  • 別稱食人鯊、白死鯊、白鮫、食人鮫、噬人鯊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鯖鯊目
  • :鯖鯊科
  • 噬人鯊屬
  • :大白鯊
  • 分布區域:大洋熱帶及溫帶區
  • 英文名:Great white shark
  • 英文名:white shark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特性,食性,捕食,攻擊,繁殖方式,分布範圍,物種現狀,物種保護,保護級別,物種歷史,

外形特徵

成年大白鯊平均體長在4~5.9米之間,平均重量為2000公斤,已知最大的大白鯊長度達7.2米,體重3200公斤,雌性比雄性要大一些。它擁有烏黑的眼睛、兇惡的牙齒和雙顎,跟食人鯧差不多,一般體灰色、淡藍色或淡褐色,腹部呈淡白色,背腹體色界限分明,體型大者色較淡;身體碩重,尾呈新月形,牙大且有鋸齒緣,呈三角形。在所有的鯊魚之中,大白鯊是唯一的可以把頭部直立於水面之上的鯊魚,這賦予它們在水面之上尋找潛在獵物的優勢。大白鯊還可潛入海底1200米深的地方。
視覺:多數的大白鯊稍微有點遠視,它們持有的焦距從大概23公分到無窮大,此外,大白鯊眼睛上方有層隔膜,當眼球向內翻轉,會呈現翻白眼的狀態。這樣可保護眼球不會被獵物弄傷。
聽覺:大白鯊的內耳位於腦子的兩側,內淋巴管接頭皮的兩個孔,兩耳都有小導管直通頭頂的感覺孔,內耳中的接收器還具有類似側線一樣的功能,可以接收聲波振動,距離可達1~2公里。實驗證明大白鯊聽覺系統能感到10赫茲到大約800赫茲,做出的平均有反應的為375赫茲,雖然鯊魚和人的聽力差不多,但鯊魚能聽到和感應的到很多人聽不到的聲音,鯊魚更適合捕捉低波段振動,比如垂死掙扎的魚。
嗅覺:大白鯊的嗅球神經器官占到了腦容量的百分之十四,可以從1015 個水分子中分辨出一個1絲氨酸分子。它可以嗅到1公里外被稀釋成原來的1/500濃度的血液氣味。
觸覺:大白鯊的側線是由一些小窩底部的感覺器官所組成,每個感覺器官都有小孔道通往皮膚外面,用來感覺水流的振動,可以偵測出獵物微粒的存在方位,距離可達到500~600米。這些感覺器官順著皮下一條非常細的管道同向尾巴,嘴巴下方則分開,而這條細管每隔一段距離也會另有細微信道通往外部。而在大白鯊口、周圍,分布著密密麻麻的小毛孔,稱為“羅倫磁壺”是一條很深的信道,富膠質,對電、溫度和水壓的變化非常敏感,其作用是作為電感受器來乾支周圍微弱的電場變化,能接收到水中獵物的微弱電訊,由此可以發現隱藏著的獵物或獵物的動向。同時 “羅倫磁壺”系統還可以來確定地球電磁場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導航能力。
牙齒:在大白鯊的血盆大口中,上鄂排列著26枚尖牙利齒,牙齒背面有倒鉤,獵物被咬住就很難再掙脫。一旦大白鯊前面的任何一枚牙齒脫落,後面的備用牙就會移到前面補充進來。在任何時候,大白鯊的牙齒都有大約三分之一處於更換過程之中。
皮膚:大白鯊的皮膚極具有殺傷力,“鯊魚皮”並不光滑,雖然沒有魚鱗,但是長滿了小小的倒刺,比砂紙還要粗糙,獵物哪怕只是被它撞了一下也會鮮血淋漓。
體溫:生活在水中的魚類的體溫通常和周圍水溫一樣,但大白鯊他們的體溫要比周圍水溫要高得多,最多時高出15℃,高體溫可以幫助它們游得快,而且有助於消化良好。

棲息環境

大白鯊多棲息於常升近表層,水深3~300米,有時也下降在700米或1000米深處以及有時也來近海淺水。

生活習性

特性

大白鯊屬於少數半恆溫的動物,它們身體末端的血液靠近流動血液,以此效果保持在攝氏23至26的溫度,使它可以保持住高於環境溫度的體溫,而這讓它在非常冷的海水裡也可以適意地生存。雖然很難在大多數的沿海地區看到它,但漁船和潛水船經常會與它不期而遇。

食性

大白鯊最喜捕食魚類、海龜海鳥海獅、與它相似體重的海象海豹,甚至瀕死的巨大鬚鯨,偶爾也會吃海豚鯨魚屍體甚至其它鯊魚,但除此之外他們也吞食許多其他東西,如海獺、海面上漂浮的死魚等。

捕食

大白鯊具有極其靈敏的嗅覺和觸覺,它可以嗅到1公里外被稀釋成原來的1/500濃度的血液氣味並以69千米每小時的速度趕去,它還能覺察到生物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微小電流,以此判斷獵物的體型和運動情況。
同時大白鯊很擅長捕獵。為了有效捕捉獵物,大白鯊一般採取突擊。它們首先會在水底埋伏,由於大白鯊的背部呈深色,海豹於水面難以察覺大白鯊存在。當大白鯊確認獵物,便從下至上向獵物攻擊。一般攻擊情況下,第一擊會令獵物重傷,這時大白鯊會停止任何攻擊,直至獵物失血過多死亡後,再以溫和的方式享用獵物。當獵物是以高速前進時,大白鯊甚至會躍出水面攻擊獵物。

攻擊

大白鯊被認為比其他鯊類對人更有危害性,因有時會在未受刺激的情形下對游泳、潛水衝浪的人,甚至小型船隻進行致命的攻擊而惡名昭彰。它造成了對人類致命攻擊的最大數字,特別是對衝浪者和潛水員的進攻。也有研究發現,許多人們歸咎於大白鯊的襲擊事件其實是牛鯊所為,並非都是大白鯊。
大白鯊還以其好奇心而聞名——它經常從水中抬起它的頭,並且它經常通過啃咬的方式去探索不熟悉的目標, 還會將一切它們感興趣的東西吞下去:肉、骨頭、木塊,甚至鋼筆、玻璃瓶等(它們的胃內有一層堅韌的壁,這樣吞入的東西不會弄傷它們)。

繁殖方式

大白鯊是卵胎生的,妊娠期約12個月,每窩有2~10隻幼崽,剛出生的小鯊魚體長超過1米。雄性10歲性成熟,,雌性為12到18歲。且大白鯊的壽命極長,可以達到70年左右,可與人類相媲美。

分布範圍

國家: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澳大利亞(南澳大利亞北部地區)、巴哈馬、巴貝多、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巴西、智利、克羅地亞、賽普勒斯、埃及、法國、直布羅陀、希臘、以色列、義大利、日本、肯亞、黎巴嫩、利比亞、馬達加斯加、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納米比亞、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菲律賓、塞席爾、斯洛維尼亞、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突尼西亞、土耳其、美國(加州,夏威夷,俄勒岡州)、西撒哈拉
大白鯊分布圖大白鯊分布圖
水域:大西洋的西部、中東部、西南、東南、西北;印度洋的西部、東部、地中海和黑海;太平洋的東南、東北、西北、中東、中西、西南部。

物種現狀

大白鯊處於海洋食物鏈的最頂端,極少有其他生物能夠對其造成威脅,除了人類以外,能夠捕殺大白鯊的生物僅虎鯨(又叫逆戟鯨)一種,虎鯨與大白鯊同為海洋中頂級掠食動物。
千千萬萬生活在海邊的人都把鯊魚視為價格低的蛋白質來源。鯊魚被捕撈後通常被砍取魚鰭,在殘體還仍然活著的時候被拋回大海。鯊魚製品的交易:鯊魚翅、魚肉、魚肝和其他部分被賣出作為食品和健身美容品,其中最多見的是魚翅,價格在每公斤564美元,參加到鯊魚製品貿易中的國家多達125個,單是美國和墨西哥,在1944年捕撈的鯊魚竟達十萬噸之多,被視為世界兩個頂級的捕鯊國。被捕撈的鯊魚,百分之九十八被殺死取其鰭和肉,以供應對魚翅羹需求的巨大增長。魚鰭的重量僅為整個鯊魚體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其餘的百分之九十五到百分之九十九都被丟棄。
由於鯊魚的生育速度緩慢,種群數量一直無法恢復,從而導致了世界範圍內種群數量的急劇下降。根據研究人員的推算,全球大白鯊的數目不足3000條,這比野生老虎的數量還要少。

物種保護

澳大利亞、墨西哥、紐西蘭、南非、美國。聯合國糧農組織準備了一個國際行動計畫,以進行對鯊魚的保護和管理。經科學發現,大白鯊定期進行跨國界的遷徙,這突出了國際保護措施的必要性。
2011年9月22日,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協會與其護鯊大使——國際體育明星姚明先生以及姚基金,攜手遠大集團總裁張躍和英國企業家理察·布蘭森爵士及其非營利機構維珍聯合,在上海雅悅酒店召開新聞發布會,呼籲共同保護瀕危物種鯊魚。姚明更是表示以後再也不吃魚翅,從而保護大白鯊等鯊魚能夠很好的存活下去。

保護級別

  • 列入華盛頓公約 CITES公約附錄Ⅱ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9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圖冊來源

物種歷史

新發現鯊魚物種的化石表明現代的大白鯊事實上起源於寬牙條紋狀鯊魚。研究人員稱新發現的物種代表了從一種鯊魚進化到另外一種的可能過渡。根據得到的化石樣本,可知這種鯊魚大約有16英尺長,有222顆完整的牙齒和45根脊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