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鯊

鼬鯊

鼬鯊,學名:Galeocerdo cuvier (Péron et Lesueur, 1822),又稱虎鯊、居氏鼬鯊,為軟骨魚綱真鯊目真鯊科鼬鯊屬的一種暖水性大型兇猛鯊魚,分布於全球各大洋亞熱帶及溫帶海域,水深0至350米的地區,是一種大型肉食性魚類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鼬鯊
  • 拉丁學名:Galeocerdo cuvier (Péron et Lesueur, 1822)
  • 別稱:鼬鯊,鼬鮫,虎鯊,居氏鼬鯊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目
  • :真鯊目
  • 亞目:真鯊亞目
  • :真鯊科
  • :鼬鯊屬
  • :鼬鯊
  • 產地:澳大利亞
  • 英文名:Tiger shark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地理分布,生物習性,主要價值,漁業,經濟,

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軀幹相當粗壯。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短而寬圓。眼近圓形,瞬膜發達。前鼻瓣短而呈三角形;唇溝很長,上唇溝幾達下唇溝之兩倍長而接近眼之前角。口裂寬,深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下頜齒同型,寬扁斜三角形,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明顯外斜,外緣有一凹刻,凹刻下方具3-6小齒尖,小齒尖之外緣亦具明顯鋸齒。噴水孔裂縫狀,中小型。背鰭2個,背鰭間存在明顯的隆脊;尾柄隆脊不高,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在臀鰭起點之前,後緣入凹,后角尖突;胸鰭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圓,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上葉位於近尾端,下葉前部顯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扁三角形微突出,與上葉分隔處亦具缺刻,尾端尖突。體背側灰褐色或青褐色;腹側白色。體側和鰭上具不規則褐色斑點,連成許多縱行及橫行條約。卵胎生,每胎可產下80尾幼鯊。

生長環境

棲息於沿岸、近海的大型鯊魚。經常出現於河口、港灣堤防外、珊瑚環礁、潟湖區、外洋島嶼外圍水域。具有在大洋中遷移的習性,但並非大洋性魚種,同時也具有垂直洄游習性,白天在深水域活動,夜間則至水錶層或淺水域捕食。性兇猛且貪婪,掠食海洋中的硬骨魚類、其它鯊魚、魟。
鼬鯊

地理分布

產地:國內分布:南海, 東海和黃海;國外分布:印度, 印度尼西亞, 澳洲海中。

生物習性

鼬鯊亦稱虎鯊、居維葉氏鼬鯊。真鯊科(Carcharhinidae)大型有潛在危險的種類,以貪婪、兇殘著名,常棲息在沿岸或港口區,偶爾會進入河口區,攻擊性強,極具危險性,有攻擊人的紀錄。夜行性,屬肉食性。鼬鯊雖然也被稱為虎鯊,但是僅僅因為其兇猛如虎而被稱為虎鯊,和真正的虎鯊毫不相干,鼬鯊屬於真鯊目,真鯊科;虎鯊則屬於虎鯊目,虎鯊科,運動不活潑,以貝類和甲殼動物為食。 居氏鼬鯊在進行攻擊時,會對獵物不停地反覆攻擊,直到獵物死亡為止。廣布於暖水海區,從近海到外海均可見到,最大的體長約可達5.5公尺(18呎)。呈淡灰色,幼魚具暗色斑點及橫帶塊。尾上葉長而尖。牙大,邊緣有鋸齒,一側深凹。雜食性,有時毀壞魚網以及漁獲物,以魚及其他鯊類、海龜、軟體動物、海鳥、動物屍體以及船上垃圾為食,也曾吞過煤、馬口鐵罐、骨頭、衣物等。有一定經濟價值,是皮革、魚肝油的原料。
鼬鯊

主要價值

漁業

主要以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鼬鯊

經濟

可做成魚漿、沙魚煙、魚排等,魚鰭可做成魚翅;魚皮可做成皮革,魚肝可做成魚肝油,是著名的游釣魚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