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怪(漢語詞語)

鬼怪(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鬼怪指的是一些鬼魂和幽靈,大多給人的印象都是鬼異邪祟,傾向做壞事為多的一類;有些則給予人神秘莫測,不知是敵是友的感覺。至於鬼魂的流傳,是人的心魔作祟,捕風捉影?還是子虛烏有的純綷創作?又或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到今天仍然未能考究查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鬼怪
  • 出處:《楚辭·遠遊》
  • 拼音:guǐ guài
  • 注音:ㄍㄨㄟˇ ㄍㄨㄞˋ
  • 英文翻譯:ghosts and monsters
  • 解釋鬼魅妖怪
詞目,拼音,注音,名詞解釋,詞語來源,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各國鬼書,中國,印度,日本,古代鬼書,戰國時代,兩漢時期,六朝時期,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鬼書價值,

詞目

鬼怪

拼音

guǐ guài

注音

ㄍㄨㄟˇ ㄍㄨㄞˋ

名詞解釋

詞語來源

  1. 各國鬼書
  2. 電影
【英文翻譯】:[ghosts and monsters]鬼魅妖怪。比喻惡人或小人,掃除一切妖魔鬼怪

基本解釋

[ghosts and monsters] 鬼魅妖怪。比喻惡人或小人
掃除一切妖魔鬼怪

引證解釋

亦作“ 鬼恠 ”。1.神奇莫測
楚辭·遠遊》:“因氣變而遂曾舉兮,忽神奔而鬼怪。”王夫之通釋:“鬼怪,陰魄鍊盡,形變不測,所謂太陰鍊形也。”一本作“ 鬼恠 ”。
南朝 梁江淹《丹砂可學賦》:“遂乃氣穆肅而神奔,骨窈窈而鬼恠。”一本作“ 鬼怪 ”。
2、鬼與妖怪。
後漢書·欒巴傳》:“郡土多山川鬼怪,小人常破貲產以祈禱。”
韓愈《故太學博士李君墓志銘》:“不信常道,而務鬼怪,臨死乃悔。”
李漁《奈何天·醉卺》:“難道我好好一個婦人,竟與鬼怪做親不成!”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他們打算到這一日,扮做鬼怪,到老爺府里來打劫報仇。老爺須是防範他為妙。”
3、猶鬼點子,鬼花樣。
歐陽予倩買賣》:“你的鬼怪實在太多了。哥哥為甚么也不對我說?”

各國鬼書

中國

山海經》中國北方的地理博物志,最早記載妖怪的文獻。《楚辭》南方民族的卜筮祭文。如果地上出現違反正常狀態的事物,就命名為“妖”。如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即為人妖。《左傳?宣公十五年》:“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 東西老舊了會變化成精。許慎說文解字》:“魅,老精物也。”王充論衡》:“物之老者,其精為人。” 晉代史官乾寶所著《搜神記》始有更明確的定義。《搜神記》卷六:“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於中,物變於外。”
“妖”,有兩層基本含義,一是指反常怪異的事物和現象,這是妖的最初含義。《說文解字》釋之為:“地反物也,從示,和神同類。”《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反物,指群物失去本來的常性。《左傳·莊公十四年》:“人棄常則妖興,故有妖。”這裡的妖不一定有一個精靈的實體,如“服妖”不是指衣服成了精,而是在對人們的衣服裝飾有著嚴格規定的古代,人們穿了奇裝異服,亂了禮制,含有貶義。
二是指各種自然物變成的精怪,此意義上的妖一般都有一個原形物作為實體,如狐妖、蛇妖等。
“怪”,《說文解字》釋為“異也”,指自然界奇異怪誕的事或物。莊子說“人妖物孽曰怪”。妖和怪的初義相近,所以人們常將二者合稱“妖怪”,指怪異、反常的事物與現象。古代人們往往把妖怪的出現看成是可怕的災禍將要發生的前兆,以為是上天對人們的警示。《孔叢子·執節》曰:“若中山之谷,妖怪之事,非所謂天祥也。”《漢書·循吏傳·龔遂》曰:“久之,宮中數有妖怪,王以問遂,遂以為有大憂,宮室將空。”
“精”,古人認為天地間萬物皆秉精氣而生。《周易·繫辭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唐代孔穎達疏:“雲精氣為物者,謂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古人認為年深日久的動植物及器物能夠獲得天地陰陽之氣而成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精靈,人們稱之為精。漢代王充在《論衡·訂鬼篇第六十五》中說:“夫物之老者,其精為人;亦有未老,性能變化,象人之形。”晉代神仙家葛洪的《抱朴子》言:“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託人形。”人以外的事物獲得靈魂、神力而能興妖作怪,就是精怪。它也總是被看作反常的、不同於正神的、常給人們帶來災禍的精靈。它有一個固定的自然物或器物為原形,是一個由物幻化而成的精靈。
精有時又稱之為“物”或“魅”。司馬遷曰:“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這裡的物指的就是由動物、植物或器物變成的物怪或怪物。《說文解字》九上鬼部:“魅,老物精也。”
精也是指反常怪異的事物,也總是給人們帶來災禍,與妖、怪的意義相近,所以人們也常合稱精怪、妖精。晉乾寶《搜神記》卷十八記有:“明日視之,乃老狐也。自是亭舍更無妖怪。”這裡的妖怪就是狐變成的精靈。乾寶又在《搜神記》卷六說:“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就是說妖怪是各種天地精氣幻化而成的事物。
“魔”,梵文“魔羅”的略稱,古譯經論多作“磨”,至南朝梁武帝時,以其為能惱人者,遂改作“魔”。佛教把一切擾亂身心、破壞行善者和一切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均稱作“魔”。《大智度論》卷五:“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在印度古代神話和宗教中,世界有多層天宇,第六天宇的統治者是魔王波旬。他和他手下的魔將臣民常到下界搗亂、幹壞事,所以被視作邪惡的代表,稱為惡魔。唯一的區別就是中國的妖不一定害人。
由於印度的“魔”與中國本土的“妖怪”都是邪惡的,是作為人類的異己力量出現的,所以在宗教文化與中國世俗文化長期碰撞的過程中,外來的“魔”逐漸與中國文化中的“妖怪”合流,如小說中常用的“妖魔”、“潑魔”、“魔頭”等指的就是妖怪。並且神魔小說中幾乎所有的“魔”都是“怪”,是“妖”,是“精”。如《西遊記》中美猴王七弟兄中的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其實就是牛精、蛟精、鵬精,或稱牛怪、蛟怪、鵬怪。沒有魔比妖厲害的說法,相反魔王只比普通的妖厲害一點,反而沒有大妖怪厲害。
隨著社會的發展,妖怪的概念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以“妖”的概念為核心,形成了妖怪、妖精、妖魔、精怪等語詞,都是指妖或者是妖的別名。在民間的習俗信仰中,這些詞語的所指基本上是相同的,特別是在中國民間,妖怪、妖精、妖魔、精怪基本上可以互相解釋,並且在志怪小說、神魔小說中亦常常混用或互換。 《西遊記》中就常在同一回中,時而用“妖怪”,時而用“妖精’’,時而用“妖魔”,來稱呼同一事物。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的妖怪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兩漢之前,妖怪的概念多是廣義的,指代一切怪異反常的事物和現象。狹義的妖怪概念,經兩漢至南北朝、隋唐時期漸趨成熟,指的則是日久成精,獲得了超自然能力的動物、植物和無生物等。隨著佛教的傳播和興盛,佛教中“魔”的概念進入中國文化之中,其特點、性質與中國本土的妖怪形象相似,佛教的魔被同化成妖的一種。即指動物、植物和無生物經年深日久,獲得天地陰陽之氣,能夠幻化成人形,活動在人間,具有超人的本領和變幻莫測的能力的精怪。他們既有所化物的思維、情感、性格等特徵,同時又有原形物的某些特徵;行為上,它們一方面擾人、害人,但有時候也能與人和平共處,甚至在一些古代敘事文學中,他們還能夠幫助人。

印度

日本

古事記》、《日本書紀》、《古風土記》、《平家物語》、《今昔物語集》、《日本靈異記》、《曾呂利物語》、《御伽草子》、《伽婢子》

古代鬼書

在古代,人們一切對鬼怪事的了解除了口頭相傳外,就主要藉助於鬼書了。
鬼怪故事也被稱為“齊諧”故事或者“夷堅”故事。“齊諧”和“夷堅”分別語出《莊子·逍遙遊》和《列子·湯問》。可以說中國很早就有了寫鬼怪之人。

戰國時代

主要有:
《歸藏》
黃帝說》(40篇)
《汲家瑣語》
《山海經》(郭璞注)
《禹本紀》
《伊尹說》(27篇

兩漢時期

主要有:
《漢武洞冥記》(郭憲著,四卷六十則)
《漢武故事》(班固著,存一卷)
《漢武內傳》(班固著,存一卷)
《括地誌》
《列仙傳》
《神仙記》
《神異經》(東方朔著,一卷)
《十洲記》(東方朔著,一卷)
《徐偃王志》
《玄黃經》
《虞初周說》(943篇)
《異聞記》

六朝時期

主要有:
《博物志》(張華著,400卷)
《集靈記》(顏之推著)
《旌異記》(侯白著)
《列異傳》(魏文帝著,3卷)
《靈鬼志》(荀氏著)
《靈異記》
《冥祥記》(王琰著,10卷)
《齊諧記》(東陽無疑著,7卷)
神仙傳
《神異記》(王浮著)
《拾遺記》(王嘉著,10卷)
《述異記》(祖沖之著,2卷)
《搜神後記》(陶潛著,10卷)
《搜神記》(乾寶著,20卷)
續齊諧記》(吳均著,1卷)
《宣驗記》(劉義慶著)
《研神記》
《異林》(陸氏著)
異苑》(劉敬叔著,存10卷)
《幽明錄》(劉義慶著,30卷)
《冤魂志》
《甄異傳》(戴祚著)
志怪》(祖台之著)

唐代

主要有:
《博異志》
補江總白猿傳》(1卷)
《傳奇》(裴鉶著)
《獨異志》
《古鏡記》(王度著)
《河東記》
《集異記》
《秦夢記》(沈亞之著)
《湘中怨》(沈亞之著)
《續玄怪錄》(李復言著,10卷)
《宣室志》
《玄怪錄》(牛僧孺著,10卷)
《異夢錄》(沈亞之著)
《遊仙窟》(張文成著,1卷)
酉陽雜俎》(段成式著,20卷)
《酉陽雜俎續集》(段成式著,10卷)
《枕中記》(沈既濟著,1篇)
《周泰行記》(韋瓘著)

宋代

主要有:
太平廣記》(344種,含鬼40卷)
《稽神錄》(徐鉉著,6卷150事)
《江淮異人錄》(吳淑著,3卷)
《乘異記》(張君房著)
《括異志》(張師正著)
《洛中紀異》(秦再思著)
《幕府燕閒錄》(畢仲詢著)
《睽車志》(郭彖著,5卷)
《夷堅志》(洪邁著,420卷)
《唐太宗入冥記》
金元時期的鬼怪作品有:
《潮海新聞夷堅續志》
《誠齋雜記》
《續夷堅志》
《子不語》

明代

神魔小說等作品盛行,主要有:
《汴京勼異記》
《封神傳》(許仲琳著,100回)
《後西遊記》(6卷40回)
《剪燈新語》
《剪燈余話》
《三寶太監西洋記》(羅懋登著,100回)
《涉異志》
《四遊記》(吳元泰《上洞八仙東遊記傳》、余象斗《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傳》、楊志和《西遊記傳》)
《松窗夢話》
《西遊補》(董說著,16回)
《西遊記》(吳承恩著,100回)
《續西遊記》
《庚巳編》
《語林》

清代

主要有:
《池上草堂筆記》(梁恭辰著,24卷)
《遁窟讕言》(王韜著,12卷)
《耳食錄》(樂均著,12卷,《二錄》8卷)
《耳郵》(俞樾著,4卷)
《後聊齋志》(王韜著)
《蕉軒摭錄》
《客窗偶筆》(金捧閶著,4卷)
《聊齋志異》(蒲松齡著,8卷431篇)
《里乘》(許奉恩著,10卷)
《六合內外瑣言》(黍食余裔孫,20卷)
《覓燈因話》
《平妖記》
《三異筆談》(許元仲著,4卷)
《淞濱瑣話》(王韜著,12卷)
《淞隱漫錄》(王韜著,12卷)
《挑燈新錄》
《聞見異辭》(許秋垞著,2卷)
《昔柳摭談》(馮起鳳著,8卷)
《洗愁集》(鄒弢著,8卷)
《諧鐸》(沈起鳳著,10卷)
《新齊諧》(袁枚著,24卷,續10卷)
夜譚隨錄》(和邦額著,12卷)
《夜雨秋燈錄》(宣鼎著,16卷)
《翼駒稗編》(湯用中著,8卷)
《蟫史》(屠紳著)
《印雪軒隨筆》(俞鴻漸著,4卷)
《螢窗異草》(浩歌子著,3編12卷)
《影談》(管世灝著,4卷)
《右台仙館筆記》(俞樾著,16卷)
閱微草堂筆記五種》(紀昀著,《灤陽消夏錄》6卷、《如是我聞》4卷、《槐西雜誌》4卷、《姑妄聽之》4卷、《灤陽續錄》6卷)
《聊齋志異》蒲松齡著

鬼書價值

綜而觀之,鬼書汗牛充棟、不可勝數。這除了有一定的經濟制度、社會文化及上層建築諸因素的相互影響之外,相當重要的原因恐怕是鬼怪有其獨特的誘惑力和鑑賞價值。
其一,鬼怪滿足了人的求新好奇的心理。人的心理本能是好奇心強,這是人類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鬼書則恰好能起到滿足人的好奇心的作用。鬼書一般採用紀異、志怪、夢幻、想像等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故事比較生動、曲折,富有感染力。以鬼為題材的文藝作品符合了文藝創作求新求異的發展規律,也就相互得以促進。
其二,鬼怪便於寄託歸屬作者的情思。在封建統治者的專制統治下,大興文字獄。人們很難表達自己的理想、願望,於是人們採用非人間的形式隱晦曲折地表達出來。這實際上也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抗爭手段。因此上在繁多的鬼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譴責貪官污吏的、譏諷人情冷暖的、嘲笑世風淡薄的等等。
其三,鬼怪作品是人和社會的一面鏡子。作者把人和社會的本質對象化在鬼怪之中,使人們在這些作品中能夠觀照自身,也觀照到人間社會。瓮山逸士在給《斬鬼傳》作的序中,就直白地寫道:“若夫人而鬼矣,未鬼而為鬼,則不盡心人道,日趨鬼途,已非人類,焉得與安分化人之真鬼比?是必斬絕此等。”
可見,歸屬因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認識價值而得到作者的青睞,一些有見識的作者也充分運用這些價值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
對於中華的鬼文化來講,其內容包羅萬象,鬼的起源、社會屬性、鬼書的大行其道只不過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此外還涉及到大量其他的內容,諸如:鬼的分門別類、鬼的奇形怪貌、鬼的品行才情、鬼的居處所在、鬼的體制官階等等;在此我們就不做更多的闡述了,畢竟我們應該反對迷信、崇尚科學,介紹前述的這些內容也是為了使讀者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鬼怪的本質,併合理地有所取捨地閱讀鬼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