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王陵

高句麗王陵

高句麗王陵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太王鄉。是高句麗第19代永樂太王談德的王陵,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句麗王陵
  • 外文名:Gao Gouli Mausoleum
  • 地理位置:集安市太王鄉
  • 墓區總數:14 處
  • 性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墓主:永樂太王談德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爭議,

發展歷史

高句麗是中國古代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夫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後建都於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五女山城)。西漢元始三年(公元3年),遷都國內城,同時築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境內),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遷都平壤。公元668年,高句麗政權被唐與朝鮮半島的新羅聯軍所滅。
吉林高勾麗王陵的將軍墳。(中新社)吉林高勾麗王陵的將軍墳。(中新社)
王氏高麗立國於高句麗滅亡250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內以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陸續發掘了多處高句麗王城和貴族墓葬遺蹟,對部分遭受自然損害的王陵進行維修,高句麗豐富的文化內涵,輪廓逐漸清晰。
為保護高句麗歷史文化遺產,中國政府於二 00 二年在集安啟動了《高句麗王城王陵與貴族墓葬地保護規劃》。這份規劃共劃定了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兩個高句麗都城、十二座王陵與好太王碑等兩處附屬建築、二十七座貴族墓葬的四十三處保護區。“保護高句麗文化遺產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成為集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2004年7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1號陪冢。

主要景點

王陵:麻線 0626 號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線 2100 號墓、麻線 2378 號墓、七星山 0211 號墓、七星山 0871 號墓、太王陵好太王碑、臨江墓、禹山2110 號墓、禹山 0992 號墓、將軍墳及 1 號陪葬墓。總計 14 處。

爭議

歷史記載
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名為高麗的政權。一是立國於公元前37年,在我國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出現的名為“高句麗”的地方政權,我國史書也稱之為“高麗”。另一個立國於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名為“高麗”。為將其區分,學界一般以“高氏高麗 ”稱呼前者,因為其統治者姓高;以“王氏高麗”稱呼後者,因為其統治者姓王。因為兩個政權都名為高麗,後人或以為二者有前後相繼的關係,或將其混為一體,致使人們對高句麗歷史的認識產生極度混亂,而實際上二者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政權。
具體差異
一、兩個政權立國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不同
高氏高麗建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未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係,進入隋唐時期後,因其不遵從隋唐兩朝詔令,不斷擴張,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結果導致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於為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些轄境為我國歷史上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占據,一些劃歸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新羅,一些仍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中國內地,後和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其王族後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而王氏高麗立國於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後百濟國,統一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二、統轄區域不同
高氏高麗初立國於我國境內的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後擴展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和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最初在今遼寧桓仁縣,後遷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遷至平壤。高氏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據《高麗史·地理志》載,王氏高麗在建國110年後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其北是我國歷史上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的轄境,渤海滅亡後是我國的邊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動地域。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轄境基本上是繼承了新羅的疆域,其北部地區雖然有一部分與高氏高麗的轄境重合,但在高氏高麗滅亡初期即已經歸新羅所有。由此看,王氏高麗統轄的區域並非高氏高麗的舊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麗占據平壤以北是後來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島鴨綠江以東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則是14世紀末葉,但此時王氏高麗已經為李朝取代,因而在統治區域上兩個高麗也難以構成繼承關係。
三、轄境內民族構成不同
高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王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本即是新羅國民所建政權,兼併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氏舊”的。這些源於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麗非高氏高麗後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
關於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不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麗的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並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後裔。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王氏高麗都難以和高氏高麗構成繼承關係。
1. 高句麗民族是古代東北地區夫餘人所建立的。其領土主要部分處於漢朝的遼東菟、樂浪、帶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國都為紇升骨。
2. 高句麗歷史上,對中國時叛時附。高句麗帝國的擴張大致上始於大武神王高無恤時代,也就是王莽竄漢時代。王莽貶高句麗為下句麗,從此引發了戰火。高句麗連戰得手,擊敗新莽政權,占有樂浪。併吞並了周圍的小國,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後光武帝劉秀擊敗高句麗,收復樂浪,以朝鮮半島上清川江為界,以北歸東漢,以南歸高句麗。後來,高句麗趁五胡亂華時期大舉入侵,名義上尊奉北方政權,但暗中掠奪土地,到南北朝末,不僅占有了遼東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政權,迫使其臣服。
3. 隋統一後,為收復遼東四郡地方,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隋煬帝失敗引發國內的叛亂。隋亡後,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復四郡,終於在公元668年滅亡高句麗,高句麗人大部分被唐軍俘虜後帶入內地,分布在河北山東地區,一部分逃入百濟,新羅。百濟,據說是高句麗貴族所建立的國家,後來唐也滅亡了位於朝鮮半島的百濟。 4. 在高句麗滅亡後250年,新羅人的大將王建弒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麗政權。之所以叫高麗,是新羅曾經臣服於高句麗,自居為高句麗繼承者。但是,新羅人是朝鮮半島上的三韓人(馬韓、弁韓、辰韓)的後裔,與夫餘人的高句麗沒有血緣關係,有高句麗人融入其中,不等於就是高句麗人。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李氏朝鮮臣服於中國,自稱“中國孝子”(朝鮮《宣祖本紀》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韓合併,李氏朝鮮滅亡。李氏朝鮮是南北韓的前身。無論王氏高麗還是李氏朝鮮,領土都不出朝鮮半島。
5.朝鮮人自己以前也不認為是高句麗後裔。建立王氏高麗的王建在臨終前的“十訓錄”中稱自己建國“賴三韓山川庇佑”,可見自認為是三韓後裔,不是高句麗人。在文化傳承上,王氏高麗直到今日朝鮮族繼承了高句麗很多,但日本繼承中國文化也很多,不能說中國歷史就是日本歷史
6. 人們之所以將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係。我國古代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高句麗又稱為“高氏高麗”。宋代以前,史書對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準確的,由於戰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王氏高麗的誤導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了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 ”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作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將屬於中國歷史的箕子朝鮮、衛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都納入到了朝鮮史中。其結果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於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冒名頂替,而且作為王氏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
因此,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漢代興起於朝鮮半島的馬韓、辰韓、弁韓發展為新羅、百濟;百濟為唐朝滅亡,新羅又為王氏高麗取代;後來李氏朝鮮取代王氏高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