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浪郡

樂浪郡

樂浪(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是西漢漢武帝於公元前108年平定衛氏朝鮮後在今朝鮮半島設定的漢四郡之一,當時直轄管理朝鮮北部。公元2年,全郡管轄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部和中部,治所在衛氏朝鮮都城王險城,今平壤大同江南岸,管轄朝鮮半島北部,對周邊諸部落有很大的影響力東漢西晉時轄境有所變化。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原大亂,高句麗開始南下攻占樂浪郡。公元313年,被高句麗奪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樂浪郡
  • 外文名稱諺文:낙랑군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遼東
  • 政府駐地朝鮮縣
  • 治所:朝鮮縣
樂浪始末,區劃沿革,史書記載,樂浪爭奪,進攻樂浪,南下樂浪,前燕政權,樂浪文化,北部影響,南部影響,樂浪遺蹟,樂浪城址,帶方城址,樂浪墓葬,歷代建制,

樂浪始末

三國曹魏時期的樂浪郡和帶方郡三國曹魏時期的樂浪郡和帶方郡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由水、陸兩路進攻,攻入衛滿朝鮮,次年置為樂浪郡、玄菟郡臨屯郡真番郡四郡,屬於幽州。治所朝鮮城是故衛氏朝鮮都城王險城。
公元前82年,漢昭帝臨屯真番二郡入玄菟郡、樂浪郡。但是玄菟郡、樂浪郡的治所都沒變。
公元2年,以真番故縣置南部都尉,以嶺東七縣置東部都尉。同年,玄菟郡也向西遷治高句驪轄境(今吉林集安)
公元32年,玄菟郡再次西遷至遼寧省新賓縣西南故地。
東漢末年,公孫康屯有縣以南荒地分置帶方郡,郡治在帶方縣。轄境與從前樂浪南部都尉的管區相同。
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原大亂,高句麗開始南下攻占樂浪郡。313年初,高句麗最終奪取了樂浪郡地,427年遷都平壤

區劃沿革

西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 年) 置樂浪郡。
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罷臨屯、真番二郡入玄菟郡、樂浪郡,但是玄菟郡、樂浪郡的治所都沒變。
公元2年,以真番故縣置南部都尉,以嶺東七縣置東部都尉。同年,玄菟郡也向西遷治高句驪轄境(今吉林集安)。至此,樂浪郡治朝鮮城,轄朝鮮,講邯,浿水,粘蟬,遂成,增地,帶方,駟望,海冥,列口,長岑(朝鮮黃海南道長淵郡北),屯有),昭明,鏤方),提奚,渾彌,吞列,東暆,不而,蠶台,華麗,邪頭昧,前莫,夫租等25縣。屬幽州
王莽新朝改浿水為鮮亭,增地為增土,海冥為海桓。更始帝元年(23)恢復原名。
東漢轄朝鮮,講邯,浿水,粘蟬,遂城(遂成改),增地,駟望,屯有,鏤方九縣。
三國魏轄朝鮮,遂城,駟望,鏤方,渾彌,屯有6縣。西晉屬平州建興元年(313)地入高句麗。高句麗實行以部族為中心的城邑制,郡縣具廢。

史書記載

魏國的樂浪郡和帶方郡魏國的樂浪郡和帶方郡
漢書·武帝紀》記載,西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 年) “朝鮮斬其王右渠降。以其地為樂浪、臨屯、玄菟、真番郡”,其中樂浪郡是朝鮮四郡的首郡。其後直至西晉愍帝建興元年(313 年)高句麗南下,西漢、東漢、魏、西晉政權在今朝鮮半島北部一直設定樂浪郡這一行政區劃,其郡治即今朝鮮平壤大同江南岸的土城洞城址。
《漢書·地理志》記樂浪郡轄境最為遼闊時期“縣二十五”。根據《後漢書·東夷傳》“昭帝始元五年(前82 年) , 罷臨屯、真番,以並玄菟、樂浪。玄菟復徙居句麗。後以境土廣遠, 復分嶺東七縣,置樂浪東部都尉。建武六年(30 年) 省都尉官,遂棄嶺東地”和《三國志·魏書·東夷傳》“建安中,公孫康分屯有縣以南荒地為帶方郡”等記載,樂浪郡地亦曾伸縮,但其中心地域是在平壤附近的大同江下游和載寧江流域。
樂浪郡,武帝元封三年開。莽曰樂鮮。屬幽州。戶六萬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萬六千七百四十八。有雲鄣。縣二十五:朝鮮,讑邯,浿水,水西至增地入海。莽曰樂鮮亭。含資,帶水西至帶方入海。黏蟬,遂成,增地,莽曰增土。帶方,駟望,海冥,莽曰海桓,列口,長岑,屯有,昭明,高部都尉治。鏤方,提奚,渾彌,吞列,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黏蟬入海,行八百二十里。東暆,不而,東部都尉治。蠶台,華麗,邪頭昧,前莫,夫租。

樂浪爭奪

進攻樂浪

三國史記》記載公元37年高句麗大武神王鴨綠江南的樂浪郡發動進攻。七年後,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復了樂浪,阻止了高句麗的進攻。49年2月,慕本王派遣將軍侵入後漢的北平漁陽上谷、太原等四個郡。遼東太守蔡彤以恩義及信義嚮慕本王對質,並透過和親使兩國的關係得以回復。

南下樂浪

據《三國史記》東川王本紀記載,東川王二十一年(247年),“王以丸都城經亂不可復都,築平壤城,移民及廟社。
平壤者,本仙人王儉之宅也,或雲王之都王險。” 不過《晉書》卷一四《地理志》記載:“鹹寧二年(276)十月,分昌黎、遼東、玄菟、帶方、樂浪等郡國五置平州”,“樂浪郡,漢置,統縣六,戶三千七百”,帶方郡公孫度置,統縣七,戶四千九百“。因此247年東川王所城的平壤應該為國內城的衛城,而不在大同江。 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原大亂,高句麗開始南下壓迫樂浪郡。高句麗美川王十二年(公元311年)奪取西安平縣(位於今鴨綠江口北岸),切斷了樂浪, 帶方二郡與遼東的聯繫。《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記載,高句麗“侵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餘口。”;故國原王四十一年,“百濟王率兵三萬來攻平壤城”;小獸林王七年“百濟將兵三萬來侵平壤”;廣開土王四年,“與百濟戰於浿水之上”。這些都表明公元4世紀初高句麗已攻占二郡,控制了大同江流域。

前燕政權

前燕慕容氏是最後一次給高句麗以巨創的政權。公元342年冬慕容皝毀高句麗丸都城,不過並不能恢復中國以前對朝鮮半島北部樂浪故土的控制,只好接受高句麗的臣服。 《資治通鑑》卷97載故國原王在前燕伐高句麗的次年“遣其弟稱臣入朝於燕,貢珍異以千數”。迫於前燕壓力,高句麗遷都到平壤
371年,當時的百濟世子近仇首王率3萬軍隊拿下樂浪並處死了高句麗故國原王,百濟短期獲得樂浪地區。高句麗好太王長壽王兩代多次大敗百濟,百濟勢力被逐出了樂浪郡。公元427年前後,百濟繼續爭奪樂浪, 帶方兩郡的控制權。
313年初,據有樂浪, 帶方二郡的張統因不堪長期孤軍與高句麗、百濟作戰而率千餘家遷到遼西投靠慕容廆,慕容廆後為其在遼西僑置樂浪郡(《資治通鑑》卷八八,建興元年條)。不過在樂浪故地發現的4世紀和5世紀初的帶有東晉年號和官銜的漢人墓銘和磚銘表明313年後到5世紀初,還有漢人居住在樂浪故地並繼續奉東晉正朔。

樂浪文化

北部影響

漢朝在朝鮮北部地區設定郡縣,促進了中原與今朝鮮半島的經濟文化交流,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樂浪郡成為當時中國封建王朝的核心領土之一。期間,大量中原上層人士移居該地。當時不僅有漢人官吏到朝鮮四郡去任職,更有很多富商大賈與農民前往經商、墾荒,這一點從考古發掘也可證明。近年來,在漢四郡地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漢朝的官印和各種質地不同、形狀各異的器皿,考古學家將這種文化現象稱作“樂浪文化”,其實也就是漢文化。“樂浪文化”的考古發現中,最具代表性的還是地處今平壤市樂浪區土城南面,總數達2000餘座的樂浪墓葬群。這些外形多為方台形封土的墳丘墓,是中國周、漢時期墓葬的普遍形狀。其墓葬結構主要有木槨墓和磚室墓兩種,其具體造法、式樣,乃至細微到磚上花紋,都與中國的中原漢墓沒有差異。墓中隨葬品非常豐富,為清一色的漢文化特色。在該遺蹟中出土的漆器十分精美,史稱“樂浪漆器”。 樂浪墓葬群可以被看作是朝鮮北部受漢文化強烈影響的一個具體見證。當然,此時半島北部尚為中國領土,居民以漢人和高句麗人為主,說“影響”上有不妥。

南部影響

漢文化對半島南部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漢文化的影響決不僅僅局限於中國“漢四郡”所在地區,它對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韓民族祖先同樣具有影響。早在公元前109年,也就是漢武帝出兵衛氏朝鮮前夕,南部馬韓目支部落就曾派遣使者赴漢地朝覲漢武帝,只是由於朝鮮王右渠的阻擾而沒有實現。“漢四郡”設定後,南部馬韓王及部落酋長開始與漢朝樂浪郡保持往來。箕氏朝鮮的箕準王南逃到馬韓地區,雖臣服於馬韓國王,但自然也間接地傳播了漢文化;從出土文物可知,當時的漢四郡文化已經影響到朝鮮半島最南端的濟州島等地。
此後在半島北部南下傳播的中國文化影響之下,韓民族脫離蒙昧,進入了國家時代。

樂浪遺蹟

通過考古工作,已在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發現包括城址、墓葬在內的漢四郡時期的遺蹟及大量遺物有的遺物且有銘文,為研究這一段歷史和文化提供了具體的材料。
樂浪郡址出土的“樂浪禮官”瓦當樂浪郡址出土的“樂浪禮官”瓦當

樂浪城址

樂浪郡治址位於平壤南郊大同江南岸土城裡的台地上,平面不規則,東西約長700米,南北約長600米。1935和1937年在城址東部發現柱礎石、甬路、井和下水道等建築遺蹟。城址內出土的遺物相當豐富,歷年採集所得的有磚瓦、封泥、陶器和銅鐵器等。瓦當上除常見的雲紋以外,還發現有“樂浪禮官”、“樂浪富貴”等銘文。特別是在封泥上,除“樂浪太守章”和“樂浪大尹章”之外,朝鮮等23縣的令、長、丞、尉的官印都有發現。證明這裡曾是當時的樂浪郡治址。蟬縣治址位於平安南道龍岡郡城峴里,城略呈長方形,東西約1500米,南北約1300米。城東北遺有東漢元和二年(公元85)的蟬神祠碑,碑銘內容為蟬長向山川之神平山君祈求百姓安寧五穀豐登。這是朝鮮半島最早的石刻,也是確定蟬縣址的依據。

帶方城址

帶方郡治址位於黃海北道鳳山郡石城裡,城略呈長方形,東西556米,南北730米。城址內出土有東漢到西晉的紀年磚,如光和五年(182年)、泰始七年(271年)、泰始十一年等。城址北面發現的墓磚上有“使君帶方太守張撫夷磚”的銘文,為斷定帶方郡治址提供了證據。帶方郡所屬昭明縣治址位於黃海南道信川郡土城裡,呈長方形,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00米。城址附近的墓磚上,有“太康四年三月昭明王長造”的銘文,表明這裡是昭明縣故址。長岑縣治址位於信川郡鳳凰里,這裡發現“守長岑縣王君,君諱鄉,年七十三,字德彥,東萊黃人也。正始九年三月廿日,壁師王德造”的長篇銘文,表明了長岑縣故址的所在。其他尚有許多同時期的土城遺蹟,但由於缺乏直接的證據,還不能肯定其所屬縣治。

樂浪墓葬

上述郡縣治址附近的墓葬,一般稱為樂浪墓葬,以樂浪郡治址南面的墓群最為有名,這裡墓葬總數在2000座以上,多有方台形墳丘。經過正式發掘的有50餘座。墓葬的結構主要為木槨墓和磚室墓兩種,分別代表不同時期。木槨墓是帶墓道的土坑豎穴,用木材構成槨室,有單室和雙室之分,一般容納兩棺,也有一棺或多棺者,隨葬品排列在棺槨之間。槨室的周圍有的還積石積炭或用磚包圍,槨室上面用土逐層夯實。比較典型的是王光墓和彩篋,前者單室雙棺,出土的木印上刻有“樂浪太守椽王光之印”,表明了墓主的身份。後者雙室三棺,因出土有以孝子傳為題材的人物彩畫漆篋而得名,同出的一枚木簡上書有“縑三匹,故吏朝鮮丞田肱謹遣吏再拜祭”,表明墓主也是樂浪郡的官吏。各墓出土的帶銘文漆器達57件,多數有紀年,上自西漢始元二年(前85),下到東漢永元十四年(102),所出銅鏡的形制、紋飾也表明這些木槨墓的年代基本上屬於這個時期。另外,漆器的銘文中還有廣漢郡或蜀郡等字樣,表明了它們的出產地點。
磚室墓為穹窿頂,有單室和雙室之分,後者前室兩側往往附有耳室。墓室內一般容納兩棺。墓磚銘文的紀年,較早的有魏嘉平二年(250)、景元元年(260),稍晚有西晉的泰始、鹹寧、太康、元康、建始、泰安、建興等年號,甚至還有東晉的永和九年(353)和元興三年(404)等紀年。這說明樂浪郡和帶方郡於建興元年 (313)被高句麗攻陷之後,磚室墓的使用還繼續了一個時期。
此外,還發現有石槨墓,較有代表性的南井裡119號墓建有前後二室,用石塊砌成方錐形的券頂,同後來的高句麗墓葬相當接近(見朝鮮三國時代遺蹟)。由於遭到盜掘,遺物所存不多,僅有五銖、大泉五十等漢錢以及漆器、陶器的碎片。這些遺物或可證明,早在樂浪、帶方郡時期,石槨墓就已經出現。

歷代建制

漢初:衛滿朝鮮
西漢:公元前108年於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漢四郡”:樂浪郡(今朝鮮平安南道)、玄菟郡(今朝鮮鹹鏡道)、真番郡(朝鮮黃海道、京畿道各一部)、臨屯郡(今朝鮮江原道);公元前82年真番郡、臨屯郡撤銷,其地併入玄菟郡、樂浪郡(治所在平壤)。公元2年,以真番故縣置南部都尉,以嶺東七縣置東部都尉。同年,玄菟郡也向西遷治今吉林集安。
東漢:樂浪郡
曹魏:樂浪郡、帶方郡
西晉:樂浪郡、帶方郡
高句麗:公元313年,高句麗吞併樂浪郡和帶方郡,427年高句麗由吉林集安遷都平壤
唐朝:安東大都護府(公元668年唐朝吞併高句麗,735年唐與新羅確定以大同江為界)
元朝:遼陽行中書省的東寧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