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置換術後康復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目前已成為治療各種疾病導致髖關節毀損病變的重要手段,精湛的手術技術只有結合完美的術後康復治療,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效果。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治療已經成為手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術後患肢等長收縮練習、持續被動活動練習、關節活動度的訓練、轉移練習、步行練習和上下樓梯練習等方法,達到預防術後併發症、改善髖關節活動範圍和恢復步行能力的目的。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康復理療科
  • 多發群體: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患者
  • 常見發病部位:髖關節
康複評定,康複目標,治療,健康教育,

康複評定

1.單項功能評定:腫脹、疼痛、肢體長度、關節活動範圍、肌力、平衡功能、步態等。
2.人工髖關節術後位置評價。
3.髖關節功能評分。

康複目標

1.預防長期臥床的併發症:深靜脈血栓壓瘡、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
2.改善和恢復髖關節活動範圍,增強肌力,重建關節的穩定性,防止關節脫位,減輕髖部疼痛。
3.恢復患者獨立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治療

術後康復治療程式:
1.術後體位
平臥,患髖外展20°-30°,踝關節中立位,防止髖關節脫位,被動活動膝、踝關節,並開始進行下肢肌肉收縮練習。
2.術後1天
主動活動健側關節並進行患側踝關節和足趾的主動背伸和跖屈練習,以及股四頭肌的等長、等張收縮鍛鍊,按摩髕骨周圍、膝關節及小腿後部,同時進行深呼吸、引體向上運動,防止肺部併發症。
3.術後2天
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髖關節輕度屈伸練習,髖關節屈曲應<60°,以防活動過度致假體脫出,時間限定在30分鐘之內。
4.術後第3~7天
加強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並保持10~15秒,重複10~20次,膝下墊枕以膝部為支點,小腿抬離床面做伸膝動作,保持10秒,重複10~20次,患側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關節持續被動運動,從0-30°開始,逐日增加5°-10°,直至90°,1小時/次,2次/天。在他人幫助下進行床上移動訓練,訓練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下進行。
5.術後第2周
助力下直腿抬高30°,保持10秒,重複20~30遍,逐漸過渡到主動直腿抬高,健腿支撐站立平衡練習,平行槓內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及轉體,扶雙拐行走,以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為主。
6.術後第3周
仰臥位雙下肢空踩腳踏車運動20~30次,患髖屈曲90°以內,10次為一輪,組間休息1分鐘;股四頭肌及髖外展肌漸進抗阻訓練,四點支撐半橋運動保持10秒,重複10~20次,坐、站重心轉移及步行訓練。患者此期間下床站立,並開始練習行走,行走扶拐杖或步行器,以防跌倒。行走時健肢在前先行,患肢跟上,再移動拐杖向前。每天2~3次,每次10~20分鐘,注意保持兩腿分開與肩同寬,轉彎時髖關節隨身體一起轉動,避免髖關節突然旋轉。
7.術後晚期
6個月內避免患髖內收內旋,術後3個月扶雙拐,逐漸過渡到單拐,棄拐時間因人而異,一般6月後行走平穩且無疼痛時可棄拐行走,每年複查3、4次。

健康教育

1.患者在活動時髖關節屈伸不能>90°,避免負重,不坐矮凳,不做下蹲動作,不過度內旋或外旋下肢,不側身睡覺。
2.上樓時健肢先上,拐隨其後或同時跟進,下樓時拐先下,患肢隨後,健肢最後。
3.儘量避免以下動作:髖關節內收、內旋位時自坐位站起;雙膝併攏、雙足分開時,身體向患側傾斜,去取東西、接電話等;翹二郎腿和坐位穿鞋;入廁時坐便桶過低,或沙發過矮,健側翻身不當時患側髖關節過於伸直、內收內旋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