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髖關節

人工髖關節

人體髖關節是一種球形的關節,包含一個球形的股骨頭和一個似碗狀的髖臼。其為大腿骨(股骨)與骨盆所形成的關節,球狀表層及碗狀物內表層均由平滑的軟骨覆蓋,滑囊膜分泌粘液使摩擦降低至最小。當髖關節產生病變時,軟骨不再平滑,滑膜囊發炎而萎縮,關節再也不能像平常一樣運轉自如。當髖關節因退化、病變或外傷導致疼痛、僵硬或變形,甚至行動不便,無法以藥物或其他治療方法緩解症狀時,通常會以手術的方式為病人置換人工髖關節,使病人恢復日常的活動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工髖關節
  • 形狀:球形
  • 構成:股骨頭和一個似碗狀的髖臼
  • 類型:身體部位
原理,使用壽命,結構,發展史,適用情況,置換術,

原理

人工髖關節假體仿照人體髖關節的結構,將假體柄部插入股骨髓腔內,利用頭部與關節臼或假體金屬杯形成旋轉,實現股骨的曲伸和運動。 假體柄分別採用鈦合金、鈷鉻鉬合金、超低碳不鏽鋼材料製造,髖臼採用無毒超高分子聚乙烯製造,金屬球頭採用鈦合金(與鈦合金、鈷鉻鉬合金股骨頭柄配合)和超低碳不鏽鋼材料製造。

使用壽命

不同金屬材料的髖關節的壽命分別為: a.鈦合金:使用壽命為10~15年; b.鈷鉻鉬合金:使用壽命為10~15年; c.超低碳不鏽鋼材料:使用壽命為4~6年。

結構

1.臼杯:通常是用鈦合金或鈷鉻鉬合金製造,植入骨盆腔的髖臼內。
2.襯墊:包括有聚乙烯、陶瓷、金屬等,以做為關節的介面。
3.球頭:接合在股骨柄上,和襯墊做關節介面來活動。一般用陶瓷或金屬材料製成。
人工髖關節

發展史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包括人工股骨置換術和全髖關節置換術。1958年Peterson發明了鈷—鉻—鉬合金製成的杯狀人工關節。50年代初,美國Mc Kee研製成鈷—鉻—鉬製成的金屬(頭)-金屬(髖臼)的組合全部關節假體,由於金屬對金屬假體的磨屑太多而失敗。為此,美國Charnley依據他的髖關節低摩擦理論設計出金屬-塑膠的人工髖關節組合。Charnley的第一個髖關節是由不鏽鋼作成的股骨頭和用特氟隆作成的髖臼構成,但特氟隆的磨損率太高。1962年研製成由22.5 mm直徑的金屬股骨頭與高分子聚乙烯髖臼組成的新型人工髖關節,手術置換時,用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固定,稱為低摩擦人工關節置換術,其成功大大促進了人工髖關節的臨床套用,可以說,現代人工髖關節工作始於Charnley的貢獻。 人工髖關節手術已有超過30年之歷史,對於股骨頭壞死、高齡股骨頸骨折、粉碎性髖臼骨折、股骨頭腫瘤等患者來說,這是唯一能夠維持關節功能的治療方法。經過多年臨床套用及改進,髖關節置換效果很好,一般10年優良率可達90%左右,15~20年的優良率仍達85%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老兵傑弗里斯因髖關節骨折實施了人造髖關節置換術,人造髖關節迄今工作了60年,創下世界紀錄。

適用情況

人體髖關節置換術適應於以下的情況:保守治療無效的髖關節疼痛;X線確診的髖關節骨關節炎或關節炎;因髖關節疼痛不能工作、睡覺或活動;髖關節修復術後關節不穩;部分髖部骨折;髖關節腫瘤等。

置換術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分為臨床上套用最多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和髖關節表面置換技術即無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將包含臼杯、襯墊、球頭和股骨柄的人工髖關節植入人體來替代病變的人體髖關節,從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臨床套用比較廣泛。
有柄人工髖關節必須以其柄植入人體的股骨髓腔內固定,人工關節與人體股骨接觸處壓強大,術後易出現人工關節鬆動、磨損和感染等合併症,使植入的人工關節下沉,造成患者長短腿,嚴重影響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因此,有柄人工髖關節只適用於45歲以上的患者。對於年輕的骨關節炎病人來說,表面置換是一個值得推薦的手術方式。由於技術不是很成熟,目前臨床套用還不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