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置換器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效果經過三十多年的臨床實踐,已經得到充分的肯定並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可靠的治療手段。人工關節置換術主要目的是緩解關節疼痛、矯正畸形、恢復和改善關節的運動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髖關節置換器
  • 目的:是緩解關節疼痛
  • 類型:置換器
  • 意義 :更好的治療
適用範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心理護理,術後護理,講解並示範術後功能鍛鍊的方法,

適用範圍

骨性關節炎是人工關節置換術的首選適應徵,其它依次為骨無菌性壞死(如股骨頭壞死等)、某些髖部骨折(如股骨頸骨折)、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良性和惡性骨腫瘤、強直性脊柱炎等。總之,只要有關節破壞的X線徵象,伴有中度至重度持續性的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而且通過其他各種非手術治療都不能得到緩解的疾病,都有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指征。
對於雙側股骨頭壞死、雙髖或雙膝骨性關節炎病人,有時需要同時或先後行雙髖或雙膝人工關節置換術。對於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病人,由於全身多關節疼痛、僵直、功能障礙,有時往往需行多關節的人工關節置換。目前,國內已有為一個病人同時或先後進行雙膝及雙髖四個關節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許多報導。
過去認為,60-75歲是全髖及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最合適的年齡範圍。近十年來,其適應徵已擴大到高齡和年輕的患者。但由於年輕患者活動量大,術後生活時間較長,而人工關節的壽命有限,因此年輕患者手術以後可能不得不面臨進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關節返修手術的可能。所以,對於年輕患者的人工關節手術應比較慎重。肥胖被認為是相對的禁忌證,局部或全身活動性感染和其他有可能增加圍手術期嚴重併發症的情況,是人工關節置換術的禁忌證。
人工關節在國外始於40年代,我國在60年代以後逐步開展,目前人工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被認為是人工關節置換中效果非常肯定的治療方法,其它人工關節如人工肘關節、人工肩關節、人工椎體、人工骨盆置換都不同程度的開展。

人工髖關節置換

人工髖關節置換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機械性能良好的金屬材料製成的一種類似人體骨關節的假體,利用手術方法將人工關節置換被疾病或損傷所破壞的關節面,其目的是切除病灶,清除疼痛,恢復關節的活動與原有的功能。人工關節置換具有關節活動較好,可早期下地活動,減少老年病人長期臥床的併發症等優點。

術後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交談,觀察了解患者的思想動態,及時採取相應疏導和心理幫助,講解手術治療的必要性。介紹手術醫師的臨床經驗及技術水平,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介紹相同病例術後恢復良好的患者情況,增加患者的信心,介紹手術的大致過程及配合方法。告訴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會降低機體的抵抗力,不利於疾病的恢復。另外還應讓患者了解手術只是治療過程的第一步,術後需積極有效的康復鍛鍊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術前檢查和準備了解患者術前用藥史,有無正在服用阿司匹林和激素藥物,停用激素者是否超過2年。術前做好心、肺、肝、腎功能檢查,了解患者心、肺、肝、腎的功能,測凝血、出血時間。術前1天做好配血及術區皮膚的準備,不可傷及皮膚。還應教會患者如何在床上使用大小便器,以免術後在床上排便困難。術前晚應給患者創造良好的環境,囑患者保證良好的睡眠,必要時遵醫囑給予安定2片口服促進睡眠。

術後護理

一般護理術後床邊備好氧氣、監護儀、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徵變化,傷口敷料的滲血情況,傷口負壓引流量、性質、保證其引流通暢有效,術後抬高患肢15~20°,樣有利於患者靜脈、淋巴回流防止或減輕術後腫脹。套用自控鎮痛泵者觀察其效果,以降低患者的痛感及應激反應,確保患者身心處於較舒適的狀態,以利於術後恢復。穿矯正鞋以防患肢內收、外旋,有利於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關節脫位。
引流管的護理術後患肢傷口處一般留置2根引流管,外端接負壓吸引器,它可將關節腔中的淤血吸出體外。24~48h後引流量明顯減少即可拔除。在此期間活動時不要讓引流管打折、受壓、扭曲、脫出等。引流期間保持引流通暢和負壓狀態,必要時擠壓引流管,避免因引流不暢而造成感染。如引流液驟減,患者主訴傷口腫痛需及時查找原因查看負壓引流是否通暢,觀察患肢的末梢血循環。如患者自覺患肢有麻木感、疼痛、感覺減退等情況。應及時告知醫生,查明原因進行處理。

講解並示範術後功能鍛鍊的方法

(1)正確的翻身方法:首先告知病人術後翻身的目的,以提高患者的認識使其主動配合。手術當日可以向患側15~20°翻身,身下墊軟枕。為避免他人翻身帶來的疼痛與不適,可以囑患者健側下肢屈曲,利用患者健側足部及雙肘的力量支撐床鋪,腰部稍用力使身體(臀部)上抬以助減壓或用雙手墊在臀下並按摩臀部,以防止臀部皮膚長期受壓造成皮膚破損的發生。另外,還應鼓勵患者深呼吸、咳嗽,以防止肺部感染。術後第一日可將床頭抬高10~20°,鼓勵患者在床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運動,如上肢運動、踝關節背伸、跖曲練習。
(2)術後2~3天疼痛緩解後指導患者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未固定關節的活動,拔除引流管拍攝X線片後結合病人的全身情況在床位醫生的指導下開始康復鍛鍊。功能鍛鍊要循序漸進,以患者無不適感為宜。
床上練習:髖、膝關節屈伸練習,每日2~3次,每次15~20min,注意屈髖不能大於90°。要正確搬運患者,保護患側髖部,始終保持對患肢外展中立位,4周內禁止向患側側臥,4周后向患側側臥時,兩腿之間應夾40cm厚的棉枕,避免髖關節內收。在使用坐便器時應首先使床頭抬高30°左右,使髖關節稍成屈膝位,下肢外展,內旋的基礎上將坐便器送入,注意保護患側髖關節。
立位行走練習:據手術及患者恢復情況而不同,如使用骨水泥固定型假肢,術中無植骨、骨折等情況,術後3~5天即可扶起藉助行器並需在旁給予協助下床活動,指導患者上下床,下床行走時保持兩腿分開,雙手提起助行器向前移動10cm左右再放下,依靠助行器支撐身體的重量。患肢邁向前一小步。繼續向前移動助行器,健肢再向前走一步,與患側平行或稍向前,再重複上述動作。在轉彎時應以健側為支點,患側向健側轉動,逐步移動患肢完成轉彎動作,以避免患肢過度外旋。在活動中護士應在旁協助並觀察患者面色、呼吸、脈搏,以防止發生意外。
3.4防止併發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人體較大的重建手術,術後易發生多種併發症,本組就有1例出現患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為防止併發症的發生,術後制定並執行全面細緻的護理計畫。
(1)為防止人工髖關節的脫位,除嚴格控制患者的體位、正確搬運患者、指導並協助患者翻身外,術前應教會患者及家屬正確放置坐便器的方法,充分做好術前指導,講明術後的注意事項,並讓患者掌握,配合治療和護理,加強自護知識指導,提高自理能力。正確早期功能鍛鍊,開始走路後的一段時間用小步走,以避免髖關節大幅度伸展。從輪椅或坐便器起立時,要兩腳叉開,張開雙膝,挺胸,不至於上半身向前倒下,以上肢負擔體重慢慢起身。
(2)為防術後切口感染術前須嚴格做好皮膚準備。預防笥套用抗生素,注意攝取平衡飲食,提高機體抵抗力。術後嚴密觀察切口負壓引流情況及傷口敷料的滲血情況。加強抗生素的使用,合理用藥。
(3)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後較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深靜脈血栓形成三大因素是:靜脈內皮損傷、血流狀態的改變、血液高凝狀態。由於術中大量異體庫存血的輸入及術後臥床制動,使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性增高。為防止這一併發症的發生,術中用血應儘可能輸入新鮮血。術後預防性套用活血化瘀藥物,按摩肢體、早期進行踝關節的背伸和跖曲運動,動態觀察患肢腫脹情況,注意生命體徵變化,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觀察患肢腫脹及感覺的變化並做好記錄交接班。如患肢腫脹明顯、疼痛加劇時要及時通知醫生,採取相應措施。本組1例術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由於發現及時、經積極的溶栓治療、使用肝素鈉後很快得到緩解。
出院指導:出院前應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出院後有關事項,將有關資料交給患者或家屬,並告知複診時間及日常生活、鍛鍊中的注意事項:(1)遵醫囑繼續進行功能鍛鍊且要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活動量,避免活動過度引起肢體腫痛,注意患肢不做盤腿動作。(2)術後3個月內不彎腰繫鞋帶,不做下蹲動作,不坐矮板凳。穿襪子時要在伸髖屈膝後進行,保持患肢屈髖不大於90°。(3)鼓勵患者攝取充足的營養物質,提高自身抵抗力,保持心情舒暢,充足的睡眠,每晚持續睡眠應達到6~8h,遵醫囑按時服藥,告訴患者如有異常及時來院就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