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薏米粥

馬齒莧薏米粥

馬齒莧薏米粥具有清熱解毒,健脾化濕的功效。而且做法簡單:先將薏米和馬齒莧加水煮熟,再加紅糖調味即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齒莧薏米粥
  • 英文名:Purslane barley porridge
  • 主要食材:馬齒莧,薏米,紅糖,薏米
  • 分類:甜點
  • 口味:鮮甜味
  •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化濕
製作材料,製法,主要功效,用法,薏苡仁,異名,來源,植物形態,採集,藥材,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炮製,性味,歸經,功用主治,用法與用量,宜忌,選方,臨床套用,名家論述,馬齒莧,異名,來源,植物形態,採集,藥材,炮製,性味,歸經,功用主治,用法與用量,宜忌,選方,臨床套用,附註,

製作材料

薏米30克,馬齒莧30克。

製法

先將薏米和馬齒莧加水煮熟,再加紅糖調味。

主要功效

清熱解毒,健脾化濕。

用法

每日1劑,連用7日。

薏苡仁

異名

解蠡(《本經》),起實、贛米(《別錄》),感米(《千金·食治》),薏珠子(《本草圖經》),回回米、草珠兒、菩提子、贛珠(《救荒本草》),必提珠(《滇南本草》),芑實(《綱目》),薏米(《藥品化義》),米仁(《本草崇原》),薏仁(《本草新編》),苡仁(《臨證指南》),苡米(《本草求原》),草珠子(《植物名匯》),六穀米(《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珠珠米(《貴州民間方藥集》),膠念珠(《福建民間草藥》),尿塘珠、老鴉珠(《廣西中獸醫藥植》),菩提珠(《江蘇植藥志》),藥玉米、水玉米、溝子米(《東北藥植志》),六穀子(《中藥志》),裕米(《廣西中藥志》),尿端子、尿珠子、催生子、蓼茶子(《湖南藥物志》),益米(《閩東本草》)。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

植物形態

薏苡(《本經》),又名:贛(《說文》),屋菼(《別錄》),玉秫(《楊氏經驗方》),草菩提(《草木便方》),薏黍、鬼珠箭、尿塘草、鐵玉蜀黍、瞎眼子樹、桂珠黍、便婆菊。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鬚根較粗,直徑可達3毫米。稈直立,高1~1.5米,約具10節。葉片線狀披針形,長達30厘米,寬1.5~3厘米,邊緣粗糙,中脈粗厚,於背面凸起;葉鞘光滑,上部者短於節間;葉舌質硬,長約1毫米。總狀花序腋生成束;雌小穗位於花序之下部,外面包以骨質念珠狀的總苞,總苞約與小穗等長;能育小穗第一穎下部膜質,上部厚紙質,先端鈍;第二穎舟形,被包於第一穎中,先端厚紙質,漸尖;第二外稃短於第一外稃;內稃與外稃相似而較小,雄蕊3,退化;雌蕊具長花柱;不育小穗退化成長圓筒狀的穎。雄小穗常2~3枚生於一節;無柄雄小穗第一穎扁平,兩側內折成脊而具不等寬之翼,先端鈍,具多數脈;第二穎舟形,亦具多脈;外稃與內稃皆為薄膜質;雄蕊3;有柄雄小穗與無柄者相似,但較小或有更退化者。穎果外包堅硬的總苞,卵形或卵狀球形。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多生於屋旁、荒野、河邊、溪澗或陰濕山谷中。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一般多為栽培品。
本植物的根(薏苡根)、葉(薏苡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變種植物川谷同供藥用。

採集

秋季果實成熱後,割取全株,曬乾,打下果實,除去外殼及黃褐色外皮,去淨雜質,收集種仁,曬乾。

藥材

乾燥的種仁,呈圓球形或橢圓球形,基部較寬而略平,頂端鈍圓,長5~7毫米,寬約3~5毫米,表面白色或黃白色,光滑或有不明顯縱紋,有時殘留黃褐色外皮,側面有1條深而寬的縱溝,溝底粗糙,褐色,基部凹入,其中有一棕色小點。質堅硬,破開後,內部白色,有粉性。氣微,味甘淡。以粒大、飽滿、色白、完整者為佳。
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福建、河北、遼寧。

化學成分

種仁含蛋白質16.2%,脂肪4.65%,碳水化物79.17%,少量維生素B1(330微克%)。種子含胺基酸(為亮氨酸、賴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等)、薏苡素、薏苡酯、三萜化合物。

藥理作用

①薏苡仁油的作用
早年報導,用石油醚浸出的薏苡仁油對蛙的橫紋肌及運動神經末梢,低濃度呈興奮作用,高濃度呈麻痹作用。如注射於蛙的胸淋巴腔或腓腸肌內,能減少肌肉之攣縮,並縮短其疲勞曲線。用離體蛙的神經肌肉標本,證明其作用點不在神經乾而在肌肉部分。進一步的研究指出,慧苡仁油或C數在10~18的飽和脂肪酸皆能阻止或降低橫紋肌(非神經肌接頭部位)之收縮作用,而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則無此作用。薏苡仁油(0.5克/公斤皮下注射於兔)及C數在12以上的脂肪酸皆可使血糖有所下降,此可用丙酮酸拮抗之,血清鈣亦有所降低,C數較低的脂肪酸(如癸酸)對血糖、血鈣皆無影響。薏苡仁油(主要為棕櫚酸及其酯)對呼吸,小量興奮,大量麻痹(中樞性);能使肺血管顯著擴張。對離體蛙心及離體兔腸,低濃度呈興奮作用,高濃度呈抑制作用;對家兔及豚鼠子宮一般呈興奮作用,腎上腺素可反轉其興奮作用;它還有抗利尿作用;大量可使動物麻痹,呼吸停止。其致死量小鼠(皮下注射)為5~10毫克/克,兔(靜脈注射)為1~1.5克/公斤。
②薏苡素的作用
對橫紋肌有抑制作用。它能抑制蛙神經肌肉標本的電刺激所引起的收縮反應及大鼠膈肌的氧攝取和無氧糖酵解,並能抑制肌動球蛋白-三磷酸腺甙系統的反應,還有比較弱的中樞抑制作用,表現為對大鼠及小鼠均有鎮靜作用,並能與咖啡因相拮抗。在家兔的腦電圖上,出現波幅增大,頻率減少,顯示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性抑制現象等。在大鼠試驗(尾部電刺激法)中,有鎮痛作用,強度與氨基比林相似。它還有解熱作用,對TTG(菌體的精製複合多糖類)性發熱的解熱作用較好,對二硝基酚引起之發熱無甚作用。此外對多突觸反射(貓腓神經-腓腸肌標本)有短暫的抑制作用。它不能降低士的寧或戊四氮的致死作用。對兔靜脈注射可引起血壓短暫下降,皮下注射可使血糖略有下降,對離體蟾蜍心臟及離體兔腸均呈抑制作用;對兔耳血管無明顯影響。它的毒性很低,給小鼠口服0.5克/公斤一個月不引起異常改變。
有報告稱薏苡仁對癌細胞有阻止成長及傷害作用。

炮製

炒蔗苡仁:取揀淨的薏苡仁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即可。或用麩皮同炒亦可。(每慧苡仁100斤,用麩皮10斤)
《雷公炮炙論》:"凡使(薏苡仁)一兩,以糯米二兩同熬,令糯米熟,去糯米,取使。若更以鹽湯煮過,別是一般修制,亦得。"

性味

甘淡,涼。
①《本經》:"味甘,微寒。"
②《別錄》:"無毒。"
③《食療本草》:"性平。"
④《本草正》:"味甘淡,氣微涼。"

歸經

入脾、肺、腎經。
①《綱目》:"陽明。"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肝、胃、大腸。"
③《本草新編》:"入脾、腎二經。"

功用主治

健脾,補肺,清熱,利濕。治泄瀉,濕痹,筋脈拘攣,屈伸不利,水腫,腳氣,肺痿,肺癰,腸癰,淋濁,白帶。
①《本經》;"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
②《別錄》:"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③《藥性論》:"主肺痿肺氣,吐膿血,咳嗽涕唾上氣。煎服之破五溪毒腫。"
④《食療本草》:"去乾濕腳氣。"
⑤《本草拾遺》:"溫氣,主消渴。""殺蛔蟲。"
⑥《醫學入門》:"主上氣,心胸甲錯。"
⑦《綱目》:"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濕。炊飯食,治冷氣;煎飲,利小便熱淋。"
⑧《國藥的藥理學》:"治胃中積水。"
⑨《中國藥植圖鑑,:"治肺水腫,濕性肋膜炎,排尿障礙,慢性胃腸病,慢性潰瘍。"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O.3~1兩;或人散劑。

宜忌

脾約便難及妊婦慎服。
①《本草經疏》:"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轉筋,脾虛無濕者忌之。妊娠禁用。"
②《本草通玄》:"下利虛而下陷者,非其宜也。"

選方

①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②治風濕痹氣,肢體痿痹,腰脊酸疼:薏苡仁一斤,真桑寄生、當歸身、川續斷、蒼水(米泔水浸炒)各四兩。分作十六劑,水煎服。(《廣濟方》)
③治久風濕痹,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除胸中邪氣,治筋脈拘攣: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綱目》薏苡仁粥)
④去風濕,強筋骨,健脾胃: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之。(《綱目》薏苡仁酒)
⑤治水腫喘急:郁李仁二兩。研,以水濾汁,煮薏苡仁飯,日二食之。(《獨行方》)
⑥治肺痿唾膿血:薏苡仁十兩。杵碎,以水三升,煎一升,入酒少許服之。(《梅師集驗方》)
⑦治肺癰咳唾,心胸甲錯者:以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濃,微溫頓服之。肺若有血,當吐出愈。(《范汪方》)
⑧治肺癰咯血:薏苡仁三台。搗爛,水二大盞,入酒少許,分二服。(《濟生方》)
⑨治腸癰,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
⑩治腸癰: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兩,瓜瓣人二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方》)
⑾治消渴飲水:薏苡仁煮粥飲,並煮粥食之。(《綱目》)
⑿治沙石熱淋,痛不可忍:玉秫(子、葉、根皆可用),水煎熱飲,夏月冷飲,以通為度。(《楊氏經驗方》)

臨床套用

治療扁平疣
取新收之苡仁米2兩,與大米混合煮飯或粥吃,每日1次,連續服用,以痊癒為止。治療23例,經服藥7~16天,11例痊癒,6例效果不明,6例無效。病人在服藥後至皮疹消失前,多數有治療反應:損害病灶增大變紅,炎症增劇;繼續堅持服藥數日後,則損害病灶漸趨乾燥脫屑,以至消退。

名家論述

①《本草衍義》:"薏苡仁,《本經》雲,微寒,主筋急拘攣。拘攣有兩等:《素問》注中,大筋受熱,則縮而短,縮短故攣急不伸,此是因熱而拘攣也,故可用薏苡仁;若《素問》言因寒即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凡用之,須倍於他藥。此物力勢和緩,須倍加用即見效。蓋受寒即能使人筋急,受熱故使人筋攣,若但熱而不曾受寒,亦能使人筋緩,受濕則又引長無力。"
②《綱目》:"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痹者用之。土能勝水除濕,故泄痢水腫用之。按古方小續命湯注云:中風筋急拘攣,語遲,脈弦者,加薏苡仁,亦扶脾抑肝之義。又《後漢書》雲,馬援在交趾,嘗餌薏苡實,雲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也。又張師正《倦遊錄》雲,辛稼軒忽患疝疾,重墜,大如杯,一道人教以薏珠用東壁黃上炒過,水煮為膏服,數服即消。程沙隨病此,稼軒授之,亦效。《本草》薏苡乃上品養心藥,故有此功。"
③《本單經疏》:"薏苡仁,性燥能除濕,味甘能入脾補脾,兼淡能滲泄,故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及風濕痹,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總之,濕邪去則脾胃安,脾胃安則中焦治,中焦治則能榮養乎四肢,而通利乎血脈也。甘以益脾,燥以除濕,脾實則腫消,脾強則能食,如是,則已上諸疾不求其愈而自愈矣。"
④《本草正》:"薏苡,味甘淡,氣微涼,性微降而滲,故能去濕利水,以其去濕,故能利關節,除腳氣,治痿弱拘攣濕痹,消水腫疼痛,利小便熱淋,亦殺蛔蟲。以其微降,故亦治咳嗽唾膿,利隔開胃,以其性涼,故能清熱,止煩渴、上氣。但其功力甚緩,用為佐使宜倍。"
⑤《藥品化義》:"薏米,味甘氣和,清中濁品,能健脾陰,大益腸胃。主治睥虛泄瀉,致成水腫,風濕筋緩,致成手足無力,不能屈伸。蓋因濕勝則七敗,土勝則氣復,腫自消而力自生。取其入肺,滋養化源,用治上焦消渴,肺癰腸癰。又取其味厚沉下,培植下部,用治腳氣腫痛,腸紅崩漏。若咳血久而食少者,假以氣和力緩,倍用無不效。"
⑥《本草述》:"薏苡仁,除濕而不如二術助燥,清熱而不如芩、連輩損陰,益氣而不如參、術輩猶滋濕熱,誠為益中氣要藥。然其味淡,其力緩,如不合群以濟,厚集以投,冀其奏的然之效也能乎哉?"
⑦《本草新編》:"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視病之輕重,準用藥之多寡,則陰陽不傷,而濕病易去。故凡遇水濕之症,用薏仁一、二兩為君,而佐之健脾去濕之味,未有不速於奏效者也,倘薄其氣味之平和而輕用之,無益也。"
⑧《本經疏證》:"論者謂益氣、除濕、和中、健脾,薏苡與術略似,而不知有毫釐之差,千里之謬也。蓋以云乎氣,則水溫而薏苡微寒。以云乎味,則術甘辛而薏苡甘淡。且術氣味俱厚,薏苡氣味俱薄,為迥不相侔也。此其義蓋見於《金匱要略·痙濕暍篇》,曰濕家身煩疼,當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勿以火攻之。曰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夫身煩疼者,濕而兼寒;一身盡疼者,濕而兼風。寒從陰化,風從陽化。故身煩疼者,屬太陽;發熱日哺所劇者,屬陽明。屬太陽者宜發汗,屬陽明者宜清熱,發汗所以泄陽邪,清熱所以折陽邪,質之以用術用栓者為發汗,薏苡則為清熱矣。雖然,薏苡既治風濕,又主筋急拘攣,不能屈伸,彼風濕相搏,骨節疼煩,不得屈伸,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獨不用薏苡何耶?夫適固言之矣,薏苡是治久風濕痹,非治暴風濕痹者也。然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非暴病耶?玩汗出當風,久傷取冷之因,決知其似暴病,實非暴病也。發熱日晡所劇。風與濕勢將化熱,故以薏苡合麻黃杏仁甘草,迎其機而奪之,彼風濕相搏者,上既冠以傷寒八、九日,已可知其非久病,下出所治之方,或有取乎附子生薑,或有取乎附子桂枝,且俱用術,其不能雜入薏苡決矣。術與薏苡非相反相惡也,既用此即不用彼者,無他,術性急,薏苡性緩,合而用之,恐其應速,則嫌於緩,應遲,又傷於躁也。"

馬齒莧

異名

馬齒草(《雷公炮炙論》),馬莧(陶弘景),五行草(《本草圖經》),馬齒菜(《聖惠方》),馬齒龍芽(《寶藏論》),五方草、長命菜、九頭獅子草(《綱目》),酸莧、安樂菜(《醫林纂要》),瓜子菜(《嶺南採藥錄》),長命莧、醬瓣豆草(《中國藥植志》),蛇草(《南京民間草藥》),酸味菜(《貴州民間方藥集》),豬母菜、獅子草(《福建民間草藥》),地馬菜(《江蘇植藥志》),馬蛇子菜、螞蟻菜(《東北藥植志》),馬踏菜(《山東中藥》),長壽菜(《中國藥植圖鑑》)。

來源

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全草。

植物形態

馬齒莧
一年生肉質草本,全株光滑無毛,高20~30厘米。莖圓柱形,平臥或斜向上,由基部分歧四散,向陽面常帶淡褐紅色或紫色。葉互生或對生,葉柄極短,葉片肥厚肉質,倒卵形或匙形,長1~3厘米,寬5~14毫米,先端鈍圓,有時微缺,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暗紅色。花兩性,較小,黃色,通常3~5朵,叢生枝頂葉腋;總苞片4~5枚,三角狀卵形;萼片2,對生,卵形,基部與子房連合;花瓣5,倒心形,先端微凹;雄蕊8~12,藥黃色;雌蕊1,子房半下位,1室,花柱頂端4~6裂,形成線狀柱頭。蒴果短圓錐形,棕色,蓋裂;種子多數,黑褐色,表面具細點。花期5~9月。果期6~10月。
生於田野、荒蕪地及路旁。我國大部地區都有分布。
本植物的種子(馬齒莧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

夏、秋兩季當莖葉茂盛時採收,割取全草,洗淨泥土,用沸水略燙後曬乾。

藥材

乾燥全草皺縮捲曲,常纏結成團。莖細而扭曲,長約15厘米。表面黃褐色至綠褐色,有明顯的縱溝紋。質脆,易折斷,折斷面中心黃白色。葉多皺縮或破碎,暗綠色或深褐色。枝頂端常有橢圓形蒴果或其裂爿殘留,果內有多數細小的種子。氣微弱而特殊,味微酸而有粘性。以棵小、質嫩、葉多、青綠色者為佳。
全國各地均產。

炮製

揀淨雜質,除去殘根,以水稍潤,切段曬乾。

性味

酸,寒。
①陶弘景:"小酸。"
②《唐本草》:"味辛,寒,無毒。"
③《本草經疏》:"味辛苦,氣寒,無毒。"

歸經

入大腸,肝、脾經。
①《滇南本草》:"入胃。"
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陽、陽明經。"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功用主治

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治熱痢膿血,熱淋,血淋,帶下,癰腫惡瘡,丹毒,痕癧。用於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常配黃連、木香。內服或搗汁外敷,治癰腫。亦用於便血、子宮出血,有止血作用。
①《唐本草》:"主諸腫瘺疣目,搗揩之;飲汁主反胃,諸淋,金瘡血流,破血癖症癖,小兒尤良;用汁洗緊唇、面皰、馬汗、射工毒塗之瘥。"
②孟姺:"濕癬白禿,以馬齒膏和灰塗敷。治疳痢及一切風,敷杖瘡。"
③《食療本草》:"明門。亦治疳痢。"
④《本草拾遺》:"止消渴。"
⑤《蜀本草》:"主屍腳(人腳無冬夏常拆裂)、陰腫。"
⑥《開寶本草》:"主目盲白霄,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諸蟲,止渴,破癥結癰瘡。又燒為灰,和多年醋滓,先灸丁腫。以封之,即根出.生搗絞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
⑦《日用本草》:"涼肝退翳。"
⑧《滇南本草》:"益氣,消暑熱,寬中下氣,潤腸,消積滯,殺蟲,療瘡紅腫疼痛。"
⑨《綱目》:"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治產後虛汗。"
⑩《生草藥性備要》:"治紅痢症,清熱毒,洗痔瘡疳疔。"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者2~4兩);或搗汁飲。外用:搗敷、燒灰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宜忌

《本草經疏》:"凡脾胃虛寒,腸滑作泄者勿用;煎餌方中不得與鱉甲同入。"

選方

①治血痢:馬齒菜二大握(切),粳米三合。上以水和馬齒莧煮粥,不著鹽醋,空腹談食。(《聖惠方》馬齒粥)
②治產後血痢,小便不通,臍腹痛:生馬齒菜,搗,取汁三大合,煎一沸,下蜜一合調,頓服。(《經效產寶》)
③治小便熱淋:馬齒莧汁服之。(《聖惠方》)
④治赤白帶下,不問老稚孕婦悉可服:馬齒莧搗絞汁三大合,和雞子白一枚,先溫令熱,乃下莧汁,微溫取頓飲之。(《海上集驗方》)
⑤治闌尾炎:生馬齒莧一握。洗淨搗絞汁30毫升,加冷開水100毫升,白糖適量,每日服三次,每次100毫升。(《福建中醫藥》6(3):113,1961)
⑥治癰久不瘥:馬齒莧搗汁,煎以敷之。(《千金方》)
⑦治多年惡瘡:馬齒莧搗敷之。(《滇南本草》)
⑧治蛀腳臁瘡:乾馬齒莧研末,蜜調敷上,一宿,其蟲自出。(《海上方》)
⑨治翻花瘡:馬齒莧一斤燒為灰,細研,以豬脂調敷之。(《聖惠方》)
⑩治耳有惡瘡:馬齒莧一兩(乾者),黃柏半兩(銼)。搗羅為末,每取少許,綿裹納耳中。(《聖惠方》)
⑾治甲疽:牆上馬齒莧(陰乾)一兩,木香、丹砂(研細),鹽(研細)各一分。上四味,除丹砂、鹽外,銼碎拌令勻,於熨斗內,炭火燒過,取出細研,即入丹砂、鹽末,再研勻,旋取敷瘡上,日三、兩度。(《聖濟總錄》馬齒散敷方)
⑿治小兒白禿:馬齒莧煎膏塗之,或燒灰豬脂和塗。(《聖惠方》)
⒀治小兒火丹,熱如火,繞腰即損:杵馬齒莧敷之,日二。(《廣利方》)
⒁治瘰癧:馬齒莧陰乾燒灰,臘月豬膏和之,以暖泔清洗瘡,拭乾敷之,日三。(《救急方》)
⒂治瘰癧未破:馬齒莧同靛花搗摻,日三次。(《簡便良方》)
⒃治肛門腫痛:馬齒莧葉、三葉酸草等分。煎湯熏洗,一日二次有效。(《瀕湖集簡方》)
⒄治蜈蚣咬傷:馬齒莧汁塗之。(《肘後方》)
⒅腳氣浮腫,心腹脹滿,小便澀少。用馬齒莧和少量粳米、醬汁煮食。
⒆產後虛汗。用馬齒莧研汁三全服。如無新鮮者,以乾者煮汁亦可。
⒇產後血痢,小便不愛,臍腹疼痛。用生馬齒莧菜搗汁三合,煎開,加蜜一合調服。
(21)肛門腫痛。用馬齒莧葉、三葉酸草等分,煎湯熏洗。一天二次,有效。
(22)赤白逅眄。用馬齒莧搗汁三合,倒入溫熱一兩枚雞蛋白中,乘微溫一次服下。一般服兩次見效。
(23)腹中白蟲。用馬齒莧煮水一碗,和鹽醋空腹吃下。不久有白蟲排出。
(24)風齒腫痛。用馬齒莧一把,嚼汁浸患處,腫即消退。
(25)耳內外惡瘡。用黃櫱半兩、乾馬齒莧一兩,共 研為末敷塗。
(26)小兒臍瘡。用馬齒莧燒過,研末敷塗。
(27)疔瘡腫毒。有馬齒莧二分、石灰三分,共研為末,加雞蛋白調勻敷塗。
(28)積年惡瘡。用馬齒莧搗爛封住,或取汗煎濃敷塗。

臨床套用

①預防菌痢
取鮮馬齒莧莖葉,洗淨切碎,1斤馬齒莧加水3斤,煎取1斤,過濾。成人日服3次,每次70毫升,連服2~7天。兒童服60%馬齒莧煎液,或把馬齒莧切細做成餛飩、饅頭餡,或煮粥吃;每斤鮮馬齒莧可分給15個兒童服用,隔日吃1次。有些地區也作為副食晶食用,連續10天。經數千例觀察,在菌痢流行季節服用,發病率明顯下降。
②治療菌痢、腸炎及痢疾帶菌者
馬齒莧對急、慢性菌痢的療效,與其它治痢藥物如磺胺脒、合黴素等相仿,對急性病例的有效率在90%以上,對慢性病例的有效率亦在60%上下。劑量:馬齒莧有效劑量的安全範圍較大,雖大量服用,亦無毒性。但亦有報告1例服用100%馬齒莧煎液後引起過敏性皮疹。有人主張鮮草每日服1斤,乾草減半。臨床上常用50%煎劑(乾草),每次50~100毫升,或100%煎劑(鮮草),每次40~70毫升,日服3~4次,小兒酌減,連續7~10天為一療程。慢性病例連服4周亦未見毒性反應。對頑固病例可用馬齒莧煎液稀釋後行保留灌腸,每次200毫升,每日1次。又有用馬齒莧、鐵莧菜等量製成注射劑(每毫升相當於生藥各1克),成人每次肌注2毫升,每日2~3次,連續3天為一療程。此外,又可用馬齒莧與白頭翁、黃柏按3:1:1的比例製成合劑,治療效果亦滿意。在馬齒莧治療過程中,對嚴重失水患者須按常規補液,腹痛者可給顛茄合劑。急性病例絕大多數在服藥後一切臨床症狀迅速被控制,1~2天內體溫恢復正常,3~6天內排便次數轉為正常,3~4天內腹痛及里急後重消失,2~6天最遲11天內大便培養轉為陰性。又馬齒莧對痢疾帶菌者、腸炎、消化不良性腹瀉,也有同樣效果。
③治療鉤蟲病
成人1次量為鮮馬齒莧5~6兩,煎汁,加食醋50毫升,也可加適量白糖,每天1次或分2次空腹服,連服3天為一療程。如需行第二、三療程,須間隔10~14天。臨床觀察192例,服藥1~3個療程後糞檢蟲卵轉陰率占80%上下。馬齒莧亦可製成片劑或1:2流浸膏,以片劑療效較高,流浸膏次之,水煎劑較差。
④治療急性闌尾炎
乾馬齒莧、蒲公英各2兩(亦可用鮮草,劑重加倍,水煎2次,煎液合併再濃煎成200毫升,上下午各服100毫升。經治療31例,除1例療效不佳而改用手術治療外,其餘均痊癒出院。其中絕大多數在3~8天內體溫及白細胞恢復正常,腹痛、反跳痛、腹肌緊張消失,壓痛消失或尚有輕微深壓痛。另法取馬齒莧洗淨搗碎,以紗布包裹壓榨過濾,取原汁30毫升,加適量白糖及冷開水使成100毫升,為1次量,日服3次,也有療效。
⑤治療淋巴結核潰爛
取全草6兩洗淨曬乾,加工成細粉,放入熬熟的豬板油8兩中,趁熱用鐵勺不斷攪拌,待冒白煙,將鍋端下,放入蜂蜜8兩,攪拌成糊狀,冷卻後即成軟膏。用藥前先將患處用淘米水(冷開水淘米)洗淨,按瘡口大小攤成小膏藥敷於患處,紗布覆蓋,放布固定,每2天換1次,以痊癒為度,不可間斷。治療期間忌食無鱗魚、鱉,忌房事。此膏對其它骨結核潰破也有同樣療效。同時,此膏又可用於內服治療多種結核病。服法:每次1~3錢,日服3次。臨床觀察118例,其中淋巴結核42例,肺結核31例,其它結核(包括脊椎結核、骨結核、腸結核、腎結核等)45例,均收到了不同程度的療效。又有用鮮馬齒莧洗淨煮爛,擠出原汁,熬成膏狀,用於治療寒性膿瘍,按常規清創後,將藥膏塗於患處,上蓋敷料固定,亦取得一定療效。
⑥治療瘡癤及化膿性疾患
取鮮馬齒莧4~6兩,洗淨搗碎,加水2~3斤,煮沸(不宜久煎),待水溫降至40℃左右時,用毛巾蘸藥液溻洗患處,每日2~4次;或用4~6層紗布浸藥液濕敷患處。每日2~4次,每次20~60分鐘;亦可用馬齒莧搗成泥糊狀敷於創面,外加敷科固定,每日換藥4~6次。溻洗和搗敷適用於化膿性皮膚病和外科感染,如暑令瘡毒、癤腫、乳癰、丹毒、蜂窩織炎、肛周膿腫、甲溝炎等;溻洗還可用於黃水瘡、臁瘡、足癬感染等;濕敷法主要用於糜爛滲出性皮損,如濕疹、灤瘡、嬰兒濕疹、接觸性皮炎等.上述疾患用馬齒莧外治,並適當配合內服藥,,一般在1~2周可愈;對廉爛滲出的皮損用馬齒莧濕敷,平均3~5天滲出停止,上皮新生。
⑦用於收縮子宮
經500餘例臨床觀察,馬齒莧注射液可以代替麥角新鹼,使子宮平滑肌收縮,其作用甚至較麥角新鹼為強。注射液每毫升相當於生藥0.5~1.0錢,對產後流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可肌注2毫升;對剖腹產、刮宮取胎可直接注射於子宮底兩側或注入宮頸。
⑧治療小兒單鈍性腹瀉
取新馬齒莧0.5~1.0斤,煎湯,加適量白糖調味,分次作飲料服下,1天服完,連服2~3天。或取鮮馬齒莧洗淨焙乾研末,每次3克,溫開水送服,每日3次。
⑨治療小兒百日咳
取50%馬齒莧糖漿100毫升,每日4次,3天分服。一般服藥3天后,即見咳嗽減少,發作時間縮短,症狀減輕。

附註

馬齒莧所主諸病,皆只取其散血消腫之功,但現在本品已成為治菌痢的要藥。近年來,又用以治百日咳、肺結核及化膿性疾病。此外本品還有利尿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