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漢語詞語)

誠信(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誠信是一個道德範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統稱。泛指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用,一諾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指為人處事真誠誠實,尊重事實,實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誠信
  • 外文名:good faith
  • 出處:《禮記·祭統》
  • 拼音:cheng xin
  • 反義詞:失信
  • 近義詞:誠實
  • 詞性:形容詞
詞句釋義,名詞概述,誠的含義,信的含義,相關事例,關羽事例,其他事例,作用,立人之本,齊家之道,交友之基,為政之法,經商之魂,心靈良藥,相關名言,古籍闡述,相關,講求,準則,自我鞭策,現狀反映,失信面面觀,失信的原因,自我修養,學業,人際交往,以誠相待,以信相交,以道義相交,以平等相交,工作,身為下屬,身為上司,同事之間,營商,為政,中西觀點,比較誠信之道,誠信倫理,誠信守則,守則緣起,守則釋義,分述,

詞句釋義

誠信∶以真誠之心,行信義之事。誠,真實,誠懇;信,信任,證據。所以說,誠信,是誠實無欺,信守諾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

名詞概述

誠
禮記·祭統》: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北齊書·堯雄傳》: 雄 雖武將,而性質寬厚,治民頗有誠信。《新唐書·曹華傳》:“華 雖出戎伍,而動必由禮,愛重士大夫,不以貴倨人,至廝豎必待以誠信,人以為難。 葉適 《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銘》:故參知政事 吳興 李公 ,以誠信質直事 孝宗 。郭沫若 《蘇聯紀行·六月三十日》:一位大領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定要來一套大演說的。誠信已孚,思想已移諸實踐,不說話比說話還要偉大。

誠的含義

“誠”,是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處世,當以誠信為本。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誠”是一種美德。《名人名言》∶“誠即天道,天道酬誠”。言行須循天道,說真話,做實事,反對虛偽。意思為誠實。

信的含義

《說文解字》認為“人言為信”,程頤認為:“以實之謂信。”可見,“信”不僅要求人們說話誠實可靠,切忌大話、空話、假話,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誠實可靠。而“信”的基本內涵也是信守諾言、言行一致、誠實不欺。
信
“誠”主要是從天道而言,“信”主要是從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誠信,這是做人的道理、規律。二者在哲學上雖有區別,但從道德角度看,“誠”與“信”則是同義等值的概念,故許慎在《說文解字》云:“誠,信也。”“信,誠也。”基本涵義都是誠實無欺,信守諾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在一般意義上,“誠”即誠實誠懇,主要指主體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體內誠的外化。“誠”更多地指“內誠於心”,“信”則側重於“外信於人”。“誠”與“信”一組合,就形成了一個內外兼備,具有豐富內涵的辭彙,其基本含義是指誠實無欺,講求信用。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範和道德修養,在基本字義的基礎上形成了其獨具特色並具有豐富內涵的誠信觀。信的意思是相信。
“誠”與“信”作為倫理規範和道德標準,在起初是分開使用的。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義是指遵守承諾,言行一致,真實可信。最先將“誠”與“信”連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書》中:“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友和,君臣之間觀其忠愚,鄉黨之間觀其信誠。”這裡的“信誠”實際上表達的是“誠信”的意思。就是說,從一般意義上,誠信是指誠實不欺,講求信用,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真誠相待

相關事例

關羽事例

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1、徐州兵敗,關羽被困土山。曹操派張遼以“三便”勸關羽降曹:一者可保甘,糜二夫人的安全;二者可不背桃園之約;三者可留有用之身。關羽回答:“你有‘三便’,我有‘三約’:一、今降漢不降曹;二、請給二位嫂子俸祿,單獨居住,不論何人不許入門;三,只要一旦知道皇叔的下落,辭曹歸劉而去。三者缺一不可。
三約體現了關公對漢室,對劉皇叔的忠誠,在文字上約法三章,表明他對兄弟桃園結義承諾的踐約之志。
2、關公《夜讀春秋》是關公故事中最著名的一個典故。
徐州兵敗後,關公與曹操約法三章,暫居曹營。曹操敬重關公,為了籠絡他,賜給他珍貴物品,關羽卻拒之不受;幾日一宴請,關羽從不亂吃喝;給關羽大宅,關公卻將內宅分給老兵,自己住外間;派多名美女伺奉他,他卻叫美女去服侍嫂子。曹操無法,安排劉備的兩個夫人和關公同居一屋室。關公仍不動色,秉燭獨坐在門外,專心致志讀《春秋》,通霄達旦,毫無倦色。曹操想通過美色來詆毀關公,從而達到要挾逼其就範目的。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的信條在關公身上失去了靈驗。
誠信(漢語詞語)
關公夜讀春秋,通霄達旦給出三個信息:一是關公面對美色坐懷不亂,二是通霄甘做兩個嫂嫂守護衛士,三是《春秋》儒學道義對關公定力的影響。反映出的實質就是:不僅僅是關公對皇兄的忠義的承諾,更反映出關公誠實守信的品質本性,這一天性經《春秋》儒學道義的薰染,升華成華夏民族最寶貴的忠義誠信的道德典範。千古流傳,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其他事例

3、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么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4、郭沫若小時候很淘氣,但是很孝順。有一次,他的媽媽得了一種“暈病”,郭沫若聽說芭蕉花可以治這種病。這種花賣得很貴,並且難得一開,於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園內找這種花,恰好那座花園裡的芭蕉開了一朵大黃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來送給了媽媽。媽媽雖然知道郭沫若這樣做是孝順她,可是兒子的行為很讓她傷心。從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別人的東西了。
5、汽車維修店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在我的帳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有你一份好處。”他對店主說。但店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地嚷道:“誰都會這么乾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這時,顧客露出微笑,並滿懷敬佩地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我今後常來!”
6、宋慶齡有次與一所國小約定去看小學生,可是到了約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學們都以為宋慶齡奶奶不能來赴約了,但宋慶齡仍冒雨前往。
7、早年,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國人涉足。後來,許多日本人到這裡觀光旅遊,據說這是源於一位少年的誠信。一天,幾位日本攝影師請當地一位少年代買啤酒,這位少年為之跑了3個多小時。第二天,那個少年又自告奮勇地再替他們買啤酒。這次攝影師們給了他很多錢,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個少年還沒回來。於是,攝影師們議論紛紛,都認為那個少年把錢騙走了。第三天夜裡,那個少年卻敲開了攝影師的門。原來,他在一個地方只購得4瓶啤酒,於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過一條河才購得另外6瓶,返回時摔壞了3瓶。他哭著拿著碎玻璃片,向攝影師交回零錢,在場的人無不動容。這個故事使許多外國人深受感動。後來,到這兒的遊客就越來越多。
8、18世紀英國的一位有錢的紳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兒攔住了。“先生,請您買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兒說道。“我不買”紳士回答說。說著紳士躲開男孩兒繼續走,“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麼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兒追上來說。紳士看到躲不開男孩兒,便說:“可是我沒有零錢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你換零錢”。說完男孩兒拿著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跑走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兒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僕人說來了一個男孩兒要求面見紳士。於是男孩兒被叫了進來,這個男孩兒比賣火柴的男孩兒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爛。“先生,對不起了,我的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你的哥哥呢?”紳士道。“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了,在家躺著呢”,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兒的誠信所感動。“走!我們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兒的家一看,家裡只有兩個男孩的繼母在招呼受到重傷的男孩兒。一見紳士,男孩連忙說:“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了!”紳士卻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了。當他了解到兩個男孩兒的親父母都雙亡時,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擔起來。
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作用

誠信是人必備的優良品格,一個人講誠信,就代表他是一個講文明的人。講誠信的人,處處受歡迎;不講誠信的人,人們會忽視他的存在;所以我們人人都要講誠信。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

立人之本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認為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什麼事情也做不成。

齊家之道

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說:「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間以誠相待,誠實守信,就能和睦相處,達到家和萬事興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誠信、互不信任,家庭便會逐漸四分五裂。

交友之基

只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達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無私幫助的目的。否則,朋友之間充滿虛偽、欺騙,就絕不會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為政之法

左傳》云:「信,國之寶也。」指出誠信是治國的根本法寶。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寧肯去兵、去食,也要堅持保留民信。因為孔子認為「民無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統治者,國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腳。因此,統治者必須「取信於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經商之魂

在現代社會,商人在簽訂契約時,都會期望對方信守契約。誠信更是各種商業活動的最佳競爭手段,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企業家的一張真正的「金質名片」。

心靈良藥

古語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誠無偽,才可使內心無愧,坦然寧靜,給人帶來最大的精神快樂,是人們安慰心靈的良藥。人若不講誠信,就會造成社會秩序混亂,彼此無信任感,後患無窮。正如《呂氏春秋·貴信》篇所說,如果君臣不講信用,則百姓誹謗朝廷、國家不得安寧;做官不講信用,則少不怕長,貴賤相輕;賞罰無信,則人民輕易犯法,難以施令;交友不講信用,則互相怨恨,不能相親;百工無信,則手工產品質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可見失信對社會的危害何等大啊!
綜觀而言,誠信對於自我修養、齊家、交友、營商以至為政,都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見誠信在人類社會非常重要的。

相關名言

  1. 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楊泉
  2. 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3. 圖大者,當謹於微。——呂近溪
  4. 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松下幸之助
  5. 推人以誠,則不言而信矣。——王通《文中子·周公》
  6. 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馬克思
  7. 信用是難得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8. 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爾基
  9. 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論語·子路》
  10. 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莎士比亞
  11.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我要誠信。——莎士比亞
  12. 信不足,安有信。——《管子》
  13. 意志薄弱的人,必須不會誠實——拉羅什夫利
  14. 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也是道德。——貝多芬
  15. 沒有誠實何來尊嚴。——西塞羅
  16. 對自我真實,才不會對別人欺詐。——莎士比亞
  17.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子貢
  18. 禍莫大於無信。——傅玄
  19.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
  20. 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孟德斯鳩
  21.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蔡鍔
  22. 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子
  23. 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呂坤
  24. 獲取信用是要付出很高代價的——傑羅爾德
  25. 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
  26. 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張聞天
  27. 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
  28. 誠信為人之本。——魯迅
  29. 人不守信,無異於叫旁人對他失信。——英國
  30. 我們就應注意自我不用言語去傷害別的同志,但是,當別人用語言來傷害自我的時候,也就應受得起。——劉少奇
  31.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德萊塞
  32. 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周恩來
  33. 真誠與樸實是天才的寶貴品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34. 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富蘭克林
  35. 要正直地生活,別想入非非!要誠實地工作,才能前程遠大。——陀思妥耶夫斯基
  36. 誠實是最好的政策。——富蘭克林
  37. 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孟德斯鳩
  38. 忠誠需要完完全全的真實。——夏爾丹
  39. 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王永彬
  40. 虛偽永遠不能憑藉它生長在權力中而變成真實。——泰戈爾
  41. 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培根
  42. 民無信不立。——孔子
  43. 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44. 養心莫善於誠。——荀子
  45. 對於事實問題的健全的決定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夸美紐斯
  46. 虛偽的真誠,比魔鬼更可怕。——泰戈爾
  47. 一個人最悲哀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郭沫若
  48. 當你背叛別人時,你也背叛了自我。——辛格
  49.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德萊
  50. 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拉羅什富科
  51.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我要誠信。——莎士比亞
  52.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孔子
  53. 我寧願以誠摯獲得一百名敵人的攻擊,也不願以偽善獲得十個朋友的讚揚。——裴多菲
  54.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高爾基
  55. 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程頤
  56. 凡人立於天地間,遇事必當之以"誠",而後人始信其為人,乃得有為人之價值。尚詐術者,何能立名建業。——呂鵬搏
  57. 實話可能令人悲哀,但勝過謊言。——瓦·阿扎耶夫
  58. 沒有誠實哪來尊嚴——西塞羅
  59. 當今世界的所有惡劣品質中,不真誠是最危險的。——阿爾及利亞
  60. 生命的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留傳到遙遠的後世。——莎士比亞
  61. 坦白是誠實和勇敢的產物。——馬克·吐溫
  62. 你務必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回報。——李嘉誠
  63. 誠實是一個人得以持續的最高尚的東西。——喬臾
  64. 失掉信用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死了。——哈伯特
  65. 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徵,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艾琳·卡瑟
  66. 沒有誠實何來尊嚴。——西塞羅
  67. 誠實是智慧之書的第一章。——傑弗遜
  68. 失去了信用的人,就再沒有什麼能夠失去的了。——緒儒斯
  69. 信用難得易失。費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會由於一時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古籍闡述

古籍中,對誠信之道的論述頗多,現摘其要者加以闡述。
「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詩經·鄭風·揚之水》)
誠信(漢語詞語)
·無誠信品德的人說的話,人是不應當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須做誠實之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規,故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征,故怨咎及之。」(左丘明《左傳·昭公八年》)
·君子之言,誠實而有證據,所以怨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無根據,所以遭致怨禍。要求人說話要誠實、要有根據,切忌無實事根據的胡言亂語。
「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論語·述而》)
·孔子教導學生時,提倡「文」(即為《詩》、《書》、《禮》、《樂》等典籍),「行」、「忠」、「信」並重,希望學生能做到博學多聞(文)、敦品勵行(行)、盡忠職守(忠)、誠實不欺(信),把智育與德育結合起來,才能做一名德才兼備的人。
「儒有不寶金石,而忠信以為寶。」(戴聖編《禮記·儒行》)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為寶,而以「忠信」為寶。可見,儒者是把「忠信」作為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法寶。
「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大治,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大亂。故為人上者,必將慎禮義、務忠信然後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荀子·強國》)
·古代聖王禹、湯,循義講信而天下大治;暴君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大亂。所以,作為國君一定要慎禮義、講忠信,然後才能治國。這是「君人者之大本也」。由此證明誠信是治國之本。
「或問信,曰:『不食其言』。」(揚雄《法言·重黎》)
·所謂信實,就是指不違背和忘記自己的諾言,一定要信守承諾,說到做到,言行一致。
「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班固《白虎通義·性情·論五性六情》)
·從一定意義上,信就是誠,誠就是信,二者相通,基本內涵都是真實無欺。無論說話做事,都是誠實可信的。「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頤《周子全書·通書·誠下》)
商鞅變法 徙木為信商鞅變法 徙木為信
·誠是五常(仁、義、禮、智、信)的基礎,是人的各種善行的根源。可見,「誠」在儒家道德體系中是何等的重要。
「信者,無偽而已。」(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一》)
·所謂「信」,就是無「偽」意思。既不說假話,亦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亦不欺人。一切言行皆以誠實為本,排除一切虛偽、虛假。
「夫信者,人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二》)
·「誠信」是人的法寶,因為「國保於民,民保於信」。君無信用不能使民,失去民心則不能守國。所以古代聖王不欺四海,五霸不欺四鄰。善治國者,不欺其民;善齊家者,不欺其親。可見,信在治國齊家中是何等重要。
「誠則是人,偽則是禽獸。」(黃宗羲《孟子師說·卷七》)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誠信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只有人具有誠信美德,而禽獸則是不講誠信的。如果人只求物質私慾而不講誠信,就是失人性的禽獸行為。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誠信之言不華美,華美之言不實,因為誠信之言是質樸無華
孔子:「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論語·學而》)
·強調人講信用要符合「義」,只有符合「義」的話才能實行。
孟子:「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
·肯定「誠」是天的運行規律,追求誠信之道才是做人的道理。
荀子:「恥不信,不恥不見信。」(《荀子·非十二子》)
·恥於自己不能有「信」德,而不恥於不被別人信任。
劉安:「人先信而後求能。」(《淮南子·說林訓》)
·應先看他是否講信用,然後再論及他的能力如何,說明信重於能。諸葛亮:「勿持功能而失信。」(《出師表》)
馮躍利書法作品誠信鑄金馮躍利書法作品誠信鑄金
·不要仗持有功勞、有才能就失信於人。
王通:「推之以誠,則不言而信。」(《中說·周公》)
·只要能夠推心置腹,以誠相待,不用言說也會相互信任。
程頤:「誠則信矣,信則誠矣。」(《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
·誠實就會有信譽,講信譽就是誠實,可見「誠」與「信」是相通的。
朱熹:「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誠信就是真實而無虛假。
曹端:「一誠足以消萬偽。」(《明儒學案》卷四十四《語錄》)
·一個誠實的行為足以消解千萬種虛偽。

相關

講求

講誠信,並不是說說,很多人說得容易做起來難。這大概就是人真而不誠、誠而難信的一種劣根性緣故,他們以利益確定誠信,以自私和貪婪玩弄誠信。
在現實社會生活里,我們做人做事什麼都不缺,缺的是人心,缺的是誠信,弄得人去尋找誠信的機會和條件。有的人只是要求別人有誠信講誠信,而自己就很難用誠信來對待他人。在文明發展的今天,更應該體現人事的誠信度,結果卻令君大失所望。
可以說,它是普遍存在於我們的人事裡,一旦人丟掉了誠信,人性就顯得可惡、可怕、可恥。本不稀罕的更稀貴了,從而體現了人的道德品質和良知良心的迷失。
真可謂說是說,做是做,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玩笑而戲弄誠信。在失缺了道德的人群里,還能聽到它的聲音。

準則

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但究竟怎樣才算是有誠信?這部分將為你介紹誠信的準則,並看看中國古代哲賢如何實踐誠信之道。
「戒欺」,即不自欺亦不欺人。《禮記·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意謂真誠實意就是不自欺。宋代哲學家陸九淵也說:「慎獨即不自欺。」即使在閒居獨處時,自己的行為仍能謹慎不苟且,不會自欺。中國現代學者蔡元培先生說過:「誠字之意,就是不欺人,亦不可為人所欺。」可見,戒欺是誠信的重要準則之一。
①楊震「不受四知金
東漢名臣楊震在赴任東萊郡太守的途中,經過昌邑縣。昌邑縣令王密是他過去推薦的秀才,王密深夜帶十斤黃金私贈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了解你,你卻不了解老朋友,這是為什麼呢?」楊震回答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這番話,很羞愧地走了。楊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說明他的道德修養已達到了不自欺的「慎獨」境界。只有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誠信」。
②胡雪岩與「戒欺」牌匾
著名徽商胡雪岩在杭州胡慶余堂藥店中,向內掛了一塊「戒欺」的牌匾。他在跋文中寫道:「凡貿易均著得欺字」,「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採辦務真,修制務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胡慶余堂藥店之所以能夠蜚聲于海內外,生意興隆,其秘訣就在於「戒欺」二字。這則故事說明,「戒欺」二字是企業成功的秘訣,也是企業家的無價之寶。
2、過而能改
《左傳·宣公二年》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韓愈曰:「告我以吾過者,吾之師也。」陸九淵曰:「聞過則喜,知過不諱(忌諱),改過不憚(畏懼)。」古人申居鄖曰:「小人全是飾非,君子惟能改過。」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哲賢認為如何對待過錯,是君子與小人的重要區別之一。
中國古代哲人強調知過即改,這是誠實的一種表現。《孟子·滕文公下》載有一則寓言:有一個人每天都偷鄰居家的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有道德者的行為。」那人回答說:「那么,我打算減少一些,一個月只偷一隻雞,然後停止偷雞。」這則寓言說明,如果已經知道這樣做是不道德的,就應立即改正,何必等到!所以,人對於過錯應該「遷善如風之迅,改過如雷之烈」。一定要與過錯一刀兩斷,徹底改正。
①東坡悔續菊花詩
蘇東坡王安石私交甚厚,經常在一起切磋詩詞。有一次,蘇東坡去王安石家拜訪,恰逢王安石不在家,蘇東坡只見書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詩,只有兩句:「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看後,心中好笑,認為菊花怎能像春天裡的花一樣,在一夜之間落得滿地花瓣?於是,他續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譏嘲王安石。
王安石回到家看到續詩,心想:「真是少見多怪!」後來,蘇東坡被貶到湖北黃州當團練副使。有一晚,一陣秋風過後,第二天院內菊花被颳得滿地金黃。此時,蘇東坡深愧自己妄自續詩,見識短淺。
回到京城後,他即當面向王安石認錯。王安石稱讚說:「知錯能改,是難能可貴的啊!」從此以後,蘇東坡十分謙虛謹慎,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3、信守承諾
《左傳·僖公十四年》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援必斃。」意思是說,若自己喪失信用,背棄鄰國,遇到禍患有誰會同情自己。失去了信用,一旦禍患發生,沒有人來支援自己,就必定會滅亡。由此可見,重諾守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們對別人許下諾言,就須認真對待,對自己的承諾負責,切勿掉以輕心,失信於人。在平日待人處事時,我們可先從守時開始做起,然後對家人、朋友信守承諾,以誠信待人。
劉廷式堅娶盲女
劉廷式本是農家子弟,與鄰女定有婚約。後離別數年,劉廷式入太學讀書,並考中進士。劉廷式回鄉時,準備與鄰女成親。這時才得知鄰公已死,其女雙目失明,家道中落。不過,劉廷式並不因此違背婚約,還選好日子準備完婚。鄰女打算退婚,她說:“我如今雙目失明,形同廢人,門不當戶不對,怎能嫁你為妻呢?”劉廷式回答說:“既然我早與鄰翁有約,豈可因翁死子疾而違背婚約?”結果,二人終成眷屬,家庭和睦,並生數子。
4、誠信待人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誠信是人的修身之本,也是一切事業得以成功的保證。《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云:“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自謀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說明“誠”對於“做人”、“做事”是何等的重要!
宋就以誠感人
宋就曾在梁、楚交界處當縣令,梁、楚邊亭四周都種瓜。由於梁亭人勤勞,所以瓜長得很好;而楚亭人懶惰,所以瓜長得不好。
於是,楚亭人心生嫉妒和惱恨,在深夜踐踏和扯斷梁亭的瓜藤。梁亭人發現後,去請示縣令宋就,認為要報復,去踐踏楚亭瓜藤。宋就即搖搖頭說:“怎么可以這樣做呢?與人結怨,是招禍的門徑。人家對我們不好,我們也對人家不好,這多么狹隘呢!你們如果聽我的話,那應以誠感人,每夜派人暗中為楚亭澆瓜地,不要讓他們知道。”
楚亭人每天早晨到瓜地一看,知道梁亭人已把瓜地澆過了,瓜長得愈來愈好。楚國縣令和楚王知道這件事後,深深被宋就以德報怨的行為所感動,自覺慚愧,就以重禮對梁王表示感謝,並請求兩國交好。
5、言行一致
中國古代哲人要求言行一致,《禮記·中庸》曰:“言顧行,行顧言。”切不可“自食其言”、“面諾背違”、“陽是陰非”,所以朱熹認為“信是言行相顧之謂”,要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這才是“國寶”;如果“口言美,身行惡”,那是“國妖”,是君子所不取的。孔子說過:“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意思是說,從前孔子對於人,只要聽了他講的話,就會相信他的行為;孔子對於人,當聽了他講的話後,還要觀察他的實際行為。在這裡,孔子肯定道德實踐是評價誠信品格的標準。
吳國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國途中,順道訪問了徐國國君。徐君非常喜歡季札的寶劍,但知它是吳國國寶,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歡這寶劍,想立即將它送給徐君,但礙於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國家,所以需要帶著這寶劍以代表吳國出使。於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許下諾言:“當我結束這次行程後,我會再到徐國,屆時定將這寶劍送給您。”
後來,當季札返回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來到徐君墓前,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隨從連忙問道:“人都死了,還贈他寶劍乾什麼?”季札說:“我早在心中答應將這寶劍送給徐君,如今徐君雖已離世,但不可因此改變我的承諾,我仍要履行諾言。”
南朝陳國將亡時,駙馬徐德言預料妻子樂昌公主將會被人掠去,於是打破一面銅鏡,各拿一半,作為日後重見時的憑證,並約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賣這半面鏡子,以探聽對方的訊息。
陳國亡後,樂昌公主為楊素所占,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賣鏡,年復一年,終在某年見到一人叫賣破鏡,與所藏半鏡相合,於是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樂昌公主見到此詩,悲泣不食。楊素知道此事後,便讓公主與徐德言重新團圓。
秦朝末年,楚國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這個人個性耿直,而且非常講信用,只要他答應的事,就一定會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許多人的稱讚,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經在項羽的軍中當過將領,而且率兵多次打敗劉邦,所以當劉邦建立漢朝,當上皇帝的時候,便下令捉拿季布,並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賜黃金千兩,藏匿他的人則遭到滅門三族的懲罰。可是,季布為人正直而且時常行俠仗義,所以大家都想保護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過了一段時間,捉拿他的風聲更緊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頭髮剃光,化裝成奴隸和幾十個家僮一起賣給了魯國的朱家當勞工。
朱家主人很欣賞季布,於是專程去洛陽請劉邦的好朋友汝陰侯滕公向劉邦說情,希望能撤銷追殺季布的通緝令,後來劉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還給了他一個官職。

自我鞭策

為何社會愈文明,失信的現象卻嚴重呢?當你實踐誠信之道時,會否感到無從入手?不用擔心,我們從日常生活各方面出發,不論在學業、人際交往,以至將來在工作、營商、政治等方面,教你如何實踐誠信之道,並以中國歷史小故事,說明箇中大道理。誠信之道,由你做起!
人類沒有真誠,生活便沒有分量。讓我們在真誠中舒展心靈的雙翼,在真誠中領略世界的風采。留住真誠,生命便有了前進的依託;留住真誠,你我便有心靈的共鳴。讓我們在誠信里感受溫暖,讓我們在誠信里憧憬未來。

現狀反映

失信面面觀

在現今世界各地,失信的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信用危機,影響經濟發展,擾亂生活秩序。例如,在中國大陸,有些政府官員欺上瞞下,貪污情況嚴重。在商業交易中,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止,中國約有35% 的企業被假冒偽劣產品侵權,此類產品的產值年均高達13,000億元。商家對顧客態度冷漠敷衍、虛假廣告、毀契約、作假帳的現象相當普遍。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在香港,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也發生過不少驚人的貪污案件,如“葛柏案”、“律政高官受賄案”、“圓洲角短樁醜聞”,至於街頭行騙、盜竊、信用卡賴帳等現象俯拾皆是。
在現今中國學界,失信的現象尤其嚴重,學術詐欺、項目造假、論文抄襲等的舉報和揭露不勝枚舉。例如,西安交通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連生存在嚴重學術詐欺行為,科技部公開撤銷其昔日獲得的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獎項目“渦旋壓縮機設計製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產品開發”,他因學術造假被西安交通大學解除了教師聘用契約。

失信的原因

現代社會急功近利,物慾橫流,現代人雖利用科技創造了物質財富,但自己反被物質財富所奴役。現代人每天營營役役,為的是賺多點錢,以提高生活水平和物質享受,但道德價值觀念卻開始失落。在物質主義、功利主義和享樂思想的衝擊下,現代人普遍認為見利忘義、投機取巧比中國傳統美德如誠信、刻苦、勤奮更為重要,社會崇尚金錢、權力,以此作為衡量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反觀人類的精神世界、生命價值、崇高理想、道德情操則被逐漸遺忘。
當現代人意識到自己可以積極爭取權利和利益時,卻錯誤地認為自由就是無規定和不受約束地為所欲為,因此人們往往為了一己私利而不擇手段,損人利己,將道德規範、承諾信譽、契約法律置之度外,作出種種自私行為。例如中國大陸的經濟開始急促發展,但信用制度、市場規則尚未健全,於是一些見利忘義的人就鑽制度、法律不完備、執法不嚴的空子,不講信用,形成現今「見利忘信」現象,而導致了一連串的嚴重後果。

自我修養

儒家十分重視修身為本的思想,認為齊家、治國、平天下,都以自我修養為根本。
子路是孔子的門人,有一天子路問孔子:“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答:“修己以敬(謹慎)。”子路又問:“這樣就足夠嗎?”孔子答:“修己以安人。”子路再問:“這樣就足夠嗎?”孔子答:“修己以安百姓。”孔子這裡是把“修己”作為“安人”、“安百姓”的前提,孔子認為君子應先慎重地培養、訓練自己的道德品質,然後再去治人,再去治百姓。孟子也明確地闡述了“修身”與“家”、“國”的關係,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由此孟子作出結論:“君子之守(操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荀子從“修身”的社會效應角度指出:“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故君子務修其內而讓之於外,務積德於身而處之以遵道(遵從道德原則),如是則貴名(美好的名聲)起如日月,天下應之如雷霆。”荀子認為其理想人物聖人和大儒,都具備道德上最高的品格。若一個人能實踐道德,便會正如聖賢般留下美好的名聲,天下百姓就會如雷霆般擁護他。
儒家經典《大學》對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係作出了更為具體、更為系統的表述,當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由此,《大學》邏輯地得出結論說:“自天下以至於庶人,壹是(皆是)皆以修身為本。”可見不論是什麼人,都以修身養性為根本。
根據“修身為本”的思想,要求每個人在求學階段,務必先從自己修身養性做起,不斷地磨練自己的誠信品格,諸如在日常生活中嚴格地要求自己做到不自欺亦不欺人,不護短亦不造假,在無人監督時亦能自律,勇於改過等。正如晚清重臣曾國藩所說:“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練而出耳。”

學業

在學校讀書是人生重要的求知階段,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犯上不少錯。明代理學家王陽明說過:“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即使是聖賢,也不可能無過失。不過,我們應持誠實態度對待過錯,知錯即改,不文過飾非,弄虛作假。只有不斷地改正錯誤,才能超越自己,從中吸取教訓知識,走向成功之路。
孟子曾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通常人們很難看到自己的缺點,若有別人對自己給予善意的批評,當事人會受益匪淺。東漢尚書令左雄曾推舉冀州刺史周舉為尚書,後因左雄推薦貪官馮直為將帥,周舉以此上書皇帝,揭發左雄罪狀。左雄知道自己的過失後,即賠禮謝罪,說:“我曾是馮直之父的部下,又與馮直是好朋友;現在周舉以此來揭發我,這確實是我過錯。”天下之人因此更加尊重左雄。
在學業中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文過飾非,隱瞞錯誤的僥倖心理。實際上,只要是犯了錯誤(如說謊、考試作弊等),遲早會被人發現。傳說宋代奸臣秦檜與妻子王氏在東窗下密謀殺害忠臣岳飛。秦檜死後,王氏叫道士招魂,看見秦檜在陰間受審。秦檜對道士說:“可否代為通傳我的妻子,東窗的事已被發現了。”可見紙包不住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學校求知,是一個艱苦的學習過程。求學時應抱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可以不懂裝懂,欺世盜名。同時,學貴在勤,勤能補拙,歷代不少名人都是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求學,如“蘇秦發憤刺股”、“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螢勤學”等,成功非僥倖,只有誠實、刻苦、排除萬難的人才能成功的。

人際交往

在人際交往中營造一種和諧的關係,這是每一個人所期盼的。為了營造這種和諧的關係,我們平日與人交往時,務必做到以下幾點:

以誠相待

東晉高道葛洪在《抱朴子·交際》中,反對“匿情而口合”、“面從而背憎”,故我們應以真情實意對待朋友,不可口是心非,隱瞞實情。真誠是友誼的生命,如果對朋友詐偽而無真誠之情,這只是“烏集之交”。只有肝膽相照的朋友,才是“腹心之友”。西漢文學家、哲學家揚雄於《法言·學行》曰:“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若交朋友而不交心,不能開心見誠,這種缺乏真誠的友誼是難以持久的,故人際交往貴在真心、交心與知心。
誠信(漢語詞語)

以信相交

朋友之間必須誠實忠信,《論語·學而》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一旦欺騙朋友,朋友也不會信任自己,便會破壞了大家的友誼。而真的朋友,能做到如《禮記·儒行》所言:“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就算大家很久沒見,當聽到有關朋友的謠言,彼此仍能互相信任。
誠信(漢語詞語)

以道義相交

將人際交往建立在道義的基礎上,彼此皆以道義為原則,這是一種君子之交。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朋黨論》中深刻地分析說:“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形者忠義……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終始如一。”真正的君子之交以道義為基礎,真心相待,友誼是持久的。相反,小人之交以勢利為基礎,虛假造作,友誼是短暫的。

以平等相交

將友誼建立在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基礎上,貴者一方不應以自己的年資、地位、權勢、財富作為交友的資本,彼此應當相互尊重,做到正如《法言·修身》所言:“上交不諂,下交不驕。”遇到顯貴的人,不會因此奉承巴結;遇到寒微的人,不會因此傲慢自大,這正是平等之交的可貴之處。
誠信(漢語詞語)

工作

當你日後離開校園,投身社會工作時,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應如何實踐誠信之道呢?那么,請你緊記這三個要訣:

身為下屬

應具有敬業精神,凡事做到精益求精,完成本職工作,切不可弄虛作假,偷奸耍滑,欺騙上司。《管子·乘馬》篇曰:“非誠賈(不是誠實的商人)不得食於賈(以商謀生),非誠工不得食於工,非誠農不得食於農,非信士不得立於朝。”只有以誠實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方可事業有成。所謂「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故誠信是百行之源,也是成事之本。

身為上司

若日後你成為別人的上司後,你在用人時,必須奉行“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則。宋代歐陽修曾在《論任人之體不可疑札子》曰:“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寧可艱於擇人,不可輕任而不信。”任人之道有二個要點:一是選人一定要選準,要選德才兼備的賢者;二是一旦選準,就要信任他,放手使用他,充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使其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康熙皇帝在《庭訓格言》中,亦注意到“為人上者,用人雖宜信(信任),然亦不可遽信(「急於相信」)。在下者,常視上意所向而巧(虛偽不實)以投之。一有偏好(特別的或不正當的愛好),則下必投其所好以誘之。”這就是說,上司對於下屬應當用人不疑,這是對誠實君子而言;而對那些曲意逢迎、極力投其所好的人,必須加以警惕,並對他進行了解和考察,以辨其真偽,切忌輕信。

同事之間

誠信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同事之間更加應該注意——要以誠相待,切不可互相猜疑,各懷鬼胎。古人云:“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誠信具有雙向性的,只有自己以誠對待同事和朋友,才能得到他人以誠相報。這樣,同事之間的關係更為和諧融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營商

從營商角度來看,“誠信”主要有以誠待客、貨真價實、公平買賣、信守契約、償還借貸、不做假帳等。有一位外國專家曾講過一句話:“誠實是最好的公共關係政策。”商家只有以誠待客,方能贏得顧客盈門。
徽州商人吳南坡宣示:“人寧貿詐,吾寧貿信,終不以五尺童子而飾價為欺。”所以,他出售的“南坡布”貨真價實,深受顧客信任。久而久之,四方顧客都十分相信“南坡布”。只要去買布,看見是吳南坡的鋪面,不管精惡長短,買了就走。

為政

若你將來畢業後打算從政,應如何實踐誠信之道呢?正如《呂氏春秋·貴信》所言:“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禮稷不守;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對於從政者來說,取信於民是最為重要的。只有政府守信,賞罰分明,人民才能信賴政府,遵紀守法,所以對於政府來說,禍莫大於無信。
西晉大臣、文學家傅玄在其著作《傅子·義信》中,援引了2個歷史典故說明這一道理。其一是昏君周幽王為取悅寵妃褒姒,以烽火戲弄諸侯,失信於諸侯而亡國。其二是春秋時期,齊襄公令連稱、管至父戍守葵丘,時正值瓜熟,答應他們瓜熟時由他人接替。結果,齊襄公失信,二人以此藉口作亂,並弒齊襄公。傅玄就此作出結論:“王者體信,而萬國安;諸侯秉信,而境內和。”只要君主與諸侯互相信任,信守諾言,取信於民,天下自然太平。可見,取信於臣民是何等的重要。
從政者最重要是取信於民,如何做到取信於民呢?其一是為官清廉,其二是秉公執法。明初名儒梁寅石門山講學,其中一名學生初為官,前去請教梁寅。梁寅認為做官的三個要訣為“清”、“慎”、“勤”。所謂“清”,即是反貪倡廉;“慎”即是為官慎重認真,不馬虎從事;“勤”即勤敏執政,力戒懶惰。這樣,方可取信於民。

中西觀點

西方哲學家、倫理學家與中國聖賢一樣,都十分重視誠信之道。究竟西方人眼中的誠信之道是怎樣的,這與中國的誠信之道有何不同?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著名發明家愛迪生是如何實踐誠信之道?相信大家都聽過“金斧銀斧”這個寓言故事,但當中寓意你又領略多少?以上問題,本部分將為你一一解答。西方哲賢看誠信
西方哲賢對誠信之道的詮釋,並不像中國儒家經典般有條理和系統。現主要挑選出幾位較具代表性的西方哲賢,談談他們眼中的誠信之道。
人生修養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認為人類如果只會譏諷而不務實,這是一種不足;而言過其行,名過其實,這又是一種虛誇。所以,他在《尼可馬克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一書中提出「信實是虛誇和譏諷的中道」,並肯定只有既不過譽亦非不足的中道之信實,才是一種美德。
誠信(漢語詞語)
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Alexisde Tocqueville)主張以誠實的態度對待生命。他指出「生命既不是受苦,也不是歡樂,生命只是我們必須做的事業。我們必須誠實經營這事業,直到生命終結。」所以,我們在生命歷程中,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
人際關係
英國著名詩人、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認為誠信是最能使人安心的東西。而美國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外交家班哲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進一步認為人與人之間和人生中最重要的幸福,莫過於真實、誠意和廉潔。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認為:“從來最有能力的人,都是有坦白直爽的行為、信實不欺的名譽的。”
英國小說家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更具體強調朋友、夫妻、父子和同伴之間要以誠相待、肝膽相照。她曾說過:“兩個靈魂結合一起,在彼此的工作、成就與不幸中互相支援,直到最後告別的靜默時刻降臨,這是何等美妙的事。”
政治
希臘著名哲學家伊壁鳩魯(Epicurus)對政治的誠信十分重視,他認為國家起源於自由人的“共同協定”,所以誠實地遵守這一項協定是人們的義務。西方著名社會學家吉諾維希充分肯定誠信在治國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信任是國家唯一的支撐物,也是國家穩定的維持物。”
經濟
美國著名學者佛蘭克林從理性的角度出發,認為誠信是一種工具,而信用就是金錢,他說過:“要記住,信用就是金錢。如果一個人把他的金錢放在我這裡,逾期不取回,那就將利息或者在那段時間用這筆錢可以得到的一切給了我。只要一個人信用好、信譽高,並且善於用錢,這種所得的總額就相當可觀。”這就是說,信用是一種能為人們帶來物質財富的精神資源。所以,在市場經濟中,必須充分發揮這種無形資產的社會功能。
德國著名哲學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充分肯定誠信在商業社會中的作用,指出“大商店的老闆是珍惜自己的聲譽的。假如他們出售劣等的摻假的貨物,最吃虧的還是他們自己”,“大零售商在自己的買賣里投下大宗資本,騙局一旦被識破,就要喪失信用,遭受破產。”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指出倫理道德對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一種重要的“支持性資源”。

比較誠信之道

相同之處
中西思想家均肯定誠信之道是維持人類社會發展秩序的基礎,並肯定誠信的基本含義都是誠實不欺。
相異之處
由於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差異,中西方在誠信之道上,也有不同之處:“原善說”與“原罪說
中國人的誠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說”的基礎之上,儒家認為人類生而具有善性,具有仁愛的“良心”,只要通過自身修養即可求得誠信之道,認為誠信源於人類的“良知”。
西方的誠信之道則是建立在“原罪說”的基礎之上,基督教認為人類生而有罪,所以種種災難隨著原罪而來到人間。因此,只有相信上帝是萬物的終極真理,是至善的化身,是人類道德的最終根源,相信只有上帝會贖人類的罪,拯救人類的靈魂,人類才能求得至善和幸福。
著名神學家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認為,我們“只有照著信心而生活,而且我們只能夠這樣做,以我們的信心與祈禱,盼望那給我們以信心之上帝會幫助我們。”他認為信仰源於神。奧古斯丁以《聖經》中的“誠信即智慧”為根據,宣稱信仰既高於理性,也高於知識,只有信仰才能給人類以真理,使人類道德完善。

誠信倫理

中國人所講的誠信主要是一種“身份”倫理,而西方人所講的誠信則是一種“契”倫理。
在古代中國自然經濟社會裡,主要是在家族、部落和村鎮等狹小的範圍內講誠信,這是身份網路中的一種宗法親情倫理。主要要求臣民對君主的忠誠,子女對父母的順從,妻子對丈夫的忠貞,完全是一種人身依附關係,而不是建立在彼此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礎之上。如果臣民、子女、妻妾試圖擺脫這種依附關係,就會受到家族和國家的嚴厲懲罰,以至死刑。
西方的誠信之道則是隨著商品與貨幣經濟的發展,提出的一種互利互惠的契約倫理。西方社會契約論者皆把誠信視為人的一種承諾、履約的道德法則,把道德與法治結合起來。西方學者格勞修斯(Hugo Grotius)指出守約是人的本性,人們訂立契約,就會產生民法。他認為“有約必踐”、“有罪必罰”。英國政治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從人性自私論出發,認為人生來是自私的,只會維護自己之利益。人類必須通過訂立社會契約,由國家以法律指導人民的行為,以謀求共同利益。為了保證利益的實現,就必須履行已訂立的契約。他進一步認為守約為正義之源,無契約即無正義,有約而不遵行即為不義。

誠信守則

立身誠為本,處世信為基
養德始於真,修業成於勤
忠誠報祖國,榮恥銘於心
信仰須高潔,立場當堅定
精誠探真知,獨創著文章
評獎要真實,考試應自警
真摯敬師長,坦誠待同學
文明行網路,是非應辨明
花銷要適度,兼職重信譽
誠實求助貸,守信還款清
客觀薦自我,鄭重許承諾
踏實幹事業,契約必踐行

守則緣起

大學生誠信守則》(以下簡稱《守則》)系西南大學黨委書記黃蓉生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06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當代大學生誠信制度建設及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研究成果,《守則》為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提供了誠信規範,對引導大學生樹立誠信意識、踐行誠信美德具有重要意義。
《守則》成文過程歷時近四年,2010年3月《守則》的試行文本定稿。其間,《守則》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大學生的高度關注。《中國教育報》曾給予專題報導,在全國大學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廣大大學生通過網路論壇、來信等方式給《守則》的修訂提出了近萬條建議。課題組召開大學生專題座談會6場,聽取各方意見,六易其稿,最終形成《大學生誠信守則》(試行)。

守則釋義

守則共12句,分為總述(第1,2句)、政治誠信(第3,4句)、學習科研誠信(第5,6句)、交往誠信(第7,8句)、經濟誠信(第9,10句)、就業誠信(第11,12句)五部分;單句採用五言形式,為“2+1+2”句式,即“名詞(副詞)+動詞+名詞(副詞)”。在音韻上,偶句押韻,押ing(in)韻。
總述兩句,總領全文,論述誠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的精神追求,是為人處事之本、養德修業之源。

分述

在政治信仰方面,從忠誠報祖國、銘記社會主義榮辱觀、堅定政治立場等角度出發,倡導大學生在政治生活中以誠信為價值取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勇擔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自覺踐行政治信用。
在學習科研方面,從追求真知、創新學術科研、真實評優評獎、嚴守考試紀律等角度出發,號召大學生堅守誠信學習品德,杜絕學術欺詐、考試作弊等不良行為,共同營造良好的學習科研風氣。
在人際交往方面,從師生交往、同學交往、網路交往等角度出發,提倡大學生以誠實守信的人格素養作為人際交往的基礎和前提,構建和諧人際關係。
在經濟生活方面,從大學生日常花銷、校園兼職、助學貸款等角度出發,要求大學生科學理財、守信還款,自覺抵制惡意拖欠助學貸款等不正之風,將誠信作為經濟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準則
在就業創業方面,從求職自薦、簽訂協定、踏實工作、履行義務等角度出發,號召大學生遵守誠實守信的道德規範,將誠信理念貫穿職業生涯始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