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與人體健康

食品安全與人體健康

本書系統介紹了食物能量及營養素與人體健康,飲水與人體健康,生活方式與人體健康,我國食品標準體系以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框架與職能職責,生活中食品安全隱患與人體健康,生活中食品安全常識與人體健康,營養食譜的編制及常見食品的選購等內容,可作為食品科學、預防醫學等相關學科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師的參考書,也可作為大眾食品營養與安全等知識普及使用。

基本介紹

  • 書名:食品安全與人體健康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頁數:185頁
  • 開本:16
  • 品牌:化學工業出版社
  • 作者:胡敏予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2218212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從食物中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以及人體攝取利用、促進健康的角度出發,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膳食寶塔為基礎,以《全國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規範(試行)》為指導,圍繞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人體健康的有害因素的營養與安全主題展開,具體介紹了食物能量、營養素與人體健康,飲水與人體健康,生活方式與人體健康,生活中食品安全隱患與人體健康,生活中食品安全常識與人體健康,營養食譜的編制及常見食品的選購,旨在幫助客群樹立科學的食品消費理念,提高食品安全意識,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

胡敏予,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醫學博士,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授,現為中南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科學術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營養與慢性病的預防/食品安全。社會兼職:中國毒理學會食品毒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南省營養學會秘書長,湖南省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分委會副主任委員,湖南省省級食品安全事故調查隊專家;《食品科學》、《中國現代醫學雜誌》、《中國衛生政策研究雜誌》審稿專家、《中國醫藥科學》雜誌編委。

圖書目錄

第一章食物能量及營養素與人體健康1
第一節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1
第二節人體的能量需要2
第三節蛋白質與人體健康4
第四節脂類與人體健康8
第五節碳水化合物與人體健康10
第六節礦物質與人體健康11
第七節維生素與人體健康20
第二章飲水與人體健康32
第一節水的生理功能32
第二節科學飲水35
第三章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吸收及代謝41
第一節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41
第二節食物在人體的吸收50
第三節食物在人體內的代謝55
第四章生活方式與人體健康61
第一節個人生活方式61
第二節合理膳食與健康64
第三節膳食與慢性病70
第五章我國食品標準體系87
第一節我國食品標準的現狀和分類87
第二節食品基礎標準及相關標準90
第三節食品產品質量標準91
第四節食品安全衛生標準95
第五節食品的市場準入和認證管理98
第六章我國食品安全的法律框架與職能職責99
第一節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99
第二節我國政府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與部門職責105
第三節社會監管體系與食品安全111
第七章生活中食品安全隱患與人體健康114
第一節概述114
第二節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與人體健康114
第三節食品的化學性污染與人體健康125
第四節食品的物理性污染與人體健康144
第八章生活中食品安全常識與人體健康146
第一節食品安全在家中146
第二節食品安全在學校150
第三節食品安全在餐館152
第四節食品安全在旅途155
第五節食品安全在鄉村158
第九章營養食譜的編制161
第一節個體營養食譜的編制161
第二節計算法編制個體食譜163
第三節食物互換法編制食譜166
第十章常見食品選購指南169
第一節概述169
第二節常見食品選購指南170
參考文獻186

序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營養特別是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關注。2011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食品安全宣傳教育綱要(2011—2015)》,要求必須通過多種形式廣泛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在社會科普任務中強調開展“食品安全進社區、農村、校園”活動。本書將從食物中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及人體攝取和利用這些成分維持、促進健康的角度出發,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膳食寶塔為基礎,以全國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規範(試行)為指導,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為藍本,圍繞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人體健康的有害因素之營養與安全的主題展開。內容包括:食物能量及營養素與人體健康,飲水與人體健康,食物在體內的消化、吸收及代謝,生活方式與人體健康,我國食品標準體系,我國食品安全的法律框架與職能職責,生活中食品安全隱患與人體健康,生活中食品安全常識與人體健康,營養食譜的編制及常見食品的選購。望能幫助客群樹立科學的食品消費理念,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和預防、應對風險的能力。
本書主要作為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教材使用,也可作為食品科學、預防醫學等相關學科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師的參考書。
限於編者的水平,本書可能存在缺點和不妥之處,敬請同行專家、使用本書的師生和其他人員不吝指教,以在再版時改進。

編者2013年6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