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作家協會

青海省作家協會

青海省作家協會作為青海省文聯的團體會員,其前身為青海文學工作者協會,成立於1955年6月,主席為程秀山。1960年在文協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中國作家協會青海分會,主席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黃靜濤兼任。1993年1月經青海省民政廳核准登記註冊,更名為青海省作家協會,簡稱省作協。青海省作協自成立以來,一直在省文聯內辦公,其駐會機構屬於文聯之處級建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海省作家協會
  • 屬性:青海省文聯的團體會員
  • 成立時間:1955年6月
  • 主席梅卓
發展歷史,團體會員,理事成員,文學獎項,組織刊物,

發展歷史

“五·四”時期,即有一些著名的文藝家,如鄭君里王洛賓王雲階、吳越蔭、張大千李朴園吳曉邦于右任、范長江等先後到青海,促進青海的新文藝運動。抗戰初期,著名作家老舍來到西寧,多次向文學愛好者宣講新文學的創作情況和意義。他在西寧第一中學作了《什麼是新文學》的專題報告,極受聽眾歡迎。他為青海的青年文學作者作了《怎樣寫作》的講座。他的來青和講演轟動了青海的文藝界。此後,各學校學生自辦的文藝小報接踵而出。《青海民國日報》也開闢了文藝副刊。一批有理想、有知識的青海青年到內地求學工作,有的留學國外。嶄新的世界使他們眼界大開。他們接觸了一些文學名家,創作了一批有分量的文學作品。新中國成立以後青海的文學活動日趨活躍。
1954年,青海省垣文協舉辦文學創作講習班,每周一次。並編印活頁材料。
1955年6月,成立了青海省文學工作者協會,主席為程秀山。1960年更名為中國作家協會青海分會。主席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黃靜濤兼任。
青海省作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青海省作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
1981年6月召開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共有153名全省各民族會員代表出席。楊友德作了題為《大力發展和繁榮我省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工作報告。大會通過了《中國作家協會青海分會章程》,選舉產生朱世奎為主席,趙亦吾、王歌行、羅洛、陳士濂、朱奇為副主席的主席團和理事會。
1988年12月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共有90名代表出席。朱奇作了題為《乘改革的大潮,進一步振興繁榮青海文學事業》的工作報告。大會選舉產生了朱奇為主席,陳士濂、白漁、程楓、王昌耀、王澤群、王立道、多傑才旦、察林敖拉為副主席的主席團。
1998年6月,青海省作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共有近100多名代表參加。程楓作了題為《高舉偉大旗幟,肩負偉大使命,努力建造青海文學新世紀的輝煌》的工作報告。大會選舉產生了省作協第四次理事會和主席團。董生龍當選為省作協第四次理事會主席團主席。馬學功、井石、多傑才旦、居·格桑、梅卓、程楓、鮑義志、察森敖拉當選為副主席,聘請了陳士濂、白漁、朱奇、王昌耀、王立道為榮譽主席。
現狀
1998年,經青海省文聯黨組研究,並報中共青海省委宣傳部,後經青海省編委批准,青海省作家協會駐會主席為副廳級領導幹部。現任主席團成員有:主席:董生龍,副主席:井石、程楓、鮑義志、居·格桑、多傑才旦、馬學功、梅卓、察森敖拉、時培華、肖黛。高寧任秘書長。
會員隊伍:青海省作家協會會員隊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較為迅速。截至2006年3月,已從“文化大革命”前的40餘人,發展到遍及全省6州、1地、2市的635人。其中有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會員175人,女會員61人,已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的有32人,女會員3人。
現任領導情況介紹:
董生龍:由青海省作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副廳級駐會主席。筆名錢稹,陝西乾縣人,1949年出生。系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省文藝理論研究會副會長、省報告文學筆會副會長、省期刊協會副會長。現為省文聯黨組成員,兼《青海湖》雜誌主編、《牧笛》雜誌主編。
歷任青海省海西州委宣傳部副部長、海西州文聯主席、青海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曾創辦《瀚海潮》、《文化大世界》兩種期刊,併兼任主編。
其文學作品散見於國內外報刊。專著有詩集《草原的風,飄去》;詩配畫《柴達木》、《愛我青海五字歌》;小說集《金黃色的光線》;報告文學集《江海風采》,電視劇《魂歸可可西里》及國家百部重點圖書《青海輝煌五十年》撰稿。作品曾數次獲國家、省級獎。詩歌被譯為羅馬尼亞文、塞爾維亞文及比利時文發表。

團體會員

魏彥烈、李愛民、馬紹英(回族)、馬慧婷(回族)、沙日才(藏族)、馬麗雯(土族)、王小平、秀合多(藏族)、三寶(藏族)、銀潔(蒙古族)、鄭慶彪、萬瑪項千(藏族)、聶建華、常佰旺、方文永、李積成、祁生林、李守學、狄凱生、馬旭彥(回族)、尕藏扎西(藏族)、吳德令、宗福軍、伏紅孝、才洛太(藏族)、趙有年(藏族)、阿進弢(土族)、才昂仁增(藏族)、王俊朝、陳武俊、丁生全、徐曦琳、韓林、張殷馨、古明川、周拉加(藏族)、楊漢亮、王登文、韓洪、辛紅菱、黃鈺程.
多傑才旦(藏族)、丁向春(蒙古族)、才讓扎西(藏族)、馬世祿、馬麗慧、馬建中、馬虎成(回族)、馬索非亞(回族)、仁青東智(藏族)、王學超、王昌雄、王雅白、東主才讓(藏族)、東格爾(蒙古族)、旦文毛(藏族)、田昕、仲學臣(土族)、劉金梅、師存儒、權翠芳、達萬奎、宋英、張生貴、張守福、張芳平、張流暢、張強、李占財、李生成、李應輝、楊文培、楊慧玲、蘇賢梅(回族)、周萍、哈生元(土族)、娜仁才其格(蒙古族)、趙顯清(土族)、趙順輝、趙海勃、倪青、黨生應、桑傑才讓(藏族)、班瑪南傑(藏族)、鐵萬鋼(藏族)、曹金泰、董 梅、董德娥、謝鵬、韓曉炫(撒拉族)、解紅娟

理事成員

青海省作協駐會機構屬於文聯之處級建制。有四名編制,現有駐會幹部二人,主席一名,秘書長一名,十名副主席均為兼職,沒有專職副主席,五名專業作家,由於作協不屬於事業單位,無法評定職稱,專業作家編制歸屬到省文學創研室,創研室由省文聯副主席馬有義分管。
青海省作家協會第六屆主席團主席、副主席名單
主席:(1 人)
梅卓
副主席:(11人)
馬學功、孫勝年、班果、時培華、肖黛、馬鈞、尹海傑、馬海軼、多傑才讓、李成虎、祁建青
2008年12月23—24日,青海省作家協會第六次代表大會召開。共有98名代表參加。董生龍作了題為《高舉旗幟、圍繞大局、銳意創新、潛心創作,大力促進青海文學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工作報告。大會通過了工作報告,通過了《青海省作家協會章程》(草案)。選舉產生了省作協第六屆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和主席團。梅卓當選為主席,馬學功、孫勝年、班果、時培華、肖黛、馬鈞、尹海傑、馬海軼、多傑才讓、李成虎當選為副主席,李向寧擔任秘書長。大會還聘請董生龍為名譽主席,聘請吉狄馬加、鮑義志、格桑多傑為榮譽主席,聘請王文瀘、王立道、王貴如、白漁、朱奇、多傑才旦、陳士濂、居·格桑、程楓、察森敖拉為顧問。2011年12月青海省作家協會第六屆委員會第十次委員(擴大)會議增補祁建青為副主席。
青海省作協第六屆委員會共有委員78人,主席團委員36人,副主席11名。駐會機構屬於青海省文聯之副廳級建制。現有駐會幹部4人,主席1名,副秘書長1名,幹部2名。副主席均為兼職。

文學獎項

“青海省優秀作品獎”
1984年10月,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35周年,檢閱我省文學藝術的豐碩成果,調動和鼓勵我省各民族文學藝術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開創青海文學藝術事業的新局面,青海省文聯報經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了青海省慶祝建國35周年“優秀作品獎”也稱“政府獎”,包括各種文學藝術門類,獲獎者以省人民政府名義頒發獲獎證書和資金。每五年舉辦一次評獎活動,延續至今,已連續舉辦評定了慶祝建國35周年、40周年、45周年、50周年、55周年五屆。
“青海省青年文學獎”
2000年,世紀之交,為了發現、培養和獎掖文學新人,不斷壯大我省文學創作隊伍,繁榮青海的文學創作,促進兩個文明的建設,青海省作家協會報經省文聯、省委宣傳部批准,設立了兩年一次的“青海省青年文學獎”,現已成功地舉辦了三屆,國內外報刊及網路及時予以了報導。
省作協為了加強對評選工作的領導,組成了青海省青年文學獎領導小組,組長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聯主席擔任,副組長由省作協主席擔任;為了確保評獎工作的嚴肅性和公正性,聘請宣傳文化口各文化系統有名望的資深作家、評論家及有關人士組成了青海省青年文學獎評審委員會,並參考省內外一些地區的評獎辦法,特制定了“青海省青年文學獎評獎條例”,條例包括總則、組織機構、範圍和對象、評獎標準、評獎程式和方式、評獎紀律等二十條。
1、指導思想和原則
評獎活動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入選作品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和藝術水平,突出民族精神,具有時代感,在省內外有較大影響。特別注重反映現實生活、特別是反映在西部開發的熱潮中,我省兩個文明建設和各族人民精神風貌的優秀作品。
2、評獎辦法和範圍
省作家協會聘請我省文學界資深作家、評論家及有關人士組成評獎小組進行評選活動。
凡本省40周歲以下各族青年在《青海湖》文學月刊、《青海日報?江河源》副刊以及其它省級以上報刊公開發表、出版的小說、散文、報告文學、詩歌、評論作品(包括用民族語言文字發表出版的作品)均可參加評獎。
3、獎項設定和時間安排
青海省青年文學獎每兩年頒發一次,每次根據參報數量設立獎項若干,所有參評作品不劃分體裁、門類、名額,以質取文,保證質量。對獲獎者以省作家協會名義頒發獲獎證書和獎金。同時因參評作品獲獎的編輯也同時獲得編輯獎。
首屆青年文學獎於2000年12月26日揭曉 共有11名作者的11件作品獲獎,5名編輯所編作品獲得編輯獎。
短篇小說《唐卡》(梅卓)、短篇小說《遙遠的大紅棗》(龍仁青)、中篇小說《眼見鬼拉巴和蛤蟆嘴仁欽》(扎巴)、散文集《寂寞聖哲》(鮑鵬山)、散文集《青海湖傳》(耿占坤)、散文《臥薪齋素描》(馬鈞)、散文《神往的格拉丹冬》(董明)、詩集《致全世界的失戀書》(馬非)、詩集《撒瑪爾罕的鷹》(韓文德)、組詩《北方敘事》(馬海軼)、組詩《詩四首》(江洋才讓)。
因以上作品獲獎而獲得首屆青年文學獎編輯獎的編輯是:班果、馬鈞、旦果、馬丁、王紹玉。
2002年12月青海省第二屆青年文學獎揭曉,11名作者的11件作品獲獎。
《花海子客棧》(曹建川,中篇小說),《勇敢的一步》(李成虎,中篇小說),《支書老吳》(陳宗基,中篇小說),《南傑大叔和他的<那加才洛>》(扎西東主,中篇小說),《瘋狗》(次仁頓主,短篇小說),《低水之河》(馬海軼,散文),《心靈的方舟》(趙秋玲,散文集),《馬非的詩及觀點》(馬非,組詩),《遠峰上的雪》(周存雲,詩集),《一個父親的構思》(宋長玥,組詩),《三江源頭的歷史跨越》(葛建中,報告文學)。
2005年10月青海省第三屆青年文學獎揭曉,6名作者的6件作品獲獎。
短篇小說《情歌》(龍仁青)、短篇小說《青春只有單程票》(曹建川)、隨筆《詞意芬芳》(楊董翔)、詩歌《鷹及其他》(曹有雲)、組詩《心靈的火焰》(宋長玥)、文學評論《民族歷史迴響中的文化尋根》(胡芳)。
2008年12月青海省第四屆青年文學獎揭曉,4名作者的4件作品獲獎。
江洋才讓長篇小說《懷揣石頭》、曹有雲組詩《詞語的碎片:格爾木的聲音》、郭守先詩集《天堂之外》、畢艷君評論《隱在的詩意:軍人視野下的高原大美》。
2011年11月18日青海省第五屆青年文學獎揭曉,本次新設“文學之星”大獎,授予曹誰的長篇小說《崑崙秘史1:時間地軸》。
曹誰的長篇小說《崑崙秘史1:時間地軸》獲得第五屆青海青年文學獎——文學之星獎。張振的詩歌《它那么小》、吉敬德的散文《有心,就有抵達》、邢永貴的短篇小說《羊官司》、顏柯的短篇小說《兒子》、楊秀珍的短篇小說《我把蔣之菡丟了》、才讓扎西的藏文詩集《笛聲悠悠》獲得青海青年文學獎。
“青海文學獎”
2011年新設立青海文學獎,是目前青海省文學創作專業性的最高獎項,是經省委宣傳部批准立項的省級文學獎。青年文學獎是為了激勵本省文學才俊,培育本土文化,以文學事業和文學創作為青海文化和祖國文化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而設立的獎項。這兩個獎項均由省作家協會主辦。
在首屆青海文學獎中,多傑才旦的長篇小說《菩提夢》獲得青海文學獎特別貢獻獎;江洋才讓的長篇小說《康巴方式》、楊廷成的詩集《鄉土風語》、馬海軼的文學評論《怒放為蓮花:青藏高原石頭的歌唱》、曹有雲的詩集《時間之花》、才旦的中篇小說集《菩提》、居·格桑的藏文詩集《雪鄉風》獲得青海文學獎。

組織刊物

《青海湖》文學月刊。是青海歷史悠久影響最大的文學期刊。它的前身是1955年創辦的《青海文藝》,至1956年底更名為《青海湖》。期間於1960年、1963年、1966年三度停刊。1975年復刊時名為《青海文藝》(雙月刊),1979年復改名為《青海湖》至今。由青海省文聯主辦、由作協主席董生龍任主編的這份文學期刊,以發表各種題材各種風格的中、短篇小說為主,同時發表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及有獨特見地的評論文章,成為人們了解青海高原各族人民生活的一扇獨具魅力的視窗。現由於市場經濟因素及機構改革,《青海湖》雜誌也正醞釀如何適應市場經濟及社會效益雙方面進行改革。
《牧笛》現為青海省作協主辦的純文學月刊。原屬於省音協主辦的音樂雜誌,1954年青海音協籌委會編輯出版音樂雙月刊《牧笛》,1958年青海音協籌委會和省民眾藝術館合屬辦公,《牧笛》成為《民眾藝術》的音樂副刊,1960年1月《牧笛》由副刊改名為月刊《青海歌聲》,成為中國音協青海分會主辦刊物,後改名為《牧笛》。1998年後,《牧笛》曾一度由青海音協和青海作協合辦,成為面對青少年的文學刊物,主編由作協主席董生龍兼任,2003年起,《牧笛》完全由省作協主辦,成為青年文學月刊,主編仍由省作協主席董生龍兼任,副主編由作協秘書長高寧、文聯辦公室副主任董明兼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