焢窯

台灣早期的農業社會,如果遇到農田休耕期,大人往往會帶著小孩們前往田地,堆個土窯並放進一些簡單的食材(如:番薯、芋頭),讓孩童體驗一下野炊的趣味,這種活動也深深植入台灣人的童年當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焢窯
  • 地區:台灣
  • 類型:野炊形式
  • 領域:歷史
場地選擇,操作方法,

場地選擇

焢窯是台灣早期的農業社會農田休耕期的一種野炊形式,在田地中堆個土窯並放進一些簡單的食材(如:番薯、芋頭)這種活動也深深植入台灣人的童年當中。
首先要找個寬闊的空地(太砂質或有石塊地質不適合),當然稻田是不錯的選擇,開窯口記得要測風向(窯口面在上風處),免得傷害眼睛,如果沒有磚頭當窯口,也可用較大的土塊。

操作方法

開始堆土塊時,這時候就是考驗技巧的時候,只要手腦並用、熟能生巧,多做幾次就可以做得很好。如果在堆土塊前,先在地上挖個小凹洞,不但可以增加放食材的容量,燒柴火時也比較容易。堆好土窯之後,呈現一個完美的結構體。然後開始生火,愈旺愈好,不必擔心土窯承受不住,不過要注意不能把窯給弄垮了。
大約40分鐘(視火力大小而定)土窯顏色有些褐色時表示溫度差不多了,把剩餘柴火全部拿出,木炭可以烤肉用,其他柴火可以煮湯用。從窯頂端打開一個孔,把食材投入(食材最好用報紙包住並且沾濕),小心不要燙到手,放入食材後把土窯敲碎,記得一定要把土塊完全敲碎,加熱效果才會好。為了不讓熱氣散失太快,用一些土把它覆蓋起來,栽幾根草放上面,等到草枯了就表示大概食材熟了。時間差不多的時候,先從旁邊挖一點看看,這樣子比較保險。如果熟透了,那空氣中散播開來的香味,就會讓人受不了了。大功告成,開始像是在挖寶一樣在土堆當中尋找食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