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碧尚女爵莊園
- 栽培法: 手工採摘
- 平均樹齡: 35年
- 莊園等級:1855梅多克列級酒莊第二級
莊園介紹,莊園檔案,酒莊歷史,釀造工藝,品鑑記錄,獲獎評分,
莊園介紹
碧尚女爵莊園(Chateau Pichon-Longueville, Comtesse de Lalande)位於法國波爾多波亞克產區(Pauillac),在分裂成為今天我們所熟識的碧尚男爵莊園和碧尚女爵莊園)之前,原來的碧尚莊園應該起源於十七世紀末。莊園大部分的葡萄園位於西面的Chateau Pichon Longueville Baron 和Chateau Haut Batailley之間。葡萄園分布在城堡周圍的河流附近,同時與著名的一級莊拉圖莊園毗鄰,橫跨至聖朱利安境內,接近Leoville高地,橫越碧尚-朗格維爾高地一直延伸到佩薩克產區南部。葡萄園的總面積為75公頃,土壤的底層為砂礫土,頂層是粘土。葡萄的種植比例為:45%赤霞珠,35%美樂,12%品麗珠和8%小維度,葡萄植株的平均樹齡為35年。碧尚女爵莊園還保留了全手工採摘這一皇室傳統,每年到了豐收季節會有超過一百名工人在這裡進行葡萄採摘。
莊園檔案
地理位置:莊園位於菩依樂葡萄園大道東面,然而莊園大部分的葡萄園位於西面的碧尚巴雄莊園和奧巴特利莊園Haut Batailley之間。
產區:菩依樂法定產區
相鄰名莊:
拉圖莊園(1855菩依樂區一級名莊)
碧尚巴雄莊園(1855菩依樂區二級名莊)
奧巴特利莊園(1855菩依樂區五級名莊)
種植面積:75公頃
土壤:底層為砂礫土,頂層粘土,加侖河砂礫層(第四紀早期)
釀酒法:在33個帶控溫裝置的不鏽鋼大桶中進行;根據年份在大桶中的發酵18到24個月不等;陳年:正牌碧尚拉龍莊園: 18 個月, 50%為新橡木桶,50% 為用過一年的橡木桶;小碧尚拉龍: 25%為新橡木桶
品牌:
Chateau Pichon Lalande碧尚拉龍莊園(正牌)(菩依樂法定產區)
Réserve de la Comtesse小碧尚拉龍(副牌)(菩依樂法定產區)
Pauillac De Chateau Pichon Lalande
碧尚拉龍菩依樂(三牌)(菩依樂法定產區)
Saint-Julien De Chateau Pichon Lalande
碧尚拉龍聖祖利安(聖祖利安法定產區)
年產量:
碧尚拉龍莊園(正牌):大約35,000 箱
小碧尚拉龍(副牌):6000 箱
特性:
碧尚拉龍莊園(正牌):獨特的葡萄品種和其12公頃位於聖祖利安的葡萄園賦予了碧尚拉龍莊園葡萄酒與菩依樂產區其它莊園不同的特性。複雜、優雅、長壽是它的特點,在莊園生產的每一個年份的葡萄酒中我們都能感受到。酒香中以植物鮮花的芳香為主,夾雜這黑加侖子和紫羅蘭,甘草和肉桂的味道。在口感上,單寧顯得成熟而柔和,展現出強健而穩固的結構,非常柔軟,還有著完美的均衡感和持久的回味。這款酒年輕的時候應該就很誘人但卻無損其的長壽。
最佳年份:
碧尚拉龍莊園(正牌):﹡1982, 1983, ﹡1985, ﹡1986, 1989, 1990, ﹡1995, 1996,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儲存濕度和溫度:75-85%, 15 ℃
飲用溫度:18 °C
最佳飲用和保存時間:10-30年
酒莊歷史
過去,美度區總被認為是一個荒涼而僻遠的地方,一片吃力不討好的土地,遍布著沼澤。十七世紀見證了這一片土地的變化和改革,當時法國的企業家在現在的美度地區開發了大片的葡萄園。在接近菩依樂的聖蘭伯特Saint Lambert地區開發了“四十塊砂礫土葡萄地塊”。碧尚拉龍莊園早期的歷史與其兄弟莊碧尚巴雄莊園Pichon-Baron是相輔相成的,它們都是由原來龐大的碧尚莊園Pichon分裂所產生。碧尚莊園的歷史總的來說應該追溯到伯納德·朗格維爾Bernard de Longueville時代,他是弗蘭西斯·碧尚Francois de Pichon和凱薩琳·巴沃利爾Catherine de Bavolier的兒子。當1646年伯納德與安妮·德費斯·朗格維爾Anne Daffis de Longueville結婚時,這個家族理所當然地繼承了朗格維爾的爵位。他們有兩個兒子,第一個叫做弗蘭西斯,他通過聯姻獲得了巴郎布依爾Parempuyre爵位。而第二個兒子叫做雅克Jacques,他娶了皮埃爾·馬祖爾·魯臣Pierre de Mazure de Rauzan的女兒特麗薩·魯臣Thérèse de Rauzan。從此便開始了這個家族對這家頂級波爾多酒莊為期超過250年的統治。
魯臣家族可以說是葡萄栽培的老手,在瑪歌區已經擁有了葡萄園,而且在1689年也曾在菩依樂買下幾塊葡萄地。當碧尚家族得到這些地塊時,它們成為了碧尚莊園最初的葡萄園地。在隨後的幾年,他們通過與臨近的拉圖莊園交換土地而擴張了葡萄園。莊園迅速地發展起來並獲得了很好的名聲,僅次於臨近的著名的拉圖莊園,至少在菩依樂產區邊界以內是這樣。雅克於1731年去世,莊園由他同樣叫做雅克的兒子繼承。莊園之後還由碧尚家族經營了兩代人,吉恩·皮埃爾Jean-Pierre和約瑟夫Joseph。約瑟夫生於1755年,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莊園由他掌管著,而且在一段短暫的時間內他曾經被監禁起來。他是完整地擁有碧尚莊園所有葡萄園的最後一名碧尚家族成員,在他死後,莊園就被他的後代瓜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兩家碧尚莊園就這樣產生了。
約瑟夫·碧尚·朗格維爾男爵(Baron Joseph de Pichon Longueville)決定把葡萄園分配給他的五個兒女。基於公平分配的原則,他採用了簡單的數學方法。他的兩個兒子將得到葡萄園的五分之二以及釀酒設備,而她的三個女兒則獲得了剩下了五分之三。但是由於其他三個子女缺乏後繼人,最終只有兩個子女繼承了莊園:豪爾(Raoul)繼承了原來分給兒子的那一部分,而維吉妮(Virginie)則獲得了分給女兒的那部分。
豪爾·碧尚·朗格維爾男爵(Baron Raoul de Pichon Longueville)管理莊園一段時間以后庄園便分裂了,從那時開始,碧尚·朗格維爾(Pichon Longueville)這片土地將會擁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未來。
在一段時間裡,這兩個莊園還是作為一個整體運營的,然而,當豪爾在1860年去世以後,他妹妹維吉妮擁有的那部分莊園開始獨立出來,由瑪麗·勞拉·維吉妮Marie-Laure-Virginie直接掌管。瑪麗·勞拉在1818年嫁給了亨利·拉龍Henri de Lalande伯爵,並因此獲得了拉龍伯爵夫人的頭銜。他們居住在一座新建的風格優美的城堡里,由著名建築大師杜佛Duphot設計並於1840年建成,與碧尚巴雄莊園的美感和建築風格方面形成了很和諧的匹配。在她的兩個姐妹蘇菲Sophie(修女)和加布里埃爾Gabrielle(嫁給了拉維爾伯爵Comte de Laveur)去世後,由於她們都沒有兒女,瑪麗·勞拉獲得了整個莊園的所有權。憑著對葡萄酒的熱愛和高水平的管理能力,她成為了上個世紀美度地區一個極為厲害的人物,葡萄園保留了她的名字,歷史上從此留下了她的印記。
1855年,在由拿破崙三世倡導的酒莊評級中,碧尚拉龍莊園榮獲了二級莊園的地位。
當她在1882年去世時,由於同樣沒有子嗣,碧尚拉龍莊園由她的侄女伊莉莎白·納博訥-派樂(Elizabeth de Narbonne-Pelet)繼承,而她則嫁給了另一個來自拉龍家族的查爾斯伯爵(Comte Charles)。隨后庄園從她轉到她的女兒蘇菲手中,之後又由伊莉莎白的孫子繼承,就這樣莊園一直在家族中傳承了五代。1925年,他們將莊園賣掉了,新的業主是由路易斯和愛德華·米阿爾赫(Louis and Eduoard Miailhe)領導的貿易財團。他們是一個古老的波爾多葡萄園業主和酒商家族的後裔。
米阿爾赫家族是靠做經紀人和酒商貿易起家的,十八世紀期間已經來到這個地方。二十世紀早期,他們不斷擴展併購買了自己的莊園,最開始是在1924年購買古法蘭莊園Coufran,後來他們又購買了希翰莊園Siran,維迪南莊園Verdignan,西特蘭莊園Citran(隨後賣給了梅盧-維勒斯Merlaut-Villars家族)以及首德斯莊園Soudars,在他們擁有的這些莊園中,毫無疑問碧尚拉龍莊園是最出色的。作為財團的股東他們擁有著莊園5%的股權;隨著愛德華在1959年去世,這些莊園隨之被瓜分,碧尚拉龍的那一部分股權最初由威廉-阿萊-米阿爾赫William-Alain Miailhe掌管。他後來在1972年辭職,其原因只能以不可協調的矛盾來解釋,而從1975到1978年間碧尚拉龍莊園由來自雄獅莊的米歇爾·狄龍(Michel-Delon)管理。直到1978年莊園才轉手到愛德華最小的女兒梅·伊利蓮May-Eliane手中。梅·伊利蓮那時已經嫁給了已故的赫弗·朗奎珊(Hervé de Lencquesaing)將軍,並因此離開了波爾多多年,所以沒有花什麼心思照看和打理莊園。不過,在獲得了莊園的掌控權之後,她快速地行動了起來;她一開始就買斷其他四個合伙人手中的股份,獲得莊園84%的股權。直到最近梅·伊利蓮和她的子女們才真正完全擁有碧尚拉龍莊園,而且多年以來他們都很辛勤地勞作,如今莊園生產的葡萄酒極為出色,成為了梅·伊利蓮時代和努力的見證。
釀造工藝
碧尚女爵莊園的葡萄酒釀造在33個帶控溫裝置的不鏽鋼大桶中進行;根據年份在大桶中的發酵18到24天不等,每天將發酵中的酒泵起2次以讓果皮內的色素和香氣物質充分的釋出;發酵完成後,在每年的12月份,或者來年的1月份,酒莊就要進行調配工作,將不同品種葡萄釀的酒按照最佳比例混合在一起,成為最終的正牌酒和副牌酒"伯爵夫人珍藏"(Reserve de la Comtesse)。正牌酒熟化18個月,50%為新橡木桶,50%為用過一年的橡木桶;副牌酒使用25%新橡木桶。在裝瓶前每三個月需要對葡萄酒進行一次潷析,澄清用打散的蛋白進行的。裝瓶會在葡萄收穫後第二年六月在酒莊內進行。
品鑑記錄
Chateau Pichon-Longueville, Comtesse de Lalande(正牌)[年產量:大約35,000 箱]:複雜、優雅、長壽是它的特點。酒香中以植物鮮花的芳香為主,夾雜著黑加侖子和紫羅蘭,甘草和肉桂的味道。單寧顯得成熟而柔和,展現出強健而穩固的結構,非常柔軟,還有著完美的均衡感和持久的回味。此酒年輕的時候應該就很誘人但卻無損其的長壽。
Reserve de la Comtesse(副牌)[年產量:6000 箱]:來自同樣的土壤,副牌酒得益於與正牌酒同樣的技術和名聲。雖然與正牌酒相比缺少點活力和持久性,但他們通常都是很出色的葡萄酒。
最佳年份:Chateau Pichon-Longueville, Comtesse de Lalande(正牌):1982, 1983, 1985, 1986, 1989, 1995, 1996,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2006
獲獎評分
1、碧尚女爵乾紅葡萄酒 Chateau Pichon-Longueville Comtesse de Lalande(2010)
葡萄酒年份 | 評分者 | 分數 | 適飲時間 |
2010 | 《酒窖追蹤》 | 96/100(8 notes from 7 users) | |
2010 | 讓·馬克 | 95/100 | 2022 to 2045 |
2010 | 《葡萄酒觀察家》 | 95-98/100 | |
2010 | 《醇鑒》 | 18.5/20 | |
2010 | 詹姆士·沙克林 | 95-96/100 | |
2010 | 傑西斯·羅賓遜 | 18/20 | 2017 to 2032 |
2010 | 史蒂芬·坦澤 | 93-96/100 | |
2010 | 《醇鑒》 | 5/5 | 2022 to 2045 |
2010 | 《維諾葡萄酒雜誌》 | 19/20 | 2025 to 2050 |
2、碧尚女爵乾紅葡萄酒 Chateau Pichon-Longueville Comtesse de Lalande(2009)
葡萄酒年份 | 評分者 | 分數 | 適飲時間 |
2009 | 《葡萄酒倡導家》 | 96-98/100 | |
2009 | 高特與米羅 | 18.5/20 | |
2009 | 《葡萄酒評論》 | 19/20 | |
2009 | 《酒窖追蹤》 | 96/100(5 notes from 4 users) | |
2009 | 《醇鑒》 | 5/5 | 2016 to 2035 |
2009 | 詹姆士·沙克林 | 94/100 | |
2009 | 《葡萄酒雜誌》 | 96/100 | |
2009 | 《葡萄酒觀察家》 | 94/100 | |
2009 | 《葡萄酒雜誌》 | 95/100 | |
2009 | 《醇鑒》 | 18.5/20 | |
2009 | 《維諾葡萄酒雜誌》 | 17.5/20 | 2016 to 2025 |
2009 | 傑西斯·羅賓遜 | 17/20 | 2018 to 2030 |
2009 | 史蒂芬·坦澤 | 93-96/100 | |
2009 | 讓·馬克 | 91/100 | 2020 to 2035 |
2009 | 《葡萄酒雜誌》 | 96/100 |
3、碧尚女爵乾紅葡萄酒 Chateau Pichon-Longueville Comtesse de Lalande(2008)
葡萄酒年份 | 評分者 | 分數 | 適飲時間 |
2008 | 史蒂芬·坦澤 | 92/100 | |
2008 | 《葡萄酒觀察家》 | 91/100 | |
2008 | 《酒窖追蹤》 | 92/100(28 notes from 27 users) | |
2008 | 傑西斯·羅賓遜 | 16.5/20 | 2017 to 2030 |
2008 | 《葡萄酒雜誌》 | 94/100 | |
2008 | 《葡萄酒評論》 | 17/20 | |
2008 | 詹姆士·沙克林 | 90/100 | |
2008 | 讓·馬克 | 90/100 | 2020 to 2035 |
2008 | 《葡萄酒雜誌》 | 94/100 | |
2008 | 《維諾葡萄酒雜誌》 | 17/20 | 2016 to 2030 |
2008 | 《葡萄酒觀察家》 | 91/100 | |
2008 | 《醇鑒》 | 17.0/20 | |
2008 | 《葡萄酒倡導家》 | 96/100 | |
2008 | 《醇鑒》 | 4/5 | 2015 to 2024 |
2008 | 《葡萄酒雜誌》 | 95/100 | |
2008 | 高特與米羅 | 1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