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岩寺旅遊區

靈岩寺旅遊區

靈岩寺旅遊區位於濟南長清區萬德鎮境內,距104國道8公里,北依濟南,南靠泰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佛教聖地,以其悠久的宗教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馳名於世,素有“游泰山不游靈岩,不成游也”之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靈岩寺旅遊區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
  • 占地面積:溫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4A級
  • 門票價格:60 
景區發展,地質構造,景點介紹,辟支塔,千佛殿,墓塔林,名泉,甘露泉,袈裟泉,檀抱泉,飛泉,景區熱度指數,地方特色,歷史文化,考古動態,地址,相關詞條,

景區發展

靈岩寺,始建於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該寺歷史悠久,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並稱“海內四大名剎”,併名列其首。靈岩寺,現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4A級旅遊區。
靈岩寺峰巒奇秀,風光旖旎,以風景幽深、泉石秀麗著稱於世。寺周群山環抱,深奧幽邃。寺內外摩頂松、千歲檀、朗公石、“鏡泄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勝景別具情趣。寺內古木蒼翠,怪石林立,殿宇崢嶸。靈洞曲澗、青峰翠巒環繞著古剎精舍,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著名勝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寶殿等幾十處。其中最為引人入勝的是千佛殿內40尊宋代彩色泥塑羅漢,歷來為觀者和專家們讚譽不絕,梁啓超稱其為“海內第一名塑”;藝術大師劉海粟有“靈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此外,不少名勝古蹟大都流傳著美麗動人的傳說,如辟支塔基裝飾的浮雕“地獄中的蓮花”、“最後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
近年來,靈岩寺的文物保護、旅遊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己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目的地,每年都有百萬計的國內外遊客來靈岩或觀光遊覽、尋古訪幽;或登山健體、體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務會談。靈岩寺景區現有高、中檔賓館4處,可同時接納500人食宿。

地質構造

靈岩寺周圍的山嶺,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下層叫結晶基底,是距今24一26億年的太古代晚期侵入形成的中粗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上部稱沉積蓋層,為距今6億年的古生代寒武紀沉積形成的灰岩和頁岩,不整合覆於結晶基底之上,成為山嶺的主體。
靈岩寺旅遊區靈岩寺旅遊區
靈岩山一帶的地質構造,除了斷裂構造,還發育有重力滑動構造及其形成的各種褶皺構造,新構造運動也十分普遍而強烈,呈間歇性上升的趨勢。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條件及各種地質作用,構成了靈岩山脈秀、奇、幽、奧四大特點。

景點介紹

辟支塔

始建於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於嘉祐二年(1057年),歷時63年完工。“辟支”出於佛教,音譯為“辟支迦佛陀”,略稱“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辟支塔為一座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塔高55.7米,塔基為石築八角,上有浮雕,鐫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門等故事。塔身為青磚砌就,各層皆施腰檐,下三層為雙檐,二至四層檐下置平座。塔檐與塔逕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塔內一至四層設塔心柱,內辟券洞,砌有台階,可拾級而上,自第五層以上砌為實體,登塔須沿塔壁外腰檐左轉90度進入上層門洞。塔身上置鐵質塔剎,由覆缽露盤、相輪、寶蓋、圓光、仰月、寶珠組成,自寶蓋下垂八根鐵鏈,由第九層塔檐角上的八尊鐵質金剛承接,在塔內延續到地下,起避雷作用。辟支塔氣勢雄偉、造型美觀、結構複雜、比例適當,呈典型的宋代風格,為靈岩寺標誌性建築。宋代文學家曾鞏有詩讚曰“法定禪房臨峭谷,辟支靈塔冠層巒”。
辟支塔辟支塔

千佛殿

因殿內供置眾多佛像得名。此殿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一649年),宋嘉祐和明嘉靖萬曆年間重修,現存木結構為明代建築。
千佛殿千佛殿
千佛殿依山建於高大的台基之上,其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繪華麗,檐角長伸高聳,有展翅欲飛之勢。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礎皆雕刻有龍、鳳、花、葉、水波及蓮瓣、寶裝荷花等紋樣,雕工精美,凸顯唐宋之風。
殿內正中塑有通體貼金的“三身佛”。中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體現於自身,名為毗盧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從錢塘運至靈岩。東側為“報身”,名盧舍那佛,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銅鑄成。西為“應身”,名釋迦牟尼佛,也為銅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鑄造。佛像頭頂有螺形肉髻,體態雍容,眉骨高凸,目光凝重。三尊佛像皆結跏跌坐,儀容端莊,衣紋流暢,服飾簡潔,極具藝術感染力。
千佛殿最受廣大遊客和專家們稱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羅漢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於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補塑於明萬曆年間(1573一1620年)。這些塑像皆坐於80公分高的磚砌束腰座上,羅漢像頂距座面高度在105至110公分之間。古代藝術家們在塑造這些羅漢像時,打破傳統的佛教造像模式,側重於寫實,具有濃郁的世俗氣息和現實生活情趣,以形寫神,以神表情,以情現心,重在體現每尊羅漢的個性與特點,重在刻畫出羅漢的內心世界,使之真實、生動,更接近於生活。觀其形態,或端恭、或柱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講手指、或側耳細聽,無不準確生動。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慍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據理力爭,有的閉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縱目遠眺,無不細緻入微。看其氣質,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傖潦倒,有的雍容華貴,無不形象傳神,可謂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動。此外,人體與衣飾的關係處理也非常得當,線條的曲直、虛實與起伏,動作瞬間的衣褶變化,織物的質感,都表現的準確而生動,節奏感極強。一位醫學界人士說,透過羅漢的袈裟,能看出古人對人體解剖學的準確把握。另外,1982年維修時還發現,這些彩塑羅漢還像人體一樣有腹腔,腹腔內有用絲綢做的五臟六腑,此外還有五銖錢、開元通寶和宋代前三朝的銅幣及宋代銅鏡、墨書題記等文物。
1912年,清末學者梁啓超來此遊覽,讚譽千佛殿泥塑羅漢像為“海內第一名塑”,並親筆寫下了碑碣。1987年,賀敬之來靈岩參觀千佛殿後寫下了“傳神何妨真畫神,神來之筆為寫人。靈岩四十羅漢像,個個喚起可談心”的詩句。藝術大師劉海粟來靈岩觀後,揮筆寫下“靈岩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贊語。

墓塔林

靈岩寺歷代高僧的墓地。塔林中現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石質墓塔167座,墓志銘石碑81通。墓塔一般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塔座呈方形、圓形、八角形,有浮雕裝鈽。塔身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年號。塔剎則有相輪、覆盆、仰月、寶珠、花卉、龍圖等圖案造型。墓塔旁通常有墓碑,記載著高僧的經歷,它見證了靈岩寺的歷史沿革,是研究佛教發展史的珍貴史料。
墓塔林墓塔林
墓塔林中部為一南北甬道,其北端建有磚石結構、單層重檐式北魏祖師塔(法定墓塔),甬道兩側列峙全石結構群塔,依塔身形制分為方碑形塔、鐘形塔、鼓形塔、穿堵婆塔(喇嘛塔)、經幢式塔、亭閣式塔六種。
墓塔林,是一座積澱豐厚的古代石刻藝術博物館。墓塔,造型各異,結構細膩,布局合理;雕刻,內容豐富,技法多樣,精美絕倫。如塔座束腰,雕有各種藝術形象,有承重的力士,在重壓下咀巴大張,面部扭曲,四肢與腰背曲彎,全身肌肉突起,給人以力的誇張和負重的艱辛;有的雕騎士身跨雄獅,手執曲棍擊打馬球的場景;有的雕嬉戲玩耍的幼獅,憨態可鞠;還有的雕衣帶飄逸、長綢舞動的娛樂場景等,一幅幅浮雕,無一不顯現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藝。

名泉

卓錫泉、白鶴泉、雙鶴泉
名泉名泉
位於千佛殿東側崖壁下,三泉相臨,俗稱“五步三泉”。泉水從石澗中冒出,泉水甘冽,終年不竭,注入一石池中,宛如明鏡,“鏡池春曉”即出於此。卓錫泉,亦名錫杖泉,世傳為法定禪師用錫枚敲擊山石,水隨錫杖飛涌而出得名。白鶴泉,亦名雙鶴泉,舊傳法定禪師尋水時,經山中樵夫指點,於雙鶴嗚處見泉,故名。卓錫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名泉

甘露泉

位於寺院東北里許,有“靈岩第一泉”之稱。於懸崖壁立、雜木叢生處見一石竇,泉水以露珠般泄出,叮咚作響,清冽甘美,故名“甘露泉”。僧人常於此汲水煮茶為炊,入夜,也常於此說法論經,“清涼境界”為靈岩八景之一。

袈裟泉

位於轉輪藏遺址東側崖壁下,名列金《名泉碑》。因泉旁立一形似袈裟的鑄鐵塊而得名。泉源旺盛,泉水四季不斷,為寺院主要飲用水。該處危崖峭立,袈裟伴泉,池魚戲游,曲廊環繞,別有情趣。袈裟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檀抱泉

位於寺院西南數里處,因泉旁長有千年青檀樹而得名。它南依大山,北臨村落,檀因泉潤,泉因檀名,泉水旺涌,終年不息,為靈岩村民生產生活主要水源地。檀抱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飛泉

位於靈岩寺崇興橋南里許,因泉水從崖壁縫隙中泄出,故名。又因泉水沿壁滑下,石潤水滴,又稱此處崖壁為“滴水崖”。因每遇霞光照來,顆顆水珠流光溢彩,乾隆帝取其名為“雨花岩”,並寫有“未見飛空天女散,落來岩際盡天花”的詩句。由於景色壯美,古時列為靈岩八景之一。
靈岩寺景區石中含竅,地下藏機,泉水飛瀑不勝枚舉。除卓錫泉、袈裟泉、檀抱泉被列入濟南七十二名泉外,雙鶴泉、白鶴泉、甘露泉、飲虎泉、上方泉、飛泉、黃龍泉、朗公泉亦被載入濟南名泉之列。

景區熱度指數
景區熱度指數根據景區歷史人流量計算得出。近30天展示的數據中,今天及之後的數據是預測值。為排除異常數據、保證準確性,對近期數據會定期檢查回溯,有可能造成數據波動。

   |  合作夥伴:百度地圖
  • 近30天
  • 近一年
近30天熱度指數均值為14.97近一年熱度指數均值為20.27

地方特色

靈岩寺,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動植物豐富。據統計:鳥類共80種,隸屬14個目,37科;獸類共5個目,9個科,15種;爬行類共4個目,5個科,9種;兩棲類1個目,2個科,4種;昆蟲共8個目,62個科,194種。共有管維束植物506種,隸屬95科313屬。其中野生植物317種,栽培植物189種,。靈岩主景區共有林地面積一萬餘畝,分為針葉林、竹林、經濟林三大類。針葉林,主要以側柏構成的森林群;竹林,主要為淡竹;經濟林,包括蘋果山楂核桃柿子銀杏香椿等樹種。靈岩景區中藥材資源豐富,共有42科,98種,常見的有枸杞何首烏等。你若春天到這裡來,還可品嘗到眾多的山間野菜。據調查,可食用野菜有15科,35種,常見的有蓬子菜馬齒莧薺菜藿香薄荷茵陳蒿山菊花等。
何首烏何首烏
千年古剎靈岩寺,地傑人靈,積澱了眾多美好的傳說。有朗公說法石點頭,山有靈犀,故稱靈岩;有法定與三泉,造就明孔洞,引出“五步三泉”;有王乾哥的叫聲,傳遞著一個千古不朽的愛情故事;有砍不盡的柏樹,歌頌著真善美,鞭韃了偽裝與貪婪;有木魚石的傳說,向人們講述著乾隆皇帝八次來靈岩留下的趣事與墨寶;還有雞鳴山的傳說,告戒人們抑惡揚善,遵紀守法,乃人生之正道。
靈岩山明水秀,民風淳樸,平安和諧。每年的新春祈福、伴玩、廟會、鄉間大集或傳統佳節、農閒時間,是人們求祥、聚會、訪親、購物的好時機。每逢此時,人們喜氣洋洋,新裝在身,結伴而行,山間的小路上,有笑聲,有歌聲,更有豐收的喜悅,成為靈岩特有的一道道流淌著的風景線。

歷史文化

三大高僧悟就鐘靈毓秀
靈岩寺始建於公元351年,到了唐代,靈岩寺與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南京棲霞寺和湖北江陵玉泉寺並稱為全國四大名剎,成為黃河流域最負盛名的佛教聖地。隋唐朝代的皇帝們封禪泰山時,幾乎都要到靈岩寺“駐蹕”幾日。宋代是靈岩寺佛教事業鼎盛的時期,僅住寺僧人就有五百之眾。自宋至明(1070-1644)的近六百年間,靈岩寺的住持和尚始終由皇帝欽定,由此可見,靈岩寺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靈岩寺旅遊區靈岩寺旅遊區
靈岩寺建寺至今已逾千年,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佛寺之一。其間,僧人們創建了寺院,寺院也造就了一代代名僧,有記載的名僧共有30餘位,而有三位高僧最為有名。
東晉時期,高僧朗公來到琨瑞山建立佛教道場後,與在此隱居的隱士張忠過從甚密,常應張忠之邀,為大眾講說佛經。傳說,朗公講到絕妙之時,群山為之感動,岩石點頭稱道,猛獸紛至伏聽,鴉雀無聲,見此情景者告訴朗公,朗公說:“此乃我所解化,山有靈犀,不足為怪”。靈岩由此而得名。為更好地傳揚佛教,朗公在靈岩山又“別立精舍數十餘區”,建立了一所新寺院,這就是靈岩山下佛教道場的開端。
法定是北魏僧人,正光初年(520年)來到靈岩,先到方山之陰建靜默寺(唐更名為神寶寺),後於方山之陽重建靈岩寺(今甘露泉旁)。朗公所創寺院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滅法時被毀。傳說法定來靈岩寺,前有青蛇引路,上有仙鶴飛鳴,左右還有兩隻老虎為之馱經。因此,在不長的時間內,信徒雲集,空山絕谷矗立起一座規模壯觀的佛寺大剎,被譽為靈岩開山第一祖。目前,千佛殿內有其塑像。
慧崇是唐朝僧人,唐貞觀年間將靈岩寺由甘露泉西遷建於現址,對靈岩寺發展頗有貢獻,在靈岩寺歷史上與朗公、法定齊名,壽近百歲,葬於靈岩寺塔林,其墓塔尚在。

考古動態

今年7月初,由山東省考古研究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靈岩寺管理委員會組成的靈岩寺聯合考古隊,在靈岩寺五花閣東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經過兩個月左右的工作,目前,靈岩寺考古發掘已經基本完成,五花閣東側兩個院落的遺址已經基本清理完畢,唐代石浮雕、北宋石柱、乾隆御詩碑等眾多文物紛紛被發現,而清理出來的遺址則將被原址保護。本屆靈岩寺佛教文化節期間,有關部門還將組織靈岩寺殿堂遺址發掘成果報告暨靈岩寺彩塑羅漢藝術座談會。記者從靈岩寺景區管委會獲悉,工作人員在考古工地上發現的唐代伎樂天,形象生動,具有較高的價值。此外,工作人員還發現了一塊乾隆題靈岩八景之《鐵袈裟》的殘碑。這些考古發掘的情況都將在佛教文化節期間進行討論,專家還將對“怎么樣保護髮掘出來的遺址,以更好地反映佛教文化”等問題進行深入討論。
靈岩寺旅遊區靈岩寺旅遊區
靈岩寺的宋代羅漢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是聞名中外的雕塑藝術珍品,被梁啓超譽為“海內第一名塑”,但對它們的修復和保護工作卻做得很少,羅漢像身上落滿灰塵,在此次佛教文化節期間,專家們還將討論對羅漢像的全面保護。
靈岩寺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靈岩寺考古發掘工作,是靈岩寺整個文物保護工程的一部分。整個文物保護工程總投入將達到2300萬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靈岩寺規模最大的一次文物保護工程。整個文物保護工程將分5期進行,預計在5年內完成。這個工程的全面展開,將讓市民和遊客更直觀地感受到佛教文化的魅力。

地址

萬德鎮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