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蒿

茵陳蒿

茵陳蒿(學名: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是菊科蒿屬半灌木狀草本植物,植株有濃烈的香氣。主根明顯木質,莖單生或少數,高可達120厘米,紅褐色或褐色,基生葉密集著生,常成蓮座狀;葉片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小裂片狹線形或狹線狀披針形,通常細直,頭狀花序卵球形,有短梗及線形的小苞葉,總苞片草質,卵形或橢圓形,背面淡黃色,有綠色中肋,花序托小,凸起;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花冠管狀,花葯線形,長三角形,瘦果長圓形或長卵形。7-10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遼寧、河北、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及四川等;生長在低海拔地區河岸、海岸附近的濕潤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區。朝鮮、日本、菲律賓、越南、高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蘇聯也有分布。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繁殖方法,主要價值,藥用,藥理作用,食用,化學成分,

形態特徵

半灌木狀草本,植株有濃烈的香氣。主根明顯木質,垂直或斜向下伸長;根莖直徑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展或橫臥,常有細的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40-120厘米或更長,紅褐色或褐色,有不明顯的縱棱,基部木質,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莖、枝初時密生灰白色或灰黃色絹質柔毛,後漸稀疏或脫落無毛。營養枝端有密集葉叢,基生葉密集著生,常成蓮座狀;基生葉、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兩面均被棕黃色或灰黃色絹質柔毛,後期莖下部葉被毛脫落,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4(-5)厘米,寬1.5-3.5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3(-4)枚,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狹線形或狹線狀披針形,通常細直,不弧曲,長5-10毫米,寬0.5-1.5(-2)毫米,葉柄長3-7毫米,花期上述葉均萎謝;中部葉寬卵形、近圓形或卵圓形,長2-3厘米,寬1.5-2.5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小裂片狹線形或絲線形,通常細直、不弧曲,長8-12毫米,寬0.3-1毫米,近無毛,頂端微尖,基部裂片常半抱莖,近無葉柄;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5全裂或3全裂,基部裂片半抱莖。
頭狀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形,多數,直徑1.5-2毫米,有短梗及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的上端或小枝端偏向外側生長,常排成復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端組成大型、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草質,卵形或橢圓形,背面淡黃色,有綠色中肋,無毛,邊膜質,中、內層總苞片橢圓形,近膜質或膜質;花序托小,凸起;雌花6-10朵,花冠狹管狀或狹圓錐狀,檐部具2(-3)裂齒,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銳;兩性花3-7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短,上端棒狀,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極小。瘦果長圓形或長卵形。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低海拔地區河岸、海岸附近的濕潤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區。

分布範圍

分布於遼寧、河北、陝西(東部、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東部、南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及四川等。朝鮮、日本、菲律賓、越南、高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蘇聯(遠東地區)也有。

栽培技術

整地施肥:酋陳蒿是多年生深根性植物,在母根定植前,溫室或塑膠棚需進行土壤深翻和施肥。每667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千克通過深翻混於土中,然後整細耙平,使土壤疏橙。
挖取母根:當10月份地上部植株開始捅零時,選擇根系粗壯的野生茵陳蒿作母根挖時去掉泥土,立即埋人濕土或濕沙中,以防失水影響生活力。定植採挖的母根應及時定植,每隔15厘米開10厘米寬溝,溝內澆足定植水,株距為15厘米。
保護地管理:①定植後,新葉生長前一般不需經常澆水,如果土壤乾旱時可用噴壺澆水。待茵陳蒿長出新葉時,進行鬆土打壟。@定植後出現缺苗時應及時補栽。③避免施化肥,在施足基肥基礎上,整個生長過程一般不施化肥,以保證茵陳蒿的食用品質。④溫室栽培應抓住冬季市場,入冬後維持10℃以上,茵陳蒿就能正常生長@塑膠棚栽培,在越冬後應儘早扣棚,促進茵踩蒿早萌發,以增加收益。⑥在保護地中菌膝蒿生長期約70天,可連續採收兩茬。當嫩苗高10厘米以上時,可貼近莖基部採收。

繁殖方法

適時適量、均勻播種在當地氣候條件下,9月上旬均可播種。年平均氣溫17℃,年平均地溫20.9℃,初霜日平均期為11月中旬末。根據各地氣候、經緯度的差異,在緯度高酌地區可提前播種,緯度低的地區可適當推遲播種期,播種時遇乾旱應澆水播種。由於該品種秋播生育期短、營養、、單株結莢敷不多,故應適當增加播種量,以提高群體密度。一般每667平方米播15-18千克,多採用橫條播法,畦寬以能溝灌護苗抗旱為度,行矩20-25厘米,株距8-10厘米。

主要價值

藥用

早春二、三月採摘的基生葉,嫩苗與幼葉入藥,中藥稱“因陳”、“茵陳”或“綿茵陳”,含氯原酸 (chlorogenic acid) ,香豆精(scoparone) ,咖啡酸 (caf feic acid) 等,為治肝、膽疾患的主要成分。還含揮髮油,主要成分有戶β-蒎孺、菌陳二烯酮(capillione) 、茵陳滯(capillene) 及茵陳素 (capillarin) 等。古本草書如《神農本草經》及《本草綱目》等記載: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膽等。但據作者考察與考證:藥用“茵陳”除為本種外,還有其近緣種-豬毛蒿A. scoparia waldst. et Kit.,其嫩苗與幼葉亦稱“茵陳”,併入藥。本種水提取液對多種桿菌、球菌有抑制作用,揮髮油有抗黴菌的作用。本種還作青蒿(即黃花蒿A. annua Linn.)的代用品入藥。
幼嫩莖葉(茵陳蒿):苦、辛,涼。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用於黃疸,膽囊炎,膀胱濕熱,風癢瘡疥。
【壯藥】棵蒿:嫩枝、 葉用於感冒發熱,驚風,黃疸型肝炎《桂藥編》。
【瑤藥】安尼:功用同壯族《桂藥編》。
【景頗藥】Qunbu zvai:治黃疸性肝炎,膽囊炎《德宏藥錄》。
【德昂藥】格相汪:功用同景頗族《德宏藥錄》。
【阿昌藥】春愛且:功用同景頗族《德宏藥錄》。
【蒙藥】同豬毛蒿《蒙植藥志》。
【苗藥】Vob haid(窩鼾):幼嫩莖枝主治快經,熱經,啞經高熱,神志昏迷,黃疸,高燒不退,尿路結石《苗藥集》。【侗藥】仁野, Yaemt yit:幼苗莖枝主治大蠻(黃疸),賓奇卯(結核病)《侗醫學》。
【彝藥】葉治肝膽濕熱,全身黃染,午後潮熱,濕疹瘙癢《哀牢》。
【藏藥】察翁:幼 苗治熱腫,喉症,肺病,根治氣管炎, 肺病《滇省志》。

藥理作用

  1. 利膽作用
    本品煎劑、水浸劑、去揮髮油水浸劑、揮髮油、醇提取物、6,7-二甲氧基香豆素、綠原酸等均有促進膽汁分泌和利膽作用。茵陳二炔、茵陳二酮、茵陳炔內酯亦有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作用。
  2. 對肝臟的影響
    給予四氯化碳所致肝損害大鼠每天皮下注射茵陳煎劑0.61克,第8天作組織學檢查,可見治療組動物肝細胞腫脹、氣球樣變、脂肪變與壞死等均較對照組有不同程度的減輕;肝細胞糖原與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復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轉氨酶活性顯著下降,表明仍有一定的保肝作用。茵陳中某些黃酮和香豆素成分有抗四氯化碳或半乳糖誘發的大白鼠肝細胞細胞毒性的作用。
  3. 解熱作用
    實驗表明,茵陳素水懸劑對大、小鼠正常體溫有明顯的降低作用。
  4. 降血脂、擴張冠脈及促纖溶作用
    實驗表明,茵陳有一定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5. 降血壓作用
    茵陳水浸液、揮髮油和6,7-二甲氧基香豆素均有降血壓作用。
  6. 抗菌、消炎作用
    體外試驗證明,茵陳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埃希菌、弗氏痢疾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腦膜炎雙球菌、枯草桿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7. 對平滑肌的作用
    茵陳煎劑和醇浸劑對離體兔腸略有興奮作用。水浸劑可抑制犬在位與兔離體腸肌活動。揮髮油可降低蛙及兔離體腸的活動與張力。精製浸液對兔未孕及豚鼠產後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對未孕豚鼠子宮的興奮作用可為苯海拉明所拮抗。
  8. 對黃麴黴毒素的影響
    茵陳蒿水煎劑對AFB1的致突變作用有顯著抑制效果,並呈劑量效應關係。提示可能對預防肝癌有意義。
  9. 對免疫功能的作用
    茵陳具有促進白細胞分裂,增加白細胞數目,提高T細胞的免疫活性,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和誘生干擾素等作用,因而從多方面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10. 其他作用
    本品及其成分還有抗鉤端螺旋體、殺蛔蟲、平喘、抑殺小鼠艾氏腹水癌細胞、MethA細胞作用。

食用

幼嫩枝、葉可作菜蔬或釀製茵陳酒。鮮或乾草作家畜飼料。

化學成分

含香豆素類:6,7-二甲氧基香豆素,東莨菪素,6-羥基-7-甲氧基香豆素。含色原酮類:茵陳色原酮、7-甲基色原酮、4-甲氧基茵陳色原酮、6-去甲氧基茵陳色原酮。含黃酮類:茵陳黃酮、異茵陳黃酮、薊黃酮。含香豆酸類:茵陳香豆酸、去氧茵陳香豆酸。含揮髮油類:茵陳二炔、鄰甲氧基茵陳二炔以及醛、酮化合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