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錄派

經錄派

經錄派以信奉某一符錄為特徵的道派統稱為經錄派道教。晉代出現的三皇派(傳三皇經)、靈寶派(傳靈寶組經典)、上清派,皆為經錄派道教。南朝陸修靜總括三洞經典,將三種道派統稱為經錄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錄派
  • 外文名:The book sent  group
  • 年代:唐代
  • 代表人物:楊羲
簡介,支系,靈寶經系,三皇經系,來歷,發展,

簡介

唐代經錄派道教盛興一時,各派別之間並無逾越的界限,但有嚴格的道階品 位制度,按傳授經戒法錄品位的高低來區分道階品次和道位職稱。如受正一盟威法錄等正一派經典者稱正一盟威弟子,可以為人上章齋醮。在每一道派中,又有不同的道階,正一派中即有弟子、真人、法師等不同道階。自正一派再受洞神錄及其經典,稱太上洞神法師。修洞真經錄有功再遷受高玄法錄,受《道德經》 、 《老子西升經》等高玄派經典,便可升為太上紫虛高玄弟子、高玄法師。自高玄部再遷受升玄法錄受《老子升玄經》,稱升玄法師。由升玄部再遷升太上靈寶洞玄弟子、無上洞玄法師。再逐次遷升洞真法師、三洞法師、大洞法師,達到最高一級道職。經錄派經典和法錄以正一派為低,上清派為高。唐代以後,金丹派興起,龍虎山正一派天師道統領三山經錄派道教(閣皂山靈寶派、茅山上清派、龍虎山正一派)。經錄派道教遂成為和金丹派道教分立的大宗派。
道

支系

靈寶經系

《雲笈七籤》卷三《靈寶略記》中說,吳王闔閭入一石城,門開,於室內玉几上有素書一卷,文字非常,乃《靈寶玉符》真文,至三國時,葛玄《宇孝先》人天台山學道,太上遣三聖真人下降,以《靈寶經》授之,“凡所受經二十三卷並語真請問十卷合三十三卷。孝先傳鄭思遠,又傳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宇孝愛,孝愛付子護軍梯,梯即抱朴子《葛洪》之父。抱朴子從鄭君盟,鄭君授抱朴, 《抱朴子》於羅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從孫巢甫,以隆安之末,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等,世世錄傳。”
《靈寶經》分為古《靈寶經》與今《靈寶經》,古《靈寶經》即指《靈寶五符經》,今《靈寶經》指葛洪從孫葛巢甫等道徒所造作的《靈寶度人經》。南朝劉宋陸修靜《靈寶經目序》《見《雲笈七籤》卷四》謂“頃者以來,經文紛互,似非相亂,或是舊日所載,或篇章所見,新舊五十五 卷。”陸修靜《太上靈寶授度儀表》又說:“然即今見出《元始》舊經,並《仙公》所稟②,臣據信者三十五卷。”概括而言,靈寶經系包括《靈寶五符經》1卷,《元始無量度人經》及《仙公請問經》合35卷,與《上清經》相雜揉,總為55卷。後陸修靜在35卷的基礎之上增修科儀,立為儀軌,靈寶之教方才大行於世。
《雲笈七籤》《雲笈七籤》
靈寶經系的核心篇章為《元始無量度人經》 ,主要內容是宣揚“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尊崇元始天尊為至高無上之神,又敷衍十方有度人不死之神,還有三界、五帝三十二天帝、地府、部都等神鬼系統,宣稱諸飛天大神在監察人的行為,故人們皆當齊心修齋,六時行香,誦念道經,以求降福消災,並能登仙。

三皇經系

道教經錄派的另一支係為三皇經系。《雲笈七籤》卷四《三皇經說》,謂為天皇、地皇、人皇治世之時,各授經文3卷,名為《三皇經》,顯屬荒誕無稽的宗教神話。《三皇經說》又雲,晉武帝時,南海太守鮑靚翻以晉元康二年(292)二月二日登篙山,於百室見《三皇文》,後傳葛稚川《即葛洪》。《道學傳·鮑翻》說鮑翻於晉元帝大興元年(318)在龍山遇陰長生受道訣,《道教義樞·三洞義》說鮑靚是在晉惠帝永康年中(300一301)入篙山石室得《三皇文》,《雲笈七籤·鮑真人傳》說鮑翻師事左元放受《三皇》、《五嶽》勸召之要,依據上述資料知《三皇文》實為鮑翻所造作,後傳葛洪。以後陸修靜、孫游岳、陶弘景遞相傳增,陶並增以其他道經及齋儀,編為十三卷創立三皇派。初傳孫游岳,後傳陶弘景。按葛洪所說,《三皇經》的主要內容是劾召鬼神、符圖與存思法,為符書。《三皇經》的主要內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圖及存思神仙“真形”之本。明《正統道藏》收存有《太清金闕玉華仙書太極神章三皇內秘文》3卷、《三皇內文遺秘》1卷,這兩種雖非古本,但仍保留有“劾召鬼神”之術。
《雲笈七籤》《雲笈七籤》
《三皇經》系的傳承,據《雲笈七籤 鮑靚真人傳》:“靚學明經緯候,師左元放.受中部法及三是、萬岳劾召之要,行之神驗。能役使鬼神、封山制魔。”以此,《三皇經》系左元放傳鮑靚,鮑靚傳葛洪。直至傳到陸修靜時被立成威儀。

來歷

東晉哀帝年間(362一365),江東天師道盛行,造作了大量道書,出現了以造作道書、傳授經法為首務的道教經錄派。這是在葛洪建立以金丹道為中心的神仙理論體系之後,以符錄為主的天師道向義理化深入的一次重大發展。其具體表現,便是上清、靈寶、三皇經法之出現。
後來南朝齊、梁出現了卓越的道教學者陶弘景,發展了上清派的經義與方術。使道教經錄派更為系統。道教經錄派的一支係為靈寶經系,道教經錄派的另一支係為三皇經系。
三皇經系、靈寶經系、上清經系之出現雖有先後,至南朝劉宋時,均由陸修靜匯歸一流,梁陶弘景加以發揮,形成道教經錄派。至唐代便成為道教丹鼎派與符錄派之外的以經法授受為主的一大宗派,為道教向義理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發展

經錄派是“五斗米道”進一步的發展,是中國道教以經錄授受的開始,其流派為唐代道教大宗。 道教中以經錄相授,始於東晉哀帝時楊羲 (公元330—387年)、許謐(公元305—376年), 《雲笈七箋·經教相承部》唐李渤《真系》說:“今道門以經錄授受,所自來遠矣。其昭彰尤著,使措紳先生不惑者,自晉興寧乙丑歲(公元365年)眾真降授於楊君(羲),楊君授許君(會,公元341—370,許謐第三子),許君授子玄文,玄文付經於馬朗。景和乙巳歲(公元465年),……陸君(修靜)南下,立崇虛館,真經盡歸於館;……陸授孫君(游岳),孫君授陶君(弘景),陶授王君(遠知),王君又從宗道先生(臧矜)得諸勝訣雲,經法秘典,大備於王矣。王授潘君(師道),潘君授司馬君(承禎),司馬君授李君(含光),李君至於楊君,十三世矣。”
楊羲籍貫不明,《真誥·真胄世譜》附《楊羲傳》和《真系·晉茅山真人楊君傳》都說他似是吳人,來居句容。他是晉簡文帝在東府為相王月守府中的舍人,是許謐所推薦。許家原是事奉天師道的,《真胄世譜》說:許謐之兄許邁是祭酒李東的弟子;李東, 阿曲人,曾 “受天師吉陽治”,為“左領神祭酒”。同時他又是孫秀的孫女婿,和世奉天師道的王羲之更是莫逆之交,為一同探研要道的朋友。他們的經錄出於扶乩,扶乩向來是天師道中用以降神的工具,所以“道教經錄派”完全是天師道的進一步發展。
許謐是當時乩壇供養者;楊羲是乩手,又是記錄,即傳達眾神意旨的人,《真 誥·敘錄》說: “凡三君手書,今見在世者,經傳大小十餘篇多(許)掾(許謐第三子)寫;真受四十卷多楊書。”這些經錄主要出於楊羲手筆,關於他傳寫經錄的情況, 《敘錄》也說得很清楚,“楊書中有草行多儳膽者,皆是受旨時書,既忽遽貴略;後更追憶前語,隨復增損之也。有謹正好書者,是更復重起,以示長史耳。” 《敘錄》又說:“二許應修經業,既未得接真,無由見經,故南真先以授楊,然後使傳。傳則成師。”所以前面《真系》說:“楊君授許君。”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這一事件的開始,實在是在興寧二年 (公元364年),《敘錄·真經始末》說:是年“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嶽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楊某,使作隸字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某(謐)並第三息上計掾某某(翻)”。次一年,他們就搞得熱鬧了, 《世譜·楊傳》說:“興寧三年乙丑歲,眾真降受。”這裡所說的眾真,《真系·楊傳》說,是:“上相青童君、太虛真人赤君、上宰西城王君、太元茅真人、清靈裴真人、桐柏王真人、紫陽周真人、中茅君、小茅君、范中候、荀中侯、紫元夫人、南嶽夫人、右英夫人、紫微夫人、九華安妃,昭靈夫人、中侯夫人。”
他們的乩壇設立在京都 (就是建業,現在的南京)和句容雷平山中(即許謐的家宅和他的別墅中)。 他們所傳授的經錄,《敘錄》中說,有《上清經、黃庭經、七元星圖、靈寶五符、西嶽公禁山符、中黃制虎豹符》等。其中主要是《上清經》,《雲笈七箋》卷四《上清經述》中說:《上清經》共有三十一卷,是南嶽夫人魏華存 (即以上所說魏夫人)降乩時所遺留下來的,裡面包括了“太士寶文、八素隱書、大洞真經靈書紫文、、紫度炎光、石精玉馬、神虎真文、高仙羽玄”等經,這些都是西城王君傳授給魏夫人的;此外還有王君別授的《黃庭經》和正一真人張君別授的《治精製鬼法》,也都應當包括在《上清經》中、所以《上清經》實際不止三十一卷。這一部分經典就是後來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中所說的洞真部經典。其中《黃庭經》因為曾有王羲之寫《黃庭》換鵝的故事和它曾見於晉唐小楷中,所以更是一部有名的道教經典;現在道藏中還有《黃庭內景、中景、外景》等經。
此外楊羲還向許氏父子傳授了 “三天正法”,這大概就是《茅山志》中所 說的《太上三天正法經》。現在道藏正乙部中也有《太上正一呪鬼經、太上正一法文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錄、太上正一延生保命錄》等經,這些經典一般都說是張凌所傳,其實也都是出於楊、許等偽托。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以經錄相傳,造構道書的,在當時來說,也不止楊、許等一二人,就是在許謐家中,即還有晉陵人華僑,也是許家乩壇中負責傳達諸真意旨的一人;此外,葛洪的從孫葛巢甫也曾造構《靈寶經》,《真誥·敘錄》說它拜會 “風教大行”。
關於這一批經錄的流傳和推廣,是由於南朝初期的王靈期,《敘錄》中說: “復有王靈期者……詣許丞(許翻之子,名黃民,字子文)求受上經……乃竊加損益,盛其藻麗。……並增重具信,崇貴其道,凡五十餘篇。趨競之徒,聞其豐博,互來宗稟。”當時流傳的區域,據《敘錄》說:“京師及江東數郡,略無人不有,但江外尚未多耳。”
這個道派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時宋明帝太始年間,經過陸修靜對於當時道教的整理工作後,它和天師道、葛洪金丹派都匯歸一流;在隋唐之際,從王遠知起,一直到晚唐五代時期的閭丘方遠和杜光庭止,脈絡分明,成為唐代道教的大宗。
道教全真派又稱 “道教北宗”。一般的傳說,它和宋代張紫陽的金丹派都源出鐘、呂,僅所在地區及修煉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就稱張紫陽一派為南宗,王重陽一派為北宗。他們認為王喆在甘河和醴泉所遇到的異人就是呂洞賓劉海蟾, 《金蓮正宗記》 、 《仙源像傳》 、 《七真年譜》皆主此說。但有些學者則不同意這個說法,如元宋子真《通真觀碑》說:“重陽祖師王公以師心自得 之學,闡化於關右。”元徐琰《郝宗師道行碑》說:“金季重陽真君不階師友,一悟絕人,殆若天成。”都不說他學有師承。近人陳教友在《長春道教源流》道一、道六兩卷中,考證更為詳細,肯定王喆學承鐘呂之說完全出於附會,他指出南北分宗的根源,是在元憲宗八年(公元1258年)釋道之爭,道教受到挫折以後,當時全真掌教大宗師張志敬為了維持全真道教的地位和信譽起見,即託言王喆之學系出於純陽和海蟾,並請求封建統治階級對它們予以封贈;因此在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元世祖便下詔贈教主東華紫府少陽帝君鐘離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呂真人純陽漬正警化真君,劉真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王真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令掌教張志敬執行。因此即構成了王重陽師授於呂洞賓劉海蟾的傳說, 南北兩宗遂亦由此而分。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