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區

集美區

集美區(古屬泉州府同安縣漳州府海澄縣)是福建省廈門市所轄的一個區。地理上稱集美半島,位居廈門市的幾何中心和廈漳泉三角地帶中心位置。324國道319國道過境。

1957年5月劃出同安縣部分地成立郊區,8月海澄縣海滄鄉、新垵鄉劃入郊區,1987年8月劃出郊區禾山鄉,更名集美區。

2017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和2018年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經濟建設,經濟概況,工業,服務業,台商投資區,交通,社會事業,文化科教,基礎設施,民政優撫,醫療衛生,風景名勝,

建制沿革

集美區歷史上分屬同安縣西境和海澄縣(縣城駐地今漳州龍海海澄鎮)三都。
同安最大的河流是東溪, 由石潯自然村出海,再向南的一段海峽,稱潯江。集美是潯江西岸的末尾 ,大陸的盡處 ,因此原先人們稱它為 “潯尾”、 “盡尾”。 明朝天啟年間 當地村民 陳文瑞 告老返鄉,改為“集美”,廈門話中“潯尾”、 “盡尾”和“集美”,音基本同 ,但不通行。
到民國二年後, 當地人著名華僑 、愛鄉老人 陳嘉庚回國後逐漸聞名福建等,因此 “集美” 逐漸馳名海內外,於是“潯尾”、 “盡尾”名稱逐漸 為 “集美”所代替。
1950年 實行以區轄鄉,為海澄縣第四區,區公所轄2個鄉。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晉安縣置同安縣,當年撤銷,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
五代十國 :閩國龍啟元年(西元933年),同安縣置縣,包括今廈門市、同安縣、金門縣及龍海部分。
光啟元年(885年),淮南光州刺史王緒渡江陷漳州,為王潮所殺。王潮遣王審知引兵圍泉州拔之,王潮遂據有漳泉之地。
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升為刺史,至947年,南唐併吞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2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
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同安縣大同場為其轄地。
南唐保大七年(949年)南唐以漳、泉置清源節度使。
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漳州、廈門)。
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上表納土於宋, 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
明屬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5 年)在 同安縣 綏德鄉 嘉禾里 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清代開始,同安縣隸屬福建興泉永道,清代雍正前,道署駐地在興化府(今莆田市),雍正中期遷移至泉州府晉江縣,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年恢復置興泉道,領興化、泉州二府(《聖祖實錄》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興泉道道治於泉州府屬同安縣(《世宗實錄》卷五十三)。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署自泉州晉江縣再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仍然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 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4月28日,思明縣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福建軍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大田縣)。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 ,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門特別市。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隨之撤銷,廈門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
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
民國23年1月,十九路軍“福建事變”失敗。2月,在福建 仙遊縣城設立行政專員第四督察區公署,轄莆田、仙遊、永春、德化、大田、惠安6縣。翌年秋,專署由仙遊縣城遷到同安縣。直至民國38年,同安縣和思明縣兩縣均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民國25年,第五行政督查專區併入第四行政督查專區(今莆田、永春、德化、大田、惠安縣),原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夏明剛繼任新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 , 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廈門島淪陷,同安縣仍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27年(1938年)5月廈門淪陷。6月,福建省政府遷往永安後,對行政公署駐地及特種區作了調整。
民國27年5月,四區公署駐地從同安移至永春;
1945年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恢復廈門市政府建制,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民國32年開始,1943年國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區建鄉設保,進行鄉鎮並編。
1949年9月隸屬於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晉江縣,管轄泉州、莆田、廈門。
1950年7月,同安縣改屬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晉江縣,管轄泉州、莆田、同安縣,後改名為晉江專區,駐地仍然為晉江縣。
1955年 第四區改名海滄區,轄境不變。
集美區集美區
1956年07月 海滄區並鄉,設海滄、囷瑤、錦里、石塘、新垵等5鄉。
1958年04月 撤區並鄉,設海滄鄉和新垵鄉2個鄉。
1953年11月 原屬同安縣的集美鄉劃入廈門市,建制改為鎮。
1957年05月 同安縣又劃出灌口區1個鎮、12個鄉入廈門市。廈門市人民政府將灌口區、集美鎮和廈門島內的禾山區合併,成立郊區,政區面積443.41平方公里。
1958年10月,同安縣從晉江專區劃出改隸於廈門。
1970年8月,再劃歸晉江地區。
1973年9月,歸隸廈門市至今。
1958年08月 原屬海澄縣(今龍海市)的海滄和新垵兩個鄉劃歸廈門市郊區,郊區面積擴大為513.75平方公里。
1964年04月 設杏林鎮,連同杏林公社劃歸郊區管轄。此時,郊區轄集美、杏林2個鎮和前線(禾山)、灌口、杏林、東孚、海滄、後溪6個公社。
廈門市集美區空間布局規劃圖廈門市集美區空間布局規劃圖
1978年09月01日 杏林鎮和杏林公社從郊區劃出,建立杏林區。郊區轄1個鎮5個公社。
1984年10月 郊區各人民公社先後改為鄉、鎮,大隊改為行政村,設村民委員會。
1986年03月30日 禾山鄉的呂厝、蓮坂2個村改隸開元區。
1987年8月,從廈門市郊區劃出禾山鄉,更名為集美區。
1991年 東孚、後溪2個鄉改為鎮建制。集美鎮撤銷原第一、二、三居委會,設11個居委會。
1989年5月和1992年12月,相繼設立非正式兩個行政區劃的:杏林、集美台商投資區,規劃總面積為32平方公里,是西出廈門港的一個重要平台。
1995年 全區面積358.36平方公里,轄5個鎮、17個居委會、56個村委會。
1997年,集美鎮面積2.9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岑東、岑西、岑郭、尚南、潯江、盛光、福南、鐘樓、海通、義頂、文學11個居委會。
2000年,集美鎮改名集美街道。
1997年 區面積227平方千米,人口9萬,轄3鎮,區政府駐集美鎮。
2000年初,集美區轄3個鎮。2000年末,撤銷集美鎮,設立集美街道辦事處;從後溪鎮劃出滸井、孫厝、葉厝、鳳林美4個居委會和東安、兌山2個村,設立僑英街道辦事處。集美區轄2街道2鎮:集美街道、僑英街道、灌口鎮、後溪鎮。
集美區集美區
2003年04月26日國務院批准:將廈門市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廈門市集美區管轄。集美區轄3個街道、3個鎮:集美街道、僑英街道、杏林街道、灌口鎮、後溪鎮、杏林鎮。。
2004年09月2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政文[2004]291號)批覆同意廈門市集美區撤銷杏林鎮設立杏濱街道辦事處並調整杏林、杏濱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
(1)撤銷杏林鎮,設立杏濱街道辦事處。
(2)設立杏濱街道辦事處後從杏林街道辦事處劃出日升、三秀、杏堤3個社區歸杏濱街道辦事處管轄,從杏濱街道辦事處劃出西亭、內林、杏林、高浦4個行政村歸杏林街道辦事處管轄。
(3)行政區劃調整後,杏林街道辦事處轄寧寶、紡織、曾營3個社區和西亭、內林、杏林、高浦4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杏林南路33號。杏濱街道辦事處轄日升、三秀、杏堤3個社區和錦園、前場、西濱、馬鑾4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杏林南路12號。集美區轄2鎮4街,即灌口鎮後溪鎮集美街道杏林街道僑英街道杏濱街道,共30個行政村、22個社區。

行政區劃

2012年,集美區轄2鎮4街,共21個行政村、36個社區居委會:集美街道僑英街道杏林街道杏濱街道灌口鎮後溪鎮、第二農場、省天馬種豬場、天馬華僑農場、坂頭防護林場。
名稱
下轄
下轄6個社區(滸井社區、葉厝社區、鳳林美社區、孫厝社區、東安社區兌山社區
下轄8個社區(錦鶴社區、日東社區、三秀社區、馬鑾社區、西濱社區、前場社區、錦園社區、康城社區
下轄5個社區(銀亭社區岑東社區、岑西社區、潯江社區盛光社區
下轄6個社區12個村(第一社區第二社區、鐵山社區、雙樂社區、黃莊社區、上頭亭社區、李林村東輝村陳井村上塘村、頂許村、三社村田頭村坑內村深青村浦林村雙嶺村井城村
下轄3個區9個村(新村社區、英村社區、三興社區前進村溪西村後溪村侖上村崎溝村後垵村東宅村岩內村黃地村

地理環境

集美區,位於福建省廈門半島西北面,居閩南金三角中心地段,地處東經117°57′—118°04′,北緯24°25′—24°26′,西北與漳州長泰縣交界,東北與同安區接壤,西南與海滄區毗鄰,東望翔安區,東南由廈門大橋及高集海堤連線廈門半島,海岸線長約60千米。福廈、廈漳高速公路,鷹廈鐵路319國道324國道過境,距廈門高崎機場5千米。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河流、水渠、水庫點綴其間,海岸線長約60公里。四季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溫21℃,年降水量1100毫米。

經濟建設

經濟概況

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38.63億元,工業總產值573.1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2.32億元, 增長5.85%;契約利用外資2.5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43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銷售總額40.05億元;財政總收入27.06億元,其中區級財政收入10.3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8900元和9060元,社會事業建設卓有成效,創建全省文明城區初評總分在全省26個城區排名第二,教育工作省級督導評估榮獲全省最高分。
集美鰲園集美鰲園

工業

經濟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動逐步向內外銷並重轉變。機械行業集聚效應不斷擴大,產值突破200億元,金龍禮賓車、金龍輕客、玉柴一期、松芝空調等15個項目順利投產,廈工20家配套企業順利建成。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高,32個項目列入國家級、市級科技計畫,31家企業新認定為全市高新技術企業;57個科研項目成功對接,總投資額6.12億元。新增中國名牌產品企業1家、福建名牌產品企業20家、廈門優質品牌企業7家;新增10件省級著名商標、13件市級著名商標。內資企業發展上新水平,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26.53%,同比增長16.4%,高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幅12.11個百分點。工業發展後勁持續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52家,引進了新乘鎢鋼、三達科技、銀華機械等一批符合產業導向、行業帶動明顯的項目,寶德立光電、暉耀光電、多科莫太陽能等35個項目抓緊投建。

服務業

產值增幅達19.83%,高出第二產業14.1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0.91:68.7:30.39調整為0.88:65.82:33.3,現代服務業初顯成效。加強組織推動,編制現代服務業布局規劃,出台發展服務業實施意見,設立2000萬元專項扶持基金,建立項目協調例會制度,成立區屬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有序推進服務業發展。重視節慶拉動,成功舉辦全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首屆中國雕塑大展、首屆集美現代服務業發展論壇和多場專業座談會、推介會,營造出廣泛宣傳集美、推介集美的良好氛圍。著力項目帶動,建立服務業項目庫,積極推進94個在建、籌建、在談項目。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60萬人次。

台商投資區

集美區內有杏林、集美兩個國家級台商投資區,分別於1989年5月和1992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享受廈門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2003年行政區劃調整時兩個台商投資區予以保留。在台商投資區20年開發建設中,集美區人民抓住機遇,以“開明、守信、競爭、開拓、奉獻”的特區精神,取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面進步。成功開發了集美北部工業區、杏北工業區、灌南工業區、中亞工業城、杏南工業區等。截止到截止到2007年實現生產總值238.63億元,增長10.02%;工業總產值573.11億元,增長4.95%;增長19.56%;財政總收入27.06億元,增長25.26%,其中區級財政收入10.35億元,增長32.63%;集美區實現了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封閉型經濟向以工業為主的開放型經濟轉變的歷史性跨越,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經濟格局,成為海峽西岸一塊充滿商機、充滿成功機遇的投資熱土,成為廈門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視窗。

交通

集美區的交通網路四通八達:廈門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公鐵大橋、廈集海堤三橋一堤使集美與廈門本島直接貫通。新建的廈門火車站位於集美後溪鎮,是福建省最大的現代化鐵路客貨樞紐。鷹廈鐵路、福廈鐵路、廈深鐵路、龍廈鐵路、廈漳泉高速公路、319國道、324國道均貫穿集美。區政府所在地的“集美學村”距高崎火車貨運站3公里、高崎國際機場5公里、東渡港10公里、海滄港15公里、和平客運碼頭13公里。
通訊
集美區的通訊網路健全,電話、電報、數據傳輸、圖文傳真和國內郵政特快專遞,可通世界各地。
有線電視
集美區有線電視網路基礎較好,地下光纖鋪設完備,有線電視服務及時到位。
供水
集美區自來水供應系統完善,水資源豐富,供給充裕,全區日供水量23萬噸以上。
供電
集美區境內建有220KV樞紐變電站兩座、110KV雙迴路變電站四座,電源充裕。
供氣
集美北部工業區有德國客商投資的林德氣體(廈門)有限公司,可生產各種工業氣體,能滿足各類工業企業用氣需求。日供2.5萬立方米的液化氣空混站坐落於集美北部商住區。
污水處理
集美區建有兩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7.5萬噸,總設計能力達日處理21萬噸。
政府服務
集美區政府致力於為投資者提供一流的服務,強化人人都是投資環境,個個都有集美形象意識,大力營造“親商、安商、重商”社會氛圍,專門建立了為投資者服務的機構:
1、政府行政服務大廳:
由各行政主管部門派駐,在辦理投資項目及有關事項審批時,實行“一個視窗對外,一次性告知,專人負責,全程跟蹤服務,二次終結,限時辦理”的社會服務承諾制度。
2、招商服務中心:
提供投資政策諮詢服務,協助投資者進行投資考察、評估及投資項目相關手續的辦理。
3、機關效能投訴中心:
受理投資者對機關效能問題的投訴。

社會事業

文化科教

集美歷史文化積澱極為豐富,擁有文化中心、影劇院、體育館、圖書館、文化廣場等良好的文化設施。“學在村中,村在學中”和獨具的僑鄉文化特色,為投資區的軟環境披上了全新霓裳,提升了集美的文化品位和對外影響力,是福建省文化先進區、一級達標文明城區和廈門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區。
截止到截止到2007年,集美安排教育基建項目27個,面積23萬平方米。新開辦2所公辦幼稚園,實驗幼稚園通過省級示範園評估。全國國小教育質量監控抽測總分獲全市第一,中考六科中五科增幅居全市首位,3所中學獲全市國中教學質量優質獎,灌口中學通過省二級達標中學驗收,集美職業技術學校以全省最高分獲評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校。
加大對民辦學校的管理扶持力度,在全省率先統一公辦、民辦生均公用經費標準。

基礎設施

城市建設
杏林灣片區、廈門新站片區、環東海域片區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廈門新站、瀋海高速擴建、中洲路(一期)進展順利,福廈鐵路、廈深鐵路動工建設,英環路、海翔大道隧道口至英村段全線貫通。新城區建設初具規模,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華夏職業學院、工商旅遊學校新校區投入使用。
截止到截止到2007年,集美區完成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規劃方案,基本建成悅美—篔簹、大學康城及杏北新城錦園居住區(一期)等現代住宅小區,集美濱水小區全面動工,永祥新城等18個安置小區進展順利,許莊、寶華花園2個安置房竣工並交付使用。投資近3000萬元綠化城區道路和改造公園景觀,新增綠地12萬平方米,營造生態風景林138.4公頃。投入1000多萬元增加運力、最佳化線路,公車由33輛增至84輛,區內公交線路由6條增至14條;新建農村客運站點11個,首批計程車投入運營。清理廢品收購站(場)351家。堅決打擊非法占地違法建設,依法拆除違章建築977起、占地面積41萬平方米,新的違法建設得到進一步遏制。
城市管理
完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投資1.99億元建設48個利民項目,重點解決道路暢通、環保治污、美化綠化等問題。完成區域公交規劃編制,新增51台公車輛,開通6條區內公交線路,新建翻建41座公交候車亭;實施公交智慧型化管理,安裝衛星定位報站器和GPS系統,出台服務質量考評辦法;落實財政貼補“的士”政策,首批100台計程車順利投放。交通秩序有新改善,完成“面的”退編善後工作,整治“摩的”“面的”非法營運,查處各類交通違法行為11.1萬起。加大違法建設打擊力度,建立健全“鎮街巡查、部門執法、考核細化、責任倒查”的工作機制,依法拆除違章建設837起、建築面積22萬多平方米。

民政優撫

新農村建設
全面完成30個村(居)新農村建設規劃,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2500萬元。基本完成坑內、頂許、溪西3個市級重點村建設,紮實推進東輝、雙嶺、鐵山等13個區級新農村建設,新建文化活動室6個、籃球場14個,自來水入戶率達97.4%,累計建成三位一體清潔樓10座、臨時垃圾壓縮轉運站6座。完成11座小(二)型以上水庫安全鑑定,實施小龍潭除險加固工程。
集美區集美新城區集美區集美新城區
截止到截止到2007年,集美區紮實開展新農村建設。實施農民入股集體發展經濟項目32個,總投資10.13億元。完成前場、兌山等19個村(居)異地新建規劃,編制灌口、後溪13個村莊建設整治規劃。市、區財政投入資金2347.8萬元,全面推進深青、上塘等4個市級試點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市區財政投入資金2284萬元,硬化和改造農村道路42.4千米。首批123戶正式搬遷。全年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3371人,完成市下達任務的187.3%。啟動農村社區試點建設,被確定為“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區”。全區用於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支出近20億元,增長125%。教育“對縣督導”工作以優異成績通過市級評估,取得階段性成果。實施中國小校31個項目的改擴建及配套設施建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公辦學校就學率居全市首位。公共衛生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13元提高至30元。
截止到截止到2007年,集美區安排近7000萬元對綜治、平安治安工作和政法部門“三基”建設的投入,被評為全省加強公安基層基礎建設先進區。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順利通過全省首批平安區覆核。重視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防範,排查整改安全隱患91項。大力整治交通秩序,有序引導599輛營運“面的”全部退出市場;有力打擊非法營運微型麵包車761台次,查處各類交通違法行為11.5萬件。全面實行城鎮義務教育學生免除學雜費和低保家庭子女“兩免一補”。投入800多萬元用於農村合作醫療的配套,參保人數11.5萬人,參保率達93.5%。投入1500多萬元建設老年活動中心和老年公寓,啟動區社會福利中心建設。

醫療衛生

掛牌設立廈門第一醫院集美分院,啟動公共衛生大樓建設,改擴建3個鎮街衛生院、衛生服務中心,投入700多萬元充實基層醫療設備。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流動人口防疫、婦幼保健網路,設立3個衛生監督派出點,增配18名助理衛生監督員。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網路,區疾控中心通過國家級計量認證,提升公共衛生事件快速干預能力。計生工作繼續保持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標準,完成區計生服務站、灌口鎮計生服務所的改擴建,增配80名計生管理員,在全市率先設立流動人口計生管理所,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達97.84%。出台促進農民增收、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等15條意見,累計建成20個農村集體發展經濟項目,年收益3327萬元;扶持28家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及專業合作社,23個無公害生產基地通過市級認定。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3289人,培訓1843人。加大被征地人員基本養老保險補助力度,新增參保人員1395人。全區全年參加醫療保險總人數16萬餘人,參保率達99%。增設32個社區勞動保障工作機構,健全城鄉就業服務網路。在全省率先出台獎勵轄區立功受獎現役軍人政策。

風景名勝

集美區是著名的僑鄉和風景旅遊區,旅居海外的僑胞有六萬多人。這裡環境恬靜幽雅,風光旖旎,陳嘉庚故居、鰲園歸來園、李林園、龍舟池、鱷魚園、萬寶山觀光果園、學村建築群等都是獨具閩南風韻的人文景觀,年旅遊人數近百萬人次。全球最大的水上“園博園”座落於集美。
廈門園博園廈門園博園
廈門園博園、龍谷山莊、雙龍潭景區、廈門南順鱷魚園、深青驛遺址、鳳山祖廟、白虎岩、皇帝井、薴溪橋、城內舊城遺址、壽石岩、萬寶山觀光果園、杏林灣釣魚基地、田厝獨木成林、廈門野生動物世界、集美大學、海洋水族館、集美毛澤東像章館、集美航天城、龍舟池、南薰樓、延平故壘、李林園、歸來園、歸來堂、陳嘉庚故居、嘉庚公園鰲園、聖果院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