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進

陳洪進

陳洪進(914年—985年),字濟川,南唐清源郡泉州仙遊縣連江里楓亭驛南部(今福建仙遊縣楓亭鎮秀峰村後欖自然村)人,五代十國南唐末期、宋朝初年曾任清源軍節度使(管轄泉、漳二州)。

陳洪進出生貧寒,少懷大志,攻讀詩文,喜習兵法,以才勇聞名鄉里。軍旅出生的他,在不斷的建功立業中,深得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祖籍永春,家住楓亭)的賞識。陳洪進主政泉、漳二州後,改革田賦,擴建刺桐城,興修水利。如重修登瀛里天水淮(後改名節度淮);築晉江縣陳埭,合南浦諸水為陡門通歸於海等,推進泉州地區經濟發展,持續海上貿易。北宋滅南漢、南唐(975年滅)後,陳洪進所轄的清源軍泉、漳二州直接與宋朝接壤,形勢危急。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正是南唐後主李煜亡國降宋三年後,迫於形勢的原南唐清源郡節度使、仙遊楓亭人陳洪進赴開封入朝覲見,並奉《納地表》獻出泉州、漳州兩郡及其所轄一十四縣(含莆田、仙遊、同安三縣),結束割據,歸順宋朝,標誌著泉、漳二州正式納入宋朝版圖,已經建立18年的宋朝正式統一福建全境。

宋太宗趙光義賜詔嘉納,以陳洪進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師奉朝請(調離福建)。雍熙二年(985年),陳洪進因病在開封去世,時年72歲。宋太宗下令罷朝二日,以示哀悼,並賜贈中書令,諡號忠順(岐忠順公),追封南康郡王。陳洪進死後被運回福建泉州楓亭驛郡王廟安葬,後人尊稱為南康郡王。

基本介紹

  • 本名:陳洪進
  • 字號:字濟川
  • 所處時代:五代十國→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清源軍泉州仙遊縣
  • 出生時間:914年
  • 去世時間:985年
  • 主要成就:向北宋獻出所掌泉州、漳州及所轄十四縣,納入宋朝版圖
  • 官職: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
  • 追贈:中書令
  • 追謚:忠順
  • 爵位:南康郡王
人物生平,執掌軍政,割據泉漳,歸順北宋,為政舉措,政治,外交,故事,祭祀廟宇,

人物生平

執掌軍政

陳洪進出生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清源郡(泉州)仙遊縣連江里楓亭驛南部(今福建仙遊縣楓亭鎮秀峰村後欖自然村)。陳洪進年少時喜歡讀書,又學習兵法,以其才能勇略聞名鄉里(楓亭驛)。長大從軍後,在一次進攻汀州(今福建長汀縣)的戰役中,因功被任命為副兵馬使。
閩國永隆六年(944年),朱文進連重遇在福州刺殺閩帝王延羲,朱文進並自立為閩主。陳洪進追隨泉州留從效董思安張漢思等人反抗朱、連一黨,並被殷帝王延政任命為都指揮使。在朱文進被殺、殷帝王延政投降南唐後,陳洪進亦隨之歸南唐,留從效被任命為清源節度使(駐泉州晉江縣刺桐城)時,陳洪進被任命為統軍使。

割據泉漳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三年(962年),留從效去世,繼立的留紹鎡年紀尚小,無法掌控軍政,陳洪進遂誣指其欲歸附吳越,將留紹鎡送往南唐,反推年邁的統軍副使張漢思為清源留後,陳洪進則任節度副使。
張漢思此時已經年老而不能處理軍政,因此事情都由陳洪進決定。張漢思害怕陳洪進專權,因此在酒宴上埋伏士兵準備殺死他。酒過三巡,忽然地震,和張漢思同謀的人恐懼,就告訴陳洪進,陳洪進趕緊離開酒宴,自此事以後,陳洪進就被張漢思以重兵嚴防。
建隆四年(963年)四月,陳洪進袖藏大鎖,穿著平常服裝進入軍府,喝退值勤衛兵,張漢思在裡面,陳洪進將其反鎖,脅迫交出印信後將其軟禁。不久,南唐帝李煜順勢任命陳洪進為清源軍節度使、泉南等州觀察使,自此割據泉、漳二州。

歸順北宋

乾德二年(964年),宋將清源軍改為平海軍,再任命陳洪進為平海節度使,泉漳等州觀察使、檢校太傅,賜號為“推誠順化功臣”。陳洪進為求繼續割據,每年都向宋朝大量進貢,因此常向百姓徵收重稅,又命富人捐錢以免除徭役。而自己的子弟和親戚,反而交相賄賂,二州的百姓很是痛苦。
宋滅南漢南唐後,陳洪進所轄泉、漳二州直接與宋朝接壤。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吳越王錢俶主動入宋朝覲見,因此宋太祖亦下詔命陳洪進入朝,行至中途,宋太祖剛好去世,陳洪進回泉州發喪。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陳洪進被加封為檢校太師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正是南唐後主李煜亡國降宋三年後中毒身亡之際,迫於形勢的原南唐清源郡節度使、仙遊楓亭人陳洪進入朝覲見,並奉表獻出泉州、漳州兩郡一十四縣(含莆田、仙遊、同安三縣),結束割據,歸順宋朝。這標誌著泉、漳二州正式納入宋朝版圖,已經建立18年的宋朝正式統一福建全境。泉州、漳州兩郡一十四縣包括泉州府管轄的南安、莆田、仙遊、晉江、同安、安溪、永春、德化、興化、惠安10縣,漳州府管轄的龍溪、龍巖、長泰、漳浦4縣。其中,泉州府惠安、興化二縣是在宋朝初年劃鄰縣地設立的,陳洪進納土降宋時的泉、漳二州實際只管轄有一十二縣。但是,宋人史書上卻與時俱進地記載了一十四縣。
陳洪進成為自唐朝安史之亂之後兩百年間,遍地藩鎮以來的最後幾個軍閥之一。宋太宗則改命他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調離福建。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陳洪進跟隨宋太宗的軍隊攻克太原(今山西太原),滅北漢。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被封杞國公。雍熙元年(984年),再被進封為岐國公。陳洪進此時已年過七旬,請求退休,宋太宗因此免其朝請。
雍熙二年(985年),陳洪進因病在開封去世,宋太宗為此罷朝二日,並贈中書令,謚忠順(岐忠順公),追封南康郡王。

為政舉措

政治

  • 開發漳泉
乾德元年(963年),陳洪進奪張漢思權,自稱留後。陳洪進主政泉、漳後,改革田賦,興修水利。如重修登瀛里天水淮(後改名節度淮);築晉江縣陳埭,合南浦諸水為陡門通歸於海等。推進泉州地區經濟發展,持續海上貿易,於宋乾德初擴建晉江縣刺桐城——泉州州城。
  • 重征厚斂
陳洪進為養兵自重,又向宋廷歲貢大量金銀、象牙、乳香等,重征厚斂,加重人民負擔。陳洪進制定了一系列的稅收政策大刮民財,最終激起了以仙遊古邑(今游洋鎮)人林居裔為首的農民起義,延續近兩年,震動宋廷。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泉州府仙遊縣游洋鎮一帶林居裔造反失敗,宋太宗為強化其統治,事屬權宜劃莆田、仙遊、福清永泰四縣各一部分地設立興化縣,和泉州府莆田縣、仙遊縣一同歸屬福建路興化軍。

外交

  • 依附北宋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政權,迅速統一中原後,陳洪進審時度勢,為保全實力,穩定泉、漳,一面仍附南唐,派人向後主李煜請命,被委任為清源軍節度使、泉南等州觀察使;一面派衙將魏仁濟於宋乾德元年(963年)繞道赴汴京(今河南開封),向宋太祖奉表稱臣,表示願納土歸宋,宋太祖下詔慰撫。當年開始,陳洪進即向宋朝廷進歲貢。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命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泉漳觀察使、檢校太傅,賜號推誠順化功臣,並以其子陳文顯為節度副使,陳文顥為漳州刺史。
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入南唐京都金陵,後主李煜亡國降宋。開寶九年(976年),陳洪進欲往開封朝覲,行至劍州(今南平),聞宋太祖病逝,折回泉州,舉鎮發哀。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加封陳洪進為檢校太師
  • 獻土入宋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正是南唐後主李煜亡國降宋三年後,迫於形勢的原南唐清源郡節度使、仙遊楓亭人陳洪進赴開封入朝覲見,並奉《納地表》獻出泉州、漳州兩郡及所轄一十四縣(含莆田、仙遊、同安三縣),計有151978戶正式納入宋朝版圖,結束割據,歸順宋朝。這標誌著泉、漳二州正式納入宋朝版圖,已經建立18年的宋朝正式統一福建全境。
《納地表》表章中有言:……臣所領兩郡,僻在一隅,自浙右未歸,金陵偏霸,臣以 崎嶇千里之地,疲散萬餘之兵,望雲就日以雖勤,畏首畏尾之不暇。
遂從間道,遠貢赤誠,願傾事大之心,庶齒附庸之末。……臣不 勝大願,願以所管漳、泉兩郡獻於有司,使區區負海之邦,遂為 內地;蚩蚩生齒之類,得見太平。伏望聖慈,授臣近地別鎮。……臣,陳洪進所管轄的兩個州郡,在中國偏僻之一隅。那時浙江吳越國還沒有歸順,江南南唐還在割據,臣在距離天朝千里之外,路途崎嶇, 無法歸順;還有萬餘疲憊散漫的將士,雖然一心想著天朝,像大旱之望雲 霓,像眾星期待捧日,但實在是畏首畏尾,因為路途遙遠,沒有做到。但 那時,臣已經從小道聯繫天朝,多次真誠地進貢朝覲。一直有傾心事奉大 國之心,或許可以忝居附庸之小國的末列……今臣有一個很大的心愿: 願意以臣所管轄的漳州、泉州兩郡獻給天朝有關部門,使這個小小的臨海之邦,成為大宋轄境之地。願泉漳未曾開化的所有人,從此得見天下太平。 懇切期望聖君慈愛,擇近授給我別的藩鎮管轄……
這一番話,“授臣近地別鎮”是關鍵字。此語一出,意味著陳洪進願意接受大宋“移鎮”調遣,從此由“熟地”改任“生地”。這正是太祖趙匡胤和謀臣趙普時代以來“抑制藩鎮”的基本政策。結束五代亂世,省部大員,必須由朝廷任命,不可自稱“留後”再由朝廷補任。這是大宋帝國不可動搖面策,319年,從未有過動搖。
宋太宗接表非常高興,當即下詔“嘉納”,賜給白金、絹帛,贈給食邑,升陳洪進為武寧軍(今屬徐州)節度使、同平章事(宰相正職),留京師奉朝請(留在京師做朝官,不用到徐州赴任)。並任用陳洪進長子陳文顯為通州團練使,仍知泉州。次子陳文顗為滁州刺史,仍知漳州。陳文顥為房州刺史,陳文頊為登州刺史。

故事

南唐主李煜以陳洪進為清源軍節度,泉漳二州觀察使。
陳洪進為人隨和,未應募之前在家鄉就敬重親鄰,故此自主政泉州之後,空暇之餘時常邀請鄉親舊好到府邸敘舊,了解家鄉生活狀況。一日,陳洪進在與鄉人聊談,問及近年日子過的如何,鄉人長嘆道:“家住窮鄉僻壤,全靠田地栽種收入,沒什麼特別的物產可富,你說,哪會有什麼好日子可過?”
原來,陳洪進故居楓亭後欖,乃為瀕海的丘陵地帶,民居、農田起伏其上,村人世代靠栽種莊稼為生,怎奈此處土壤瘠薄,莊稼多是歉收,又無其他產物可供買賣收入,故此戶戶日子艱難。
鄉人們出於內心的苦嘆,大大觸動了陳洪進的心。陳洪進感嘆道:吾平時只以為威鎮一州,既能盡到保境安民之責,應算是問心無愧了,豈知以武力保境安民,只能保百姓免受一時的兵燹之苦,至於百姓的生活困苦卻是不能保證。俗語說:為官一世,造福一方,自己既然是一州之長,就應負一州百姓吃飯之責。基此,他開始重新考慮主政的各項措施,既要在軍務上保一境之安寧,也要在政務方面使一方百姓富裕起來,這樣才不失為一個合格的主政長官。為此,在軍務之餘,陳洪進準備先從家鄉後欖入手,嘗試施行政務方面的治理措施。
陳洪進近半輩馳聘在沙場上,對此他自認是外行,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為此,陳洪進特地親往崇福寺拜訪住持何自永長老。
崇福寺乃陳洪進女兒陳璣所創。陳璣,別名十八娘當初陳洪進生此女之前,大白天,有一隻蒼鶴突飛入內齋,直向陳洪進張嘴吭叫,陳洪進細看,見有一魚鯁在它的喉問,就用手將魚探取出來,鶴飛走了,魚竟還活著,不料,那魚一蹦,就不見影蹤了,一會兒,內報夫人生下一女孩,這女孩與其他女孩不一樣,總愛隨母親念經,一心向佛,為修橋鋪路捐錢,長大後,陳璣在泉州創立崇福寺,旨在修緣獻善,為父親祈福消孽。寺院乃弘揚佛法莊嚴場所,須得有學問資深,佛法精湛之人堪任佛寺主持。當她得知在仙遊麥斜隱居潛修的何自永本是修真學問深厚的僧人,請求父親一起往麥斜懇請自永長老出山,主持崇福寺事務。
自永長老聽陳洪進說家鄉楓亭後欖乃為頻海之地,思索了良久道:“主公家鄉地利,他地不可比也,若是利用得當,便是當地極大的財富,此乃主公家鄉百姓之福也”。可借其地利“煮海為鹽”。
一日,陳洪進回家察看鹽田產鹽情況,順便了解家鄉百姓現今生活狀況,他覺得由自永長老引進的製鹽技術後,按理說村中百姓生活應該過得好些。哪知,一經訪談詢問才知道,只有那些靠近海邊一帶的人家,因有海灘地權,能製得海鹽販賣致富,而無海灘地權的人家仍是靠種莊稼過活。當地老嘆道:“近年雖倖免兵災之苦,但人總是要吃飯的,做飯的米或靠田裡莊稼生長,或靠有錢買來。哪來錢呢?那全靠田裡的莊稼了,可是莊稼是沒水種不活的,咱鄉那田園哪少水啊!只有靠天吃飯,長此下去,如是奈何!”
陳洪進不解道:“靠天吃飯?此是怎個說法?”
老農道:“東南海中雖有用不盡的海水,但海水鹹澀不能灌地,此處田地只能靠天恩賜些雨水,稱為‘望天田’,田地只能栽甘菇,而不能種水稻。這裡旱多雨少,有時連旱數月,田園莊稼顆粒無收;一旦大雨滂沱,便是山洪海潮齊起,淹漫成災。”
老農的話勾起陳洪進對少時的回憶,那時家鄉經常苦旱連牧羊的草都乾枯,他都得老早跑到遠地方的山上去打幼嫩青草回家餵羊,聽母親說:“他出生那時,正是山洪暴發與海潮猛漲之時,父親為了他母子的安全而葬身水中,想到這裡,不禁一陣心酸。哩念叨道:是啊,海水是不能灌莊稼的,那只有靠溪流了。可是這裡的地勢高,四周哪來的溪流?遠在幾里的那條晝夜不停流向大海的蕉溪,那么寶貴的淡水,不灌田地而白白流走,實在可惜!”
想到這兒,他忽然考慮到,若是能將蕉溪之水引到後欖地界,“望天田”變成水田,這樣就能種植水稻,也即能改變村中人的吃飯問題了。
陳洪進是個雷厲風行之人,想到這裡便即刻行動起來,他利用空閒的時間,親到蕉溪四周堪察地形。回到舊家居歇息,他即將築陂堰攬溪念頭請教自永長老,自永即刻拊掌贊同道:老衲本有此意,卻被主公先慮一步。當夜,兩人就修建陂堰一事商討已畢,為了避免繁重賦稅,決定由何自永長老出面募捐,陳洪進先帶頭捐獻。
陂堰築成後,溪海之流截然分開,海潮只能涌到陂堰之下,不再淹漫上游至災,而下流的蕉流之水在此受到陂堰的阻攔,水位抬高,可以灌溉楓亭整個南北二莊的幾千畝田園之地,地處南莊的後欖一帶“望天田”也得到了灌溉,從此不再靠天了,當地百姓為感謝陳洪進,稱陂堰為“太平陂”因為陳洪進主政期間,百姓免受兵災,稱為太平之年,故以“太平”號其陂名。

祭祀廟宇

雍熙二年(985年),陳洪進在開封病逝,享年72歲。泉州城南大門鋪(今民眾戲院一帶)舊有專祀陳洪進的南嶽廟,今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