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話

陝西話

陝西話,即陝西關中方言,漢語-中原官話,亦稱秦語。陝西省境內包含多種方言(關中方言、陝南方言、陝北方言),狹義的“陝西話”僅指陝西中部渭河流域的關中平原所使用的方言,即關中方言關中話。本詞條所指的陝西話是狹義的陝西話,即關中方言。關於陝西境內的其他方言見陝西方言詞條。

實際上陝西各地方言大有不同,尤其秦嶺以南差異很大。陝南方言就有荊楚方言和巴蜀方言之分,屬於西南官話。陝北地區的方言就屬於晉語,而關中方言就獨樹一幟,不同於陝北、陝南各地的方言。

基本介紹

基本概述,發展歷程,發音特點,辭彙舉例,獨特魅力,方言笑話,

基本概述

關中方言東府話包括西安市銅川市鹹陽市渭南市商洛市商州洛南丹鳳山陽(部分地區)、安康市漢濱區(部分地區)、陝北的宜川黃龍洛川宜君黃陵富縣、河南靈寶1。關中方言西府話包括寶雞、甘肅天水慶陽平涼隴南(部分地區)、寧夏固原南部。從分布範圍來講,集中在陝西關中一線;西起甘肅天水一帶,橫貫關中平原,東到河南靈寶,北接黃土高原,南伸秦嶺北麓,輻射到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周邊省區,人口四千餘萬,是秦腔的標準唱音。

發展歷程

自建都陝西的西周始,關中方言被稱為“雅言”。《詩譜》載:“商
陝西關中方言的大致分布陝西關中方言的大致分布
王不風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論語》記載孔子教子時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駢枝·釋雅言》曰:“夫子誦詩、讀書、執禮必正言其音。”可見周朝雅言作為國家標準語言,已遠及山東等地。西周王朝全面普及雅言在《周禮·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記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諸侯國雅語推廣人員進行語言文字教範和語音訓練,統一通用文字和發音標準,以“達其志,通其欲。”
古稱關西秦聲的關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稱作雅言並做國語使用,除了王朝一統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語調發音還有高雅、文雅、風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脫俗之義,娓娓道來圓潤清麗,美妙悅耳,理應成為國家正音,人人學范,學說秦聲雅言成為附庸風雅之風尚。
關中方言從音韻特徵共性看,關中方言地理東至晉西南臨汾和運城兩地區與關中毗鄰的數縣及豫西靈寶盧氏兩縣,西達寧夏固原東南、甘肅平涼、慶陽和天水地區,南到陝南丹鳳、山陽一帶,北接陝北甘泉、延長一線,正好與史稱的“關中”相吻合。這種方言地理與關中歷史行政地理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從西漢到北魏近八個世紀裡,關中與晉西南、豫西同屬司州,北宋又同為治所在京兆府長安城的永興路所轄,這三個地區方言之間的聯繫可能是在這兩個時期漫長歷史中建立起來的;關中西部與甘肅東南、寧夏固原東南的聯繫自宋代就開始了,元明兩代它們又同屬陝西行省。正是由於行政地理在千百年的歷史變遷中不斷趨於一體化,關中方言才沉澱出自己的個性。
實際上,在唐代等以關中地區為都城的朝代,關中方言是中國的官話,被稱為雅言,《詩經》《唐詩》要用古代的官話,也就是現在的關中方言來讀,才算是當時的標準讀音。
陝西關中方言陝西關中方言
陝西自古帝王都,歷經十三個朝代,大概有兩千多年歷史。中國的文化、語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間形成和創立的。”由於陝西曾經是周秦漢唐四大朝代的國都,陝西方言曾經是當時的官方語言,因此古漢語、史記以及唐詩,都需要以關中方言來讀,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辭彙,讀出當時的味道來。
不僅如此,由倉頡造字,到秦始皇統一文字,通用李斯小篆,漢代演變成隸書,唐代演變成了楷書。陝西在中國語言文字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發音特點

陝西關中方言中只有四個聲調,但與國語聲調有很明顯的對應關係。大部分字讀音符合聲調對照表。以下以西安話例: 不符合以上對應關係的主要是清聲母及 次濁聲母 的 入聲字。國語把清入字不規則地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把次濁入聲字入去聲,而關中話則將清入、次濁入入陰平。如清入“八、福、筆、各”?次濁入“麥、月”等。
國語發陰平(一聲調)的,陝西關中方言都念輕聲
國語發陽平(二聲調)的,陝西關中方言仍讀陽平
國語發上聲(三聲調)的,陝西關中方言發去聲
國語發去聲(四聲調)的,陝西關中方言發陰平
在讀以元音半元音為開頭的字時,有“ η ”(ng)做為聲母。如:愛,讀作“ηāi” 安,讀作“ηan”正是因為陝西關中方言中沒有上聲,發音不需要拐彎,所以講起來酣暢淋漓,十分痛快。另外陝西關中方言會有拖長音的現象,聽起來比較流暢。
在關中農村,古老的漢字音還有很多,入聲也並未完全消失,顎化程度關中片各不相同。

辭彙舉例

日頭(ш21 tou21)(同義詞:爺,ye11):太陽。
博士(ba shi、中古音bak si):內行人,源於古代的官職“博士”。據介紹,博士這一官職,居此地位的人都知識淵博,該詞傳播到今蒙古一帶後,流變為擁有一技之長的人的別稱。
角落卡卡(ge21 lao44 qia53 qia24、古音keok lak ka ka):角落。角落二字疑似古音,“旮旯”是角落的方言的借音後造字。
(za53):怎么(為“怎么”的古音zen ma合音)。
(sa53、sa44):什麼(為“什麼”的古音sim ma合音)。
蛤蜍(gat/get21 dou21):蛤蟆,關中辭彙。蟾字仍有入聲
阿房(本字為那傍wo44 bang21、上古音ηua baang):那裡(指近處方向)。《史記·秦始皇本紀》:“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唐代訓詁學家、西安出生的顏師古注釋得更明白:“阿,近也。以其去鹹陽近,號曰阿房。”、“阿房”二字的準確讀音:阿讀“窩”,《說文》:“阿,烏何切。”佛語“阿彌陀佛”,全國幾乎都念“窩彌陀佛”。房讀“傍”,《史記》正義註:“房,白朗反。”關中話“阿房”的準確讀音是“窩傍”,它和“這傍”相對應,“阿房(窩傍)”指的是那邊,“這傍”指的是這邊。“房”字是“傍”的假借字,已被公認,只是“阿”字出現了多個解釋。有人說是此宮旁邊有個村子叫“阿房”,這個地方本是秦皇家上林苑,誰能誰敢在這建村?有人說此宮靠近的一個大土包叫“阿”,這裡是渭河沖積平原的第一階梯,誰去堆積如此大的土包?關中人把“那就是”說成“阿是”,那不是說成“阿不是”。由此看來“阿房”應該讀作“窩傍”,僅指很近而能看到的地方。當然,“阿”在關中也讀作“兀”,如“兀傍”就是那邊。古代就把“兀”當那或這講,關中人說“兀么(門)多”就是那么多、很多的意思。
(ηe53、nguo53):第一人稱。
(ηai21):第一人稱(第一人稱複數 我們=ngai,我+親屬稱呼 我媽ngai ma)。
(ni53):第二人稱
(ni21):第二人稱(複數 你們=ni21)
他(她/它)(ta21):第三人稱 他她它。
人家(nia53):第三人稱(由“人家”的中古音ηin ga合音演化後形成)。
捋碼(lü ma):收拾、整理。
麻麻明(ma ma ming):黎明。
後晌(hōu shang):下午。
晌午(shāng wu):中午
圪蹴(ge jiou/zou):蹲,特指在土堆土丘上蹲。
(jiou):蹲。
笤帚(tiáo zou):掃把。
細詳(xī xiang)節約,節儉。
制搭(zhi da):這裡。
臥搭(wo da):那裡 。
啊搭(a da):哪裡?一般回答用:那兒(wō ш)。
啊是(a s):哪個是?一般回答用:那是 (wō s)。
夜兒個(yē ш ge):昨天 。
前兒個(qián ш ge):前天 。
後個(hōu ge):後天 。
明兒個(míng ш ge):明天 。
年時(nian si):去 年。《江神子》:“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清平樂》:“年時寒食,直到清明節。草草杯盤聊自適,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無家,東風恨滿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
(zeng):性情暴倔 。《山海經·西山經》:“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如猙。”
咬咂(ηiao za):吃飯。
(die本字亦疑為食 上古音為diek):吃。《辭海》: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die):打 。
(pi): 避開、滾遠。
(pian):聊天、說話 。
扎勢(zha shi):擺架子。
花攪(hua jiao):開玩笑、惡作劇、取笑 。
騷情(sao qing):熱情過分、討好獻媚之嫌 。
瞀亂(mu luan):不舒服、不適、思緒煩亂 。
老漢漢(lao han han):四十歲以上男人的稱呼(前加姓,如姓“張”則為“張老漢漢”)。
老漢(lao han):一般指的是對丈夫的稱呼 比如我老漢,指的是我丈夫,也可以說某人的老漢,指的也是其丈夫)。
二不愣後生(ш bu leng hou seng):年輕男人的稱呼(如姓“張”則為“二不愣張”)。
女娃娃(nü wa wa):年輕女子的稱呼。
猴娃娃(hou wa wa):小孩子的稱呼,不分男女。
他誰(ta sei):第三人稱,誰。《滿江紅》:“層樓望,青山疊,家何在?煙彼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沁園春》:“看是他誰戲我,我戲他誰。”、《不會作詩的人》:“他誰不這樣想問題,一天起來混日子,光會哄人,不乾實事,他誰就沒臉!他誰反對我們這樣想,反對我們這樣做,他誰就是我們的仇人!”、《創業史》:“他誰愛那么笑話人。”、《井下》:“八叔半輩子倒求過他誰。”
(sui):小的樣子。《論衡》:“蕞殘滿車,不成為道。”、《左傳》:“抑語曰:蕞爾國。”
右上右下(sa):頭。
先後(xian hou):妯娌。《辭海·漢書·郊祀志上》:“神君者,長陵女子以乳死,見神於先後宛若。”、顏師古註:“孟康曰:‘兄弟妻相謂先後。宛若,字也。
叵煩(pe fan):不耐煩,糾結。《說文》:“叵,不可也。”、《正字通》:“叵耐不可耐也。”
(liao):美。《詩經·陳風·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方言》“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間或渭之嫽。”《三夢記》:“鬟梳嫽俏學宮妝,獨立閒庭納夜涼。”、“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麗的樣子的。
(we):好。
(tang):熱水。
讓人(rang ren):指取笑、譏笑別人。《信靈君竊伏救趙》:“魏公子讓信靈君曰”
鄉黨(xiang dang):老鄉。《逸周書·官人》:“君臣之間,觀其忠惠;鄉黨之間,觀其誠信。”、《漢書·司馬遷傳》:“仆以口語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污辱先人。”、《陳書·任忠傳》:“﹝ 忠 ﹞少孤微,不為鄉黨所齒。”、 《論語·鄉黨》:“ 孔子 之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後漢書·許劭傳》:“ 劭與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論鄉黨人物。” 、《夭桃紈扇》第七折:“玉府仙郎,喜皇都得意首登龍榜,還鄉黨。”、《袁太學傳》:“明末,中原莽為盜區,廷推其才,特命為本省布政司右參政,分守大梁道,治睢州。即其(袁可立子袁樞)宅開府,鄉黨以為榮。”《漢書》記載:“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幻中真》:各官之後,就是親戚,以及鄉黨。、《資治通鑑》:還付鄉黨。
畢咧(bi lie):完了。《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
(wen):趁。《二月五日花下》:“聞有酒時須笑樂,不關身事莫思量。”、《秋日後》:“住處近山常足雨,聞晴曬暴舊芳茵。”、《木蘭花令》:“不如聞早還卻願,免使牽人虛魂亂。”、《行香子》:“自嘆勞生,枉了經營,而今一事無成,不如聞早,覓個歸程。”
白雨(bei yu):暴雨。《和復古大雨》詩:“白雨四注垂萬縆,坐間斗寒衣可增。”、《六月二十日望湖樓醉後書》詩:“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tóu):等到 例詞:投明。《觀明州圖》詩:“投老心情非復昔,當時山水故依然。”、《水調歌頭》:“順風得路,夜裡也行舟。豈問經州過縣,管取投明須到。”
霍閃(huo shan):閃電。顧雲:“金蛇飛狀霍閃過,白日倒掛金繩長。”
(本字為劊樹kuo su):砍樹。《寄終南隱者》:“掃壇花入夢,科竹露沾衣。”
飥飥饃(tuo tuo mo):一種餅子。《方言》&《酉陽雜俎·酒食》:“餅謂之飥。”、《齊民要術》中稱為“餅飥”。
饃饃(mo mo):炊餅。又寫做饝饝。《談徵·言部·母母叵羅》:“京師及河南人謂餅曰饝饝。”、《里語徵實》:“餅曰饝饝。凡米麵食皆謂饝饝,猶北人之謂餺餺也。”
肉夾饃(rou jia mo):即肉夾於饃。
蒜蘸面(suan zan mian):即蒜蘸於面。
拾掇(shi duo):收拾東西。
打摺(da zei):收拾屋子。
(gai):拖欠。
爭錢(zeng qian):欠錢。
(rán):甩不掉;黏糊。
冉面(ran mian):黏面。
言傳(nian pvan):說話,如:你咋不言傳咧(你怎么不說話了,知道自己做錯了吧)。
買眼(mai nian):閒看。
癶剌(bo la):亂動,如杜甫詩: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qia):拿。
(bao):別。
耍貨(sua/fa huo):玩具。
窩窩(wo wo):棉鞋。
搭手(da shou):幫忙。
括摸(ku me):把握。
拈菜(nian cai):夾菜。
停當(ting dang):完成。
迿(xun):指二人矛盾深。《公羊傳·定公四年》:“朋友相衛而不相迿。”、徐彥疏:“迿者,謂不顧伍步,勉力先往之意。
(bao):撥動或攬收。《說文解字》:“引取也。步侯切。”、《集韻》:“蒲交切,音庖,引取也。或作捊,又作抱。”、《漢書·郊祀志上》:“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後漢書·百官志》鹽官註:“鹽官掊坑而得鹽。”
(cuan):香。《廣韻》“此緣切”就證明古讀音氽。《說文》:“芥醃也,香草也。”屈原離騷》就有“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在他的《九歌》里將賢君良臣比作“荃蕙”,即香草;把昏王奸雄比作“汗垢”,即臭污。香和荃同義,故關中人多把女孩的名字叫“香荃”。“香港”旁邊就是“荃灣”,意為“芳香的港灣”。
老傖(lao ceng):脾氣不好的人。《宋書·王玄謨傳》:(玄謨)性嚴,未嘗妄笑,時人言,玄謨眉頭未曾伸,故帝以(‘老傖’之目)戲之。”《晉書·文苑列傳》:“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
倔人(jüe ren):固執的人。
(song guan):懶得管。《楊子方言》:“隴右人名懶曰倯。”、“燕之北郊曰倯。”
倯樣子(song yang zi):懶樣子。
:壞蛋。
徉啥呢(yang sa ni):耽擱啥呢。《風賦》:“然後倘徉中庭,北上玉堂。”、《楚辭·招魂》:“彷徉無所倚,廣大無所極。”
色昭了(sei sao lie):指衣服暴曬變白。
臉昭了(lian sao lie):指羞愧臉紅。
天昭了(tian sao lie):指陰雨天天色發亮變晴。《詩經·大雅·雲漢》:“倬彼雲漢,昭回於天。”、
底道(di dao):不知道。《辭源》:“底,設疑之辭。”、《匡謬正俗》:“俗謂何物為‘底’。此本言何等物,後省何直雲等物耳。應璩詩云:用等謂才學言,用何等才學也,去何言等,其言已舊,今人不詳根本。”、《寄王陶二少尹》詩:“文章差底病。”《曲江寄白舍人》詩:“有底忙時不肯來。”、《早出晚歸》詩:“自問東京做底來。”、《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can):指人脾性、心腸、樣貌好。《說文》:“嬋娟,態也。又凡物有色態曰嬋娟。”、《左思·吳都賦》:“檀欒嬋娟,玉潤碧鮮。”、《注》:“言竹色美盛也。”、《孟浩然詞》:“花嬋娟,沃春泉。竹嬋娟,籠曉煙。雪嬋娟,不長姸。月嬋娟,眞可憐。又嬋連,親族也。”
嬋合(can huo):事情很合適,日子美滿、很舒服,嬋和嘽分別指女子和事物。
嬋事(qian/chan s):好事。
(geng):主要指伸手求取。《說文解字》:“求亘也,回形上下所求物也。”
(mi):加長,加高,彌補。《左傳》:“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三國演義》:“加緒含容,冀可彌縫。”
飢咧(ji lie):肚子餓且一般程度不深,程度深就說餓太或餓太太。《說文》:“飢,餓也。”
脖項(bo hang):脖子。《說文》:“項,頭後也。”、《史記·張丞相列傳》:“昌嘗燕時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
胡挏(hu tong):拉亂;揮霍。
挏亂子(tong luan z):闖禍。挏,攪和、擁引。《玉篇》:“挏,動也。”、《說文解字》:“挏,擁引也。漢有挏馬官,作馬酒。”、《漢書·禮樂志》:“給大官挏馬酒。”顏師古注引李奇曰:“以馬乳為酒,撞挏乃成也。”、《淮南子·俶真訓》:“撣掞挺挏,世之風俗。”
礭蒜:搗、舂蒜。《說文》:“礭,敲擊也。”、《漢書·五行志》:“先是高后鴆殺如意,支斷其母戚夫人手足,其眼,以為人彘。”、顏師古注:“礭,謂敲擊去其精也。”、《北堂書抄·郭子》:“何次道嘗詣,王丞相以麈尾礭床,呼何共坐。”
(xie):拾。《東籬記》:“放翁日婆娑其間,掇其香以嗅,擷其穎以玩。”、《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盤旋,轉圈兒(把老鷹,鴿子在天上盤旋叫做匝踅兒。匝就是一周,一圈兒的意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繞樹飛行,就是匝踅兒。
(xing):找。:《青玉案》:“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
(ta):量詞,一疊如一疊紙。魯迅《祝福》,其中有“拓片”一詞。
(cuai):猜;摸;拿。
諞閒傳(pian han cuan):扯淡、閒談。《說文》:“諞,便巧言也。”、《論語》:“友諞佞。”、《書·泰誓》“惟截截諞言。”
老鴰(lao wa):烏鴉。《紅樓夢》第五七回:“眾人笑道:‘這更奇了!天下老鴰一般黑,豈有兩樣的。’”
溝子(gou z):屁股。
溝子蹲(gou z dun):跌倒了。
溝子剋(gou z ki):陽奉陰違的人。《聊齋志異·狼三則》:“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增韻》:“脊骨盡處。”、《注》:“尻,脊骨盡處。以山至高,其下必有托根之所也。”
屋裡人(wu li rin):已婚的人。《朱子語類》卷八一:“不知當初[周公]何故忽然使管蔡去監他,做出一場大疎脫,合天下之力以誅紂了。卻使出屋裡人,自做出這一場大疎脫。”、《紅樓夢》第十六回:“[香菱]竟給薛大儍子作了屋裡人。”姚雪垠《差半車麥秸》:“沒有聽隊長說俺的屋裡人跟小孩子到哪兒啦?”、《紅樓夢》九十回有:“薛蝌想‘……然而到底是哥哥的屋裡人。’”、一百二十回:“襲人想‘……其實我究竟沒有在老爺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的屋裡人。’”
二百五(ш bei wu):蠻幹胡撲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沒向(mo xiang):不行。
搌布(zhan bu):抹布,喻其為僕婢,故音為pe0,另可寫作搌仆。《三俠五義》第四三回:“他便將小人困了,又撕了一塊搌布,給小人塞在口內。”、《中國歌謠資料·長安民歌·風擺門帘瞧見她》:“紅漆桌子搌布抹,四個碟子並擺上。”
扌寨:把衣物粗粗縫綴;把門栓上;用木棍、用樹枝扎籬笆。
(xie):釘;砸人。《大刀記》:“要往牆上揳釘子,比往木頭上揳個釘子花費的力氣要大得多。”、《集韻》《韻會》:“訖黠切,與戛同,擊持也。”、《史記·貨殖傳》:“趙女鄭姬,設形容,揳鳴琴,又與擊通。”
(jiao):衣服縮水,纏繞;擔心,揪心,心絞到一起。《儀禮·喪服》:“殤之絰,不摎垂。”、《注》:“死生相摎擾,故萬物亦纏綿而成就也。”、《玉篇》:“絞也。”、《注》:“不絞其帶之垂者。”、顏師古註:“摎,繞也。”、《集韻》:“物相交也。”
(deng):猛拉,把摎在一起的衣服拓展,叫“扽平”,把鬆弛的繩子拉直,叫“扽直”。
(ηan):給傷口上敷藥粉,用手指緊緊按住。
(we):把手捾了,把書角捾起來,同折。
掝皮(huo pi):裂皮,先讓皮鬆動與枝脫離,再慢慢從枝上卸下。一不小心,柳哨會被劃開口子,便不能用了,叫“掝皮”,意近於“剖”。《唐韻》《集韻》:“裂也。”
(kuàn/yuàn/wàn):滾邊,如撋鞋口子;繞,如走撋路。
瞀亂(mu luan):關中人表示心緒煩亂.《文選·宋玉<九辯>》:“忼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張銑註:“嘆與相絕而不見,使中昏亂迷惑也。瞀,昏也。”、《後漢書·廉范傳》:“融怪其貌類范而殊不意,乃謂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訶之曰:‘君困戹瞀亂邪!’”、王維《宋進馬哀詞》:“忽思瘞兮城南,心瞀亂兮重昏。”、蒲松齡《聊齋志異·樂仲》:“瞀亂中覺有人撫摩之,目微啟,則母也。”、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三》:“我想,我的神經也許有些瞀亂了。否則,那就可怕。”、《南史·后妃傳下·陳後主張貴妃》:“閹宦便佞之徒,內外交結,轉相引進。賄賂公行,賞罰無常,綱紀瞀亂矣。”、《史通·品藻》:“斯並是非瞀亂,善惡紛拏。”、《錢生肅潤之父出示所輯方書》:“和扁日以遙,治術多瞀亂。方書浩無涯,其言比河漢。”、《訄書·序種姓上》:“然上世自母系廢絕,諸姓會最而為父系同盟,則邦邑、種族、姓氏三者,時瞀亂弗能理。”
(jiao):人性情急躁、火爆;太陽暴烈。《列子》:“名乃苦其身,燋其心。”
抶打(c da):鞭打,今指口頭挖苦、諷刺,青海方言亦有抶ci4一次且同意。《說文》:“抶,笞擊也。”、《五人墓碑記》:“眾不能堪,抶而仆之。”
(c):蹭,比蹭更為用力。《詞源》里析意為“順木之紋理以剖析。”《詩經》:“折薪扡矣。”
擸sa(la sa):(sa字左為提手旁,右邊上為喬,下為韭字)垃圾;髒亂不整,意等同於邋遢。俗語說:“乾淨白雨擸sa雪”。、《通俗編·狀貌》:“拉颯,言穢雜也。”
垢圿(gou jia):身上的污垢(圿字同解過去都以g為聲母圿讀ga0 解讀gai4)。《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六》:“垢圿塵滓也。”、集韻》標明:“垢,音苟。圿,音嘎,積垢也。”、《新修增補大藏經》:“一者頭髮長。二者爪長。三者衣裳垢圿。四者不知時宜。五者多有所論。”、《韓非子·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廣雅·釋言》:“圿,垢也。”
磕你馬刺(ke li ma ca):快點。關中人表示催促時常說“磕馬”,或者“磕你馬刺”。乘馬出行時說“磕馬”,就是提示同伴用馬靴磕擊馬腹、催促馬快行。“磕你馬刺”中的“馬刺”就是馬靴底的突起物,專門用來刺激馬腹,催馬快行。“磕你馬刺”中的“你”音變為“li”, “磕你馬刺”音變為“磕li馬刺”或“磕li馬ca”。
(wei):碾磨(豆子成粉)。漢代之後才用“磨”這個名稱,之前則稱作“碨”。
(xian):鐵鍬,古謂“臿”,“杴”。
(guo):吵擾,聲音高響或嘈雜。《蒼頡篇》:“聒,擾亂耳孔也”、《楚辭·疾世》:“鴝鵒鳴兮聒余”、《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聒而與之語。”
綰轂(guan gua):控扼,扼制。關中的大人教孩子寫字要公正,不要胡“綰轂”,或說“嫑胡綰轂”。《史記·貨殖列傳》:“唯有褒斜綰轂其口。”
顯豁(xian hua):炫耀,出風頭。《黃粱夢》:“你得了斗來大黃金印一顆,為元帥佐山河,倒大來顯豁。”、《對玉梳》:“莫不靈堂前要顯豁。”
得是的(dei s di):陝西話中疑問句的發問方式是將疑問助詞“得是得”放在句末。
(xie):與唐宋文獻詩歌一樣,大量使用“些”字,用法極其複雜,用於表示量詞和多種諸如命令、催促、請求、禁止、冷淡等語氣詞。 唐代《敦煌變文集》:“自家身上割些吃,有罪無罪便應知。” 、白居易《贈諸少年》:“些些貧困奈吾何 情願世尊加被我,三十二相與些些。”、唐代顧況《朝上清歌》:“ 曼聲流睇,和清歌些; 至陽無諼,其樂多些; 旌蓋颯沓,簫鼓和些; 金鳳玉麟,郁駢羅些; 反風名香,香氣遐些; 瓊田瑤草,壽無涯些; 君著玉衣,升玉車些; 欲降瓊宮,玉女家些; 其桃千年,始著花些。”
(z):停止住 。
chao字的寫法chao字的寫法
(zh):最多 。
(mi):打瞌睡。
瞓盹(cuan dun):打盹。
趔遠(lie yuan):走開。
(xie):從高處取、摘。
(qiu):“宅”在屋裡,不出門。
污兮(wu xi):髒,不乾淨。
絆嘴(ban zui):吵架。
紲絆(die ban):阻礙他人做事。
招禍(zhao huo):惹禍。
硬整(ning zheng):蠻幹。
眉眼(mi ηian):清楚怎么去做,已經有了寫基礎;有門道。
招識(zhao shi):理會。
竅道(qiao dao):辦法。
蓍龜(shi gui):精心推測,揣摩、研究、實施等繁雜的事務的代名詞。“蓍龜”本是古代普遍的占筮卜卦的過程。《孔子家語·卷七》:“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瘞繒、宣祝嘏、設制度、祝嘏辭說,故國有禮,官有銜,職有序。”、《中庸》:“見乎蓍龜,動乎四體。”、《易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史記·龜策傳》:“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略聞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龜。已則棄去之。”“及猛將推鋒執節,獲勝於彼,而蓍龜之日亦有力於此。(皇)上尤加意,賞賜至或數千萬。”“人民好用卦者,取滿六十根莖的蓍草,長滿六尺者,即可用矣;取龜得長七、八寸,可寶矣。”蓍龜在遠古社會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今天雖不卜筮,但蓍龜一詞並未消失,事做得好說“蓍龜的好”。做得不好說“胡蓍龜”。衍生的俗語有“胡蓍龜,弄棒槌”,因為蓍龜使用的蓍草又細又長,二棒錘又粗又短,比喻胡來。寫成“日鬼”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關中話里無“riㄖ”字。日讀er。
蓍龜陶誕(shǐɡǔi tǎo tān):比喻胡作非為,蓍龜陶誕,本指占卜過程的作假行為。蓍龜:本意為占卜,正規的做法,按司馬貞注。陶誕:陶,通謠,謠傳。誕,荒誕。《荀子·榮辱》:“陶誕突盜愓悍憍暴,”、《王先謙集》:“郝懿行曰:‘陶,古讀謠,陶誕如謠誕。謂好毀謗誇誕也。’”、《強國》:“陶誕比周以爭與。”與:與國。陶,通謟,荒謬。不能寫作“日鬼掏蛋”。“白蓍龜”,不是“白日鬼”。而“白日鬼”,根據1915年《辭源》的解釋是:“大白天明目張胆地“竊騙之徒”,稱之為白日鬼。”、《遊覽志余》:“宋時的臨安,奸劫繁盛。有以偽易真者,至以紙為衣,以銅鉛為銀,以土木為香藥,變換如神。謂之白日鬼。”、《劉跂暇日記》:“宋時指賊人為白日鬼。彼中人見誕謾者,亦曰白日鬼。”
(fen):指丟人、不光彩,甚至被自己反感的人的影響、詛咒而產生的失敗。孔子《大學》:“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禮記·射義》:“賁軍之將。”鄭玄註:“賁,讀為僨,猶覆敗也。”事情辦壞叫“辦了個僨事”;丟人現眼叫“僨人”;不嫌羞叫“不嫌僨”;羞不羞說成“僨不僨”;太丟人了說成“僨地狠”。甚至別人的失敗給他人帶來晦氣也叫僨。如打麻將的說:“今日手氣不好不知叫哪個‘僨死鬼’給僨的來了!”“僨死鬼”是關中人常用來罵那些咒人失敗的魔鬼。
(zhun/zun)。指人人都心悅誠服地喜歡。孔子《中庸》:“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
洋洋(yang yang):最好的衣服,“洋洋”在古漢語裡形容美盛的樣子。孔子《中庸》:“大哉聖人之道!洋洋呼!”、《論語·泰伯第八》:“子曰:‘師執之始,<關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洋洋在此指美妙。《韓非子》:“洋洋纚纚然。”、《詩經》:“河水洋洋。”亦指盛大、美好、眾多。
看象(kan xiang):就是看情況,決非“看相”。孔子《繫辭》:“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凶吉。”、《繫辭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孔穎達疏:“謂卦為萬物象者,法像萬物,尤若乾卦之象法像於天也。”“觀象”是根據“卦”的變化推算凶吉,根據凶吉而決定對策。“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易》有象,所以示也。”“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易經》里,“象”屬於一種變化的狀況。民間衍生很多與“象”有關的詞語。“看象著辦”即根據情況而定;“變象”即改變情況。《易·繫辭》:“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繫辭》:“八卦以象告。”“變象”亦作“變卦”,即其中一爻的變動而成另一卦。觀象後識別分析情況的過程叫“識象”。陝西人說“看你識象不識象”,就是能否看準情況,把握時機;或者有無自知之明,採取主動。“識象”後,又有兩種請況,一種是“有象”,即有門兒,有希望。如“我看這門親事還有象”。“沒象”在關中有兩層意思,一是沒有希望,不行。《繫辭》中說:“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說乾、坤二卦是《易》的精髓,若被毀滅,《》之倫理無法體現,象徵意義就沒有了。二是無法估量,“象”的象徵(象的徵兆)意義博大精深,變化莫測。關中人說“好的沒象”,“壞的沒象”,類似“無法形容”。
(ha):壞、狡詐、精。
訐人(jiuo):罵人,同觖人。《論語·陽貨》:“惡(不喜歡)徼以為知者,惡不遜以為勇者,惡以訐為直者。”徼,即抄襲;“不遜”即傲氣;“訐”即揭短罵人。《漢書·趙廣漢傳》:“吏民相告訐。”顏師古註:“面相斥曰訐。音居乂反,又音居謁反。”、《現代漢語詞典》里寫作“撅人”是缺乏依據的。
擿觖(shi jiuo):挑發的意思,引申為被指責。擿為挑發。觖是角字旁,有矛盾。高誘注《淮南子》:“觖,不滿也。”、《漢書·孫寶傳》中“…:‘馮氏反事明白,故欲擿觖,以揚我惡。’”。
匍匐(papu):倒仆伏地,趴伏。《禮記·問喪》:“孝子親死,悲哀志懣,故匍匐而哭之。”鄭玄註:“匍匐,猶顛蹷。”、漢《九思·憫上》:“庇陰兮枯樹,匍匐兮巖石。”唐元稹《寄吳士矩》詩:“強起相維持,翻成兩匍匐。”、《王昭君》第五幕:“休勒衣服破碎,頭青臉腫,繩捆索綁,一下子被推在地上,匍匐在單于腳下。”
蛐蛐(ququ):蟋蟀,促織。“促織”為晉朝人常用稱呼,後世變為“趨織”,又因關中喜疊詞,如饃饃,云云饃等,故又稱趨趨,今多做“蛐蛐”。
傭賃(yong lin):雇。《史記·儒林列傳》:“兒寬 貧無資用,常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閒行傭賃,以給衣食。”。 唐《代園中老人》詩:“傭賃難堪一老身,皤皤力役在青春。” 清 戴名世 《周烈婦傳》:“烈婦之父傭賃為輿人。”

獨特魅力

1.陝西關中方言的親切感和文化積澱
陝西關中方言得天獨厚,博大精深,歷史悠久,陝西關中方言在古代叫“雅言”,秦漢時期的民族大融合促使陝西關中話影響到全國各地,唐代達到鼎盛時期。當時的皇帝、妃子、大臣、百姓、外國使節均說陝西關中話。從陝西關中方言中我們可以窺視到古老華夏文化的發展軌跡,又可以領略到今人溢於言表的真實情感。
2.陝西關中方言經典台詞的湧現
隨著電影藝術的多層面發展,陝西關中方言開始擺脫“一句話”的局面,在電影中大放光彩。身為導演的張藝謀在影片《有話好好說》中客串“破爛王”角色,並親自上陣喊出了那句正宗的陝味台詞“安紅,額愛你”,成為當年的流行語;《武林外傳》中風情萬種的佟掌柜,限於演員閆妮難以按照劇情設定使用漢中話,而改用關中方言的西安話表演,其“額地神啊”等經典台詞,被觀眾紛紛效仿。
3.陝西關中方言本身具有濃厚的趣味性氣息
導演王全安說:方言是還原真實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如果一個關中人出現在銀幕上,一說國語,就沒有脾氣沒有個性,只有說到“額”的時候才覺得人物活起來了。
4.陝西關中方言的直爽
陝西關中人的性格受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陝西關中人說話比較直爽。在這個物慾膨脹節奏快速的時代里,陝西關中話的直爽讓人覺得很解氣、很舒服。影視作品中的陝西關中方言從不拐彎抹角,很直截了當。
5.陝西關中方言的時尚性
陝西關中方言在銀屏中的火熱還得益於與現代時尚接軌,時尚性主要是指陝西關中方言在影視作品中的運用借鑑影視作品的流行辭彙、廣告語、成語、俗語、典籍及文學作品等,如情景喜劇《武林外傳》中,掌柜佟湘玉因不會漢中方言,而改用關中方言,“走自己的路,讓他們打的去吧”、“額服了you”。用陝西關中方言把這種帶有娛樂味道的話語表達出來娛樂氣息更濃。電影《高興》大量植入的歌舞橋段,更是令觀眾叫絕。
6.陝西關中話的影視作品
秋菊打官司》《武林外傳》《西安虎家》《紡織姑娘》《美麗的大腳》《舉起手來》《高興》《121大案》《白鹿原》《沙井村之戀》《盲井》《盲山》《私人定製》《馬到成功》等。

方言笑話

1、樹上各咎著兩隻巧,一隻乖巧一隻哈巧。哈巧對乖巧社:“你朝過挪一哈.”乖巧社:“挪不成,再挪奏載哈起咧!”哈巧社:“末四,載哈來餓摟著你。”乖巧害臊滴社:“哈松!”
2、張藝謀高喊:俺紅,餓想你,餓想你想的睡不捉;陝城美女高喊:漲一謀,餓想你,餓想你想的想睡覺!
3、曾經右倚份真誠地乾情拜災餓面淺,餓莫氣拯西,擋餓史氣塔地時候,餓乾倒後會.人師間賊搭地通酷摸鍋愚呲
4、入過傷舔給餓擠灰讓餓從來椅回地花,餓灰對那個女娃奢餓哀餒,入過匪要吧這端乾情假傷歌椅接先地花, 餓希枉是椅彎攆
5、餓是煮!餓是答爛煮!
6、逆給餓電石減,餓突阿突阿奏洗冠了!(你給我點時間,我吐啊吐啊就習慣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