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提(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卡通片)

阿凡提(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卡通片)

阿凡提布偶戲系列美術片於1979~198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拍攝。共14集,導演曲建方靳夕劉蕙儀蔡淵瀾金芳玲,編劇凌紓、靳夕。故事根據流傳於新疆民間的《阿凡提故事》改編。

第一部影片成功後,繼續拍成多集系列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凡提的故事
  • 出品公司: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 製片地區:中國
  • 拍攝地點:中國
  • 導演:曲建方、靳夕
  • 編劇:凌紓
  • 集數:14集
  • 類型:動畫
  • 上映時間:1980年
  • 主要獎項:1980年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
  • 動畫類型:布偶戲
故事簡介,分集劇情,獲獎記錄,人物稱謂,幕後製作,

故事簡介

主人公阿凡提是個疾惡如仇、幽默風趣的人,他利用自己的智慧,為窮苦百姓伸張正義,讓貪婪愚蠢的巴依、國王受到懲罰。影片中西域風格的情景,誇張的造型,幽默的對白使這部片子廣受好評,尤其是阿凡提黑鬍子、頭纏包布、騎著小毛驢的形象深入人心。

分集劇情

第1集 賣樹蔭
  熱日當空,為生計疲於奔命的窮人在一棵大樹下稍作歇息,貪財的財主 巴依看到,和老婆稍作合計,想出發財妙招:他稱樹蔭屬於他,窮人要想乘涼,必須拿錢來買。窮人紛紛搖頭表示沒有銀子時,巴依和老婆動手欲將他們手中賴以活命的羊奶等物搶去占為己有。紛擾中,倒騎毛驢的阿凡提來到樹蔭下,巴依自然也要他快掏銀子,阿凡提不慌不忙,表示欲買樹蔭,巴依和老婆以為阿凡提是傻瓜,獅子大張口要了他一袋錢。眾人起初不解阿凡提意圖,慢慢明白他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第2集 兔送信
  財主伯克忽叫阿凡提買油忽讓他打水忽要他背柴,阿凡提被他呼之得一刻空閒功夫也沒。某日伯克欲出門,臨行吩咐阿凡提澆濕院子,但不許用水,也不能讓太陽把濕地曬乾,結果阿凡提以油代水澆濕院子,伯克氣得乾瞪眼。伯克和其他幾個財主商議要懲罰阿凡提,他們告知世界末日即將到來,要阿凡提貢獻出肥羊,阿凡提也利用世界末日將幾人戲耍一番。眾鄉鄰為阿凡提擔心時,阿凡提將兔子送信的計畫講出,眾人紛紛點頭稱讚,伯克又一次被狠狠耍弄。
第3集 神醫
  樂善好施的阿凡提手牽毛驢來到一個混有形形色色的人的熱鬧市集,正苦於拔不掉病人的壞牙的牙醫看到他,猶如看到明燈,可是阿凡提卻擺擺手說不懂如何行醫,但自己的毛驢懂,牙醫和周圍的人都很好奇,結果毛驢拔牙的方式令他們十分佩服。緊接著,聰明的阿凡提假借毛驢神醫之名聲,治好了肥胖者、苦於找不到知音的歌者等人的病或心中的鬱結,並捉弄了自稱很有智慧的信口雌黃者、懲治了小偷。
第4集 比智慧
  愚蠢的國王夢見自己被百姓嘲笑,醒後為證明自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出了三道難題,並下詔書說能全部答對者,將得重賞,財主、貴族等擠破頭要去答題,結果自詡為最有智慧的兩個人被國王轟出了皇宮,沒人敢再前去作答。國王又下令,每個城市和每個村莊都要派一名代表去答題,答不出者當場斬頭,百姓恐慌。阿凡提代表百姓前去答題,以自己的智慧讓國王無奈地點了頭。然而國王並不甘心敗給阿凡提,他又和大臣們商議出了詭異,但他沒想到的是,阿凡提成了他的噩夢。
第5集 偷東西的驢
  阿凡提和一幫靠駱駝代步的商人在沙漠裡飲過酒後就地休息,深夜他們熟睡後,賊人悄悄偷走了商人的駱駝和阿凡提的毛驢。第二天早上,商人們見駱駝被偷都很著急,阿凡提卻不慌不忙地就他的毛驢被偷一事開起玩笑來,原來他看到了賊人遺落在地上的斧頭,而斧頭上有該人的名字。眾人看過斧頭,議論說賊人是之前路過的縣城的縣官。阿凡提聽到,覺得有意思,決定去會會這位既是賊又是官的人物。——可想,這位賊官被聰明的阿凡提找上後,會吃多少苦頭。
繼續看6-10集
選集
選集
劇情來源

獲獎記錄

影片曾獲1979年文化部優秀美術片獎;1980年第三屆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騰龍獎”美術片一等獎;1991年獲美國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一等獎。

人物稱謂

毛拉(Mawla)
伊斯蘭教職稱謂。舊譯“滿拉”、“莫洛”、“毛喇”、“曼拉”。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保護者”、“主人”、“主子”。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載有“主啊!吾人之保護者”一語,其中“保護者”一詞的原文即為“毛拉”(Mawla)。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和發展,該詞成為教職稱謂而被廣泛使用。
含有多義:
①7~8世紀,阿拉伯哈里發國家將非阿拉伯人血統的穆斯林稱為“毛拉”,其複數形式為“麥瓦利”(Mawali),漢語譯為“釋奴”。埃及艾哈邁德·艾敏著《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史》稱:“毛拉”是從“瓦拉”(Wala’)派生出來的被動名詞,通指“被釋放者”、“被解放者”、“被管理者”,並非專指“被釋放的奴隸”。泰伯里古蘭經注》稱:“伊本·賽德解釋《古蘭經》‘我讓每一個人都成為毛拉’這句話時說道:‘蒙昧時代,稱同宗的人為毛拉。後來對外國人無以稱之,便稱為毛拉’。”
②伊斯蘭國家尤其是中亞和印巴次大陸將知識分子、學者尊稱為“毛拉”,通常指伊斯蘭學者,相當於漢語的“先生”。
③伊斯蘭教什葉派有時將伊瑪目也稱為毛拉,以示尊崇。
④中國新疆維吾爾等突厥語族穆斯林,將清真寺的阿訇、教長稱作“毛拉”,其中德高望重者稱“大毛拉”。
⑤中國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通用漢語的回、保全、東鄉等族穆斯林,把在清真寺學習經文的學生稱為“滿拉”,該詞即為“毛拉”的異譯。《回疆志》稱:“又有識字之回,號莫洛,唯能粗譯文義。”“莫洛”即“毛拉”。
⑥中國新疆維吾爾族在男性人名前冠以“毛拉”,以示有文化、受人尊敬的身份,如毛拉·穆薩、毛拉·比拉勒、毛拉·宰因丁等。
阿訇(Akhond)
中國伊斯蘭教教職稱謂。波斯語音譯,意為“教師”、“學者”。亦譯“阿衡”、“阿洪”、“阿宏”等。約自明代後期胡登洲開辦經堂教育時起,中國穆斯林開始稱教授經文的教師為阿訇,後逐漸流行。其地位名列“三道”制或“五道”之下。18世紀末,隨著“三道”制的衰落,阿訇才基本上取代“三道”制,躍居首位,成為清真寺的主要負責人。今為由清真寺經堂大學或經學院“穿衣”畢業,具有較高宗教學識的宗教人員—的通稱。
一般擔任小寺阿訇的條件是:必須受過經學教育;懂得基本教義和教法,能誦讀、通曉《古蘭經》;能為經堂中小學生授課。
擔任大寺阿訇的條件是:通曉13本大學經典;熟悉教法、教義;能勝任教授大學學生;品德兼優。阿訇在中國受到穆斯林的尊敬和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因教眾大多不通阿拉伯文,對於誦經、了解經義都有很大困難,對教法禮儀也知之甚少,故需阿訇來教育、講解、引導並代為執行。阿訇的職責是“替聖傳道”,領導穆斯林從事宗教活動。
按照宗教學識素養、地位、職責等的不同,歷史上曾有如下幾種阿訇稱謂:
1、掌教阿訇。即清真寺的伊瑪目,亦稱“掌教”,一般由本地人擔任,專管本坊一切宗教事宜並帶領禮拜。歷史上曾一度變成世襲,近代已變為推舉聘任。
2、開學阿訇。即向外地寺坊聘請的為經文大學授經的高級講學阿訇,或稱“統教”,其講學期間稱之為“開學”。以上兩種阿訇頗受尊敬,地位較高,俗稱“阿訇老人家”。
3、三道阿訇。即協助掌教負責喚拜的穆安津(Mu’adhdhin)、念“呼圖白”和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海推布(Khatib)及闡釋和執掌教法的穆夫提(Mufti),亦稱“鳴教”、“督教”、“副教”,合稱“三掌教”或“三道”。14世紀以來形成世襲,18世紀後已不復存在。
4、住學阿訇。凡上經堂大學稱為“住學”,其學員則稱為“住學阿訇”或“海里凡”、“滿拉”。
5、國小阿訇。即專教經文國小的阿訇。
6、二阿訇。較大清真寺內專管宰牲和教經堂國小的阿訇。未設“三道”和國小阿訇的清真寺,二阿訇便一身兼數職。
7、散班阿訇。即不在職的阿訇,多以為本坊穆斯林舉辦婚喪、誦經等宗教儀式之所得維持生活。新疆地區突厥語系的穆斯林還將“阿訇”作為“先生”的尊稱,或用作複合人名,如“肉孜阿訇”、“努爾阿訇”等。
伊斯蘭教教派眾多,教義複雜。但是其信仰原則卻非常簡單:一個真主,一個最後的先知。真主,阿拉伯文叫“安拉”、我國穆斯林成為“胡大”、“真主”,他是一位造物神,並具有至高無上的品性。

幕後製作

曲建方,1935年生,上海人。國家一級美術設計師,前上海阿凡提卡通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藝術總監,代表作品《阿凡提的故事》中阿凡提形象設計者。
曲建方被稱為“阿凡提之父”,除了因為他拍攝過很多關於阿凡提的題材,更多的是因為他設計創造出了那個身子瘦瘦長長,有著一把漂亮的捲曲鬍子,牽著小毛驢的著名的阿凡提動畫形象。記者問及這個動畫形象“出爐”的過程,曲建方告訴記者,和他同期或更早期的文藝創作者,在創作之前,一定要深入真實生活,從生活當中汲取營養,尋找素材,所以,1978年,他和他的愛人,還有整個攝製組來到新疆,經自治區文化廳的協調幫助,到了喀什。“那時候,沒有飛機,我們是坐汽車,從烏魯木齊到喀什,走了整整五天時間。”
曲建方曲建方
到了喀什之後,他們就尋找當地維吾爾族的老鄉,從他們那裡收集阿凡提的故事。而在民間流傳的那些從土耳其、伊朗傳來的關於阿凡提故事的書,也被他們蒐集到了。但這些辦法,效果卻不盡理想。在伊朗的故事裡,阿凡提是一個白鬍子老頭,這個說法,曲建方首先就否定了,“因為,我要的是一個中國的阿凡提”。而在當地維吾爾人的民間傳說中,阿凡提才三十幾歲。此外,從維吾爾老鄉那裡聽來的故事,雖然講的很生動,故事很精彩,但是形象不符合曲建方心中的阿凡提,“感覺他們說的阿凡提,面目都很醜。”
真人的型+唐三彩的神=阿凡提
創作一度陷入僵局,曲建方決定去現實中找一個阿凡提的形象。他和同事騎上了毛驢,一天到晚到處走。有一天,他們碰到一支駱駝隊,裡面有一個男青年,“細高個,瘦瘦的臉型,眼睛炯炯有神,鼻子很挺。留著小山羊鬍子,我一看,這個行,這個形象很像。於是我就趕緊把他拍下來。”曲建方一面說,一面在自己的臉上比劃。說到眼睛有神,他以大拇指和食指虛指自己的雙眼;說到鼻子,又以食指指向自己的鼻子。
阿凡提的整體形象有了,可新的問題隨之而來。“這畢竟是真人,但木偶只有七寸大小(當時是拍關於阿凡提的木偶戲,後來的動畫形象,脫胎於木偶戲裡的形象),不可能那么細膩。”曲建方說,“所以要濃縮、要提煉,還需要誇張、變形。”後來,曲建方去新疆博物館參觀,看到了唐三彩,靈感一下子來了。“唐三彩線條很簡練、圓潤,被騎的駱駝都是圓線條,眉毛是裝飾性的,鬍子還有一點點花樣的。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曲建方說,“但是我的變形呢,變得不一樣,它的變形是裝飾性的,我的變形是有幽默感的。”
“什麼叫幽默感呢?我就畫了一個長長的臉兒,眼睛一個眼珠一個豆兒,啪,看上去炯炯有神。”曲建方說著,又以手指眼,說到“啪”時,兩眼一瞪,把頭一擰。
“兩眉毛呢?你看那個眉毛彎曲,像個葉子把兒,維吾爾族的文字寫起來,有時候就像葉子把兒,我就是用個葉子把兒,作為新疆文化的特點。把絡腮鬍子一卷,鷹鉤鼻子一對,很有意思。”曲建方的語速越來越快,手不停地指向所說的部位,挑一下眉,又做出撫髯的動作,像是在做一次即興的“說哪兒指哪兒”的表演。
“阿凡提的身子確實是細長條,但是我的設計是上細下粗,肩膀是細的,胳膊到手,越往下,就變粗了。這樣設計就很有幽默感,動起來非常有趣。”曲建方說。
這個後來家喻戶曉的阿凡提的形象,就這樣誕生了。
大力推廣“阿凡提”這一文化符號
阿凡提的形象確定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開拍木偶戲系列美術片阿凡提的故事》。曲建方說,1979年,由他擔任美術設計《阿凡提的故事》第一集拍出。很快受邀參加奧斯卡電影節,獲得了奧斯卡短片獎的提名。但是因為參評的影片長度要求是25分鐘,而《阿凡提的故事》片長是34分鐘,剪輯已經來不及,最終沒有能斬獲獎項,但美國電影科學院贈與一個證書,上有“對影片表示欣賞”的評語。
隨後,由曲建方擔任總導演和美術設計的木偶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用八年時間,總共拍攝了13集。他不僅給阿凡提一個具體可感的形象,對於“阿凡提”這一文化符號的推廣,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阿凡提之父”的稱呼,當之無愧。
但是,問及這個稱呼對他意味著什麼時,曲建方卻表示,“實際上我不是阿凡提之父,真正的阿凡提之父是維吾爾族人民啊。”
採訪結束的時候,曲建方握住記者的手說,他曾兩次來新疆,第一次是1978年,為創作阿凡提的形象到喀什;第二次,則是1983年,到過吐魯番。他說,對新疆有感情,一定要記者替他問候新疆的朋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