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起源於泉州、漳州,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支系,其分布範圍為現轄的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龍巖市區、漳平、三明大田、台灣、浙江蒼南、廣東省潮汕地區、汕尾、雷州,海南省、東南亞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南文化
  • 外文名:Hokkien
  • 起源 :泉州、漳州
  • 被譽稱:“廈、漳、泉金三角”
  • 吸納:百越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
簡介,文化內容,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築文化,語言文化,特點,影響,

簡介

閩南文化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福建設定閩中郡,開啟了中原文化與閩南土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漢晉時期,大批中原漢民遷入泉州地區,推動了閩南文化的形成。晉唐時期,閩南地區漢民人口劇增,經濟迅速發展,政教管理體制日臻完善,閩南文化得到發展。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啟航點和東方大港,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到泉州經商,帶動來了伊斯蘭文化,閩南文化得到豐富。明清時期,歐洲商人和傳教士來,傳入了西方文化,閩南文化進一步得到繁榮。從閩南文化的發展軌跡,可以窺見閩南文化是經過一代代閩南人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挖掘、弘揚、創造,並吸收採納了土著百越文化、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的特質和合理因素,有機地融入了其體系內,孕育、發展起來的,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內容

閩南文化,其內涵除廣義中也含農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狹義中所含的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其內涵十分廣泛,其中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生命禮俗、信仰習俗、文藝風俗、娛樂風俗、社會組織風俗等等,而這些風俗中除與中華民族傳統風俗中大同小異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藝風俗中民間文學(民謠、童謠);娛樂風俗中的民間舞蹈(“拍胸舞”)、“騎竹馬”、舞龍、舞獅、“車鼓弄”、“賽龍舟”(端午節)、“博餅”(中秋節)在節慶日中尤為活躍。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系指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東方第一大港”,海外交通和對外貿易曾經盛極一時,多元文化在泉州大地上交融匯合,形成了獨特的宗教信仰文化。閩南人除信奉道教(元妙觀老君岩)、佛教(開元寺)、伊斯蘭教(清淨寺靈山聖墓)為主兼信仰印度教、基督教(泉南堂)和摩尼教(草庵)外,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間除信仰中華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諸神(如土地公等)外,還信奉實有其人被尊為神靈的保生大帝吳夲)、媽祖林默)、廣澤尊王(俗稱“聖王公”,原名郭忠福)、惠澤尊王清水祖師陳普足)、開漳聖王(陳元光)。
宗族文化也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是其標誌。

建築文化

建築文化閩南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創建與自己生活環境相適應且符合自己的審美觀的閩南建築。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樑、海防建築(崇武古城)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宮殿式”俗稱“古厝”建築,座落於泉州南安官橋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是其代表作。該民居建於清鹹豐光緒年間,其主體建築同閩南地區習見的古大厝一樣,三開間或五開間,帶護厝,突出廳堂,兩邊對稱,橫向擴展布局。縱深二、三、四落三等,以廳為組織院落單元、廳、廊、過水貫穿全院、硬山及卷棚屋頂,穿斗式木構架,上鋪紅瓦及瓦筒,燕尾形屋脊。所不同的是該建築為群體建築,且座座雕樑畫棟,裝飾有透雕、浮雕、線刻或圓雕而成的精美木雕、磚雕、石雕、泥灰雕,雕飾題材十分廣泛,雕刻技藝精湛,雕琢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戲劇故事、山水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該民居建築群既沿襲,保留了傳統的閩南民族建築風格和特色,又部分吸收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中的裝飾藝術特點,堪稱閩南古民居建築藝術與中國域外建築藝術合璧的傑作。此外,俗稱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樓式”的閩南僑鄉民居“番仔樓”也是其代表作。

語言文化

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
它分為幾個次方言:
泉州話區:泉州、安溪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金門等九個縣市。
廈門話區:廈門、同安
漳州話區:漳州、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十個縣市。
龍巖話區:龍巖市新羅區部分地區、漳平市部分地區。
大田話區:大田縣部分、尤溪縣的小部分。
潮汕話區:廣東潮汕地區(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一帶
海陸豐話區:廣東海陸豐(汕尾市)及惠州市惠東縣的部分村鎮一帶
雷州話區:廣東雷州半島
海南話區:海南東部沿海、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地區
浙江蒼南話區:溫州蒼南地區
閩南語起源於泉州,但閩南語的流播已不僅僅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地區和國家是台灣和新加坡。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類似於漳州腔泉州腔的閩南話。據初步調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閩南人移居台灣據說開始於元代,大規模遷移是在1 7世紀中葉,大量閩南人隨鄭成功渡海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回台灣。300多年來,閩南人和其它地區東渡的漢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開發祖國的這個寶島,在共同的生活和鬥爭中,閩南方言始終作為主要交際工具,保留在台灣人民的口中。特別是今天,大陸與台灣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灣的父老兄弟不斷到大陸尋根、探親、訪友,閩南話顯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灣以外,及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胞也使用閩南方言,據初步統計,海內外操這種方言的人超過4000萬,不少被閩南人同化的人也會使用閩南語,在新加坡閩南話叫做“福建話”,70-80%的新加坡會說或會聽福建話,在東南亞的閩南人與馬來人聯姻的後代總計人數達1000餘萬人,不少馬來人也會使用閩南語。

特點

1、閩南文化具有傳統性、連續性特徵。這除了繼承連綿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外,閩南文化自身的傳統也是連綿不斷,且不斷發展。
2、閩南文化具有一體多元特徵。即與中華傳統文化為同一體又以閩南文化為主體,兼吸納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築文化中除以“宮殿式”古大厝、臨街騎樓為主流建築外,也可見到中國傳統建築、中西合璧建築、阿拉伯式建築、僑鄉特色建築等。
3、閩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開拓性特徵。這在宗教信仰(多種宗教)、民間信仰(多神)、建築、戲劇、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戲劇方面,多種劇種並存,歌仔戲、梨園戲、高甲戲交相輝映,即便同一劇種,也是各種流派,各種技藝爭奇鬥豔而競相發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閩南語中容入一些馬來語等。再如在泉州還可看到阿拉伯文與漢字並排的春聯。
4、閩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獨造性特徵。法國語言大師馬伯樂曾說過,閩南話是世界上特別古老的語言。它不僅形成歷史悠久,而且還保存了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的許多特點,同時還保存了許多古漢語的詞語。這些詞語在國語和漢語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沒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閩南話中則是基本詞兒。故閩南方言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這在漢語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區別漢語的重要標誌之一。而閩南方言的獨創性則主要表現在語言辭彙、語法諸方面者有許多自己的特點。
5、閩南文化具有開放性特徵。這同閩南人中多為中原漢族移民及多僑民(閩南人移居國外,外國僑民留居閩南)息息相關,也與閩南海商文化發達有密切關係。此外,閩南文化具有上承下傳的雙重傳播性特徵。即主體文化由中原傳播而來,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閩南文化,爾後又通過移民台灣傳播到台灣及通過移居國外的華僑華人傳播到國外。

影響

文化的創造者是人,且人又是“文化最忠實、最積極、最活躍的傳播者。而文化遠距離的傳播,有賴於人口的遷移”閩南文化的傳播是通過閩南人移居國內外而傳播的。國內傳播達閩北、閩中、閩西、浙東南、贛東、粵東、港澳、海南及台灣。其中移居台灣為最多,且分布廣泛於台北、台東、台中、台南、高雄、桃園、苗粟、基隆南投屏東彰化花蓮、嘉義、宜蘭雲林新竹澎湖等絕大部分地區,而均有閩南人在那裡一代代休養生息。已知從唐代始,先輩移居台灣,不僅帶去方言,也帶去閩南人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民居建築等等,並代代傳承、發展和創新。但發展迄今,仍語言相同,生活習慣、民俗風情、宗教信仰、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民居建築也仍相同或近同。從現有台灣人口中講閩南話的就多達1700萬人,表明閩南話在台灣是其主要語種,由此可窺見閩南文化與台灣文化教育幾近相同。而國外傳播則達世界各地,堪稱世界各地都要找到閩南籍華僑(居多)華裔人群的足跡。移居國外的閩南籍華僑、華人(指入居住國外籍者)有數百萬之多,其中稱居東南亞諸國最多。華僑、華人先輩不僅帶去閩南方言,而且也把閩南的民俗風情、民間信仰、民間藝術傳播到居住國閩南人社區,並一代代傳承、渲變和發展。迄今僑居於世界各國的華僑、華人已多達近1400萬人,分布於近百所國家和地區,由此可窺見閩南文化在國外傳播廣泛之一。
1、研究閩南文化的意義
閩南文化上承中原,吳越文化而由移居閩南的漢人和原住民共同創的先進的地域性文化,爾後又借鑑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使閩南文化更興盛發達。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閩南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存有時代的局限性,我們以科學的分析態度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有助於我們弘揚傳統閩南文化的精華,摒棄閩南文化中的糟粕,在批判中加以繼承,在繼承中不斷創新。
2、通過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有助於深入了解閩南文化中蘊含的開放性、包容性、思辯性,弘揚拼搏精神和樹立自信。
3、閩南文化蘊含的“和合思想”,是構建和諧的閩南社會及增強與台灣同胞和僑胞凝聚力的保證。
4、閩南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有利於閩南文化遺產的利用和保護。也有利創造出既體現閩南傳統文化特色,又富有時代精神的先進閩南文化,促進閩南文化資源的永續性發展。
5、對閩南文化的研究,在促進和平統一台灣有著不可替代地位和作用。閩南文化對台灣地區有著強大的輻射作用,因此對台灣同胞有著強大的吸引作用。
福建籌拍歷史人文紀錄片《閩南望族》 “愛拼會贏”將搬上銀屏
人民網福州12月14日電(陳洪亮 通訊員 李玉蓮)14日,記者從在福州舉行的歷史人文紀錄片“閩南望族”研討會上獲悉,福建師範大學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和福建省閩南文化發展基金會,將合作籌拍歷史人文紀錄片《閩南望族》。
紀錄片將聚焦於以家國情懷為精神根基的海內外“閩南望族”。將通過訪談、紀實等手法記錄閩南人及閩南文化,旨在展現閩籍商界名流、藝術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等的人生歷程和堅毅精神,探尋引領他們前行的家國精神。
14日的研討會上,來自海峽兩岸近60位專家學者,圍繞閩南望族對時代發展、社會重構的重要意義,以及紀錄片的拍攝事宜展開深入交流與研討。福建社科院院長張帆、台灣成功大學陳益源、福建師範大學副校長汪文頂、福建師範大學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王耀華等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
據了解,閩南文化源遠流長、開闊包容,其隨閩南鄉親在世界各地傳承流布,不僅成為閩南子弟的精神家園,也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他們無論是在閩南打拚,還是移民海外走向世界,都表現出了“海納百川”的文化包容和“愛拼才會贏”的創業精神,令世人敬佩。
據介紹,《閩南望族》拍攝完成後,擬在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海峽衛視、台灣東森電視台、香港衛視、泰國東協衛視、印尼ESATV、歐洲華文電視台、美國國際衛視等播出。同時通過BON藍海全球傳播平台播出,覆蓋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
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紀錄片團結一批僑領,增進他們與祖國的聯繫,讓世界各地觀眾了解閩南人,了解閩南文化,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促進閩南文法發展。 -溫都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