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佛學院

閩南佛學院

閩南佛學院是一所久負盛名的佛教高等學府,1925年創辦,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南普陀寺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南佛學院
  • 英文名:Buddhist College of Minnan
  • 簡稱:閩院
  • 校訓:悲智
  • 創辦時間:1925年
  • 所屬地區廈門南普陀寺
  • 類別:佛教
  • 學校屬性:佛教高等學府
  • 現任校長:則悟法師
歷史沿革,學院宗旨,院訓,學制,師資,學生,課程設制,環境設備,閩院學報,圖書館,研究生,歷史情況,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南普陀寺地處廈門市東南部,鷺島名山五老峰下。坐北朝南,依山面海。五代即有宗師結廬而住,稱“泗洲院”,明初擴建為“普照寺”,清初增建大悲殿,因殿中供奉觀世音菩薩,且在浙江普陀山之南,故始易為今名。
南普陀寺後山有“五老凌霄”之美稱,乃廈門八大勝景之一。山上林木蔥鬱,奇石嶙峋,洞壑幽深;登高遠眺,海空寥廓,浩渺無邊;左鄰廈門大學,右毗理工學院,形成一個環境幽美,學習氣氛濃厚的文化區。
南普陀寺原屬臨濟宗喝雲派師徒剃度的子孫世襲傳承制道場,1924年,志存高遠的轉逢和尚,力主革新,將寺更改為十方選賢的叢林制,推選會泉法師為首屆方丈。翌年於寺內創辦閩南佛學院,併兼任院長。一九二七年,會泉法師三年方丈任期滿後,禮請太虛大師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一九三四年春,為整頓閩院學風,改進教學,弘一大師應邀前來,創辦了佛教養正院,培養學生的僧格、僧德。一時使閩院精英薈萃,高僧輩出,為海內佛教界造就了眾多優秀僧才。當代一些著名的佛教泰斗,如台灣的印順導師、菲律賓的瑞今大師,已故新加坡宏船長老、廣洽老和尚、演培大師、馬來西亞的竺摩法師等,都出自閩南佛學院。1937年抗戰暴發,閩院被迫停辦,12年間共培養出200多名出色僧才。
閩南佛學院閩南佛學院
1981年,悲願深切的妙湛老和尚復辦了停辦已久的佛教養正院,1985年,在中國佛協趙朴初會長、新加坡宏船長老的關心支持下,又恢復了閩南佛學院。在老和尚的統理下,教育設施,教學素質,學院規模,均有較大的提高和發展,重現了往昔的輝煌。
1997年,聖輝大和尚接任院長,學院呈現中興景象。
2016年春,則悟大和尚接任院長,以躋身世界一流佛教院校為願景,與時俱進地對閩南佛學院進行各項改革,讓閩南佛學院承擔起“如來使”的重擔。

學院宗旨

以“愛國愛教,學修並重”為宗旨;以“學修一體化,學院生活叢林化”的辦學方針;教學上堅持“八宗並重,五明兼顧”。

院訓

閩南佛學院院訓——悲智。
閩南佛學院
有悲無智,是曰凡夫,悲智具足,乃名菩薩,我觀仁等,悲心深切,當更精進,勤求智慧,智慧之基,曰戒曰定,如是三學,次第應修,先持淨戒,並習禪定,乃得真實,甚深智慧,依此智慧,方能利生,猶如蓮華,不著於水,斷諸分別,舍諸執著,如實觀察,一切諸法,心意柔軟,言音淨妙,以無礙眼,等視眾生,具修一切,難行苦行,是為成就,菩薩之道,我與仁等,多生同行,今得集會,生大歡喜,不揆膚受,輒述所見,倘契幽懷,願垂玄察。

學制

閩南佛學院的學制為:預科二年,本科四年,國際英語佛學班五年,研究生三年。

師資

閩南佛學院現有法師、教授總計62名,其中男眾法師有21名,女眾法師23名,聘請社會其他大學兼職教授18名。

學生

閩南佛學院學員都是來自全國各地寺院的出家眾。學員須具有高中或相當於高中文化程度,年齡在十八歲至三十歲之間,經過統一考試,擇優錄取。
分設男眾部和女眾部。男眾部設在南普陀寺內,女眾部設在景色秀麗的金榜山紫竹林寺。
現有預科男、女眾學僧102人,總計畢業男女學僧469名,分赴各地佛學院任教,或管理寺院,或在各地佛教會任職,更有不少優秀學員遠渡重洋,到歐美及南洋等地弘揚佛法和求學深造。

課程設制

閩院的課程設定,本著繼承傳統,面向未來及中西結合的方針,加強基礎,淡化專業,以便為畢業生今後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開設佛學、社會課程。

環境設備

閩南佛學院復辦以來,在妙湛院長的領導下,重興寺宇、增建殿堂、新建禪堂、圖書館、添置圖書,建造學生宿舍,法師樓等,使閩院規模不斷擴大,設施日臻完善。1993年,閩院建成國內(大陸)較大的禪堂,供師生參禪修持使用,成為閩院師生重要的修持場所。
為了提高學院的教學水平與效果,充分利用和掌握電腦這門現代化技術。2001年9月,學院設定了男女眾二個電腦室,現擁有電腦53台;各處室和法師個人也都配備了電腦,並且都上了國際網際網路,供列印檔案、查找資料、獲取信息、提高通訊、辦公管理等使用。還配備了投影機、實物展示台、DVD、錄像機等先進設備,輔助教學及各種大型活動使用。

閩院學報

閩南佛學院辦院刊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二十年代,會泉老法師創辦閩院時,先後創辦過《現代僧伽》、《現代佛教》、《佛教公論》等期刊,1989年,閩南佛學院繼承閩院辦刊的優良傳統,創辦了《閩南佛學院學報》。學報每年發行二期。2001年,《閩南佛學院學報》決定改刊為《閩南佛學》,由正規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學術性刊物,每年出版一期。

圖書館

閩南佛學院從創辦初期,老一輩辦學者皆注重圖書的購置和收藏。歷史上的閩院曾有豐厚藏書,文革期間,寺院遭毀,圖書被抄一空。1989年,太虛圖書館落成。2018年閩南佛學院太虛圖書館新館開館,新址在南普陀寺功德樓三樓,現館內有七種版本的大藏經共九套,其他各種書籍約兩萬五千多冊,其中包含近千冊古版書、線裝書等;除了經藏,館內還有不少歷史和古典文藝書籍,藏書豐富。
太虛圖書館新館一角太虛圖書館新館一角

研究生

為了進一步培養高層次的僧才,發揚閩院數十年來注重人才培養的優良傳統,造就一批跨世紀佛教的僧才,在長期堅持本科教育的基礎上,決定自1999年2月起,開設研究生教育,提高閩院的整體水平,並且已於2002年2月第一屆七名碩士研究生通過嚴格的答辯畢業。
閩院第一屆研究生班聘請到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方立天教授、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楊曾文教授、方廣錩教授。現今第二屆研究生班聘請了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賴永海教授、四川大學哲學宗教系陳兵教授、復旦大學哲學系宗教室王雷泉教授。除聘請外校的教授外,還聘請了本院濟群法師、向學法師,一共有九位導師。
這次在閩院第七屆畢業生中共招收六名研究生,開設華嚴、禪定學、唯識、三論、天台、佛學與儒學六個專業與宗教學原理、佛教文獻學概論、中國古典名著選讀、外語、文史專題講座五門公共課。採用學分制,要求通過三年的學習,修滿30個學分,最後通過論文答辯,達到愛國愛教、具有比較廣博、專深的佛教知識、具有一定教學、弘法能力和獨立研究能力、相當於普通高校碩士研究生水平的目標。
今天的閩南佛學院環境設備優良、經典藏書豐富、師資陣容強大、院務管理精嚴、教學制度健全、繼承傳統叢林生活等特色。已成為國內漢傳佛教佛學院中規模最大、學員最多、教學設施完善的重點佛學院。歡迎廣大僧青年踴躍報考。

歷史情況

五 代
僧清浩,在五老峰山麓依岩結茅修行,稱泗洲(岩),是為鷺島(今廈門本島)見於記載的第一座住僧山岩。
宋 代
治平年間(1064—1067年),文翠禪師在五老峰原泗洲(岩)舊址結茅禪修,改稱“無盡岩”。
明 代
洪武十八年(1385年)
同安天興寺覺光和尚燃指斷臂,倡修苦行,被縣官視為異端,流放鷺島。時島上無任何住僧寺院,乃暫居五老峰下宋僧禪修舊址無盡岩,並於岩壁親題“息心斷臂”四字,以明心志。
永樂初年(1403年)
覺光和尚在無盡岩下謀建普照寺,殿堂畢具。到洪熙元年(1425年),住僧達八九十人。
萬曆年間(1573―1620年)
寺僧霧雲在普照寺上側建碧雲岩(又稱石室岩),明末清初廢。
崇禎年間(1628—1644年)
廈門普照寺因寺租流失開始衰敗,據崇禎十三年(1640年)太常寺卿林宗載《田租入寺志》記載,普照寺至斷臂禪師時“租乃大旺”,後因“農田水租多入豪右”,租入不足以供國課,因而香燈不繼,當時住持老僧了蘊亦準備棄寺而去。林氏乃將其子所購寺租田種一石八斗獻歸寺方,並立碑以記其事。
泉州開元寺詩僧明光來廈駐錫普照寺,與名士阮旻錫、葉名高等唱和,交往甚密,後得諸名士支持,重修普照寺,使香燈不滅,振作中興,殿堂亦初具規模。
清 代
順治十一年(1654年)
五月,黃檗宗隱元和尚及其弟子從廈門乘鄭成功商船赴日本傳教。隱元後被尊為日本佛教黃檗宗開宗祖師。
順治十三年(1656年)
隱元和尚弟子木庵禪師應召從廈門東渡日本長崎,助其師隱元開建日本萬福寺,寺為日本黃檗宗祖庭。木庵禪師後又在日本長崎、京都等地建寺十座,被尊為黃檗宗第二代祖師。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靖海侯施琅將軍平定台灣後駐鎮廈門,捐俸為倡,重建普照寺殿堂,改稱“南普陀寺”,並在大雄寶殿後新建一座專供觀音菩薩的大悲殿。施琅恭請臨濟三十五代宗師慧日禪師住持南普陀寺,是為南普陀寺開山第一代祖師。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冬,南普陀寺開山祖師慧日禪師圓寂,翌年春,其弟子通意法師於寺後建慧日禪師舍利塔。
乾隆年間(1736—1795年)
南普陀寺住持如淵和尚改太平觀為佛教道場,稱“太平岩”。又應廈門士紳之請,於南普陀寺西側建龍王廟。道光年間遷至海邊,改稱龍泉宮。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六月,朝廷頒布廢止僧人出家,官給度牒制度。從此,僧侶得以自由收度弟子,不受官府限制。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南普陀寺前豎立御製碑四塊八段,並建四座碑亭以護,稱“御碑亭”。碑文為清高宗乾隆皇帝親撰,記述平定台灣林爽文起事等戰功。
與建御碑亭的同時,住持景峰和尚對梵宇殿堂進行全面翻新改建,改大悲殿為八角型亭閣式的大悲閣,採用閩南古建築特藝無架柱結構的斗拱,層層迭架至結頂三重飛脊,稱“蜘蛛結網”。
道光十一年(1831年)
省已法師募資重修南普陀寺殿堂。
道光十二年(1832年)
七月初五日,興泉永道尹周凱及進士楊慶琛、水師營將孫雲鴻、舉人呂世宜朝參南普陀寺,並在後山刻字留念。
鹹豐年間(1851—1861年)
漳州南山寺有情(真衷)和尚住持南普陀寺。同治初,因南山寺遭兵毀,有情和尚回漳州重修寺宇,召其徒佛乘來寺代住持。佛乘任上,也因協助其師修建南山寺,往來漳廈之間,不在時,寺務由監院代管。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喜參和尚由鴻山寺移錫住持南普陀寺,募資新修殿宇堂舍。後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和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兩次開堂授戒,十方緇素數百人前來受戒,促使閩南道風日盛。
光緒三十年(1904年)
漳州佛化和尚應廈門廣善堂佛教徒的邀請,率領弟子多人來廈,在荷庵小島(今中山公園內)啟建水陸大法會,小島為之擁塞,盛況空前。後佛化和尚應喜參和尚之請,住持南普陀寺。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十月初六日(10月30日),美國海軍額墨利提督率艦隊訪問廈門,清政府在南普陀寺前演武亭開會歡迎,聯兩國之邦交,誠一時之盛典。艦隊某炮艦艦長將三尊由南洋請來的玉佛坐像敬奉南普陀寺供養。
宣統二年(1910年)
一代高僧虛雲和尚為赴京迎請《乾隆版大藏經》(簡稱《龍藏》)事,從雲南來廈,邀請南普陀寺監院轉道和尚協助;回程復經廈門,鄭重委託轉道協助辦理藏經通過南洋運轉雲南事宜。
宣統三年(1911年)
六月初八日,住持喜參和尚於南普陀寺圓寂。
是年,南普陀寺監院轉道遷建慧日禪師和尚舍利塔於寺東側凌峰山麓,並擴建左右兩塔,左稱“歷代住持和尚寶塔”,右稱“重興南普陀性諦參和尚塔”。塔周建石欄、石階,現仍保護完好,供僧眾參拜。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
福建成立“中華佛教總會福建分會”,閩南同時成立“漳泉永龍汀佛教分會”,公推南普陀寺住持佛化和尚為會長,設辦事處於南普陀寺。
民國二年(1913年)
廈門本島獨立建置,稱“思明縣”。
民國七年(1918年)
南普陀寺大悲殿遭火災。
民國九年(1920年)
轉逢和尚任南普陀寺住持,並和監院性願和尚合力募資重建大悲殿。
是年,性願和尚於南普陀寺創辦“景峰佛學社”,親授《大乘起信論》。瑞今法師、廣心為助理講師,並禮聘居士杜萬空任國文教習。每天聽課學員達七十多人。
香港商人蔣以德居士捐獻巨資,重修南普陀寺大雄寶殿和鐘鼓樓。
民國十年(1921年)
4月6日,愛國華僑陳嘉庚在南普陀寺東創建廈門大學,由南普陀寺讓出大片土地,作為廈門大學建校基地。
是年,會泉法師首次剃度女弟子宏定尼師,是為近代閩南第一位落髮出家比丘尼。
民國十二年(1923年)
歲末,北京“中華佛化新青年會總會”總幹事張宗載和寧道蘊居士,應邀來廈,協助開展佛化運動。
民國十三年(1924年)
3月,廈門佛教居士葉青眼、蔡吉堂、王振邦等人發起組織“閩南佛化新青年會”,成立“佛化新青年世界宣傳隊”,創辦《佛音》會刊,組織“念佛會”、“演講會”,在廈門以至漳州、泉州各地,開展廣泛的“佛化”宣傳。在閩南佛教史上,首開廈門佛教居士登壇說法新河。
是月,住持轉逢和尚將原臨濟宗喝雲派所屬的南普陀寺,改為選賢制的十方叢林,推選虎溪岩派的會泉和尚為首任方丈,首次打破閩南佛門子孫傳承制度,填補廈門寺院歷史上沒有十方叢林的空白。
民國十四年(1925年)
秋,轉逢和尚協同南普陀寺方丈會泉和尚創辦閩南佛學院(簡稱“閩院”),為福建第一所新型的僧伽教育高等學府。會泉兼任院長,聘請安徽佛教學校導師釋常惺為副院長,主持院務工作。於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學院舉行開學典禮,首屆共招收學僧74人,分“普通科”與“專修科”。後又增設“國小部”。
民國十五年(1926年)
10月18日,太虛大師首次來廈門,會泉和尚、轉逢和尚及居士蔡吉堂、王振邦等在南普陀寺舉辦盛大歡迎會,太虛法師對南普陀寺創辦佛學院和閩南佛化新青年會的弘法活動十分讚賞。
是年,會泉和尚在南普陀寺啟建水陸大法會。
會泉和尚在鴻山寺設立“廈門佛教弘誓會”。
民國十六年(1927年)
3月,南普陀寺首屆方丈會泉和尚三年任滿,推舉太虛大師繼任。公推轉逢和尚往上海禮聘。
4月29日,太虛大師應聘來廈,就任南普陀寺第二屆方丈兼閩院院長。
9月27日,太虛大師主持閩院秋季開學典禮,並為學僧講《救僧運動》。
年底,閩院少數學僧乘院長太虛大師和副院長常惺法師不在時,煽動反對常住的風潮,局面混亂,一時失控。太虛大師聞訊,指派弟子大醒、芝峰、寄塵等法師來廈處理學潮和進行整頓。組織臨時教務委員會,制訂組織大綱。以大醒法師為臨時教務委員會秘書,廣甫為會計,廣箴為庶務,笑溪為書記。聘蕙庭、會覺、陳定謨、郝內衡、神田、芝峰、大醒、寄塵為教授。經過一番整頓,學僧所剩無幾,學院暫時停課。翌年七月,學院出台新規章,向全國發布招生簡章,招取新學僧。
民國十七年(1928年)
3月,閩院創辦《現代僧伽》月刊。
8月,太虛大師赴歐美弘法,歷經荷、比、法、德、英、美各國,次年回國。南普陀寺務由轉逢長老代理,閩院事務由覺三法師代理。
11月4日(九月二十三日),南普陀寺觀音殿香爐失火,導致全殿焚毀,都監轉逢和尚等發起募捐重建,歷時四年有餘,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月1日落成,改名“大悲殿”。
是月,著名高僧弘一法師首次入閩,小住南普陀寺,受到會泉、性願諸法師熱誠接待。弘一法師原欲往暹羅行腳,因陳嘉庚胞弟陳敬賢居士挽請鷺江小住,後因身體不適,移太平岩靜養,從此與閩院深結善緣,長期居留。住寺期間,弘一法師手書《悲智訓》贈閩院學僧:“有悲無智,是曰凡夫。悲智俱足,乃名菩薩。我觀仁等,悲心深切。當更精進,勤求智慧。智慧之基,曰戒曰定。依此智慧,方能利生。”
民國十八年(1929年)
是年,太虛大師遊歷歐美各國歸來,親自主持閩院工作。閩院選拔學院英文成績較好的學僧,另成立“錫蘭留學團”於漳州南山寺學習英文以備留學,並改南山學校為閩南佛學院第二院,又將廈門閩南佛學院丙、乙二級一部分學僧轉學入第二院。
會泉和尚應邀赴台灣龍湖寺講經,並協助舉辦水陸大法會。
《現代僧伽》改為以兩期合刊,每月出一號,逢1日出版。
民國十九年(1930年)
2月,太虛法師在閩院為學僧講授《大乘位與大乘各宗》、《西洋哲學與印度哲學概觀》以及《建設現代中國僧制大綱》。
3月13日,太虛大師為閩院學僧講《彌勒經大意》。16日,太虛法師在南普陀開講《普門品》,至觀音誕日圓滿。
春季,閩院甲級學僧二十餘人畢業。
4月,太虛大師因任期將滿,辭南普陀寺方丈兼閩院院長職務。經大眾懇留,應允連任第三任方丈兼閩院院長。
5月6日(四月初八日),佛誕紀念,太虛法師在閩院開講《紀念釋迦牟尼佛》。27日(四月十一日),太虛大師離廈赴滬。
夏,閩院增設研究部,研究部設法相唯識系、法性般若系、小乘俱舍系、中國佛學系、融通套用系等五個系,供學僧選習。芝峰法師、大醒法師分別任正、副研究長。
9月,北平世界佛學苑(華英文系)柏林教理院成立,台源法師、常惺法師任院長。閩南佛學院漳州南山寺錫蘭留學團移柏林教理院。
是年,廈門市政規劃籌建中山公園,將妙釋寺圈入園內。妙釋寺住持善琳不服,廈門堤工處強行遣散寺僧,函請南普陀寺收為下院,聘瑞今法師住持。幾經交涉,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妙釋寺復歸原寺僧人住持。
民國二十年(1931年)
3月8日,思明縣(今廈門市)佛教會正式成立,推選中國佛教會主席太虛法師兼任主席,釋大醒、釋覺斌、居士蔡契誠(吉堂)、馮重熙等七人為執行委員,會泉、轉逢等五人為監察委員,設會址於妙釋寺。
3月15日,思明縣佛教會於閩院舉行執、監委員就職典禮。思明縣縣長楊廷樞、高等法院分院院長王廷一、商會會長洪鴻儒及司令部、公安局其他各機關代表等應邀參加。
3月16日(正月二十八日),太虛大師為閩院學僧開講《學僧修學綱要》。下旬,太虛大師離開廈門往江蘇、北京、上海、陝西、河南、浙江等地,以大醒法師為代院長。
4月,《現代僧伽》改為季刊重新出版,篇幅較以前擴大。其中每期“研究”欄目刊登閩院研究部學員的佛學研究論文。
8月初,代院長大醒法師派學僧印順往福州鼓山湧泉佛學院任課。印順於年底返回廈門。
是年,圓瑛法師應思明縣佛教會邀請來廈門講經傳法。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
10月25日(農曆九月二十六日),太虛大師來閩院主持工作。29日(十月初一日),太虛大師在閩院作《現代僧教育的危亡與佛教的前途》開示。
10月,弘一法師來廈門,12月在妙釋寺講《人生之最後》。翌年2月,又在萬石岩開講《隨機羯磨》。
是年,《現代僧伽》更名《現代佛教》,改為月刊,計畫全年出版10冊(6、7月休刊),實際出版8期,即宣告暫時停刊。其中第6、7期為閩院第三屆畢業生論文專輯。此後,大醒法師將《現代佛教》遷至汕頭,以周刊繼續出版。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
2月,南普陀寺方丈太虛大師主持修建後山“阿耨達池”(蓄水池)完成,同時制定水池區管理規則,並建“兜率院”保護水池。從此解決南普陀寺住僧缺水問題。
5月,由虞愚居士和寄塵上人編纂的《廈門南普陀寺志》出版。全書分寺考、法制、教育、列傳、法物、文藝、公牘等七篇,如實詳載了自民國十三年(1924年)南普陀寺改制為十方叢林前後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十年的歷史沿革。
是年,太虛大師連任南普陀寺方丈期滿,引退回滬,大醒、芝峰二法師也相繼辭職隨法師回滬。公推常惺法師為第四任方丈兼閩院院長。
佛教會換屆改選,推選釋覺斌、大醒、瑞枝,居士蔡吉堂、陳永梁、蔡慧壽、陳定謨等七人為執行委員。
會泉和尚在萬石岩創辦“萬石佛學研究社”,親自授課。來自潮州、台灣等地學僧六十多人就學。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
2月,瑞今、常惺往晉江草庵延請弘一法師來廈講戒。弘一法師來廈後,在南普陀寺開講《大盜戒》,又校勘南山律三大部,並建議創辦初級養正僧學院。
7月,在弘一法師倡導下創辦的南閩“佛教養正院”正式開課。瑞今主持院務,廣義法師等為講師,廣洽任學監,首屆招收閩南籍學僧四十名。
是年,思明佛教會改組,改執事制為理事制,名稱也隨廈門地方改制改為“廈門市佛教會”。推選釋瑞今、本妙、宏亮、善契、廣究、慧雲(林子青)、常惺等七人為理事,瑞今為理事會主席。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8月,廈門市佛教會創辦的《佛教公論》月刊創刊號出版發行。設董事會組織“佛教公論社”負責辦刊具體事務,社址設在廈門南普陀寺。公推在新加坡弘法的會泉法師任社長,慧雲法師(林子青)為總編,瑞今法師、廣義法師為發行人。慧雲法師負責組稿、編輯與印刷,文義、廣洽法師負責籌募基金與臨時印刷等費以及發行。該刊以發揚佛教真理,傳播佛法福音,並報告各地佛教動態,互通信息為宗旨。設有評論、專著、論文、史實、訊息等欄目。弘一法師為《佛教公論》題簽,並對編排方面加以指導。
11月19日,太虛法師攜同竺摩法師南下講學,順途至廈門閩院視察,常惺法師組織閩院師生隆重接待,並請法師開講《法師與學僧應如何愛護學院》。
是年,中國佛學會廈門分會正式成立,居士許宣平、蔡吉堂為正副會長。會址初設在大同路蔡吉堂私第,後遷至壽山岩,並創辦《人間覺》半月刊。
是年,蔣以德居士捐資興建南普陀寺藏經閣。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
初春,弘一法師來廈,在閩院和佛教養正院開講《青年佛教徒應注意四項》和《隨機羯磨》。是年夏,在日光岩結夏閉關。
12月,常惺法師辭退南普陀寺方丈兼閩院院長職務,轉請轉塵法師為方丈,後轉塵回泉州任承天寺住持,轉聘性願法師為代理方丈。性願法師就任後對閩院進行整頓。
是年,國民黨軍一五七師占駐南普陀寺,誣指當家瑞枝為漢奸,搶走寺院庫房存款兩千餘銀元。閩院因經費困難停辦。
日本佛教界贈送《大正藏》(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予南普陀寺,全經1000冊。抗戰期間一度輾轉廣西,直至新中國成立後回歸南普陀寺收藏。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
7月,抗戰爆發,日本飛機轟炸南普陀寺,佛學院講堂、宿舍被炸毀。
8月,在弘一法師指導下,以常凱法師為隊長,在廈門發起組織青年僧伽戰地救護隊。越年初,救護隊隨常凱撤入泉州。
9月,性願和尚應菲律賓“旅菲中華佛學研究會”禮聘,南渡菲律賓住持馬尼拉大乘信願寺。
冬,南普陀寺僧瑞今、廣義等攜帶《佛教公論》文稿、設備等撤入泉州,兩院學僧紛紛疏散內地。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
3月,弘一法師應漳州嚴笑棠居士邀請來廈,在鼓浪嶼了閒別墅講經。
5月初旬,廈門淪陷前,弘一與會泉在住眾一再請求下移住鼓浪嶼日光岩。
5月7日(農曆四月初八日),弘一法師移錫漳州弘法。
5月12日,廈門淪陷。廈門本島佛教界緇素人士除部分先期遷入內地外,其餘都湧入鼓浪嶼租界避難。
7月,南普陀寺創辦佛化國小,覺斌法師任校長,宏寬法師任教務主任。招收學僧三十多人。
8月,會泉和尚及其弟子宏船法師前往新加坡。
10月,弘一法師離開漳州南山寺回泉州,途經梵天寺駐足。
是年,覺斌法師就任南普陀寺方丈。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
1月14日(農曆十一月二十四日),原閩院院長常惺法師在上海圓寂。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
2月,日偽操縱下的大乘佛教會接管南普陀寺佛化國小,改稱“私立大乘佛化學校”,覺斌法師仍為校長,校址借於雙十中學內。
是年冬,籌備復辦閩院,由覺斌和尚為代表赴滬聘請大醒法師來廈主辦。至翌年9月5日,大醒、塊然二法師隨帶學僧二十四名、教師三名來廈。
晉江佛教會議決將《現代佛教》與《佛教公論》合併,定名《佛教公論》,性願法師任社長。因性願法師在菲律賓弘法,由瑞今法師代理社務,曇昕法師等擔任編輯。
民國三十年(1941年)
9月15日,在南普陀寺舉行閩院復辦開學典禮,首屆學生三十三名。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
2月9日,覺斌和尚在廈門圓寂。
10月13日(農曆九月初四日),弘一法師在泉州溫陵養老院圓寂。廈門佛教界聞訃,為之痛悼追思。
12月,南普陀寺住持覺斌和尚生前率眾為女居士募建的正信林落成,作為修持道場。以釋宏定弟子吳抱治(法號“一清”)為林長。
是年,大醒法師回滬久留不歸,塊然法師代理院務工作,覺斌和尚圓寂後,又復代理方丈職務。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
2月20日(農曆正月十六日),南普陀寺退居方丈、閩院元勛會泉和尚在馬來西亞檳城妙香林寺圓寂。
10月21日,新加坡“中華佛教會”會長轉道法師在新加坡普陀寺圓寂。
是年,塊然法師回滬,由會覺法師繼任南普陀方丈兼閩院院長職務。不久,會覺法師由日僧神田惠雲陪同前往日本參訪。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
夏,會覺和尚自日本回國,在上海招收十六名學僧回廈門,作為閩院復辦後第二屆學員;另在廈門招收二名、汕頭一名,並首次招收在家教徒六名,共二十五名,勉強開班上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
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戰勝利,廈門佛教界人士歡慶廈門光復。
10月,泉州和漳州佛教部門分別指派廣義、廣心等法師來廈門進行復員接收工作,隨即在南普陀寺召開佛教界人士座談會,宣布解散日偽時期的“大乘佛教會”,籌備成立廈門市佛教會,全名“中國佛教會福建省分會廈門支會”,簡稱“佛教會廈門支會”。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
1月10日(農曆十二月初八日),閩南諸山長老以及南普陀寺首職依法召開選舉會,選出廣心法師為南普陀寺方丈。
2月21日(正月二十日),南普陀寺舉行廣心法師繼任南普陀寺第七任方丈典禮。
3月,佛教養正院在南普陀寺復辦,廣心法師兼院長,宏寬法師任副院長兼教務主任。瑞今法師在佛教養正院開學典禮上作《青年學僧應具的態度》的講演。兩年後,養正院又停辦。
4月1日,《佛教公論》刊物復刊,佛教公論社社址設在廈門南普陀寺,性願法師任社長。一年後,社址遷往漳州。
5月,佛教會廈門支會正式成立,推選廣心和尚為理事長。
7月,佛教會發動全市寺岩舉行追悼抗戰陣亡將士罹難同胞水陸大法會,要求各寺岩設立靈位誦經回向。
10月25日—11月7日(十月初一至十四日),南普陀寺與菲律賓大乘信願寺聯合舉辦祈禱世界和平、冥陽普利水陸大法會。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
2月,廈門港區公所發文通知南普陀寺僧人服兵役,全寺僧眾惶恐不安。佛教支會急呈省佛教會和中國佛教會,向國民政府、國防部請願,並向全國佛教界乞援,後獲準暫緩。
3月17日(二月二十五日),原南普陀寺退居方丈、閩院院長太虛法師在上海玉佛寺圓寂。
3月,廈門《佛教公論》社在泉州設立分社。《佛教公論》出版第十五期紀念太虛法師特刊。
12月27日(十一月十六日),養正院副院長宏寬法師在南普陀寺圓寂。《佛教公論》出版二十三、二十四期合刊為宏寬法師紀念專輯。
是年,南普陀寺為喜參和尚建塔,安置靈骨。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
春,廈門佛學會在壽山岩側募建太虛法師紀念塔,安奉法師舍利數顆。
10月,慈航法師從新加坡取道廈門赴台灣時,來南普陀寺拜謁母校,並為佛教養正院學僧作演講。慈航法師台灣之行,是應台灣圓光寺妙果和尚之請前往創辦僧伽教育的。
11月15日(十月十五日),南普陀寺為退居方丈性願和尚六十壽誕啟建金剛光明三壇傳戒大法會,聘請當代高僧虛雲、圓瑛二位法師為傳戒師,來自十方的僧俗求戒弟子千餘人,盛況空前,至翌年1月8日(十二月初十日)戒期圓滿。
11月23日,當代藝術家豐子愷來廈,參禮南普陀寺三壇授戒大法會,遊覽廈門諸名勝,憑弔其師弘一法師在廈門的遺址遺蹟。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
1月,性願和尚在萬石岩舉辦“大覺佛學講社”,邀請印順法師為主講。
1925年9月1日,閩南佛學院創辦。首任院長是會泉法師,副院長為常惺法師
1927年,聘太虛法師為南普陀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第二任院長。
1928年10月,閩南佛學院創辦《現代僧伽》刊物。
1929年,閩南佛學院與武昌佛學院同時定為中國佛教最高學府。
1930年,太虛大師在學院裡增設研究部。
1932年,《現代僧伽》更名《現代佛教》。
1933年,常惺法師繼任南普陀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
1934年,弘一法師增辦佛教養正院
1936年,由性願法師代南普陀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
抗日戰爭期間,佛學院只在1940年和1943年招收學僧33人和25人。
日本投降後,佛學院停辦。
1984年,批准復辦閩南佛學院。
1986年春,閩南佛學院正式復辦,分設男、女兩個院部。男院部設在南普陀寺院本部,女院部設在萬石蓮寺內。
1989年,出版《閩南佛學院學報》。

地圖信息

地址: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515號南普陀寺內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