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新毅

傅新毅

傅新毅,男,1970年12月生,浙江桐鄉人。先後任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講師、副教授,哲學系副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傅新毅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桐鄉
  • 出生日期:1970年12月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哲學系
人物簡歷,論著目錄,專著,參著,論文,

人物簡歷

1993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系。1996年至2001年在南京大學哲學系碩博連讀,於2001年6月獲哲學博士學位。先後任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講師、副教授,哲學系副教授。兼任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中華大藏經(漢文部份)·續編》編委會編委,《佛教文化研究》副主編,《唯識研究》編委會編委兼執行主編,《唯識文獻全編》編委會編委,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等兼職教授,峨眉山佛學院、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等研究生導師。2005年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2013年台灣法鼓文理學院訪問學人。2014年台灣玄奘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佛教哲學與佛教文獻,特別是唯識學和因明學的研究。著作有《玄奘評傳》等兩部,參著多種,在《哲學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哲學史》、《中華佛學研究》等海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約三十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唯識論》集解”等。

論著目錄

專著

1、《玄奘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獲第六屆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2、《玄奘》,雲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參著

1、《國學舉要·佛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3、《古代百科學術與中國思想的發展》,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4、《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江蘇卷)》,中華書局,2013年。
5、《中華佛教史(隋唐五代佛教史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

論文

1、《啟蒙的現代性與現代中國的啟蒙》,《社會科學輯刊》1999年第4期。
2、《歐陽竟無抉擇二轉依、料簡<起信>的基本理路》,《佛學研究》1999年年刊。
3、《大乘佛教“真如”觀念的現代詮釋》,《學術論壇》1999年第6期。
4、《論熊十力與劉定權“兩重本體”之爭》,《閩南佛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5、《法界觀門與四法界說的形成》,《閩南佛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6、《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的現狀與前景》(與洪修平教授合著),《中國佛學》(台北)第3卷第1期。《中國思想史論集(第一輯)》。《中國宗教年鑑(2001年)》。
7、《心性論的祛魅與重構》,《社會科學輯刊》2000年第5期。
8、《試析呂澄先生對“性寂”與“性覺”義之抉擇》,《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1期。
9、《以禪之中國化為背景的早期禪宗史研究》,《鵝湖》(台北)1999年第11期。
10、《民間宗教研究的思想史維度》,《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
11、《洪州禪“性在作用”的般若學意義》,《當代宗教研究》1998年第1期。《宗教哲學》(台北)第7卷第1期。
12、《從觀心法門看天台心性學前後期之嬗變》,《中華佛學研究》(台北)第5期。《閩南佛學》2002年年刊。
13、《<普門學報>與人間佛教》(與洪修平教授合著),《普門學報》(台北)2001年。
14、《原始佛教緣起無我語義下的心識論》,《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4期。
15、《佛法是一種本體論嗎?》,《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16、《佛教中的時間觀念》,《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17、《種子說的緣起》,《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3期。
18、《身心作為識顯現——從唯識古學看身心關係》,發表於“心靈環保與人文關懷”學術研討會,2005年4月,南京
19、《唯識學中的自識問題》,《禪和之聲——“禪宗優秀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20、《正信、正聞、正修》,《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21、《有關“三類境”的幾個問題》,《吳越佛教》第四卷,九州出版社,2009年7月
22、《何謂“唯識”?——從現象學的視角看“vijñapti”(識)的定位》,《中國哲學史》2011年第3期。
23、《玄奘法師<制惡見論>考》,《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6期。
24、《基測二系異同管窺》,《唯識研究》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5、《從慧思的心識構造理論看<大乘止觀法門>的異質性》,《慧思大師研究》,嶽麓書社,2012年。
26、《日本法相宗南北二寺之諍》,《玄奘佛學研究》(台北)第19期,2013年。獲“南京大學青年教師人文科研原創獎”提名獎。
27、《顯識與轉識:真諦唯識學的主體架構》,發表於第一屆慈宗國際學術論壇,2013年8月,香港
28、《漢傳唯識學中的“變帶”與“挾帶”》,《佛教文化研究》第2期。
29、《竺道生“闡提成佛”說新論》,《哲學研究》2014年第6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