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

濟群法師

濟群法師,1984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隨後至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參學任教。多年來,教書育人,學修並重,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現任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並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長期從事唯識、戒律的研究及講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群法師
  • 出生地:福建省福安縣
  • 出生日期:1962
  • 信仰:佛教
  • 代表作品:《人生佛教叢書》《人生佛教小叢書系列》
簡介,經歷,看佛教,看貪、嗔、痴,說童真入道,說“高僧”,福建生活,支提寺,雪峰寺,湧泉寺,廣化寺,南普陀寺,出版作品,戒幢論叢,修學系列,談人生系列,人生佛教叢書,

簡介

濟群法師是國內從事佛學研究及教學、弘法的知名法師。法師1962年出生於福建省福安縣一個佛教家庭,曾在寧德支提寺、閩侯雪峰寺體驗寺院生活。1979年從鼓山湧泉寺普雨老和尚正式剃度,1981年於北京廣濟寺受具足戒,1984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隨後到莆田廣化寺等處參學。現任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並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主講唯識、戒律、阿含等課程。 近二十年來,法師在修學之餘發表了數十萬字的佛學論文,並積極從事弘法事業,時常在歐洲、澳洲港台及大陸各地高等院校、信眾團體、寺院應邀演講。著有《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金剛經的現代意義》、《心經的人生智慧》、《學佛者的信念》、《幸福人生的原理》等人生佛教系列叢書。
1999年出版《人生佛教叢書》三本,在社會各界影響廣泛,並陸續推出《人生佛教小叢書系列》三輯,包括《人生佛教在當代的弘揚》等十五本,與社會大眾廣結法緣。繼承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是生活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佛法的誤解,使佛法走入生活。近年來,更將弘法重點轉向道次第、菩提心、皈依的弘揚,著重佛法基礎建設,希望佛弟子們能在菩提道上穩步前進。

經歷

對少年濟群來說,到了鼓山湧泉寺,他出家的心愿才真正機緣成熟。他從普雨老和尚正式剃度出家。當時的職責是在客堂當“照客”。這個差事,有點像賓館的服務員,負責掃地、打開水、倒茶、洗茶杯,還管客房的鑰匙,給客人開門。 鼓山湧泉寺是福州五大叢林之一,千百年來高僧輩出。“文革”期間,寺院被園林管理部門接收了,寺院中的和尚有的被遣送回家,有的被迫還俗,有的在批鬥聲中上吊自殺,有的被園林部門收編為職工,不準他們穿僧裝,尼眾必須重新蓄髮。濟群剛出家時,在湧泉寺看到的出家人幾乎都是穿俗裝。濟群的剃度師父普雨老和尚,“文革”中被打為黑教頭,守在寺院中,做郵差、挑糞、種地,每月政府發給他20元生活費,但老和尚一直堅守在鼓山,不論社會風浪多大都沒有離開。1979年,在老和尚的努力下,湧泉寺率先落實了宗教政策,歸還僧眾管理,濟群就是那時來鼓山剃度的。  濟群出家幾年後,他的父母也相繼遁入空門。1980年,濟群成為中國佛學院的第一批學生。
在中國佛學院學習時,因為出家前文化和佛學基礎都比較薄弱,所以濟群只知道如饑似渴地學習。畢業後來到莆田廣化寺,在後山一個偏僻的地方繼續學習。讀書之餘,也在佛學院講課。廣化寺的幾年生活,使濟群在佛學院所受的綜合教育的基礎上,對戒律、俱舍和唯識有了進一步的研究。1988年來到南普陀寺,在阿蘭若處靜修。這清靜自然的環境,對他的學習、修行和弘法事業都有很大的幫助。
廈門是個沿海開放城市,與東南亞及港台有著頻繁的交流往來。由此,濟群在廈門大學歷史系進修研究生期間也有因緣接觸到很多海外的法師,並從他們的介紹中,對海外弘法事業的發展有所了解,於是萌生了弘法的念頭。他首先是在南普陀寺的圓通講堂,和湛如法師一起為信眾開設了“正信佛教系列”和“人生佛教系列”的講座。當時他們還在廈大歷史系進修研究生課程,這一因緣使他們得以在廈大舉辦了“佛教文化研討班”,開始了面向高校的弘法。第一期就招了80多名學生,內容有講座、參訪寺院、禪修、座談,半個月下來,效果很不錯。接著,他們又辦了第二期、第三期,後來乾脆在廈大成立“青年禪學社”,長期為大學生開設佛學系列講座或專題講座。後來,他將這一做法帶到蘇州西園寺,寺院弘法部專門開辦了“青年學佛組”、“青年學佛進修班”,利用周末的時間為青年人開辦講座,舉行共修。
其後,又應邀到各地舉辦佛學講座。從此以後,濟群就這樣走上了弘法道路。

看佛教

佛法是了解生命真相的智慧,究竟解脫人生痛苦的方法。 佛教有接受供養的傳統。佛陀時代,僧眾不事生產,托缽乞食。其意義有二,一是令僧眾全身心地追求解脫,利益眾生;一是令眾生通過供養而培植福田。至於可以從社會得到什麼,這涉及發心等問題。佛弟子中,有“聲聞行者”和“菩薩行者”之分,前者追求個人解脫,後者發願帶領大眾共同解脫。相應的,行為規範和受持戒律也有所不同。依聲聞戒,除生活必需的衣、食、住、醫藥外,個人生活不必擁有更多。依菩薩戒,則應廣泛利益眾生,這就必須多事、多業,凡對眾生有利的事都盡力而為,這就需要相應的財力和物力。如果是發願利益大眾,是直接或間接地用於弘法事業,並且不違背戒律的基本規範,那么,得到什麼都是可以的。最關鍵的一點,是不能為了個人享樂。佛教能為社會貢獻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佛教能為社會提供健康的宗教信仰。如果傳統宗教得到保護,並有良好的傳播環境,以此滿足民眾的信仰需求,並為他們闡明辨別真偽的標準,各種邪教就不再有可乘之機。其次,佛教能為社會提供正確的人生觀念。在今天,很多人活得非常迷惘,自殺率居高不下,抑鬱症與日俱增,究其根源,都是因為對人生的真正價值缺乏省思,這就很容易迷失方向。第三,佛教界能為社會發揮慈善的功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貧富現象日益懸殊,這也導致了種種社會不安定現象的產生。在福利制度尚未健全之前,依賴社會力量開展慈善活動,是調節貧富關係的必要途徑。宗教團體具有較高可信度,應當發揮自身優勢。第四,寺院能作為社會大眾的精神家園。在這個浮躁喧囂的世間,人們越來越需要一個讓心靈休息、讓精神升華的驛站,在這方面,寺院還有很大的潛力有待發揮。
濟群法師濟群法師

看貪、嗔、痴

貪,是一種染著的心理。所謂染著,就是對自己喜愛的對象產生貪念。貪的表現形式很多,吝嗇就是其中之一,貪財的人,不但捨不得將錢財與人分享,甚至捨不得自己享用。驕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戀的人,往往特別貪執自己的長處,覺得高人一等。諂曲還是其中之一,因為貪著別人的財富地位,就去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嗔,是對自己討厭的對象排斥抗拒,也有很多表現形式。有因厭惡產生的嗔恨,有因嫉妒產生的嗔恨,也有因得不到產生的嗔恨。痴,是愚痴,如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則,不了解無常、苦空及解脫之道,都屬於愚痴的表現。貪、嗔、痴在佛教中被稱為“三毒”,即三種危害心靈健康的病毒。
濟群法師濟群法師

說童真入道

註:以下內容引用自“濟群法師”個人語錄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童真入道的確是很關鍵的因素。也就是說,在我尚未被世俗染污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出家的生活,而佛法的思想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我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另一個角度說,童真入道又使我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接受佛法的教育,從而對我的成長和人格形成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童真入道有利有弊,弊端是有些人出家時年紀太小,對社會缺乏了解,往往缺乏免疫能力,且多半文化基礎比較薄弱,不利於將來對佛法的深入研究。但這也是優勢,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年齡小可以有更多時間來修學佛法;一是有利僧格的養成,一張白紙更容易接受佛法薰陶。
濟群法師濟群法師
寺院生活是清淨自在的,而非大家以為的寂寥。當然,如果還有世俗需求,便很難享受這份清福。就像很多來到寺院的人,雖然也喜歡這種清涼之境,但呆上幾天后,卻寧願回到紅塵中打拚。因為他們還需要到社會上做些什麼來證明自己,來獲取自己嚮往的一切。我的出家雖然比較感性,但隨著修學深入,卻更堅定了這一選擇。尤其是因弘法而對社會有更多了解之後,越發認識到世俗生活的荒謬。相比之下,我覺得追求真理、智慧、解脫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

說“高僧”

現代人,往往將“高僧”和“名僧”混為一談。這個問題古已有之。早在南北朝時期,慧皎所著《高僧傳》中,即對“高而不名”和“名而不高”作了區分。所以,我們不能僅憑名聲來作出判斷,就像社會上的很多名人,其道德素養未必能作為大眾楷模。當然,也有很多既高又名,名至實歸的大德。
我所理解的高僧,是依戒定慧三無漏學修行有成者。首先是持戒,具足清淨無染的言行;其次是得定,擁有祥和寂靜的心態;第三是具慧,擁有透視人生、超越生死的智慧。除了這些內在學養,還要有濟世的悲心,平等關愛社會大眾。所以說,是否高僧,主要取決於自身的生命品質,而非外在的身份、地位、名聲。在近現代,我所仰慕的高僧有許多,如太虛大師的博大胸懷、弘一律師的嚴謹作風、虛雲老和尚的苦修精神,都是我深深景仰的。
濟群法師濟群法師
作為一個出家人,主業就是內修和外弘。內修,即通過修行完成生命自身的覺醒和解脫;外弘,即幫助大眾達到同樣的目標。換言之,就是自覺覺他。如何才能抵達這一高尚的人生目標?首先要聽聞佛法獲得正確的人生觀念,其次是以佛法觀念重新認識人生,然後通過戒定慧的修行消除生命的迷惑與煩惱,從而完成生命的覺醒和解脫。作為出家人,我們不僅要關心自己,還要看到芸芸眾生也深陷於迷惑和煩惱中。所以,要在自己自覺的基礎上,發起幫助一切眾生的願望,並將之作為盡未來際的使命。
作為寺院的方丈、高僧,首先是一個出家人,自然也離不開內修和外弘兩大任務。當然,應該比普通僧眾做得更出色,因為他們還肩負著領眾修行的責任。至於在社會上,則應擔當精神導師的角色,起到化導社會、淨化人心的作用。

福建生活

這是濟群法師應《法音》編輯部之邀寫一篇介紹福建叢林生活的文章。從中可以對濟群法師有很多了解。

支提寺

提起支提寺,許多人可能會很陌生。在過去是因為地理位置比較偏僻,交通又不方便,所以不為人所知。據說現在公路已經通車了,但因為不是重要的風景名勝,也很難引來遠方的遊客。所以支提寺還能保有它的清淨、純樸。 “支提寺”是人們對它的俗稱,完整而規範的稱呼,應該是“支提山華藏寺”。支提寺在福建東部的寧德境內,被譽為“東南第一山”,是天冠菩薩道場。據《華嚴經》記載:東南方有山名支提,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天冠,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中國的佛教四大名山,經典中有依據的除五台山外,便是支提山了。寺中現有明成祖仁孝皇后所賜的千尊天冠菩薩像,每尊高一尺,重二十餘斤,供奉在大殿中。
支提寺支提寺
我和支提山的因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從小生長在佛教家庭,在父母親帶領下,全家信佛,吃長素。印象中家裡常有許多僧人來住宿、吃飯,母親總是熱情地招待他們,家裡每天早晚都念經拜佛。14歲那年秋天,母親和賽岐萬壽寺的戒修尼師,發心到支提寺幫忙修補藏經,我也記不清是怎么一回事,就跟她們去了。
我在支提寺以一個行者的身分住了三個多月。當時寺內大約有僧眾三四十人,住持是妙果和尚。那時候的人真是很單純,每天的工作就是鋤地、種菜、砍柴;有時師父們帶著到山裡采菇、挖筍,過得很有趣。肚子餓了,就盼著快些收工。這么一來,吃飯也成了每天開心的事。當時的出家人,了生死的觀念很強,個個都很講修行。大家白天干活,早晚上殿誦經,稱為做功課。既然是功課,每天都必須要完成,即使白天干活幹得再累,也很少有人會落下。因為大家都覺得這是吃飯的本錢,祖師們訂下的重要修行方法。如果不做功課,不但了生死無門,更是信施難消。
支提寺支提寺
除了早晚功課,每個人大都有自己另外的安排。有的人拜經,比如拜《華嚴經》或《法華經》,一字一拜,連續拜上幾年。有的人誦經,長期誦一部《金剛經》或《地藏經》等。有的人念佛或參禪,夜不倒單。他們不懂得很多道理,平常也不太講教理,最多交流一下修行心得。寺廟沒有安排集體學習,有的只是師資間的單獨傳授,做些警策性的開示,但大家都很自覺。
很難想像,我那時身體瘦小,卻天天跟著大家幹活、念經,起早摸黑真不容易。寺院做功課的時間很長,有時三點多就起床,迷迷糊糊地來到大殿,跟著大眾誦經,經常誦著誦著,抱著柱子就睡著了。我在支提寺只住了三個多月,離開時是被寧德地區有關部門的同志起單的。他們到支提寺來組織僧眾學習了一周,然後就把寺院中的一些青年僧人遣散了。他們說:宗教就要消亡了,你們年紀輕輕的出什麼家,快回去吧!就這樣我們被趕走了。
支提寺我已有十多年沒去了,據說現在變化很大,公路已經開通了,不必像從前那樣走幾十里的山路;寺中的大量農田已包給附近的居民耕種,僧眾不必像農民一樣每天忙於種田,只要種些菜,砍砍柴,可以騰出大量的時間學習和修行。聽說山上現在還辦了一個律學班,成就十多個比丘在那裡發心學習戒律,而整個叢林生活也從原始的樸素走向規範。

雪峰寺

稍微了解一點禪宗歷史的人,都知道雪峰義存這個名字。雪峰是地名,雪峰寺全稱是“雪峰崇聖禪寺”,這裡是義存祖師當年修行弘法的道場。今天去朝拜雪峰寺,還能見到義存祖師留下的遺物。如枯木庵,是義存祖師當年坐禪的地方。這是一棵很大的樹,樹心是空的,祖師當年坐在那裡修定放光,才感動了當地長者舍地蓋寺;天王殿門前,聳立著四棵高大的樹木,其中兩棵是義存祖師親手植的;還有義存祖師的塔,塔上石頭呈綻放狀,像一朵朵花,據說這預示著祖師要再來人間弘法度生。 雪峰,正像這個名字一樣,是一個清涼的世界。雪峰寺地處福建閩侯縣,海拔很高,即使在炎熱的夏天,晚上睡覺也可以蓋棉被,白天則異常涼爽,真是禪修、避暑的好地方。雪峰寺是禪宗祖庭,自然以禪修出名。寺中有老禪堂一座,木質結構,冬暖夏涼。在這座禪堂里,出了很多祖師。據說當年義存祖師在世時,住眾達幾千人,曾經有一次坐香,一犍槌敲下去,開悟了幾十人。
雪峰寺雪峰寺
雪峰寺是福州五大叢林之一,地處邊遠的閩侯山區,所以“文革”中僧眾也沒有間斷過。我18歲時到雪峰寺,正式開始了我的“出家”生涯。當時自以為出家了,現在看起來,其實還是行者的身份。“文革”中的雪峰寺,一直以生產隊的形式出現,寺院擁有幾十畝的田地和菜園。僧眾也像普通的農民一樣,每天在田頭師的帶領下,到田裡幹活。
那時寺中有一大班老和尚,他們都在雪峰寺住了幾十年。有的老和尚從小在雪峰寺出家,到老都幾乎沒有離開過。他們經歷了解放前艱苦的物質生活,解放後的各種政治運動,尤其是“文革”,都不曾使他們動搖過對佛法的信心和道念。他們既是歷史的見證人,又是叢林生活的繼承者和實踐者。和他們住在一起,比起讀《百丈清規》,體會更要深刻得多。
有的老和尚熟悉叢林的各種規矩。他們年青的時候為了尋找善知識,四處參學,住過金山寺、高旻寺。和他們接觸,他們會和你大談金山香、高旻腿,你會了解到許多書本上找不到的叢林軼事。有的老和尚精通敲打唱念,翻開《禪林贊本》,能從第一條唱到最後一條。我住雪峰寺時,跟他們學會了唱很多贊。我現在的唱誦基礎,就是那時打下的。有的老和尚禪修的功夫很高。在雪峰寺的周圍,有很多茅蓬,那裡住的都是修行人。他們覺得叢林的集體生活不利於他們專修,於是就在寺外找一座或臨時蓋一座簡陋的茅蓬,常住給他們提供生活保障,讓他們在那裡專修。有的人日中一食,夜不倒單。枯木庵住有一位叫瑞興的老和尚,專門誦《法華經》、拜《法華經》,身上的衣服破破爛爛,冬天也不穿鞋,吃的很簡單。我也不清楚他老人家在這裡修行多少年了。印象中,我剛到雪峰寺出家時,他就這么做了。今年暑假期間我到雪峰寺去拜訪他老人家時,發現他體力雖然不如從前,但修行的態度卻依然沒有改變。
雪峰寺雪峰寺
我在雪峰寺的工作是跟隨僧眾乾農活。記得在雪峰寺後山砍柴,因為山很陡,我當時的個頭又小,砍了柴沒法挑,只得從山上滾下來,挺好玩的。雪峰寺門前的放生池,“文革”時期被填起來當水稻田,淤泥很厚,在田裡幹活的時候,整個人都有被淹沒的感覺。雪峰寺保有中國傳統叢林的遺風,農禪並重,僧眾除了乾農活,早晚二時課誦從不間斷。
寺院成就一些禪修者專心坐禪修行,禪堂每天都有人在打坐。其他僧人沒事時,也喜歡到禪堂坐一坐。寺院到了冬天,安排禪七,組織大眾共修。打禪七的時候,供齋的人特別多,好吃的東西源源不斷,令人大飽口福。如果坐禪時沒有得到禪悅的人,此時就能滿足一下食慾,也算是種補償。到了夏天,寺院有時會請法師來講經,記得當時有位江西的海燈法師給大家講《心經》,一口江西土話,邊講邊笑,每次我們都只能聽到他老人家的歡聲笑語,總覺得他講得很好,但就是不知道他說些什麼。
大多數僧人都有自己的修行法門,以念佛、參禪或禪淨雙修者居多。我在雪峰寺時親近過一位老參師父,是參禪的,推崇《六祖壇經》、《傳心法要》、《臨濟義玄禪師語錄》。他老人家叫我看這幾本書,時常給我開示一些修禪之道。他自己的修行則不拘形式,重視行住坐臥中對念頭的觀照,現在看來他修的是祖師禪。我對禪的愛好,就是從那時培養起來的。

湧泉寺

鼓山湧泉寺是福州五大叢林之一。開山祖師是雪峰寺來的神晏禪師,千百年來高僧輩出,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住持過鼓山,並對寺院的道風作了整頓。 鼓山湧泉寺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厚,有喝水岩等十八景。歷代文人士大夫參觀遊玩時留下不少墨跡,都刻在石頭上。在喝水岩一帶,有三百多塊摩崖題刻,著名的有朱熹蔡襄趙汝愚郭沫若等人的題字。寺內收藏有多種版本大藏經以及單行本的經論,還有刻印經書的經版上萬塊,尤其是保存了清代為霖道霈禪師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的版本。民國年間,弘一大師特別發心刷印了幾十部,分贈國內外的各個藏經樓、圖書館保存。鼓山湧泉寺在“文革”中被園林部門占據,1979年在住持普雨老和尚的努力下,率先落實了宗教政策,歸還僧眾管理,我就是那時來鼓山的。普雨法師是北京人,畢業於北平藝術專業學院。出家後在青島湛山寺親近過倓虛法師。解放前南下,到圓明講堂拜見圓瑛法師,由圓老寫信給當時住持盛慧老和尚,推薦住湧泉寺。他先後在湧泉寺擔任過佛學院的教務長、監院住持
湧泉寺湧泉寺
老和尚自從住持湧泉寺以來,就堅守在鼓山,不論社會風浪多大都沒有離開過。“文革”中,寺院被福州市園林管理部門接收了,寺院中的和尚有的被遣送回家,有的被迫還俗,有的在批鬥聲中上吊自殺,有的被園林部門收編為職工,不準他們穿僧裝,尼眾必須重新蓄髮。我剛出家時,看到的出家人幾乎都是穿俗裝,包括像妙湛老和尚、北京的正果老法師、巨贊老法師等人。
普雨老和尚“文革”中被打為黑教頭,守在寺院中,做郵差、挑糞、種地,每月政府發給他20元人民幣作生活費。“四人幫”垮台後,政府開始落實宗教政策,老和尚就著手湧泉寺的恢復工作。通過多年的努力,到了1979年,湧泉寺才正式歸佛教界管理。由於老和尚的道德學問以及愛國愛教的精神,先後被推選為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福州市佛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
老和尚對福建佛教貢獻是很大的。他協助政府落實宗教政策,使得許多被園林、文物等部門侵占的寺院歸還僧眾管理,維護了佛教界的權益;參與成立省、市佛教協會,推動福建佛教事業的發展;開壇傳戒,紹隆僧種;創辦福建佛學院,培養佛教人才;接待海外僑僧、國際友人,出國訪問,增進各國佛教徒之間的友誼,加強國際友好往來;創辦湧泉寺書畫社,團結福建書畫界人士,增進他們對佛教的了解。老和尚的種種努力,為福建佛教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我是在湧泉寺從普雨老和尚正式剃度出家的。住湧泉寺期間,我在客堂當照客。這個差事,有點像賓館的服務員,負責掃地、打開水、倒茶、洗茶杯,還管客房的鑰匙,負責給客人開門。湧泉寺旁駐紮著軍隊,經常放映免費的電影。有個晚上我隨著大人們去看電影,把客堂鑰匙帶在身邊。那天電影一直放到十點多才結束,當我回到寺廟時,知客師告訴我,晚上8點多來了一幫客人,找不到鑰匙,無法安單。我知道這下大事不好,第二天老和尚知道了這件事,果然讓我寫了五張檢討書才過關。
湧泉寺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每天都要接待成千上萬的遊客。僧眾平常的主要工作是看護各個殿堂,給遊客們提供方便。寺中設有小賣部、飲食部、佛經流通處,這些工作都由僧眾自己擔任。有時汽車到福州運貨回來,客堂會敲鐘,大家聽到鐘聲都要去出坡。全寺上下傾巢出動,如螞蟻搬家式的,或背或挑或扛,在很短的時間內,一汽車滿滿的貨物就搬光了。
寺院到了大年三十會安排一次普茶。這是一種既莊嚴又輕鬆的宗教生活。普茶一般都安排在晚上7點開始,大眾聽到鐘聲,穿衣搭袍,三三兩兩地來到齋堂,恭候方丈的大駕。齋堂的監齋菩薩前,點著兩根大紅蠟燭,齋堂的條桌上,擺滿了水果、花生、瓜子、糖果等,每人面前還放著一個茶杯。方丈在侍者的陪同下來到齋堂後,維那起腔,唱爐香贊,方丈拈香、禮佛、升座,開始給大家開示。這時巡堂拿著茶壺,依次給大眾倒茶。在柔和的燭光下,在裊裊的香菸里,在方丈和藹的話音中,大家靜靜地品著茶。
禪宗重視生活中的修行,有人問趙州禪師:“如何修禪?”禪師說:“喝茶去!”普茶,是禪與茶的結合,用平常心靜靜地品味茶的清香,清清明明,不取不捨,無愛無嗔。禪宗的普茶流傳到日本,形成了日本的茶道。記得八十年代普雨老和尚在世時,日本某宗派的住持,還專門在大年三十率領一班僧眾到湧泉寺觀摩普茶。
寺院也非常重視僧眾的學習。普雨老和尚本人對佛學、藝術都有很高的修養,他早就意識到提高僧眾佛學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在八十年代初就創辦了佛學培訓班,招收本省的年輕僧伽到鼓山參加學習,既為寺院充實了新生力量,又能達到提高僧人佛學水平的目的。我在中國佛學院上學時,有年暑假回鼓山,培訓班還請我去為班上的同學講座。那是我第一次正式登台演講,因為做了充分的準備,所以沒怎么緊張就完成了任務。
鼓山湧泉寺繼普雨老和尚之後擔任住持的是妙湛老法師,妙老圓寂後現在是普法法師。暑假期間我又去鼓山故地重遊了一番,並得到普法法師的熱情招待。普法法師很能幹,把整個寺院的殿堂修繕一新,與園林管理部門、政府部門的關係也處理得較妥當,為寺院未來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普法法師和我談了發展佛教事業的一些構想,我衷心祝願他的規劃早日實現。

廣化寺

說起廣化寺,在佛教界大概是無人不知的。這么一個過去默默無聞的地方,怎么會在短時間內成為全國聞名的道場呢?這要歸功於圓拙老法師。圓老早年親近過弘一律師,持律嚴謹,生活樸素,並發心致力於建設一個如法的修行道場,成就僧眾修行學習。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政府開始落實宗教政策,廣化寺在印尼的常住子孫想發心修復祖庭,建設廣化寺。德高望重的圓老正好是這個寺廟的子孫,這個任務很自然地落到他的身上。經過三五年的努力,一座傳統、莊嚴而樸素的道場終於修建完成。寺院修建完成了,很多人可能會爭取對外開放,並發展旅遊,吸引遊客,圓老的想法卻恰恰相反。他希望道場能夠如法而清淨,成就僧眾學習修行,避免外人打擾。
莆田廣化寺莆田廣化寺
很多道場,尤其是風景名勝的地方,一般都要賣門票,廣化寺卻不賣門票;許多寺院都有旅遊服務設施,為遊客提供方便,增加寺院的經濟收入,廣化寺卻沒有任何旅遊服務設施。加上廣化寺地處莆田這么偏僻的地方,自然很少有人會特意去參觀,從而保持了寺院的清淨。在生活條件上,寺院則儘量讓僧眾過著簡樸的生活。
比如在飲食方面,吃飽當然是沒問題,不過菜就比較簡單了,通常以鹹菜、剩菜居多。苦瓜成熟的季節,可能一個月都吃苦瓜。我當時胃不太好,經常吃完飯,在走回小南山的路上就邊走邊吐,到房間時往往所剩無幾了。穿的衣服是墨染衣,我們的圓老就是穿這種衣服的模範人物。諸位可能搞不清楚何為墨染衣?墨染衣,是將白布用墨汁染後做成的衣服,本人也參與製作過一件。穿著這種衣服,哪怕在煤球上滾三天也看不出衣服髒了。常住每月發給僧人很少的單資,印象中是5元還是10元。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特別有道心的僧人才能住得下;要享受、講經濟的人絕不會跑到那裡去的。
“文革”之後,佛經幾乎不太容易見到。老法師率先在廣化寺開辦了佛經流通處,大量印刷經論及佛學基礎讀物,並發往全國各地,很多人因此才有機會讀到佛書。他又在廣化寺開設佛學院的預科班,培育佛學人才。常住僧眾平常到田地里幹活,對想修行的人,寺院設有念佛堂,成就僧眾念佛修行。寺院終日佛號音聲不斷,洋溢著濃厚的修行氛圍。
圓老自己覺得最得意的一件事,是成就了五位青年法師學律。這五個人是性光法師、界詮法師、毅然法師、演蓮法師和我。從1982年開始,一直到1987年,前後大概經歷了五、六年的時間。我們幾個人先是住在藏經樓上,起初連南山三大部的書都沒有,就從別處借來抄寫。一部書抄下來大約要花上一年的時間,然後才開始研究。大體上是靠自學,每天讀五頁,細嚼慢咽,花了數年時間,才把三大部讀下來。我1985年才到廣化寺,那時候三大部已經有好幾套,根本不用抄了。我在學習戒律的時候,相對學得比較粗,更為慚愧的是,沒有認真去實踐,只能說是懂得一些戒律的皮毛知識而已。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將來我們幾個人中,界詮法師對律學的貢獻和成就大概會是最大的。
圓老對我們很慈悲、很關照,覺得我們住在藏經樓不方便,特地在寺院右邊的山上,修建了一座地藏殿,又稱小南山。地藏殿不是單獨的殿堂,附帶著12個房間,以及相應的衛生設備,四周還有圍牆,避免外人闖入,干擾法師們的清修。小南山的環境非常好,種了很多樹木花草。當時,住在小南山的法師,有界詮法師、性光法師和我。這么大的地方,只住了三個人,有一種很寬鬆的感覺。1985年我自學了一年戒律兼看《俱舍》,1986年福建佛學院教師、管理人才告缺,我們幾個人就被請出來了。界詮法師、性光法師和我幫忙講課;毅然法師負責管學生。我們經常吃完飯就從溪聲閣、觀音殿,沿著廣化寺後面的山路,散步到小南山。觀音殿的旁邊有一棵大橄欖樹,生橄欖的季節,樹上果實纍纍。有時我們就帶著學生到後邊撿石頭扔橄欖吃,有時帶著學生到後山玩,讓他們置身於大自然中,學會放鬆。
廣化寺廣化寺
八十年代末期,朴老到廣化寺,以“一入山門長道心”的詩句讚嘆廣化寺。的確,任何人只要進入廣化寺,就會感受到莊嚴、清淨的氛圍。尤其是參加了二時課誦、過堂吃飯,感受更為深刻。這要歸功於一位出色的僧值師--定妙法師,每次過堂吃飯的時候,他老人家幾乎都要表堂,指出當天發生的不如法現象,像部隊訓練軍人一樣,對僧人的威儀進行嚴格的規範,以達到如理如法的標準。上殿也一樣,念佛堂、佛學院的學生都是排隊出來,整整齊齊地魚貫而入,任何人有不合威儀的地方,僧值師都會幫你糾正。
我在廣化寺住了4年,這是我生命中重要的4年,學習戒律、研究俱舍,同時也在福建佛學院擔任唯識課程的教學。當時毅然法師當方丈,界詮法師當教務長。我在廣化寺的生活,只管上課,不必乾其它雜務。當時的我有一種原始的單純,思想很簡單,每天的生活就是學習、上課、吃飯、散步、禪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中國佛學院邀請我去講課,這才離開了廣化寺。
廣化寺原來是子孫道場,在圓拙老法師手上改為十方叢林,禮請毅然法師為住持,奠定了廣化寺道風的基礎。繼毅然法師之後為學誠法師。學誠法師24歲就開始擔任廣化寺的方丈,到目前已經連續幹了好幾任,廣化寺依然清淨莊嚴。一種風氣的開創、形成固然不易,而能長期保持也是一件艱難的事,學誠法師可謂年輕有為。

南普陀寺

普陀,是一個和觀音菩薩有關係的名稱。四大名山中有普陀山,又稱北普陀,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南普陀寺的地理環境與北普陀很像,都在海島上,可能是因為在北普陀以南,所以叫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的崛起,是因為閩南佛學院的創辦。南普陀寺原是子孫道場,在轉逢和尚任住持期間改為十方叢林。會泉和尚住持時期創辦了閩南佛學院,禮請近代著名佛教領袖太虛大師來主持,一時海內外佛教精英都雲集於此。弘一律師晚年長住閩南,有許多時間都住在南普陀寺。我現在住的阿蘭若處,便是當年弘公靜修的場所。弘一律師在閩院擔任過課程,還為閩院增設了養正院,親自設定課程,並為學員上課。
廈門是個開放、自由、舒適的城市,是過日子的好地方。南普陀寺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會受其影響。已故的妙湛老法師很有開放的胸懷,不但恢復了閩南佛學院,還支持全國各地辦學。他幫助恢復了嶺東佛學院武昌佛學院,協助創辦了黑龍江依蘭尼眾佛學院、廣東陸豐佛學院,並支持中國佛學院、福建佛學院辦學。老法師不但重視培育人才,也願意為中青年法師創造各種條件,發揮他們的所長。像我這樣沒有擔任任何職務的人,想在寺院幹些事,通常是很難的,而在南普陀,妙老既能包容我的無政府主義,又能給我提供各種方便,讓我乾自己喜歡的事。妙老對我是這樣,對其他有一定專長的法師也是這樣。
在這樣的環境中,南普陀的佛教事業百花齊放,在全國的佛教寺院中成了功能發揮最大的一座寺院。南普陀寺設有禪堂、念佛堂,想修行的僧人來到這裡,可到禪堂、念佛堂安單;南普陀寺有能容納四、五百人的弘法講堂,長期為廈門的善男信女及中青年知識分子、廈大學生開設不同層次的佛學講座;有慈善事業基金會,從1992年創辦以來,目前已發展了數萬名會員,啟發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尋聲救苦,給失學兒童、疾病患者、受災民眾和貧困戶,送去溫暖和關懷。妙老有禪者的風範,性格直爽,生活樸素,待人和藹,平易近人。早晚學生掃地,周末勞動,老法師無不親自參與。幹活的時候,挖土、扛石頭,老法師的勁頭更令年青學生敬佩。有時老法師會拿著一根木棍,發現哪個學生偷懶、不守規矩,就給他一個當頭棒喝,打得學生雞飛狗跳的。老法師八十多歲的高齡,天天都和大眾在一起生活,一起上殿、過堂。早晨打板之後,在鐘鼓聲中,往往伴隨著老法師的叫聲:“快起床了!”這叫聲比板聲更管用。有時老法師會親自到學生宿舍,突擊檢查,或挨門叫喚。
南普陀寺南普陀寺
方丈住持叢林,有教化大眾的職責。妙老以齋堂為課堂,天天吃飯時都要表堂。表堂的內容很少引經據典,或純理論的說教,而是就每天的生活,以身邊發生過的事例,教導大眾在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如何健康地生活,如何如法地修行。老法師有一句名言:“打不走,罵不跑,就是好寶貝。”所以,有些人犯了錯誤,儘管害怕老法師的棒喝,卻不必擔心會被趕走。
老法師早年在青島湛山寺倓虛法師門下學過天台,又在揚州高旻寺親近過來果老和尚。解放初來到廈門,一直住南普陀寺,堅守在寺院中。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妙老馬上就擔負起南普陀寺的恢復工作,接受十方僧眾掛單,同時也著手佛教人才的培養。先復辦養正院,1984年正式恢復閩南佛學院,有男、女二部,男眾部設在南普陀寺,女眾部設在萬石蓮寺,學院分設養正院、預科班的兩個層次,各招三五十名學員,學員來自全國各地。隨後預科班升為4年的本科班,養正院改為預科班,學院從原來的4個班級發展到6個班級,人數也從原來的100多人增加到300多人。1999年在聖輝院長住持下又增設研究生班,聘請國內高等院校的著名學者、法師擔任導師,正式招收了7名研究生。
我是1988年冬天到廈門的。當時剛離開廣化寺準備北上,路過廈門到南普陀寺掛單。在寺中碰到在中國佛學院教過我的方興老師,他希望我能夠留下。對廈門並沒有太多印象的我,也不知是什麼因緣就答應留下了。當然,我那時只想暫時住一住,根本沒有做長期的打算,沒想到一住就是十年了。
在廈門,我的主要工作是教學。剛來時講過戒律,後來一直都講唯識,幾乎把唯識宗的一些重要經論都講了一遍,為我唯識學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廈門很容易接觸到海外的法師、學者,從聽他們的演講到和他們的交談,對我日後走向弘法道路有啟蒙的作用。
記得1989年的年底,台灣的游居士到南普陀寺,學院請他在普照樓為學生及常住大眾開七天講座,演講《大智度論》中關於六度的內容。據說他是佛學博士,當時我還不清楚博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只見他五、六天講下來,果然不同凡響。當時我和湛如法師住在一起,我們都很好奇。講座完的那天,正好是除夕之夜,我們設計把他請到山上,請教他博士是怎么搞到的。一直談到新年鐘聲敲響,似乎也沒有問出什麼結果。現在湛如法師都讀完博士後了,我雖然沒去讀,但也知道了博士的含義。回頭再想一想那時的舉動,覺得真是有趣!
1989年春節,台灣圓光佛學院的教務長惠空法師,帶著高度的弘法熱情來到南普陀寺。當時我們對台灣佛教的情況簡直一無所知,有的只是神秘感和好奇心。客堂安排惠空法師住在方丈室,當時我也正好住在方丈樓,這樣就有機會經常見面。惠空法師很健談,不斷向我們介紹台灣佛教界發生的一些情況。有時到我住的房間,一直講到三更半夜。有幾次我都是邊聽邊睡,他講著講著我就睡著了,醒來又擔心不禮貌,趕快支吾兩下,法師還以為我在認真聽著,結果又繼續講下去。
1991年,我和湛如法師分別在廈門的妙清寺講《藥師經》和《維摩經》,邁出了我們在廈門弘法的第一步。1992年我和湛如法師在南普陀寺的圓通講堂,開設“正信佛教系列”和“人生佛教系列”的講座。當時,我們兩人都在廈門大學歷史系進修研究生的課程,並與歷史系的領導和一些主要老師建立了良好的關係。1992年的年底,我們商量,打算和廈門大學歷史系聯合舉辦“佛教文化研討班”。這個想法很快得到了歷史系領導的支持,於是,“佛教文化研討班”在緊鑼密鼓中開始招生了。
通過什麼方式把學子們吸引到南普陀寺聽佛學講座呢?我們請了廈大美術系的老師幫忙設計廣告。廣告的內容,我們很費了一番心思,希望寫得精彩些。記得其中兩句大標題是:“探討人生真諦,叩開佛法大門”。廣告的版面特別大,又是放在廈門大學最熱鬧的地方,所以第一期就招了80多名學生,研討班為期兩周,安排了八、九次活動,內容有講座、參訪寺院、禪修、座談,半個月下來,效果很不錯。接著,我們又開始辦第二期、第三期,後來乾脆在廈大成立青年禪學社,長期為廈大的學生開設佛學系列講座或專題講座。
能在廈門安心地從事教學和弘法,要感謝妙老對我的成就。我是個自由主義者,不喜歡管人管事,更害怕介入複雜的行政事務中。同時也不願意被別人管,我討厭無謂的應酬,沒有辦法去乾自己不喜歡的事,也不會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勉強幹些不願意幹的事,更不可能為五斗米折腰。老法師知道我存在這許多嚴重的問題,於是就同意我住在後山的阿蘭若處。平常沒有外出弘法時,每周除擔任二至四節課,其它時間都是我自己的。我可以隨著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幹的事,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
湛如法師和我一起同住在阿蘭若,平常我們各讀各的書。他講授中國佛教史,每天備課、寫講義,總是乾到三更半夜,而我通常在九點後就不太看書了。這注定了他要成為博士後,而我依然還是一個山野之人。我平時讀書累了,就會去山上走走,或者到海邊漫步,或獨自沉思,或帶上幾個學生,或偕同一些朋友,在一種很放鬆的狀態下,自由地思考和討論一些人生的問題。
南普陀寺自妙老圓寂後,繼承妙老事業的是聖輝法師。在聖輝法師的領導下,南普陀寺的佛教事業,又上一個新的台階。聖輝法師從1997年升座以來,對常住、佛學院、慈善事業基金會,進行了全面整頓,消除不良現象,制訂各種制度,使寺院的管理走向規範化。而妙老開創的佛教事業,在聖輝法師的手上,也得到了發揚光大。

出版作品

濟群法師濟群法師

戒幢論叢

《認識與存在》
《菩提路漫漫》
《菩提心與道次第》
《真理與謬論》

修學系列

《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
《皈依修學手冊》
《認識菩提心》

談人生系列

《人生佛教的思考》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
《學佛與做人》
《心靈環保》
《佛教的財富觀》
《佛教的環保思想》
《生命的回歸》《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濟群法師濟群法師
《當代宗教信仰問題的思考》
《在此刻》
《在浮世》
《在岸邊》
《在路上》

人生佛教叢書

《學佛者的信念》
《幸福人生的原理》
《心經的人生智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