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量

陳海量

陳海量居士,陳海量,筆名拜善,浙江省天台縣人,清宣統元年(一九〇九年)出生。父名復初,信仰佛教,海量自幼循序就學,讀書勤奮,及長,善於詩文。由於自幼受家庭信佛的影響,從小就受到佛法的薰陶,隨著父母禮佛讀經。弱冠之年,初入社會,在當地商家任會計工作。一九三一年五月,弘一大師在浙江省慈谿市五磊寺駐錫,海量前往參謁,並皈依於大師座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海量
  • 別名:筆名拜善
  • 出生地:浙江省天台縣
  • 出生日期:一九〇九年
簡介,人物履歷,佛學成就,書法成就,文學成就,相關歷史,

簡介

(1910~1983)現代居士。浙江天台縣人。自幼勤奮好學,善詩文。初於故里任會計等職。抗戰前,弘一法師至慈谿五磊山說法,居士前往聞法,並皈依弘一大師,執弟子禮,從此深研教理,勇猛精進,以苦為師。抗戰勝利後,應滬大法輪書局陳無我居士之邀,赴上海編輯《覺有情月刊》。1949年,創辦大雄書局,經營各種佛教經典和書刊圖像;並與方子藩、鄭頌英等居士,主持上海佛教青年會工作,弘法利生,不遺餘力。著作甚豐,主要有《在家學佛要典》、《建設佛化家庭》、《可許則許》、《解惑顯真》、《禪淨生活》、《知己知彼》、《釋迦牟尼佛的道理》以及《印光大師永思集》、《弘一大師永懷錄》等等,其著作弘傳歐美及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並有《觀海樓詩存》1卷,詩格超脫,哀而不傷。如《思親》云:“千尺丹崖駐紫霞,至今遊子未歸家。傷心黃土瘞(音yǐ)親骨,十度天涯見落花。”《懷弘一大師》云:“南國傳燈法乳恩,三衣一缽仰師門,斜風斜雨梅山寺,坐聽吾師話釋尊。”《懷印光大師》云:“河山破碎悵何之,劫火餘生哭導師。野渡茫茫沉落日,法門寥寂想遺規。吳宮衰草千秋夢,毗舍雙林七眾悲。淒絕香光人去後,空留明月照豐碑。”1982年還扶病為旅美華僑金玉堂居士編輯《美東佛教總會成立二十周年特刊》,不辭年邁,審稿、校對、編排,事必躬親,特刊完成後,寄贈國內外,而體力銳減。是年冬季支氣管炎嚴重發作,次年春病漸殆。此後,即常以人生無常,來日無多自逸,規定日誦佛號一萬,並加誦《金剛經》、《普門品》、《彌陀經》。逐漸杜門謝客,俗事不再過問。1983年初,發燒數周,遂至臥床不起,疾苦煎熬徹夜難以成眠,但信願彌堅,念佛不輟。臨終前一周,病症消退,心率、血壓一切正常,但體力虛弱。此時凡遇前來探視之友人,常作告別語。農曆二月十九日上午九時吩咐家人:“今夜一二點鐘不要離開。”因其病情無異,家人不很注意。不料至晚七時,神色變異,但囑家人:“不必掛針,徒增痛苦,將歸去。”此時,數位道友趕至問彼:“要否助念?”答曰:“要!”能隨眾念佛,聲音漸趨微弱,至晚十一時,突然三次微抬雙手,意欲合十,但衣重力乏,未能如願,而神志清明,無痛苦狀,於子夜一時二十分往生,與先所說時刻相符,終年74歲。在28小時後的,洗身更衣,體軟如綿,勝於生前。送殯儀館5天后,臉色逐漸泛紅,一改生前之病容,因此不需化妝,目睹者無不稱奇。遺體遵佛制火化,從骨骸中檢得如黃豆大而色澤晶瑩,堅硬無比的乳白色堅固子一顆。居士之一生,是為我國佛教事業勇於獻身的一生。家世奉佛,母茅太夫人,弟立鈞皆先居士往生,子女亦皆信佛,其女無瑕尤篤。不愧為佛化家庭。

人物履歷

一九三八年,海量三十歲,應上海陳無我居士之邀,到上海協助陳無我籌辦大法輪書局,以此離開天台縣家鄉到了上海。他協助陳無我籌辦大法輪書局,並編輯《覺有情》半月刊。大法輪書局所有營業、記帳、出納、校對,乃至到郵局寄發等工作,都由海量一肩承擔,日以繼夜,不辭辛勞。但為書局初創,薪水微薄不足以養家,所以家室仍留在梓里,他一人在上海工作。
一九四一年,陳海量的父親陳復初老居士逝世,海量返鄉奔喪,事畢仍返上海。是年十二月,他請求弘一大師,為他父撰寫《陳復初居士傳》,並為他夭折的幼弟撰寫(立鈞童子生西事略)。一九四六年春天,上海市一些青年佛教居士,以志同道合,共議成立佛教青年會,海量參與發起工作。籌備會成立之日,推出方子藩為籌委會主任委員,鄭頌英、張孝行為副主任委員。陳海量、趙朴初、羅永正、蔡惠明等為籌備委員。在上海市佛教淨業社的覺園內借地辦公,分工合作,積極推動籌備工作。是年八月二十五日,青年會召開成立大會,許多大德居士到場道賀,太虛大師也蒞臨指導。
青年會成立,選出方子藩為理事長,余伯賢、鄭頌英、葉竹青為副理事長,以及陳海量、趙朴初、蔡惠明、羅永正等為理事。同時發行會刊“覺訊”出版。一九四七年冬,佛青會以借用的會址不敷使用,方子藩提議另覓房舍,一九四八年元旦,佛青會遷入林森中路,一九四九年復遷至武勝路新會址。繼而由青年會諸居士集資,推請海量出面創辦大雄書局,雖然是草創伊始,但在海量慘澹經營下,規模粗具,業務有很大的開展。
一九五五年,陳海量與鄭頌英、李行孝等,以上海佛教協會代表身分,出席北京中國佛教協會第二屆代表大會。是時正是“肅反”運動之際,有人檢舉上海佛教協會為“反革命集團”,他們在北京開會後回到上海,下車後未出車站即被公安機關拘捕,由上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審訊。審訊結果,海量被判徒刑十四年,其他人等也各被判刑年數不等,押送到青海服刑。直至一九八〇年才獲準假釋,回到上海。
陳海量陳海量
一九八一年,被選為上海市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並由趙朴初居士介紹他去北京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工作,任職僅數月,因病回上海療養,並抱病應旅美華僑應金玉堂居士之請,編輯《美東佛教總會成立二十周年特刊》。
一九八二年,陳海量居士在上海病逝,臨終安詳念佛,現諸瑞相,享年七十四歲。海量二子一女,無垢、無憂、無瑕,皆虔誠奉佛。
陳海量居士以《金剛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及《淨行品》為定課,能背誦如流,終生不輟。他的心行廣大而能安忍苦行,皆得力於此。他的主要著作有《在家學佛要與》、《建設佛化家庭》、《可許則許》、《知己知彼》、《解惑顯真》、《釋迦牟尼佛的道理》、《學佛的女郎》等。這些著述暢銷於國內外,在香港、台灣、南洋各地都有翻印流通。
(於凌波著)(根據網上資料編輯)陳海量-成就貢獻編輯本段回目錄

佛學成就

佛心在佛教哲學研究上,以在因明學和唯識學方面用功特深,除了早期因明學的著作外,四十年代發表〈唯識學的知識論〉論文,五十年代發表〈慈恩宗〉論文,都是研究唯識學的重要文獻。因明學,我國自唐代以後,此學殆成絕響。遜清末年,史一如居士在日本留學期間,蒐集唐代古德章疏,及近人所著,參照研究,於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在北京中國大學講授〈佛教論理學〉(即因明學)。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武昌佛學院成立,一如在院任教期間,翻譯日本著作,編輯為《因明入正理論講義》;同時南京支那內學院的呂秋逸(澄)居士,亦致力於因明學的研究,他依藏本《集量》校對《正理門論》,較史一如更為深入。至此,千年絕學,得史、呂二氏之研究倡導,重為世人所知。至於佛心,他一方面根據古代論疏,一方面與泰西邏輯學及中國名學,互相參證,並運用西方邏輯概念及意義,解釋古因明學的術語,把因明學引進至現代思想中,將因明學解釋得通俗易懂,是他對此學的貢獻。
陳海量陳海量

書法成就

佛心自幼愛好書法,曾下過苦功,且曾受于右任和弘一大師兩大書家的指導。抗戰期間,他所書寫的〈正氣歌〉曾在全國美展中入選;抗戰勝利後,以“輝光天地抱,鉤素月窺椽”一聯,在上海市舉辦的書評展中獲得第一名,他曾以自己研究書法的心得,撰寫《書法心理》一書行世。佛心晚年,名聲益著,文雅之士,以獲得佛心的墨寶為榮,他的墨跡遍及廈門、八閩、大江南北,以及南洋日本各地。生前長期擔任中國書法協會理事,並曾訪問日本,交流書道。

文學成就

佛心不特研究佛教哲學,精於書道,且在中國文學上也造詣頗深,他曾在大學和研究單位主講“先秦文學史”、“杜詩研究”、“佛典翻譯”、“中國文學史”等課程,且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他擅詩能詞,生平吟喔不輟,所作詩詞格調清雅,情意真摯,著有《北山樓詩集》及《虞愚自寫詩卷》二書行世。佛心逝世,佛教界和學術界,曾在廈門舉行隆重的追悼會,他的學生楊美,曾以“南鄉子”一詞悼念他,詞曰∶別夢憶殊緣,奉教因明傳法源。更得鄉音頻迪誨,三年;應許師恩尤有添。日月換新天,二度南山會法筵。問訊可堪聞噩耗,泫然;重讀舊題淚欲濺。
堪聞噩耗,泫然;重讀舊題淚欲濺。

相關歷史

武昌佛學院太虛大師於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所創辦,第一期招生六十餘人,於是年九月開學,原定三年畢業。翌年,大師以學生程度參差不齊,施教困難,乃把第二、三年的課程濃縮於第二年授完,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六月畢業,繼之招收第二期學生,所以佛心是第二期,九月一日開學,同學中有迦林、恆漸、枕山、寄塵、墨禪、機警(即大醒)、亦幻、蘇清濤等。
1。《太虛大師年譜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八月條記載
三十一日,大師回抵武院,翌日開學。新生有寄塵、機警、亦幻、墨禪、虞佛心(德元)、蘇秋濤等。
佛心在院期間,都講(教務主任)是善因法師,教員有唐大圓、張化聲等人。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二月,太虛大師親為第二期學生講《二十唯識論,這使佛心對唯識學與因明學發生濃厚的興趣,亦由此奠定了他以後在佛學上研究的目標。
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是年秋圍攻武昌,佛學院受戰爭影響,學生三十餘人先後離院避難,教職員亦星散。十月革命軍攻克武昌,武昌佛學院大部院舍為軍方徵用,佛學院停辦。佛心乃離開武昌,展轉抵上海,翌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學預科就讀,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畢業,返回廈門。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佛心二十二歲,考入廈門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畢業,留校任理則學教員。佛心入廈大就讀時,太虛大師任廈門南普陀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廈大與閩院比鄰,太虛大師每蒞院演講或授課時,佛心輒往聽講。以後數年,由於佛心的居中聯絡,閩院有關文史哲學課程,多請廈大教授兼任。這樣不但提高了學僧的知識水準,亦溝通了佛學與社會學術的交流。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十月,太虛大師抵廈門南普陀寺,為閩院學生開示,講〈現代僧教育的危亡與佛教的前途〉,繼之於十一月,應廈大教授所組織的“文哲學會”之請,到會中講〈法相唯識學〉,前後二周,由佛心擔任記錄。
2。《年譜》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十一月記載
其間,大師應廈大教授所組文哲學會之約,講《法相唯識學概論》,虞德元(佛心)筆記。本論昔年初講於世界佛教居士林,未竟而中止,雖粗陳大綱,未必即能析世學而張唯識之法幢;然概敘要義,頗有條理。
大師以前曾多次演講唯識,但以時間關係,多粗陳大綱,未能作有系統的講解,這一次因講授時間較久,故系統條理俱備,深入淺出以析世學。虞佛心所作的記錄,後來由大師審閱後,出版為《法相唯識學概論》一書,大師請分函邀約王恩洋、張化聲、唐大圓、林彥明、梅光羲、羅燦、密林、法尊、胡妙觀、黃懺華等十一人作序,由此可知大師對此書之重視,而亦以佛心的筆錄得以成篇。
佛心在廈大任教期間,發表他第一篇論文〈因明學發凡〉,頗受學界重視。後來以在閩南佛學院講授“因明學”的因緣,他把授課的講義加以整理,以《因明學》書名,於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出版,太虛大師於江亢虎均與之作序。
佛心在廈大任教一年,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辭去教職,到南京入國民政府監察院任編審職。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抗戰開始,“八一三”滬戰爆發,繼之南京疏散,國民政府播遷入川,佛心於此際辭職返回廈門。時,弘一大師駐錫閩南,是年曾到青島湛山寺講律,秋後亦以北方戰局緊張,乃返回閩南,駐錫廈門萬石岩,佛心時往參謁請益。佛心自幼酷愛書法,他在閩南佛學院兼課時,即曾為南普陀寺書寫過碑刻。在南京監察院任職時,曾得到院長於右任先生的指點。此際參謁弘一法師,在書法上亦得到法師的啟迪。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十月,弘一法師在泉州溫陵養老院圓寂,佛心時在貴州大學任教,曾遙寄輓詩雲∶
抉擇南山律,篇章四海傳,功深群籍里,德邁古人前,論學情無隱,貽書墨尚鮮。微言不可接,吹淚濕江天。
是年冬季,廈門情勢緊張,佛心孑身走香港,輾轉由廣州轉漢口,再由漢口入川,抵重慶,仍在監察院任編審職,並在太虛大師創辦的“漢藏教理院”講授哲學課程,時在教理院任教者有法尊、法舫、塵空、雪松、印順諸師。
監察院院長於右任,是舉世皆知的大書法家,他對佛心頗為器重,佛心在書法上,於魏碑用功特深,他感於碑字剛健,帖字婀娜,兩者融會,方是佳境,於是又專心於“三希堂法帖”的臨摹,他融合了南帖北碑的精華,形成他個人健峭清逸、筆斷意連的獨特風格。于右任院長曾在他臨摹的法帖上題詞曰∶佛家道家造象之傳於今者,因其此修養者深也!竹園弟以青年而研究佛理,作書復又具天才,勉之、勉之,他日皆當大成也。
民國二十八、九年(一九三九、四○年),佛心先後又出版《中國名學》、《印度邏輯》等著作,這些著作對學術界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年),他應貴州大學之聘,任哲學系講師,講授“理則學”,翌年升任副教授,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轉往廈門大學,任哲學系副教授,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仍在廈大任教,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升任教授,是年,曾應邀至台灣講學。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佛心仍在廈大任教,併兼任邏輯學教學研究組組長。一九五六年,奉調到北京,擔任中國佛學院教授,同時參加斯里蘭卡佛教大百科全書的編纂,擔任撰寫有關中國早期佛教文化研究專任研究員,同時兼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及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他多年在高等院校及科研單位講授邏輯學和因明學,為中國培育出了第一個漢傳佛教的因明學碩士
一九八六年夏,日本高野山金剛寺為紀念空海大師,舉辦“日中青少年競書大會”,佛心以中方審查委員身分訪問日本。同年十月,又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訪日代表團副團長的身分,再度訪日,並與日本書道界名流交流書道,受到好評。
一九八七年後,他年近八十,健康衰退,返回廈門休養,一九八九年夏天,因病住院,於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八十歲。佛心一生工作勤奮,為學不輟,臨老因病住院,在病榻上仍不輟筆。一九八九年在《哲學研究》上所發表的〈法稱在印度邏輯學史上的貢獻〉一文,是在醫院中撰寫的。他的《虞愚自寫詩集》──北山樓詩集,也是在病榻上完成的。
陳海量陳海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