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巴救命

鍋巴救命

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陳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佇錄焦飯,歸以遺母。後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陳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飢死,陳獨以焦飯得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鍋巴救命
  • 拼音:guō bā jiù mìng
  • 寓意:孝敬父母,並持之以恆
  • 出處:《世說新語▪德行》
  • 作者:劉義慶
  • 朝代:晉朝
拼音,注釋,譯文,分析,感悟,啟示,出處,作者,

拼音

guō bā jiù mìng

注釋

①好:喜歡、喜愛。
②鐺:鐵鍋。
③主簿:掌管文書機要,主辦事務的官吏。
④恆:經常、常常。
⑤嚢:口袋
⑥輒(zhé):就。
⑦佇(zhù)錄:同“貯藏”,儲存,收藏。
⑧遺(wèi):送給,贈予。
⑨值:正值
⑩數:幾
⑪未展:來不及。
⑫於:在。
⑬走:跑。
⑭皆:都。

譯文

吳郡人陳遺,在家裡非常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巴,陳遺在郡里掌管文書機要的時候,總是收拾好一個口袋,每逢煮飯,就把鍋巴儲藏起來,回家的時候就贈送給母親。後來正值孫恩賊兵侵入吳郡,內史袁山松馬上要出兵征討。這時陳主簿已經聚集收斂到幾斗鍋巴,來不及回家,於是就帶著(鍋巴)隨軍出征。雙方在滬瀆開戰,袁山松大敗了,軍隊潰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澤地帶,沒有吃的,多數人餓死了,唯獨陳主薄靠鍋巴活了下來。當時人們認為這是對他純摯的孝心的報答。

分析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感悟其中的真諦呢?吳郡陳某有了“鍋巴救命”的經歷後,一定會為自己孝順母親的行為感到慶幸,因為在災難降臨時,大多數人餓死了,唯獨自己依靠鍋巴活了下來,這是老天對他純厚的孝心的報償。

感悟

(1)孝敬父母,是做兒女的義務。
(2孝順父母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並且持之以恆。
(4)父母為兒女付出了很多,做兒女的要學會感恩等。
(5)授人玫瑰,手有餘香。
(6)善有善報。但凡給別人恩賜,自己也會在關鍵時刻得到幫助。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們是否應該看一看自己是否做到了上面幾點呢?

啟示

陳遺是晉朝的一個很小很小軍官,但他的母親很愛吃鍋巴,於是他就把剩下的鍋巴留著,這樣一天一天地下來有好幾麻袋。後來發生了戰爭,他們的軍隊打了敗仗。他們沒有糧食,餓得眼冒金星。陳遺突然想起那些鍋巴。他們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幾天后,他們便等到了援兵的到來。
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的習慣,要時時刻刻緊緊地記牢,無論在任何地方、環境,包括生活中也是要記牢。因為在必要的時候可能會幫你一把。
還有就是告訴我們要孝順,生活中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百以孝為先。陳因為孝順,得到老天照顧,報應他的孝順,讓他死裡逃生,說明我們每個人都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畢竟父母養了我們多年,不可恩將仇報,只要不做壞事,終將會得到老天的照顧,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出處

《德行》是劉義慶《世說新語》的第一門,共47則,記述了漢末至東晉士族階層人物認為值得學習、可以作為準則和規範的言語行動的美好道德品行。涉及面很廣,內容非常豐富,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當時的道德觀念。
忠和孝,即效忠君主和尊順、侍奉父母,自古就是立身行事的基本準則,本書必然加以重視。所以,寧死不投降,為舊主殉節得到頌揚。孝行是鞏固家庭的基礎,這裡有好幾則文字從多方面宣揚了孝行,甚至說它的感染力無窮,不但能感動冥頑不靈者,還能驚天地而位鬼神,於冥冥之中善有善報,讓孝子得到“純孝”之報。書中還點明孝順和其他美德是相輔相成的,例如第38 則說范宣小時候懂得孝敬,長大後“潔行廉約”,操守可嘉。孝順又和敬老尊賢密不可分。敬老也是古人讚賞的美德,第33則記下謝安小時借老的故事;至於尊賢,在好幾則里都曾涉及。
篇中還強調自身修養的重要性。不能自命不凡,要處處謙虛謹慎;應該心平氣和,喜怒不形於色;不怕犯錯誤,知過必改才是有德;生活要儉樸,不能暴殄天物,連掉落的飯粒也要撿起來吃;為官要清廉,不能汲汲於名利。保持情操高潔,追求高尚的事業,以發揚名教為己任。在對入關係上,提倡慎於待人接物,與人為善,不輕易褒貶人物;要重人輕物,仗義疏財,以至重義輕生;還有知恩必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等等。這多是值得肯定的。其寧一些主張跟封建王朝的黑暗統治分不開。例如第15 則記阮籍“未嘗臧否人物”。第16 則記嵇康是“未嘗見其喜溫之色”。這都透露出當時司馬氏統治的陰森恐怖。
每個時代所特有的道德觀念,決定人們的言行,支配著人們對人、對物,對事的取捨。例如人們認為隱士是清高的,並不把歸隱看成逃避現實的表現,所以隱士也成了高潔的名士而受到尊敬。又如強調做人要曠達,氣量恢宏,兼容並包,“如萬頃之敗”,雖深不可測,也同樣受人尊敬。此外,一些不符合禮制的做法也在反對之列,反對這類做法,也正是維護道德的表現。例如第35 則反對不符禮制、沒有節制的祭祀;第39 則認為離婚是一種過錯;第23 則反對放蕩不羈等。
隱士
也有一些條目所涉內容跟德行沒有多少聯繫。例如記載各用不同方法治家而殊途同歸;贖出刑徒用為官吏等等。
道德品行是適應社會和統治階級的要求而產生的,必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有所改變。五四運動就已經提出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口號,今天更容易明白,不能以古人的褒貶為褒貶。當然,在反對某些陳腐道德的同時,也必須承認歷史上某些正確的道德觀念及優良的道德傳統,還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403~444年)編撰。他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被封為臨川王。他“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招集文學之士,近遠必至”(《宋書·劉道規傳》附《劉義慶傳》)。從這部書的內容來看,全書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老莊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劉義慶招集的文學之士很可能參加了它的編撰。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系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記載。一些晉宋間人物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而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被魯迅先生稱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
《世說新語》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於讀者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主要記敘了東漢末年至南北朝時期士大夫的生活。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作對比、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有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來筆記影響尤其之大。《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質樸的散文,有時用的都是口語,而意味雋永,在晉宋人文章中也頗具特色,因此歷來為人們所喜讀,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詩詞中常用的典故。

作者

劉義慶(403--444)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