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路(元代行政區四川行省重慶路)

重慶路(元代行政區四川行省重慶路)

重慶路,中國元代行政區名。《禹貢梁州之域,周為巴子國。秦滅巴,置巴郡,兩漢因之。南朝梁置楚州,隋、唐曰渝州。宋改曰恭州,淳熙中,升為重慶府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80年),立重慶路總管府,隸屬於四川行省。明洪武四年(1371年),復改為重慶府,清因之。民國廢府建市,定為陪都,直轄於國民政府。 新中國建立初,重慶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1954年,為四川省轄市。1997年,設立重慶直轄市。

重慶路自元初始置,至明初改為重慶府,存續時間91年。重慶路治所巴縣縣城,在今重慶市老城區。重慶路轄境與今重慶市轄區大致相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重慶路
  • 政區類別:路(地級)
  • 始置年代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80年)
  • 政府駐地:巴縣(今重慶市
  • 所屬地區:四川行省
  • 下轄地區:一司、三縣、四州
  • 廢止年代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
  • 存續時間:91年
  • 地理位置:今重慶市一帶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典籍記載,元史,新元史,四川通志,讀史方輿紀要,

建置沿革

禹貢梁州之域。周武王時為巴子國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與楚共滅巴置巴郡
秦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治江州)為其一。
漢代,巴郡隸屬益州刺史部,郡治江州縣城。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璋分置永寧郡,治江州。
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改永寧為巴郡
晉朝改為巴都郡,屬梁州
南朝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蕭紀於巴郡置楚州。
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改為巴州
北周閔帝元年(557年),又改楚州(巴郡)。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重慶簡稱渝源此】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廢州改郡,復為巴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廢郡改州,巴郡復為渝州,太宗時屬劍南道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廢州改郡,渝州改稱南平郡,屬山南西道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廢郡改州,復為渝州。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改渝州為恭州,屬夔州路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
重慶得名於此】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80年),立重慶路總管府,隸屬於四川行省。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重慶路升為上路,割忠、涪二州為屬郡。
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義軍領袖明玉珍建都於此,國號“大夏”。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平夏,重慶路復改為重慶府,隸屬於四川布政使司。
清代,改布政使司為省,重慶府四川省
民國二年(1913年),重慶府廢止。
民國十八年(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中華民國政府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結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1949年11月30日,重慶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駐地亦設在重慶。
1954年7月,西南大區北碚市併入重慶市,重慶直轄市被撤銷,重慶與四川合併,重慶從直轄市降為副省級市。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中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撤銷原重慶市。重慶直轄市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
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重慶至此在歷史上第三次成為直轄市。

行政區劃

元代四川行省重慶路領司一、縣三、州四:
司一:
縣三
巴縣,(下。倚郭。)江津,(下。至元十六年,賜四川行省參政昝順田民百八十戶於江津縣。)南川。(下。)
州四
瀘州,(下。)唐改瀘川郡為瀘州。宋為瀘川軍。元至元二十年,並瀘川縣入焉。二十二年,隸重慶路。領三縣:江安,(下。)納溪,(下。)合江。(下。)
忠州,(下。)唐改為南賓郡,又為忠州。宋升鹹淳府。元仍為忠州。領三縣:臨江,(下。)南賓,(下。)豐都。(下。)
合州,(下。)唐為合州,又改巴川郡,又仍為合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五年,宋安撫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為散郡,並錄事司、赤水入石照縣。二十二年,改為州,隸重慶路。領三縣:銅梁,(下。元初並巴川入焉。)定遠,(下。本宋地,名女菁平。元至元四年,便宜都總帥部兵創為武勝軍,後為定遠州。二十四年,降為縣。)石照。(下。)
涪州,(下。)唐改為涪陵郡,又改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並涪陵、樂溫二縣入焉。領一縣:武龍。(下。)

典籍記載

元史

四川南道宣慰司(至元十六年立。)
重慶路,(上。)唐渝州。宋更名恭州,又升重慶府。元至元十六年,立重慶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升為上路,割忠、涪二州為屬郡。二十二年,又割瀘、合來屬,省壁山入巴縣,廢南平軍入南川縣為屬邑,置錄事司。戶二萬二千三百九十五,口九萬三千五百三十五。(至元二十七年數。)領司一、縣三、州四。州領十縣。(本路三堆、中嶆、趙市等處屯田四百二十頃。)

新元史

重慶路。上。宋為重慶府,屬夔州路。以兵亂,遷治無常。至元十六年,置重慶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升為上路,析忠、涪二州為屬郡。二十二年,又以瀘、合二州來屬。舊領巴、江津、璧山三縣。至元二十年,以南川縣來屬,廢南平軍入之。二十二年,省璧山縣入巴縣。後至元四年,又置墊江縣。戶二萬二千三百九十五,口九萬三千五百三十五。至元二十九年數。
領司一: 錄事司。
縣四:
巴縣,下。倚郭。江津,下。至元十六年,賜四川行省參政昝順田民百八十戶於江津縣。南川,下。至十二年,省重慶府隆化縣入之。墊江。下。
州六:
瀘州。下。宋故州,屬潼川府路。宋府將劉整以城歸附。宋人復取之,改江安州,徙治江南。至元十六年,復改瀘州,還故治。二十二年,來屬重慶路。舊領潼川、合江、江安、納溪四縣。至元二十年,省瀘川縣入本州。領縣三: 江安,下。納溪,下。合江。下。宋治安樂故城,元升為合江州,移治神臂江南。至元二十八年,復為縣。
忠州。下。宋為忠州,又升鹹淳府,屬夔州路。元初,仍為忠州。舊領臨江、豐都、墊江、南賓、龍渠五縣。龍渠縣久廢。至元中,省臨江縣入本州,省墊江縣入豐都。領縣三: 臨江,下。南賓,下。豐都下。
合州。下。宋故州,屬潼川府路,後遷州治於釣魚山。至元十五年,宋將王立以城降,復還舊治。二十二年,來隸重慶路。舊領隸事司,石照、漢初、赤水、銅梁、巴川五縣。至元二十年,省隸事司及巴川縣入銅梁,赤水縣入石照,漢初縣入順慶路之南充;又省昌州及永昌、昌元二縣入大足縣來屬。領縣五: 銅梁,下。舊治在縣北列宿壩,後移治涪江南岸東溪壩。元初,移今治,省巴江縣入之。定遠,下。本宋地名女菁平。至元四年,便宜都總帥汪良臣立寨於母章德山。五年,改為定遠城,置武勝軍,行和溪安撫司事。後復改定遠州。二十四年,降為縣。石照,下。《明一統志》:元省石照縣入本州。其省入年分闕。大足,下。舊隸昌州,至元二十年,州廢來屬。昌寧,下。本昌元縣。至元二十年,省入大足縣。後復置今縣。
涪州。下。宋故州,屬夔州路,後移治三台山。元初,復舊治。舊領涪陵、賓化、樂溫、武龍四縣。賓化縣久廢。至元二十年,省涪陵、樂溫二縣入本州。領縣一: 內江。下。
珍州。下。宋故州,屬夔州中。領縣二: 樂源,下。綏陽。下。

四川通志

重慶府
禹貢梁州之域,周武王時為巴子國【山海經西南有巴國昔太皥生鹹鳥鹹鳥生乘厘乘厘生後昭是為巴人郭璞注謂巴之始祖也華陽國志武王克殷封宗姬於巴爵之以子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南極黔涪北接漢中都江中或治墊江或治平都後治閬中戰國時嘗與楚為婚及七國稱王巴亦稱王】
愼靚王五年,秦惠文王與楚共滅巴置巴郡【華陽國志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為求救於秦秦遣張儀救苴巴儀旣伐蜀滅之貪巴道之富因執其王以歸置巴郡】。
漢仍為巴郡【治江州】屬益州。後漢初平元年,改為永寧都。建安六年,復為巴郡。三國屬蜀,晉改永寧曰巴都郡,屬梁州。宋齊復為巴郡,屬益州。梁太清末年,武陵王蕭紀於巴郡置楚州。西魏大統十七年,改曰巴州。後周閔帝元年,復曰楚州。隋開皇初,郡廢改曰渝州。大業初,復罷州為巴郡屬梁州。唐武德元年,復曰渝州。天寶元年,改曰南平郡。乾元初復為渝州,屬劒南東道【寰宇記屬山南西道】。五代時,王建孟知祥繼有其地。宋亦曰渝州南平郡屬防州路。崇寧元年改曰恭州。淳熙十五年升為重慶府【是嵗光宗卽位州為潛藩故升】以其地界紹慶順慶之間故名。元至元十六年立重慶路總管府為四川南道宣慰司。至正末,明玊珍據此僭號曰夏。明洪武四年,歸附仍為重慶府,屬川東道

讀史方輿紀要

卷六十九
四川
《禹貢》梁州之域。周為巴子國。秦滅巴,置巴郡《巴記》:周慎王五年,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伐蜀,滅之。儀貪巴之富,因取巴墊江以歸,置巴郡,城江州。兩漢因之《晉志》:初平元年,劉璋分巴為永寧郡,治江州。建安六年,改永寧為巴東郡。章武元年,改巴東仍為巴郡。晉亦為巴郡。宋、齊仍舊。梁置楚州。西魏改為巴州。後周又改楚州。隋開皇初,廢郡,改州曰渝州。大業初,復曰巴郡。唐初,復曰渝州。天寶初,曰南平郡。乾元初,復為渝州。宋初因之亦曰巴郡。崇寧元年,改曰恭州。淳熙中,升為重慶府以光宗潛邸也。元置重慶路。至正末,明玉珍都於此。明初,復為重慶府,領州三,縣十七。今因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