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玉珍

明玉珍

明玉珍(1329年10月2日―1366年3月17日),原名瑞,字玉珍,湖廣隨州隨縣(今湖北省隨縣)人,元末義軍領袖。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末農民戰爭爆發,明玉珍集鄉兵千餘人屯青山,結柵自固。至正十三年冬(一說為至正十二年),參加徐壽輝領導的西系天完紅巾軍,任元帥。至正二十年夏,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不服,不與相通,自稱隴蜀王。之後,受劉楨等人擁立稱帝,國號大夏,定都重慶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春,明玉珍病故,廟號太祖,子明升繼位,後大夏國朱元璋所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玉珍
  • 別名:明眼子
  • 國籍:中國(大夏國政權)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廣隨縣(今湖北省隨州市)
  • 出生日期:1329年10月2日
  • 逝世日期:1366年3月17日
  • 職業:農民起義軍領袖→皇帝
  • 主要成就:建立大夏政權
  • 年號:大統
  • 諡號:欽文昭武皇帝
  • 廟號:太祖
  • 陵墓:睿陵(重慶江北區江北嘴)
人物生平,早期經歷,巴蜀立業,去世,歷史評價,家族成員,姓氏考證,後世紀念,墓葬,真容雕像,故里,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明玉珍,隨州(今湖北省隨縣)人,生於元天曆二年九月九日(1329年10月2日),世代務農為業,“身長八尺余,目重瞳子,素有大志”,“以信義為鄉黨所服”。
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起兵,明玉珍集鄉兵千餘人屯青山,結柵自固。
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一說為至正十二年),徐壽輝稱帝,使人招降明玉珍曰:“來則共富貴,不來舉兵屠之”,明玉珍引眾歸降徐壽輝,任統兵征虜大元帥,隸屬於倪文俊部,駐守沔陽。與元將哈麻禿戰湖中,右眼被流矢射中,傷愈後右眼失明,因此又被稱為“明眼子”。
至正十五年(1355年),倪文俊再次攻占沔陽,沔陽連年遭受洪澇災害,軍糧不濟,於是命明玉珍率領萬餘人,船50艘,朔江而上,到巫峽一帶籌糧。明玉珍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以軍功升奉國上將軍、統兵都元帥。

巴蜀立業

至正十七年(1357年),倪文俊攻克峽州(今湖北宜昌),命明玉珍率領水軍(船五十艘)劫掠糧川、峽間,準備引兵歸還。時元四川行省右丞完者都重慶募兵,義兵元帥楊漢率部五千人自西平寨(今湖北松滋)來投,屯兵江北,完者都假意置酒招待, 卻於席間殺之, 欲兼併其部眾。 楊漢部下“將士皆怒, 遂放船下峽”。楊漢所部出走峽區,向明玉珍進言:“重慶無重兵,完者都與四川行省左丞哈麻禿不相能,若回船出不意襲之,可取而有也。”明玉珍猶豫不決,部將戴壽建議機不可失,說“攻重慶,事濟據蜀,不濟歸,無損也”,可將水軍分為兩隊,一隊貯糧歸沔陽,一隊匯合楊漢的部隊攻取重慶,不成功則掠財物而還。
明玉珍聽從了戴壽的建議,決定親率大軍從巫峽出發, 攻克夔州( 今重慶奉節) 、 萬州,進而襲擊重慶,擊敗完者都,生擒哈麻禿獻給徐壽輝。明玉珍首先在普州(今四川安岳)擊潰李喜喜率領的青巾軍,乘勢占領瀘州、敘南( 今四川宜賓) ,徐壽輝先後任命他為廣西兩江道宣慰使、隴蜀四川行省參政
至正十八年(1358年),完者都在果州(今四川南充)整合軍隊,會同四川行事平章朗革歹、參政趙資,屯嘉定(今四川樂山)大佛寺,謀取重慶,明玉珍派部將萬勝前往抵擋。萬勝圍攻嘉定,半年沒有攻克,明玉珍於是親自率軍來打。明玉珍派萬勝輕兵襲取四川成都,又分兵出擊龍州(今四川江油)、興元(今四川漢中)、鞏昌(今陝西隴西)。萬勝在成都生擒元將朗革歹及趙資妻子,朗革歹妻自沉於江,萬勝將趙資妻子帶到嘉定城下,想用來招降趙資,但趙資用箭將妻子射死。明玉珍將嘉定城攻破後,將完者都、朗革歹、趙資等押回重慶,囚禁在治平寺(今重慶羅漢寺),欲使為己用。三人誓不投降,乃斬於市,以禮葬之,蜀人謂之“三忠”。於是四川諸郡縣相繼來附。路過瀘州,訪得元進士劉禎,大喜說:“吾得一孔明也。”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與陳友諒斷絕關係,命部將莫仁壽駐守夔門,不與相通,自稱隴蜀王,以劉楨為參謀,立徐壽輝廟於重慶城南,四時致祭,並追尊他為應天啟運獻武皇帝,廟號世宗。
明玉珍黃袍明玉珍黃袍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與大理總管段功合兵攻擊萬勝,萬勝孤立無援,於是退還。同年三月三日(3月29日)明玉珍受劉楨等人擁立稱帝。國號大夏,以恢復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建元天統,都重慶。明玉珍立妻彭氏為皇后,子明升為太子。效周制,設六卿,以劉楨為宗伯,分蜀地為上川西道、 下川西道、 上川北道、 下川北道、 上川東道、下川東道、 上川南道、 下川南道共八道,更置府州縣官名。萬勝從興元(今陝西漢中)進兵剌踏坎, 大敗元軍,俘獲人馬萬餘,擊退元平章侯普顏達失。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派萬勝由敘南(今四川宜賓)界首,鄒興由建昌(今四川西昌),芝麻李從八番(貴州惠水)分三路進攻雲南。萬勝孤軍深入,攻占雲南首府中慶路 ( 今雲南昆明) ,迫使梁王逃到金馬山。逾年,梁王挾大理兵擊萬勝,萬勝以孤軍無繼引還。復遣鄒興取巴州(今四川巴中)。久之,復更六卿為中書省樞密院,改冢宰戴壽、司馬萬勝為左、右丞相,司寇向大亨、司空張文炳知樞密院事,司徒鄒興鎮成都,司徒吳友仁鎮保寧(今四川閬中),司寇莫仁壽鎮夔關,平章鄧元亨鎮守通州(今四川通江),平章竇英鎮守播州(今貴州遵義),宣慰使荊玉, 鎮守永寧 ( 今四川敘永),宣慰使商希孟,鎮守黔南。這年冬,原徐壽輝部下參政姜珏來重慶朝貢, 明玉珍命他駐守夷陵( 今湖北宜昌) 。
明玉珍派遣參政江儼與朱元璋交好,太祖遣都事孫養浩報聘,遺玉珍書曰:“足下處西蜀,予處江左,蓋與漢季孫(孫權)、劉(劉備)相類。近者王保保以鐵騎勁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謀臣如攸(荀攸)、彧(荀彧),猛將如遼(張遼)、郃(張郃),予兩人能高枕無憂乎。予與足下實唇齒邦,願以孫劉相吞噬為鑑。”自後信使往返不絕。

去世

至正二十六年二月六日(1366年3月17日),明玉珍病故,享年38歲。遺囑臣下固守渝川地區,勿進取中原。諡號欽文昭武皇帝,廟號太祖。同年九月,葬於重慶江北區寶蓋山陵。子明升繼位,年僅十歲,母彭氏同聽政,改元開熙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遣使勸降,明升不從。洪武四年(1371年)春,朱元璋遣湯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領兵征大夏國夏軍敗潰。同年六月,明兵抵重慶,明升出降,夏亡。次年明朝戶部統計,重慶和四川民戶總共八萬四千餘戶,其中二萬三千餘戶被大夏官員占為莊戶。

歷史評價

方孝孺:夏主方有意於據蜀,各郡臣民遭青巾之虐( 指李喜喜領導的青巾軍),百無一二,夏主幸致躬行儉約,興文教,辟異端,薄稅斂,一方鹹賴小康焉。歷年雖不永,民至今感嘆焉,不能文詞間盡其賢也。
張廷玉:明玉珍素無遠略,然性節儉,頗好學,折節下士。既即位,設國子監,教公卿子弟,設提舉司教授,建社稷宗廟,求雅樂,開進士科,定賦稅,以十分取一。蜀人悉便安之。皆劉楨為之謀也。
張廷玉:國珍首亂,反覆無信,然竟獲良死,玉珍乘勢,割據一隅,僭號二世,皆不可謂非幸也。
《明太祖實錄》:為人頗尚節儉, 好文學, 蜀人經李喜喜殘暴之後,賴以粗安。
傅維鱗:風情慷慨,仁心義質,宏圖雅節, 有足稱焉。 獲據險遠,屏絕昏虐,減賦禮賢,文教彬郁,負川錦以為固,控全蜀而稱制,要亦偏安之令規,霸者之高烈矣。

家族成員

妻子彭氏
兒子明升、明重、明昭(義子)

姓氏考證

明玉珍本姓“明”,但有一說明玉珍姓“旻”。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明氏家譜》記載:“吾氏源自姬姓之百里孟明,以字為氏,故明乃吾之姓也。吾氏世居平原而後遷吳興蕃衍。吾祖玉珍公祖上由吳興遷清河居數百年而後遷四川峨嵋,玉珍祖稱帝重慶,號大夏。”平原郡和吳興郡之所有姓氏,俱無“旻”姓之說;在當時吳興郡的八在姓氏中,只有“明”姓,由此可見,“明玉珍本姓明。”
韓國《明氏大同譜·壬申譜序》記載:“惟我明氏出自后稷而傳及百里奚之子孟明,以名為氏。”韓國《明氏大同譜·乙丑譜序》記載:“至元明之交,有諱玉珍,以布衣起於隨州。”這些記載證明“明玉珍本姓明。”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和清雍正二年(1724年)兩部《明氏家譜》均記載玉珍公家訓曰:“余家乃泰伯之裔,寔自后稷肇基,而卜世三十,卜年八百,名位顯赫,載之史冊,彰彰可考。”筆者查閱了大量的姓氏專著,在泰伯及而後的后稷之裔孫中,均無“旻”姓之說,因此,“明玉珍本姓明”。
正德元年(1506年)四川甘大濱、甘大江、甘大漢所修撰的《甘氏家譜》詳細記載:“我族祖宗淵源,始於姬姓,至秦穆公時,有百里奚、孟明視父子二人考之於史:百里奚乃秦穆公之右相,其友蹇叔為左相,輔秦。百里奚子—名視,字孟明,故稱孟明視。秦穆公賜孟明視為上大夫。孟明視為秦國開疆拓地,戰功卓著,名振西戎。其後子孫遂以百里孟明之“明”字為姓。傳至魏時,有明亮公,為陽平太守,代代相傳,至元朝末年有玉珍公。因群雄作亂,繼而紅巾軍起義,玉珍公率部攻重慶,後立為夏王。”同時還清晰地記載了從明玉珍起上到明亮公28代明氏名諱近800年的歷史記載證明“明玉珍本姓明”。
民國六年(1917年)繼興堂撰《明氏族譜》,序中說:“我永陽明氏之先系溯源於金陵之章公。歷參知政事之鎬公,楚北之始祖以芳公自金陵分遷者也。宅永陽之諱通公自楚北分遷者也。”譜中“永陽明氏溯源說”一文寫道:“粵稽明氏系成周泰伯之裔百里奚生孟明視,子孫以王父字而得焉,此明姓所由來。自是書缺有間,由漢唐而歷五季下若魏亮、若晉汲、若齊僧紹、若隋克讓、若梁山賓與公遐。他如晉之明豫也、唐之崇儼也、宋之自才也,與夫元之明善也。清譽流傳者有之,惠聲卓著者有之,或以政才稱,或以抗節顯,或以奇術鳴,推之窮達異,隱顯不一,人才之盛,載在史冊,班班可考。概不敢遵為宗派者,非故略也,世及無由考信耳。” 1.《大同譜》與《明氏族譜》都稱在孟明(春秋時百里奚子,名視)時“以名為氏”。 2.都提到僧紹、山賓、參政鎬等明姓人物,評語亦同。
《中華明姓總譜》編委會在編纂《中華明姓總譜》之時,針對明玉珍是姓“旻”之謬誤,查遍了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國家正史以及姓氏專著,並寫了《明玉珍姓“明”不姓“旻”》的論文,證明“明玉珍本姓明。”

後世紀念

墓葬

1982年3月底,湮沒數百年的明墓“睿陵”在江北上橫街重慶織布廠的施工現場中被發現,墓中出土了玄宮之碑及大批絲織品等珍貴文物,為研究重慶、四川地方史和元末戰爭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明玉珍墓陳列館明玉珍墓陳列館
1983年12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工地現場發掘了湮沒數百年之久的明玉珍墓

真容雕像

重慶彈子石大佛寺五佛殿中、右旁斜坐臥象、缺右眼的普賢菩薩像,實為建於明永樂十九年(一四二一年)元末大夏國皇帝明玉珍真容雕像。據考證,現存唯一的這座明玉珍真容雕像,是身為大夏紅巾軍後裔的工匠秘密建成,其真實身份在隱藏了五百九十年後,方為大夏開國元勛、右丞相萬勝後裔萬寧發現(參見“重慶大佛寺五佛殿秘藏著現存唯一的六百年前抗元義軍領袖明玉珍與徐壽輝像”。五佛殿中對應的騎獅文殊菩薩像,實為同時所建、反元南方紅巾軍領袖、明玉珍曾經的上司、天完國皇帝徐壽輝真容雕像。
五佛殿中缺右眼的明玉珍(普賢)像五佛殿中缺右眼的明玉珍(普賢)像

故里

明玉珍故里景區位於隨縣柳林鎮,於2011年年初啟動建設,總投資1000萬元,2012年2月29號竣工開館。明玉珍紀念館主要展示明玉珍的成長曆程及隨南地區農耕和文化風俗。
明玉珍紀念館即將建成明玉珍紀念館即將建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