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遺址

鄴城遺址

鄴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上的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遺址,由南北二城構成。鄴北城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營建的國都,曹丕代漢移都洛陽後,以此為北都。後趙東魏北齊相繼都,承光元年(577年)北齊亡,此城衰落。鄴南城為東魏元象元年(538年)依鄴北城南牆而建,毀於隋代。

鄴城是一個功能分區明確、結構嚴謹的城市,它首次體現了‘先規劃、後建設’的城市建設理念。鄴城遺址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一直是中外歷史界的關注點之一。鄴城遺址是東亞地區古代都城建設的樣本,對中國後世長安、洛陽等古城建設乃至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古都建設影響深遠。

2012年1月,鄴城考古隊在臨漳縣北吳莊鄴城城牆附近發現了佛造像埋藏坑,挖掘出土2895件東魏、北齊石造像及殘件,是已知的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 2013年5月27日,根據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批准的《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河北鄴城遺址含河南安陽高陵

2014年舉辦的第20屆亞洲旅遊業金旅獎頒獎典禮上,鄴城遺址產業園榮獲“第20屆金旅獎·十大文化魅力旅遊目的地”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鄴城遺址
  • 所屬年代:魏晉南北朝
  • 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地理位置:華北
  • 所屬地區:河北臨漳縣
  • 地    位:曹魏五都之一
遺址布局,歷史沿革,考古發現,出土文物,意義,遺址保護,遺址沙盤,鄴城博物館,

遺址布局

鄴城遺址分鄴北城鄴南城兩部分,大體呈日字形。鄴北城為曹魏時期的城市布局,為曹操主持建設。北城東西七華里,南北五華里,外城共設七個門,南面三個分別為廣陽門、永陽門和鳳陽門,北面兩個分別是廣德門和廄門,東西各一個門,分別是建春門和金明門。
鄴城遺址鄴城遺址
據記載,北鄴城(今河北臨漳境內)東西7里,南北5里,周設6門。實際勘測結果為東西2400米,南北1700米,規模略小於文獻記載。城內由貫穿東西城門的大道分割成南北兩部分。北部中央為宮殿區。西為禁苑銅爵園,內設馬廄、武庫,西城垣上築有壯觀的銅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三台。宮殿東面為貴族聚居區戚里及衙署。城南部為居民區,被南北向道路分割成長壽、吉陽、永平、思忠四里。北鄴城規劃整齊,交通便利,對北朝、隋唐都城的建設產生過深刻影響。根據記載,南鄴城東西6里,南北8里60步。實測東西2800米,南北3460米,城垣迂曲,牆外有護壕。宮城設在城北部中央,宮北有後苑。居民區分設里坊。正南門朱明門已經發掘,為三門道,門南側有方形闕樓夯基。
鄴北城東部是貴族集居區“戚里”。南區主要是居民區、商業區和手工業區。武器庫和馬廄在三台南面的西城牆下。穿過鄴北城中間的這條河稱為長明溝,是引漳水而通往城內,是鄴北城主要的用水來源。曹魏時期,漳河在鄴北城城外北面流過。
因漳水泛濫與改道,臨漳縣內鄴城遺址遭到嚴重破壞,今地面所存,僅金虎台銅雀台等部分殘基以及瓦當、青石螭首等遺物。鄴城西北,為東魏、北齊陵墓區。
一條連線建春門和金明門的東西大街將鄴北城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北區中部是宮殿和官衙,西部是銅雀苑,又稱銅爵苑,銅雀苑既是遊園,也是建安(鄴下)文人的重要活動場所。曹操在銅雀(爵)苑西側的西城牆上修築了三座高大的台榭,由南向北依次是金虎(鳳)台、銅雀台、冰井台。三台均為曹操規劃修建,是中國古代台式建築的巔峰之作。
東魏時期,鄴南城在鄴北城的基礎之上續建而成。南城緊靠鄴北城,二者合二為一,共用一牆,北城南牆即南城北牆,鄴南城的北門就是鄴北城的南門。
臨漳縣鄴城博物館臨漳縣鄴城博物館
鄴北城布局前承秦漢,後啟隋唐,它中軸對稱制度、單一宮城布局、明確功能分區的設計理念,在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史影響深遠。後來的鄴南城、隋唐時期的長安城洛陽城,元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均沿襲於此,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也是仿鄴城建造而成。
鄴城作為魏晉、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中國城市建築史上占有輝煌地位,堪稱中國城市建築的典範。全城強調中軸安排,王宮、街道整齊對稱,結構嚴謹,分區明顯,這種布局方式承前啟後,影響深遠。特別是它對後來的長安、洛陽、北京城的興建乃至日本的宮廷建築,都有著很大借鑑和參考價值。

歷史沿革

臨漳古時稱,相傳為黃帝後裔顓頊帝孫女女修的兒子大鄴的封地。春秋時期,齊桓公始築鄴城,距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戰國時期魏文侯定為陪都。東漢末年,曹操居鄴,興霸業、築銅雀三台,為曹魏建立奠定基業。西晉為避愍帝司馬鄴諱,將鄴城易名“臨漳”,因北臨漳河而得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境內鄴城作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中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使臨漳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臨漳境內鄴城曾先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6個朝代都城,據黃河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4個世紀之久,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譽。同時,鄴城也是西門豹投巫治鄴之地、建安文學發祥地、中軸對稱都城建設規劃肇始之地。東魏北齊時,鄴城是中國佛教文化中心,僅鄴城周邊就有大型寺廟4000餘座,僧尼8萬多人。
出土的北齊佛教造像出土的北齊佛教造像
鄴北城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營建的國都,曹丕代漢移都洛陽後,以此為北都。後趙、東魏、北齊相繼都鄴,承光元年(577年)北齊亡,此城衰落。鄴南城為東魏元象元年(538年)依鄴北城南牆而建,毀於隋代。鄴北城遺址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境內。1957年後調查發掘。

考古發現

出土文物

2012年年初,鄴城考古隊在臨漳縣的鄴城遺址北吳莊,發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數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共出土各類佛造像2895件。引起世人關注。這批佛教造像絕大多數是漢白玉造像,少數為青石造像,時代跨越東魏北齊至唐代初期,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造型之精美,都是世所罕見。
展出的珍貴文物展出的珍貴文物
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何利群博士介紹,北吳莊佛造像時代起始於東魏北齊,止於唐代早期。北吳莊佛造像為首批修復完成的佛造像的代表文物,其中“龍樹背龕”的佛造像精美絕倫,為中國北方佛教史上首次發現。
鄴城遺址的考古發現,是中國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穫之一。如此規模宏大(長400米)、地理位置重要(鄴城御道附近)的多院式佛教寺院,無疑具備了皇家寺院的氣派。據說當時的統治者將國庫收入的1/3用於建設佛寺。佛教造像埋藏坑是新中國發現數量最多的一次。
2012年3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臨漳縣鄴城遺址東部北吳莊(臨漳縣下轄村莊名)佛造像埋藏坑進行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發現,出土佛教造像2895件(塊),佛造像數量眾多,級別史無前例,是已知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出土數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
鄴城遺址出土的佛造像鄴城遺址出土的佛造像
根據粗略統計,有題記的超過百件,絕大多數是漢白玉造像,少數為青石造像。根據造像特徵、題記年代等初步確認,佛造像時代主要是東魏北齊時期。

意義

這處埋藏坑位於已知東魏北齊都城鄴城遺址東城牆東側約3公里,據專家推測,為東魏北齊鄴城外郭城內。這一次的考古發現意義重大,堪稱新中國成立以來南北朝、隋朝、唐初時期重要考古發現之一。出土的這批佛造像反映了都城級別的佛教文化在當時的發展程度,這樣的發現史無前例。
其一,埋葬坑位於鄴城南外郭城區內,造像時代特徵顯著,為今後研究東魏北齊鄴城的都城制度、滅佛運動和痤埋制度等都提供了重要線索。
鄴城遺址出土的文物鄴城遺址出土的文物
其二,埋葬位置清晰準確,層位關係具有科學記錄。
其三,出土佛像造像工藝精湛,造型精美,類型多樣,題材豐富。多數為背屏式造像,另有部分單體圓雕的佛和菩薩。主要題材有釋迦像、彌勒像、釋迦多寶像、思惟太子像、觀音像、雙菩薩像等。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北朝晚期鄴城作為北方地區佛學中心和文化藝術中心的歷史地位。
其四,這批佛像造像時代跨越北魏、東魏、北齊和唐代,各時期紀年明確,時代前後銜接,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時期鄴城地區佛教造像的類型和題材提供了可靠的標本。

遺址保護

1988年,鄴城遺址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列入中國36處大遺址之一。總投資1億多元的鄴城博物館是依據《鄴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實施的一項文化工程,位於鄴城遺址保護範圍以外,鄴北城中軸線的北延長線上,距離鄴北城的北城牆基址約380米處,主要用於收藏和展示鄴城出土文物,弘揚鄴城歷史文化,承擔鄴城歷史研究和傳播任務,兼做鄴城考古工作站。博物館採用漢代建築風格,占地65畝,建築面積5228平方米。此次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類珍貴文物300件(組)。
鄴城遺址分布圖鄴城遺址分布圖
鄴城遺址中“鄴北城考古遺址公園”被列入河北省文化產業“三個十”之“十大文化產業項目”推薦名單中,這是已知的邯鄲市惟一一個入選的省級文化產業項目。
2012年10月22日鄴城遺址產業園(鄴北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已經成功入選2012年河北省“十大文化產業項目”,這是邯鄲市惟一入選的文化產業項目。
2013年5月27日,鄴城遺址(含河南安陽高陵)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批准的《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國家將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強引導,全面推進大遺址保護工作。

遺址沙盤

2012年8月16日開館的河北臨漳鄴城博物館,首次展示了鄴城遺址1:600沙盤。鄴城遺址原貌首次以實物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沙盤是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和鄴城考古隊近30年的考古勘探成果製作,展現了當時鄴城內廓城的全貌以及部分外廓城,沙盤總面積約600平方米。

鄴城博物館

臨漳縣鄴城博物館是該縣鄴北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總投資65億元。2009年8月11日,鄴城博物館奠基興建。2011年1月,博物館主體建設完工。
鄴城博物館址選定在鄴城遺址保護範圍以外、鄴北城中軸線的北延長線上,距離鄴北城的北城牆基址約380米處。
鄴城博物館採用漢代建築風格,占地65畝,建築面積5228平方米。此次博物館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類珍貴文物300件(組)。
博物館大門外的人面瓦當照壁牆為該館的標誌性建築,上面的造型是仿造鄴城遺址出土的前燕時期半人面瓦飾件以約1:50等比放大建成。博物館主館的外形是依據鄴南城的正南門朱明門的意象而建,東西長65米,南北寬50米,面積約為鄴北城的千分之一,由城樓、城門和城牆共同組成。博物館中間門洞是參考有關文獻記載及鄴城考古隊在鄴南城朱明門遺址發掘現場情況而仿製。
主館主要包括6個展廳,展示了鄴城各個歷史時期的時代面貌,包括曹魏鄴城、東魏北齊鄴城等。其中第五展廳是該館一大特色,是專門的佛造像展廳,名字為“中國北方佛都———六世紀鄴城佛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