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海河流域漳衛南運河水系支流)

漳河(海河流域漳衛南運河水系支流)

漳河,中國華北地區海河流域漳衛南運河水系支流。漳河,古稱衡漳、衡水,衡者橫也,意指古代漳河遷徙無常,散溫而不可制約。公元8年(西漢末年)以前,漳河屬於黃河水系,以後因黃河南徙,納入海河水系。

上游由兩河合一,一為清漳河、一為濁漳河,均發源於山西長治,下游作為界河在經過區段劃分河北省河南兩省邊界,到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合流衛河,稱漳衛河、衛運河,進入海河水系的南運河。漳河流經三省四市21縣市區,長約400餘公里,流域面積為1.82萬平方公里。

由於漳河幹流大致沿河北、河南兩省邊界東行,因此漳河也代之黃河為現代地理河北、河南兩省的界河。漳河水利歷史悠久,早在漢代,西門豹治鄴即在漳河河北省臨漳縣段建設了引漳十二渠 ( 西門引水渠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建設了漳澤水庫、岳城水庫、紅旗渠、漳南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在流域農業生產和治理洪澇災害方面發揮了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漳河
  • 別稱:漳水、漳衛河、南運河
  • 所屬水系:海河流域漳衛南運河水系
  • 地理位置:中國華北地區
  • 流經地區:山西、河南、河北四市21縣市區
  • 發源地山西長治
  • 主要支流:清漳河、濁漳河
  • 河長:400多公里
  • 河流面積:1.82萬平方公里
  • 流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
  • 河口:館陶縣萬倉
幹流概況,幹流走向,河道特徵,河道變遷,水文特徵,河源支流,清漳河,濁漳河,清漳河支流,濁漳河支流,治理開發,古代水利工程,蓄水工程,水電工程,水文監測,大型灌區,河道整治,水利管理,流域概況,地貌環境,建制沿革,社會發展,歷史文化,

幹流概況

幹流走向

漳河
漳河上源有兩支:分別為清漳河、濁漳河,皆發源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腹地。清漳河上游分東、西兩源,其東源發源於晉中昔陽縣漳槽村附近;西源發源於和順縣西部的八賦嶺。濁漳河上游分北、西、南三源,其西源發源於沁縣西北之漳源鎮安高嶺;南源發源於晉東南長子縣西發鳩山;北源發源於榆社縣北部西河口村。清漳河、濁漳河兩支入涉縣境後,在合漳村匯流後稱漳河,與衛河合流後稱漳衛河、衛運河,入海河水系的南運河。
漳河幹流,自涉縣合漳村起,大致沿河北、河南兩省邊界,自西而東,從涉縣丁岩入磁縣西南境,沿磁縣南邊界及南部,至觀台村流入岳城水庫,出庫後復為南邊界線。經講武城南入臨漳縣南部的習文、孫陶集、張村集、磚寨營,東入魏縣。漳河南雙廟、胡野拐、沙口集入大名縣。西未莊、萬堤,至營鎮回族鄉與館陶縣王橋鎮交界的館陶縣徐萬倉村與衛河匯流。其間河道(合漳至徐萬倉)長189公里(有資料記為192公里,也有記為179公里)。其中:涉縣境內長31公里,磁縣境內長55公里,大名縣境內長27公里,館陶縣境內長4.2公里。
清漳河在山西省境內長146公里,自郭家村北入邯鄲境至合漳村長約61公里,全長207公里;濁漳河在山西省境內長229公里,自張家頭村西入邯鄲境至合漳村長約21公里,全長250公里。
漳河流經三省四市21縣市區,若以最長的濁漳河為源,全長應為439公里。但一般資料皆記為412公里,流域面積為1.82萬平方公里。。是海河水系是最長的河流,故有資料稱漳河是海河的正源。
漳河幹流起點三漳洪流處涉縣合漳村漳河幹流起點三漳洪流處涉縣合漳村
漳河涉縣東部河道漳河涉縣東部河道
漳河河北省磁縣小三峽段漳河河北省磁縣小三峽段
漳河河北省臨漳縣一段漳河河北省臨漳縣一段
漳河河北省大名縣一段漳河河北省大名縣一段
漳河與衛河交匯處館陶縣徐萬倉(旱季)漳河與衛河交匯處館陶縣徐萬倉(旱季)
漳河與衛河交匯處館陶縣徐萬倉漳河與衛河交匯處館陶縣徐萬倉

河道特徵

濁漳河入河北涉縣處的天橋斷濁漳河入河北涉縣處的天橋斷
漳河在河北省磁縣觀台以上河段,兩岸地勢陡峻,河谷狹窄,水流曲折,坡陡流急,並間有赤壁、侯壁、天橋斷等處天然跌障,河床縱比降為1:200-1:300。河道出觀台至岳城水庫為丘陵地帶。岳城水庫以下至河北省館陶縣徐萬倉,為漳河平原河段,全長為119公里,落差64.7米,平均比降為1:2430,其中嶽城水庫至京廣鐵路橋河段河底比降為1:500-1:1000,河槽相對穩定,寬200-600米,河床質為粗砂卵石;鐵路橋以下至南尚村河段長46.7公里,比降驟減,平均為1:2130,河槽寬達500-1350米,槽深僅為1-2米,沙灘密布,河身寬淺,主槽擺動不定,具有遊蕩性河道的特性;南尚村至穿漳涵洞河段長21.84公里,平均比降為1:2160-1:2440,河床質為砂土,主槽平均寬381米,深2.5-5米,河槽較穩定;穿漳涵洞至徐萬倉河段長35.26公里,平均比降為1:3050,河床質為淤土,河槽平均深3.8米,河槽寬一般在100-200米之間。
漳河在河北磁縣高莊以上河段沒有堤防。自磁縣高莊至徐萬倉左堤全長99.7公里,堤頂高程為83.13-46.87米,堤頂寬6-8米,內外邊坡1:3;右堤自臨漳西太平至大名周莊全長104.1公里,堤頂高程為84.74-45.89米,頂寬4-6米,內外邊坡1:3。左堤高於右堤0.5-1.0米。
漳河堤距極不規則,臨漳縣境內河段,河槽滾動,塌岸坍堤,堤防彎曲,堤距860-2780米;魏縣境內河床較為順直,堤距約2000米左右,進入大名縣境內,堤距漸寬,最寬的萬堤段達5800米。

河道變遷

漳河,漳河原是黃河中、下游最大的一條支流。《禹貢》中所指的衡漳和降水就是漳河。後來黃河南徙,漳河脫離黃河,加入海河水系,為海河中一大支流。歷史上其變遷比較複雜,它的變動最南可達到安陽河,最北可達到滏陽河及其前身衡水,長蘆或葫蘆河所能遷徙之道,其變動頂點是在出山後鄴鎮(古鄴都)之西,即三台口。
古代的漳河因受黃河的影響而多次變遷。歷史上黃河曾兩次改道由天津入海。第一次在周定王5年(公元前602年)至新莽始建國3年(公元11年);第二次在宋慶曆8年(公元1048年)至金章宗明昌5年(公元1194年)。兩次總計759年。黃河具有洪峰高,含沙量大,善淤善徙等特點,遇河必奪,不僅衛河、漳河難以穿越,就是本來單獨入海的滹沱河,亦不得不改變方向,沿黃河的邊緣,東北流由天津入海。黃河是促使海河水系形成的主要原因。
金代,黃河奪淮入海以後,在華北平原留下了高出地面的黃河故道,加之漳河含沙量大,將淀泊淤成平陸,河水盛漲,泄水受阻,至使漳河經常泛濫成災而不可制約。清順治9年(公元1652年)至光緒20年(公元1894年)242年間,漳河泛濫成災40次,平均約6年1次。人們稱之為“桀驁不訓的漳河。”據《臨漳縣誌》記載:“明嘉靖43年(公元1564年)7月,(漳河)漬曲周城西門;天啟6年(公元1626年),水抵城下深丈余;崇禎3年(公元1630年)夏決南堤,後幾歲以為常。”據《元城(大名)縣誌》記載:“嘉靖36年(公元1557年),漳衛橫流,泛濫於大名、南樂、魏、清、內黃等縣境,人有構巢而棲者。”
漳河歷史上的改道路徑大致有三。其一是漳河北源與滏陽河合流,史稱北道,大體自臨漳、經廣平、至邱縣、出威縣西北、過新河縣一線。其二是漳河南行與衛河合流,史稱南道,故道大體自臨漳、魏縣、經大名、至館陶一線,並在館陶縣以上入衛。其三是介於北道、南道之間的中道,大體自臨漳、經肥鄉、廣平東北流,至冀縣與滹沱河合流,再北流河間等地直達天津入海。從時間上看,走南道時間最長,從公元1368-1942年的575年間,有347年走南道。
南道入衛河也幾經變化。明正統13年於肥鄉入衛,明正德初年,在大名縣閆家渡入衛;明嘉靖年間又在回龍鎮入衛;不久又在內黃縣石村入衛。清康熙47年,全漳入衛走南道;嗣後,漳河雖變遷不定,但一直在南道。1942年,漳河在河北省館陶縣徐萬倉入衛至今,形成了現在漳、衛河合流的態勢。

水文特徵

岳城水庫以上的漳河穿行於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河道縱坡平均為1/260,水性湍而悍,急流以高屋建瓴之勢,穿峽谷、越斷崖,奔騰而下,“漳水洪濤聲聞數里”(《畿輔安瀾志》)。洪流挾帶大量泥沙,據對1923-1965年資料統計分析,漳河觀台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為2580萬噸。“漳水之濁雖減於黃而易淤於黃”,故漳河素有“小黃河”之稱。在海河流域,漳河的輸沙量僅次於永定河,居第二位。
歷史上漳河上游十年九旱,下游洪澇頻繁。據統計,1607-1911年的305年間,漳河共發生洪水55次。
漳河流域位於太行山以東的迎風面,暴雨多集中於汛期,特別是七八月份。該區洪水出現頻次較多,且集流迅猛,峰高量大,年際變化亦大。整個漳河的洪水主要特性是,峰形陡峻,峰高量大,持續時間短,因此漳河素有善淤、善決、善徙的特點。
如1963年洪水,觀台日平均流量超過500立方米/秒,只有12天,而洪峰量竟達5470立方米/秒。洪水傳播快,如岳城水庫至南館陶120餘公里長的河段,洪水傳播時間僅需要33個小時。由於漳河河道內自身特點,上游來沙量多,大量泥沙淤積於下遊河道內,年平均淤積泥沙約1583萬噸。岳城水庫建成後,漳河上游75%的泥沙被岳城水庫攔住,減少了泥沙的下泄,使漳河下游由堆積為主改變成以沖刷為主。同時,漳河行洪能力也受衛河洪水頂托,漳、衛河洪峰遭遇時就降低了漳河泄量。

河源支流

清漳河

清漳河左權縣麻田鎮一段清漳河左權縣麻田鎮一段
清漳河,由於流經地區多變質岩,泥沙含量不多,河水清澈,故名。發源有二,即清漳東源和清漳西源。東源又分北河和南河。北河又名西寨河、張翼河,發源於山西昔陽縣沾嶺山柳林背。南河又名梁余河,亦稱梁榆河,發源於山西和順縣石猴嶺園林溝。北河和西河,在和順縣城東匯合成為清漳河東源。以北河為正源,清漳東源發源於太行山區山西省昔陽縣漳漕村山麓,東南流至左權縣下交漳村匯清漳西源,河段長120公里;清漳西源,古稱潦水、潦陽水、西漳水,發源於山西和順縣八賦嶺人頭山下,河出和順南流入左權縣(古為遼縣),由西北而東南過左權縣境,在粟城鄉下交漳村與清漳河東源匯合,為清漳河,長90公里。東、西兩源匯流後,清漳河又南流,經麻田鎮流進黎城縣,經黎城縣下清泉村出山西進河北涉縣污犢村,流經劉家莊、涉縣、匡門口至合漳村匯濁漳河。清漳河在山西省境內長146公里,自郭家村北入邯鄲境至合漳村長約61公里,全長207公里。

濁漳河

濁漳河平順縣陽高鄉段濁漳河平順縣陽高鄉段
濁漳河,流經河北省地區多黃土丘陵,河水混濁,故名。上游分為南源、西源和北源。南源又名潞水,發源於長子縣發鳩山,出長子縣,經長治縣入長治市郊區,在此建有漳澤水庫。水庫跨長治郊區與屯留縣界,出庫後又流經潞城縣、襄垣縣,在襄垣縣甘村與濁漳河西源水相匯,仍稱濁漳河南源。主流長103.9公里,流域面積3521.6平方公里;西源又稱銅鞮水,發源於山西沁縣漳源村附近。宋太宗“下河東”時,開闢太行道曾過此,認為此名對行軍不利,改為“交口”。河出沁縣,入襄垣縣,在此建有後灣水庫,並在甘村會南源水。西源主流長80.2公里,流域面積1693.4平方公里;北源發源於榆社縣北部,主流長116公里,流域面積3684.6平方公里。西、南兩源的襄垣縣甘村匯合後,向東北流27公里,與北源匯合後稱濁漳河。幹流長90公里,在平順縣下馬塔出山西入河北省涉縣境,在合漳村與清漳河匯合東流。在潞城西流、南流村漳河邊有群泉注入河中,與濁漳河水可並行數公里,清濁可辨,涇渭分明。下游叫漳河、漳衛河、南運河。直接匯入幹流的各支流流域面積2708.6平方公里。濁漳河在山西省境內長229公里,自張家頭村西入邯鄲境至合漳村長約21公里,全長250公里。濁漳山西邊界段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有河南省林州市修建的紅旗渠引水工程。濁漳河出馬塔關後,進入了河北省涉縣與河南省林州市的交界處,是冀豫兩省的界河。這裡的濁漳河谷,自古就是冀豫兩省進入山西省的交通孔道。林縣在山西省境內建引漳河水的紅旗渠渠首閘,安陽縣在林縣境內建引漳河水的躍進渠渠首閘各一座。

清漳河支流

東崖底河,是清漳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黎城、武鄉兩縣交界分水嶺黎城一側、黃崖洞鎮漆樹村西的獅子杯,向東南流經水寨、東崖底等村,在看後村東注入清漳河。河流全長19公里,平均縱坡24‰左右,流域面積118.7平方公里,河床為砂卵石,河床糙率約0.067。在東崖底河幹流以南,有一較大支流黃崖洞河,源於著名的黃崖洞一帶,流經黃崖洞、赤峪、上河等村,在東崖底村南匯入東崖底河,河長11公里。東崖底河是一條季節性河道,平時乾涸。汛期洪水隨降雨而生,來得猛去得快。該河年徑流量1200萬立方米。河流泥沙主要為推移質。
源莊河,是清漳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黎城縣北部西井鎮,有南、北二支,北支在杏樹灘村西,南支在千仵村,兩源相距3公里,兩源自西向東流,分別在南委泉村北、南兩側流過,匯合於茶棚灘,而後繞玉泉山向東流經源泉、源莊村,在寺底村東與西井河匯合後繼續向東經石背底、圪台磨村出省界,經河北省涉縣西遼城東流入清漳河。源莊河有兩條較大的支流西井河和柏官莊河。源莊河支流柏官莊河發源於洪井鄉黃草擉村西,自西向東從王家莊、柏官莊村南流過,在長畛背村北改向北流,經過曹莊、三十畝村,在源泉上游2公里處匯入源莊河。源莊河河長24公里(其中山西省境內21公里),河道比降20‰,流域面積274平方公里,河床糙率約0.065。源莊河支流西井河河長17公里,柏官莊河長12公里。源莊河為彎曲型河道,河谷寬300-500米,河道寬80-100米。由於上游南委泉近於乾枯,源泉以上河道在汛期有水,源泉以下河道因接納源泉(玉泉)而有清水流量。
東枯河,發源於涉縣偏店鄉,屬清漳河支流,流經涉縣縣城後注入清漳河,匯水面積119平方公里。

濁漳河支流

平頭河,也稱馬岩河,是濁漳幹流的一級支流,源於武鄉縣東南部韓北鄉小窩鋪村北的黃紀腦(位於石門鄉),向西南2.5公里進入黎城縣上遙鎮南余溝,轉向南經陽和腳、葫蘆腳、馬岩、後家莊、平頭,從西下莊村起改流向為南偏西,再經東坡、石板村,最後於石板村西南從濁漳河左岸匯入濁漳河。平頭河河道全長21.5公里,流域面積104.9平方公里。在平頭村有嵐溝河匯入。平頭河為山區洪水河道,年平均徑流量約700萬立方米左右。馬岩村以上河道無基流,在馬岩村因有龍洞泉的出露,下遊河道清流量約為0.06立方米/秒。
原莊河,是濁漳幹流的一級支流,源於潞城市北部合室鄉張家河村,向北經過黃蒿溝、小熬腦、西嶺、申莊、西坡等村,在西坡村北2.5公里處進入襄垣縣王橋鎮返底改向東北,流經原莊、井關、普關等村,在普頭村北1公里處流入黎城縣境,最後流經長治、榆樹村,在上遙村北0.6公里處從濁漳河右岸匯入濁漳河。河道全長17.5公里,流域面積110.10公里。原莊河是一條穿行於丘陵溝壑區的季節性河流,年平均徑流量約300萬立方米。流域上中游地形破碎,溝壑縱橫。下游為石山區和土石山區,地形較為完整。高程大都在1000-1200米,入河口為740米。河流年輸沙量為4.73萬立方米。
小東河,是濁漳幹流的一級支流,源於黎城縣東陽關鎮老金峧。向西南方向流經東黃須、停河鋪鄉大停河、停河鋪、黎候鎮午橋、黎城縣城、南橋溝、東窪、西窪、西仵鄉西仵、趙店等村,在趙店村南從濁漳河左岸注入濁漳河。河流全長20.8公里,河道寬10-30米之間,河道縱坡為5-15‰,河床糙率為0.025-0.03之間,流域面積215.6平方公里,是一條季節性河流。徑流主要為洪水徑流,徑流量1499萬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19.23萬立方米,流域地貌為丘陵與河谷階地。整個河道處於黎城盆地,北由橫嶺為分界線,東、西兩側分別由大山阻隔,河床比較穩定。陽南河、七里河分別在停河鋪七里店村匯於小東河。流域內年平均降水量531.9毫米。流域內有小型水庫3座和多座塘壩,總庫容620.8萬立方米。
平順河,又稱百里灘河、西溝河,發源於平順縣龍溪鎮大門道村東南4公里與壺關縣交界處一帶的深山區,在大門道村以上河(溝)稱“馬道河”,屬無人居住區,流向為先向西而後轉向北。河流從大門道村東流過後,向北流經北坡、龍鎮、南坡、西溝鄉申家坪、南賽、西溝、川底、石埠頭,青羊鎮(平順縣城)等村流經山南底、南耳溝、張井三村,然後向北偏西方向經過中五井鄉天腳村、中五井、下五井、留村進入潞城市黃牛蹄鄉李莊、莊頭、清口、下黃等村,在下黃村改向東,經辛安村後從濁漳河右岸注入濁漳河。河流全長49公里,流域面積677平方公里。較大的支流有南大河,在潞城市李莊村西北從左岸匯入平順河。平順河為季節性河流,年平均徑流量約1400萬立方米,全部為洪水徑流,河道清水流量為零。流域內有小型水庫7座,總庫容2332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312平方公里。有安樂、西溝、西嶺提水工程。
南大河,是平順河的支流,為季節性河流。發源於壺關縣集店鄉西莊村北一帶,在當地稱百泉河,向北偏東方向流經該縣的辛村、西橋上、河東等村,進入平順境內後經過苗莊、北甘泉、常家、北社等村,在北社村北進入潞城境內,在潞城境內,河流沿東北方向經過苗家、木瓜、王家莊、南桃、黃牛蹄,出黃牛蹄水庫後匯入平順河,全長37公里,流域面積293平方公里。南大河流域內有小水庫4座(河東水庫、南五馬水庫、北甘泉水庫、黃牛蹄水庫),累計總庫容2937萬立方米。
露水河,是濁漳幹流的一級支流,發源自平順縣杏城鄉浦水,先向東南流經鮮泉、黃崖、牛石窯,過牛石窯村後緩慢轉向東北,經葦池、河樓溝、阱底等村出平順境入河南省林州市。在林州境內向北偏東方向流經高家台、石板岩、南谷洞、尖莊、楊耳莊、槐樹莊、東盤陽等村,最後從濁漳河右岸注入濁漳河。在尖莊村上游,有支流苤蘭岩河從左岸注入。露水河幹流總長53公里,其中山西省境內河長16公里。山西省境流域面積471.12平方公里(包括苤蘭岩河及其他從出省境匯入的水支流面積)。露水河幹流出境處多年平均徑流量400萬立方米,多為洪水徑流,河道清水流量0.1-0.3立方米/秒。露水河流域有小型電站4處,總裝機容量6台483千瓦。林州市境內建有南谷洞水庫。
小丹河,小丹河是濁漳南源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長子、高平兩縣交界的琉璃山(丹朱嶺)北麓,與山南麓的沁河支流丹河源以-嶺(丹朱嶺)相隔。河自西而東流經張店、崔莊、而後蜿蜒北上,經田良、布村、離村、鄒村、韓坊、交里等村,在交里村北歸入濁漳南源。河流全長18公里,流域面積120平方公里,主河道寬5-20米。小支流固益河在鄒村東北從左側匯入丹河。流域內年徑流量630萬立方米。年平均清水流量0.07立方米/秒。地表水19萬立方米,地下水360萬立方米。
陶清河,是濁漳南源的一級支流,源於壺關、陵川兩縣交界附近壺關縣常行鄉西馬安村北,其主流流經壺關、長治、長子三縣,全長78.7公里,是一條季節性洪水河道。在壺關境內,河流先是自南向北流經東井嶺鄉西馬安、百尺鎮韓莊、流澤,店上鎮店上、固村,而後向西北經龍泉鎮西堡(西堡水庫)、紫岩掌、宋堡,在宋堡村南轉向西南,經過黃山鄉新莊村入長治縣西池鄉河頭村、西池村入陶清河水庫,再次改向西偏北方向,過東和鄉、北呈鄉北嶺頭、六家後,沿長治、長子兩縣交界蜿蜓北流,最後在長子縣宋村鄉南李末村北注入濁漳南源。陶清河流域面積735.18平方公里,較大支流有蔭城河、師莊河(色頭河)。徑流年際變化較大,屬季節性暴雨型山區河流。河川徑流量以洪水流量為主,清水流量甚微。陶清河年平均輸沙量63萬立方米。陶清河流域內有中型水庫2座(西堡、陶清河)、小型水庫9座(葡萄山、腳步河、石門口、流澤、北宋、東莊、河頭、仙泉、墳上)。
嵐水河,是濁漳南源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屯留縣盤秀山東麓的豐宜鎮橋華溝和沙則溝,自西向東流經黑家口、吳寨、西流寨、豐宜,在豐宜以東入長子縣境,繼續東流經過營里、鮑家河水庫,在東里村南流向東偏南方向,沿途經過關村、嵐水、東賈、李莊,而後又向東偏北經大關村、董村進入長治市郊區,在楊暴村北注入濁漳南源,河流全長58.43公里,流域面積463.36平方公里。該河在長子縣吳村以上流經土石山區,比降為20-15‰;吳村以下流經黃土丘陵區和沖積平原,比降5.2-0.63‰。嵐水河的主要支流有金豐河、雍河。嵐河年平均年徑流量2499萬立方米,該河徑流來源主要在上游山區,各支流均有清水流量,枯水期清水流量0.216立方米/秒。河流冰封期一般在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上旬。年輸沙量約30萬立方米,主要為粉砂至細砂。
迎春河,是濁漳西源的一級支流,發源於沁縣西部的伏牛山東麓,源頭在漳源鎮羅卜港村東,河流自北而南流經元王、上灣、東坡等村,在東坡至福村間轉為向東流,又經丈河上、迎春、西渠上等村,在沁縣城西匯入濁漳西源。在河源至福村間,多條平行的小支流從右岸匯入。石板上河為迎春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冊村鎮石槽溝、堯山村、東山一帶,流向為先向北而後朝東,在福村正南從迎春河右岸匯入迎春河。迎春河河流全長17.4公里,流域面積132.88平方公里。上遊河道(福村以上)縱坡17.4‰,下游縱坡2‰,流域寬度10.4公里,河床糙率為0.04。迎春河年平均徑流量1061萬立方米,年輸沙量12.05萬立方米。該流域有元王、池頭等幾處泉水,較大的為郭村鎮池頭村青龍池泉水,因此該河常年清水不斷,水色清澈透明,沒有污染。在迎春河建有小(1)型的迎春水庫和迎春灌區,支流上建有小(1)型的石板上水庫。
圪蘆河,是濁漳西源的一級支流,發源於沁縣、沁源交界聖佛嶺東麓的沁縣冊村鎮新莊村西北,上游接納了後泉(漫水)泉水和余交村西的余河水,經冊村向東流,在樊村南與右岸支流南里河匯合,於樊村以東2公里匯入濁漳西源。流域面積151.8平方公里。圪蘆河主河道流經楊家鋪、後泉、漫水、寺莊、後溝、下灣、冊村、河止、道興9個行政村。主河道全長26.9公里,流向為自西朝東,河道平均縱坡6.4‰。有三條主要支流:一是南莊至冊村支流,流經南莊、南余交、北余交、冊村4個行政村,河長6.3公里;二是南馬服至陡溝支流,流經南馬服、北馬服、新柱、陡溝4個行政村,河長6.3公里;三是西林至寺家莊支流,流經西林、東莊、侯家莊、上張莊、下張莊、南里、中里、唐村、寺家莊9個行政村,河長8.1公里。流域內有冊村雨量站,建於1971年,有30年的觀察記錄。河道年徑流1350萬立方米。清水流量漫水至河口為0.2-0.3立方米/秒。河流輸沙為細砂和粉細砂,年輸沙量15.80萬立方米。圪蘆河流域內有中型水庫(圪蘆河水庫)1座,小型灌溉工程(圪蘆河和五一渠)2處和魚池100畝。
白玉河,是濁漳西源上一條較大的支流,發源於沁縣西南部南泉鄉泊村,流經南泉、郭莊、連家莊、故縣、徐村、月嶺山、太里、南池等村,在南池村東南注入濁漳西源。主河道流經南泉鄉、故縣鎮、新店鎮3個鄉鎮12個行政村,河型呈樹枝狀,幹流在連家莊上游流向為東北,連家莊以下流向正東。河流總長32公里,流域面積280.75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為5‰左右。白玉河有4條較大支流:一是連家溝至連家莊支流,流經連家溝、八東坡、下莊、唐莊、連家溝,河長10.8公里;二是寺溝至東仁支流(後河),流經寺溝、北集、五科、後河、東仁,河長9.9公里;三是陽坡至楊樓角支流(清河),流經陽坡、西莊、窯科、東莊、安仁、新堯科、余溝、清河、下清河、楊樓角,河長8.1公里;四是西待賢至古城支流(待賢河),流經西待賢、東待賢、何家莊、楊灣、下窯、沙圪道、古城,河長7.2公里。年平均徑流量為2493萬立方米,最大5740萬立方米(1989年),最小293萬立方米(1999年),清水流量為0.2-0.3立方米/秒。年平均輸沙量為34萬立方米,由於植被逐漸改善,梯田整治,小流域治理等措施,河流泥沙逐漸減少,平均輸沙量為5.75萬立方米(1988-1999年),河水水質良好。白玉河流域內有1座中型水庫(月嶺山水庫),1處小型灌溉工程(月嶺山)及人畜飲水工程。
郭河,在沁縣段稱楊安河,在屯留縣段稱谷河,是濁漳西源的一級支流,發源於沁縣西南部楊安鄉韓莊西的苗行溝和墳上溝,流經沁縣的上灣、上觀、許莊、楊安、松交等村,在松交村東2公里處入屯留縣,經吾元鎮的黑豆溝、三交、東坡、甘草灘後入襄垣縣境,經上馬鄉的高崖底、溫泉、固村、司馬、流渠等村後入後灣水庫。郭河在沁縣段流向為東偏南,入屯留後即開始轉折,自三交村起至後灣水庫流向為東北。河流全長33公里,流域面積285.55平方公里,河道平均縱坡2‰。海拔高程在1000-1200米之間,入後灣水庫處高程917.00米。郭河流域內水利工程有小(2)型水庫1座,塘壩2座,打井120餘眼,節水灌溉面積1200餘畝和人畜飲水解困工程。
淤泥河,是濁漳西源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屯留縣余吾鎮杏樹腦村西南,流經董莊、響水頭、史家溝等村後,出境入襄垣縣侯堡鎮的安溝、邕子、閆村、侯堡、東周、南豐溝,在古韓鎮東里村從右岸注入濁漳西源。河流全長27公里,流域面積114.35平方公里。河流上游(閆村以上)為向東流,平均比降15‰,下游流向北偏東,比降約2‰。流域內建有小(1)型水庫2座,潞安礦務局自備水源工程、後灣水庫灌區和人畜飲水解困工程。灘地開發300餘畝。
涅河,古稱涅水、甲水,是濁漳北源的一級支流,發源於武鄉縣西部分水嶺鄉的五里舖村,流經武鄉、沁縣兩縣的勛歡、權店、南溝、程家溝、東寨底、南涅水、窯上坡、祁村、松村、聶村、富莊、東村等村鎮,在關河水庫下游約1公里處匯入濁漳北源。河流流經地多為丘陵山區中的河谷平川,河道平緩多曲折,總的流向為自西北流向東南。在程家溝---松村河段,河流基本上作為兩縣的分界,但由於平川河流的擺動性,河流與縣界又不完全一致。涅河沿途從右岸接納的主要支流有西湯河、南涅水河、松村河,從左岸接納的主要支流有高寨寺河、湧泉河、馬牧河等。涅河全長48公里(五里舖——河口),流域面積696.7平方公里(其中平遙21.56平方公里,武鄉421.8平方公里,沁縣253.34平方公里),河道縱坡上游故城水庫(南溝)以上為26‰,中下游為1.25-8.33‰涅河河口斷面年平均徑流量3648萬立方米,枯水期清水流量在0.5-1.0立方米/秒間,年平均輸沙量89萬。河道全長48公里,可治理長度為30公里,已初步治理21公里,其中石堤5公里,土堤6公里,生物堤10公里。控制河道寬度為100-150米。
賈豁河,是濁漳北源關河以下的一級支流,位於武鄉縣賈豁鄉,賈豁村以上分為兩支,一支發源於下細堙村南,向西偏南流經劉家溝、上王堡、李家莊、下王堡、賈豁等村,另一支發源於大堙村南,流經柳亭郊、石泉、郭村,在賈豁村南匯合改向南流,經東坡、官道甲、古台、田莊,流經故縣鄉的李莊匯入濁漳北源。河流全長19公里,流域面積104.3平方公里,為季節性河流,汛期遇暴雨,山洪暴發,雨過天晴,河道即乾,河床為岩石,河床穩定。河流年徑流量為635.5萬立方米,徑流係數為7.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22立方米/秒。河流年輸沙量為18.66萬立方米。土壤侵蝕模數石山區為1000噸/(平方公里·年),土石山區為1800-2000噸/(平方公里·年),丘陵區為2000-2500噸/(平方公里·年)。
蟠洪河,又稱洪水河,位於武鄉縣東部,是濁漳北源較大的一級支流。蟠洪河上游(武鄉洪水鎮寨坪村以上)分為左、中、右三源,三源大致流向均為由北向南。左源自武鄉縣墨鐙鎮岩窪村,流經墨鐙、馬堡、新村、白和等村。中源自左權縣的神凹村,經左權縣三教、三架溝、佛口村進入武鄉,又經武鄉縣墨鐙鎮玉石溝西、洪水鎮北台、南台等村,在白和村西南與左源合流,流向洪水、寨坪。右源源自榆社縣甲堰溝,經營村、駝駱、上石牆等村進入武鄉洪水鎮後,又經下石牆、上黃岩、廣志、東溝、西溝等村,在西溝村南、寨坪村北與左、中二源合流。三源合流後,蟠洪河向西南方向經寨坪、店上、中村、蟠龍、型塘、監漳鎮的下北漳等村,出武鄉境後在襄垣西營鎮南漳村西歸濁漳北源。河道全長40公里(神凹-河口),流域面積525.61平方公里。蟠洪河沿途有廣志河(古稱黃岩水)、窯灣河、石門河、陌峪河匯入。河道年平均徑流量約3800萬立方米。一般清水流量0.013立方米/秒。河流年輸沙量76萬立方米。
石門河,是蟠洪河的一級支流,源於蟠洪河與清漳河流域分水嶺西側武鄉蟠龍鎮境內,向西北方向流經南郊、郊口等村後改向西,再經石門、溫莊等村,在河不凌村東入蟠洪河。河溝全長16.7公里,流域面積100.6平方公里。沿途有石瓮河、馬蘭頭河匯入。石門河為季節性河流,平時基本乾枯,汛期遇暴雨,山洪暴發,雨過天晴,河道即乾,河床為岩石,河床穩定。流域上游為石山區,中下游以土山區為主。河流年徑流量533.5萬立方米。該流域地貌為土石山區和丘陵區,灰岩區約20平方公里。
史水河,是濁漳北源一級支流,發源於沁縣水凹村,沿沁縣、襄垣縣界向南至沁縣李家莊東進入襄垣縣王村鎮境,向東南流經史北、下廟、王村、北姚、店上,又緩慢轉向東北,經下良鎮西故縣、下良、西坡、水碾村,在西邯鄲村西約1公里處注入濁漳北源。在王村,有支流龍王堂河從左岸匯入。史水河全長27公里,流域面積190.83平方公里。史水河一般清水流量0.05立方米/秒左右。年平均徑流量約1000萬立方米。河流清水流量為0.13-0.22立方米/秒。河流年輸沙量為8.73萬立方米。史水河上有3座小(2)型水庫,分別是東風水庫、店東水庫和王家峪水庫。

治理開發

古代水利工程

引漳十二渠(西門引水渠),戰國時魏國人西門豹所開鑿,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古代大型引水灌溉渠系。公元前422年,魏文侯以西門豹為鄴令(鄴地遺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的鄴鎮),西門豹至鄴、革除河伯娶妻之惡俗,興民屯,又發民力在漳河右岸(距岳城水庫大壩下游5公里,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附近,當地民眾稱作閘門溝的地方)開鑿水渠十二道,引漳水灌田,民得饒足。引漳十二渠的工程措施是在漳河中修築十二座溢流低堰以攔河水,每堰在南岸開取水口,共建成十二條渠道,能灌能排,旱時可引水灌田,水大時又可排澇。“蓄為屯雲,泄為行雨”,效益十分顯著。據姚漢源教授考證,當時糧食畝產可提高8倍以上,西門豹治鄴,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西門引水渠最為歷代人民所稱道,當地人民在漳河右岸修“西門祠”紀念他,代代香火不絕,今仍存。從西門豹修建引漳十二渠後,唐、宋、元、明、清對漳河十二渠也都有修復或擴建,但近代漸被淤廢。
利漕渠,三國初期,建安9年(公元204年),曹操大敗袁紹,占據鄴城,後為三國魏之首都。曹操以鄴為根據地,為向北方戰爭運糧,於建安18年(公元213年),開渠引漳水過鄴入白溝(衛河),轉通黃河,名利漕渠。利漕渠南起館陶,西北至斥漳(今曲周縣東南)。

蓄水工程

長畛背水庫,位於源莊河支流柏官莊河上柏官司莊鄉長畛背村,1966年5月竣工,屬小(1)型水庫,總庫容150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1平方公里。水庫大壩為重力土壩,壩高22米,達設計洪水標準為50年一遇,校核標準為100年一遇。
漳澤水庫漳澤水庫
漳澤水庫,又名太行湖,位於山西省長治市郊。是海河流域漳衛南運河水系濁漳河南源幹流上的一座以工業、城市供水、灌溉、防洪為主,兼顧養殖和旅遊等綜合利用的大(Ⅱ)型多年調節水庫。興建於1959年11月,1960年4月竣工蓄水投入運用。1989年10月至1995年6月進行了除險加固改建。水庫控制流域面積3176k平方米,總庫容4.27億立方米。防洪標準為百年一遇洪水設計,二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漳澤水庫自投入運用以來,為上黨盆地,特別是對長治工農業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承擔為長治鋼鐵廠、漳澤發電廠、王曲發電廠等十個工業企業的供水任務。由於防洪、供水作用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觀,被譽為“太行明珠”。
屯降水庫,位於屯留縣城西13公里處的河神廟鄉店上村濁漳南源支流降河上,壩址以上流域面積407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區317.5平方公里,土石山區8.75%,多年平均徑流量5220萬立方米。設計總庫容5190萬立方米,已淤積庫容1800萬立方米。水庫於1958年始建,1959年9月基本建成。水庫防洪標準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
鮑家河水庫,修建在濁漳河南源支流嵐水河上,位於長子縣碾張鄉鮑家河村東。與原關村水庫連通,水庫以上幹流長25.83公里,河道比降6.3‰。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75.4平方公里。水庫於1976年11月動工興建,1979年7月主體工程基本建成。多年平均徑流量1837萬立方米。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設計總庫容1442.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999.03萬立方米,興利庫容443.0萬立方米。至1994年已淤積166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450萬立方米。
申村水庫,位於長子縣西南約10公里濁漳河南源幹流上,控制流域面積235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區面積123平方公里,土石山區面積58平方公里,黃土丘陵區面積54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寬12.2公里,河道長19.3公里,平均縱坡8.04%。申村水庫於1958年開始興建,1959年基本建成多年平均徑流量3730萬立方米。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設計總庫容2578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49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663萬立方米,死庫容424萬立方米。至1983年庫容淤積量為863萬立方米。
陶清河,水庫建在濁漳河南源支流陶清河上,位於長治縣東南15公里處的韓店鎮南曹家溝村,控制流域面積615.3平方公里。水庫區間流域面積392.8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區面積152.7平方公里,土石山區面積180.2平方公里,丘陵區面積59.5平方公里。區間河道長24公里,平均縱坡6.9%,流域平均寬度15.6公里。水庫於1959年11月動工興建,1960年4月基本竣工。多年平均徑流量801萬立方米。設計標準為百年一遇,水庫設計總庫容3970萬立方米,其中調節庫容10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750萬立方米,1981年底淤積庫容達1220萬立方米。
西堡水庫,位於壺關縣城西南13公里的西堡村,系濁漳河南源支流陶清河上的較大的水庫之一,控制流域面積222.5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區面積148.8平方公里,土石山區面積81.0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寬度8.06公里。河道長28.7公里,河道平均縱坡8.9%。多年平均徑流量190萬立方米。設計庫容為3364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639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709萬立方米,淤積庫容1016萬立方米,按二十年一遇洪水設計,百年一遇校核,水庫於1959年10月動工興建,1962年正式攔洪蓄水。
莊頭水庫,位於壺關縣崇賢鄉莊頭村南500米處,建在濁漳南源支流石子河上,水庫以防洪為主,兼顧工業供水、人畜引水和農田灌溉。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19.2平方公里,流域長21.93公里,平均寬度5.43公里,平均坡降1.72%。多年平均徑流量320萬立方米。設計總庫容1675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76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828萬立方米,死庫容87.0萬立方米。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水庫始建於1974年10月,建成於1977年10月。
後灣水庫,後灣水庫位於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虒亭鎮後灣村,濁漳河西源幹流上。1959年興建,1960年3月竣工。總庫容130330000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323×105立方米,防洪庫容92280000立方米。設計水位923.4米,校核水位924.3米。防洪標準為2000年,控制流域面積1300平方公里。年均入庫水量為1.16×108立方米。水庫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長300米,高26米,壩頂寬8米,底寬146.6米。壩頂高程926米,防浪牆高程927米。溢洪道為開敞式,寬頂堰,堰頂高程917米,設計泄量為548立方米/秒,輸水洞泄量為7立方米/秒。該水庫以防洪、灌溉為主,兼有水產養殖效益,河道安全泄量為500立方米/秒,保護著下遊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及太洛、榆黃公路、太焦鐵路的安全。水庫設計灌溉面積5847公頃,有效灌溉面積為4067公頃。
關河水庫,關河、古稱武鄉水,屬濁漳河北源。上游支流很多,較大的支流有泉水河、雲簇河、南屯河、東河等。關河水庫地處太行山麓,位於武鄉縣城東2.5公里的關河峽口處。控制流域面積1745平方公里,總庫容1399×105立方米,其中調洪庫容56680000立方米,興利庫容277×105立方米,防洪標準為百年設計,千年校核。相應百年洪水位為994.42米,千年洪水位996.0米。由於水庫上游植被不良,水土流失嚴重,至1987年底已淤積63810000立方米,占總庫容的45.8%。水電站為壩後引水式季節性電站,總裝機3×700千瓦,於1990年10月1日投產。關河水庫為多年調節的大型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工程,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養魚等。
岳城水庫岳城水庫
岳城水庫,位於河北省磁縣與河南省安陽縣交界處的漳河上,大壩左端在河北省磁縣境,右端在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英烈村北,控制流域面積18100平方公里。1958年8月開工,1970年全部建成。電站裝機一台17000千瓦。灌區渠首河北省民有渠與河南省漳南渠分別引水,設計流量100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積300萬畝,其中河南約占1/3,分水比例河北與河南省54比46。1981年後,並向河北邯鄲市、河南安陽市工業供水。
南谷洞水庫,南谷洞水庫位於林縣城西北35公里太行山東麓濁漳河支流露水河上。控制流域面積270平方公里,為深山區,山高谷狹石頭多。原規劃50年一遇洪水設計,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大壩位於深山峽谷中,壩基為震旦紀石英砂岩。大壩為粘土斜牆堆石壩。1958年4月動工,1971年7月大壩修至75米高,完成一、二級輸水洞及溢洪道部分工程,開始發揮效益。1960年、1963、1968年、1975多次補建,最大泄量達4920立方米秒,防洪能力達5000年一遇標準。但以後廊道內又出現大量漏水,仍屬病險水庫,多年只能低水位運行。

水電工程

漳河上游在未修建大中型水庫和大型引水工程以前,河道徑流量比較豐富穩定,人們對水力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較早。1942年2月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在其駐地赤岸村,興建了裝機容量為10千瓦的水電站,為軍政機關照明使用。1944年7月晉冀魯豫軍區西達兵工廠,在其駐地西達村興建了裝機容量為28千瓦的水電站,為工廠動力和軍隊機關照明供電。1945年3月冀南銀行在駐地茅嶺底村興建了裝機容量為10千瓦的水電站,為幣廠造幣紙供電。進入 20世紀50、60年代以後,不少沿河村莊利用木製水輪機,用以發電照明或作為機械動力加工農副產品,由於易損壞,效率低等原因,而逐漸被淘汰。小水電站基本上都是20世紀70、80年代建,屬於定型化水輪發電機組。這些小水電站多為沿河村所修建。侯壁、匡門口至觀台河段,沿河49個村莊,已建電站46座。村辦電站,單位機組容量一般在100千瓦以下。縣辦小水電站規模較大一些,平順縣侯壁電站,裝機容量達9000千瓦。赤壁電站裝機容量為7500千瓦。涉縣西達電站裝機容量為1500千瓦。
南谷洞水電站隸屬於林州市南谷洞水庫管理所,位於南谷洞水庫壩基後,屬壩後式引水泄流發電站。即在南谷洞水庫向紅旗渠泄流時發電。該站主廠房等設施建成於1979年,後因資金及管理體制等種種原因,直到1993年才安裝2台800千瓦機組,實現當年安裝,當年投產發電。用10千伏線路送至任村35千伏變電站併入系統電網。

水文監測

清漳河劉家莊國家級重點水文站,位於岳城水庫以西的山區,採用衛星和GPRS兩個信道,劉家莊斷面採用超音波水位計監測水位。

大型灌區

漳河兩岸引水灌溉歷史悠久,大大小小的灌區很多,其中實灌面積在6667公頃以上的大型灌區共有6個,它們是河南省的漳南灌區、紅旗渠灌區、躍進渠灌區,河北省的民有渠灌區、大躍峰灌區和小躍峰灌區。
漳南灌區
漳南灌區受益範圍有安陽市郊區、安陽縣、湯陰縣、內黃縣、鶴壁市郊區以及河北省臨漳縣。下屬幸福、萬金、洹南、洹東、湯河5個分灌區。1966年由中央和省批准修建漳南總乾渠,將5個分灌區連成一片。總乾渠由岳城水庫供水,設計流量7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100立方米/秒。輸水方法:一是通過幸福、萬金渠道向安陽市區、安陽縣和湯陰縣送水;二是通過安陽河經洹南、洹東兩渠向內黃送水。
設計灌溉面積120萬畝,原有效灌溉面積的91.4萬畝,後衰減到42.5萬畝。
漳南灌區由安陽市水利局統一管理,各分灌區設有管理處。水源除萬金一、二支渠和“五六”建設渠由彰武水庫供水外,其他灌區由岳城水庫供水。1958年冀豫兩省協定岳城水庫分水比例為冀54%、豫46%。
(一)幸福渠灌區是古老灌區之一,戰國魏文侯時(公元前412年)鄴令西門豹引漳灌田,名為漳河十二渠。後漢、曹魏、晉、隋均有整修,東魏(公元535年)取名天平渠,北齊時改為河清渠,1928年改名三民渠。1949年灌溉僅5萬畝。1949年後改名為幸福渠。岳城水庫建成後,在漳南總乾渠五孔橋(位於漁洋村北)上引水,設計流量13.6立方米秒,加大流量16.1立方米秒。乾渠長26.9公里,支渠5條總長99.04公里,連同安陽河以北自漳南總乾渠上引水的3條支渠,設計灌溉面積為2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為25.5萬畝。
(二)萬金渠灌區創自唐鹹亨三年(公元672年),刺史李景“堵洹開渠”,原名高平渠。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韓琦浚渠後改名千金渠,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撫民參政朱瑄浚修,改名萬金渠,沿用至今。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始建石閘,至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攔河建石堰,加大了入渠流量。民國期間,渠閘由渠戶自理,成立水利協會,專辦渠田糾紛事項。舊章各閘灌田,每月均有定期。安陽西乾渠有4座閘,安陽東有南、北、中3條萬金渠。1949年灌溉面積共約10萬畝。今日之萬金渠包括萬金、勝利、“五六”建設3條幹渠。設計灌溉面積4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9.5萬畝。
(三)洹南灌區1956年興建,引安陽河水3.5立方米秒,灌溉3.6萬畝。1963年被洪水沖毀,1965年底全部恢復並配套。1968年在安陽河上建攔河浮體閘後,與洹東渠同在閘上引水,灌溉面積擴大到1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3.1萬畝。
(四)洹東灌區建於1968年11月,設計流量21立方米秒。灌溉安陽縣14萬畝,內黃縣10萬畝,共24萬畝。
因用水糾紛,工程失修,目前效益不足一萬畝。pp(五)湯河灌區位於湯陰縣境,1959年興建,原由小河子(湯河)水庫供水,後由漳南總乾通過“五六”建設渠供水,設計灌溉面積9萬畝,有效灌溉面積7.1萬畝。
紅旗渠紅旗渠
紅旗渠灌區
紅旗渠灌區1960年興建,1979年完成。渠首攔河壩建在山西省平順縣石城侯壁斷下,以漳河為水源。總乾渠沿太行山的懸崖陡壁,穿過高山,跨過深谷,越過洵河,流經山西省境內19公里,進入林縣,經河口,盤陽村到分水嶺,全長70.6公里。設計流量2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23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積47萬畝。重點建築有青年洞、空心壩、南谷洞渡槽和總乾渠尾水分水閘樞紐。全灌區有9條幹渠,長233.5公里;主要支渠51條,長501公里。各級渠道全用塊石襯砌。灌區有中型水庫兩座,興利庫容6900立方米;小型一類水庫3座、二類水庫45座、塘堰348座,興利庫容2381萬立方米,沿渠建有小型水利發電站50處,裝機70台,共1.35萬千瓦。灌區自1965年4月開始供水,年平均引水3.065億立方米,解決了農田灌溉及人畜吃水問題。
民有乾渠一段民有乾渠一段
民有渠
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原名公益渠,能灌溉岳城西沙灘地數頃。光緒26年(公元1900年),由岳城、屯頭、上七垣3村聯合,將該渠向東延伸,更名為天順渠,擴大灌溉面積200公頃。公元1913年,當地士紳吝百川、王國璽、王憲謨、王純懦等集資20000元,創辦裕華水利公司,開挖北屯頭至高莊的裕華渠,長20公里,能灌溉田地2667公頃;1931年,又組織民有渠社,民有渠因此而得名。1945年磁縣解放後,民有渠社改為民有渠委員會。1958年由邯鄲地區行署接管,並成立民有渠管理處,對工程進行維修擴建,灌溉面積達13333-26667公頃。岳城水庫建設期間,1960年汛後,將民有渠取水口從庫內潘旺村移至泄洪洞左邊牆,引水規模擴大到100立方米/秒,灌溉面積也逐年增加,由1961年的26667公頃擴大到1977年的139333公頃,擴建後的民有渠全長256公里,經磁縣、臨漳、成安、肥鄉、廣平、魏縣、大名、曲周等縣,渠深2-3米,寬20-30米。
躍進灌區
位於安陽縣西部,引漳河水灌溉。1958年開工,1974年完工。渠首在林縣古城村西南的濁漳河上,總乾渠經河北省涉縣,穿山越谷,南至安陽縣李珍西,全長40公里,設計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乾渠2條,長107公里;支渠36條,長208公里。渠道盤行山區,穿山嶺320座,越溝河600多條,興修斗渠以上建築物1120座,並有小型水力發電站23座,裝機容量8640千瓦。設計灌溉面積30.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3萬畝。渠道所經多強風化區,有塌方和漏水之患。1974-1978年,平均每年引水1.1億立方米,由於河北省邯鄲地區在渠首上游15公里濁漳河天橋斷至清漳河下游的台莊段,沿河設壩截斷躍進渠水源,1979-1980年,躍進渠僅引水4162萬立方米,此後,水源減少。
大躍峰渠大躍峰渠
大躍峰灌區
1956年河北省邯鄲地區水利局提出“躍峰渠工程規劃要點”,1975年9月完成主體工程並正式通水。總乾渠長83.5公里;分乾渠5條,總長113.6公里;支渠159條,總長397公里。渠首在涉縣邰莊村清漳河左岸,進水閘3孔,設計引水流量30立方米/秒,為保證水源,在濁漳河左岸天橋斷和白芟四里坡附近又辟兩處引水口,距清漳河渠首分別為21公里、13公里。天橋斷渠首建有溢流攔河壩和進水閘,設計引水能力為10立方米/秒,渠長13.2公里;四里坡引水口引水量為7立方米/秒,渠長4.55公里。灌區總控制面積10900公頃,設計灌溉面積40467公頃,配套20333公頃。大躍峰總乾渠末有索井、老吊溝兩座泄水閘,向東武仕水庫送水。
小躍峰灌區
位於河北省磁縣西南。1957年12月動工興建,1969年全線通水,1974年乾渠襯砌,1977年完成全線改擴建,渠首在漳河幹流左岸王合村,設計引水能力25立方米/秒,實際最大引水17立方米/秒。總乾渠長57公里;分乾渠4條,總長41.7公里,支、斗渠1283條,長332公里。渠系建築物841座,節(泄)閘99座,橋樑337座。灌區設計灌溉面積8000公頃,最大實灌面積7867公頃。

河道整治

1944年解放區人民修築臨漳、魏縣兩岸堤防;1947-1949年間,對漳河左堤磁縣高莊至漳衛河匯流處徐萬倉95.8公里,右堤自臨漳縣太平莊至大名縣高冢固87.4公里,進行了全線加固。建國後,1954年臨漳縣組織民工整修右岸磚寨營至後屯堤段2250米,1955年、1956年、1957年、1960年臨漳、魏興、大名3縣多次動員民工復堤。1963年大水後,由邯鄲專區水利局編制了漳河復堤計畫,後經水電部批准、“同意漳河左右堤按1963年訊前標準恢復,除左堤閆橋漫溢堤段外,一律不得加高。堤頂寬度應按原規定:左堤6m,右堤5m,升斗鋪以下為3m進行復堤;漳河左堤大名縣境內閆橋漫溢段(約7公里),同意結合堵口復堤,將原堤頂加高到與1963年實有洪水位相平。1964年春,修復工程全部完工。1982年完成左堤王乍村堤段筑前戧11.73公里;1983年完成漳河右堤下段與衛河左堤銜接工程,共17.3公里
漳河防護整險辦法,歷史記載不多。建國後,在1954年前,主要是退堤和掛柳。1955年開始採用土石丁壩、柳枕護岸、雙樁壩、柴排護岸、磨盤壩、柳盤頭等護岸形式。1979-1980年修建了3處鋼筋混凝土井柱格線壩。
1991年5月15日海河水利委員會批准漳河整治工程,共18項,主要有陳村、三宗廟、吳村、常家屯、劉深屯、北吳莊、黃爐、徐萬倉、鄴鎮、羊羔屯等險工整治。
1992年6月22日海河水利委員會按“漳河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治理原則,批准10處22項工程,主要有北吳莊、三宗廟、陳村、張看台、劉深屯、申橋、董村、徐萬倉等處險工整治。1992年7月7日開工,11月6日前全部完工。
海委在1993年、1994年先後批准漳河19處險工護岸工程,計有油坊、常家屯、硯瓦台、磚寨營、申橋、徐萬倉、鄴鎮、西冀莊、東辛莊、方里集、黃爐等。
1996年1月11日,水電規劃設計總院會同海河水利委員會審查並通過了“漳河整治工程初步設計報告”。1996年5月22日水利部對該初步設計報告進行了批覆。總工期4年。在漳河整治工程立項批准後,海委成立了漳河整治工程建設管理局。1996年完成了鄴鎮、曹村、三家村、二分莊、張看台、崗上、北吳莊等工程護險項目。

水利管理

漳河流經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尤其是三省中長治、邯鄲、安陽三市,歷史上圍繞漳河水形成相互爭水,又利益共生的關係。岳城水庫始建於1959年,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磁縣與河南省安陽縣交界處,總庫容13億立方米。這個水庫是河北河南兩省共同動員50萬民工修建,河南還修建了200多公里的引黃工程——共產主義渠,計畫將黃河水引入岳城水庫,供兩省共用。岳城水庫位於河北境內,由於河北省將岳城水庫據為己有,用不上水的河南,果斷地將共產主義渠廢止,200多公里的共產主義渠仍處於廢置狀態。
河北為了增加漳河水量,在紅旗渠的附近,修了規模更大的大躍峰渠。河南省再建躍進渠,河北省再建小躍峰渠。由此,兩省之間的分水矛盾逐步激化。為處理漳河水的問題,1989年國務院下發42號檔案,規定河南、河北兩省按照48%、52%的比例對漳河水進行分配。漳河上游管理局在靠近三省交界的三河橋附近,設了三個管理站,按照分配方案引水。1993年,海河水利委員會漳河上游管理局(簡稱漳河上游局)成立,對三省邊界地區的108公里河段實行統一管理。2009年,因為山西計畫在清漳河上游修建吳家莊水庫,曾引發河北涉縣沿河16萬民眾聯名以“萬民書”的形式請願,要求邯鄲市政府為民請命,阻止上游山西修建水庫。

流域概況

山西省漳河流域面積15847平方公里,流域內包括晉中市的和順、榆社、左權3縣和長治市的市區(城區、郊區)、武鄉、沁縣、襄垣、黎城、潞城、屯留、平順、長子、壺關、長治市12個縣、市、區。濁漳河在山西境內流域面積共11608.2平方公里。流域包括長治和晉中2地(市)12個縣,209鄉,3186村,250萬人口,500萬畝耕地。
漳河流域面積4159平方公里。濁漳河流域面積為11741平方公里,其中南源流域面積3580平方公里,西源流域面積1669平方公里,北源流域面積3797平方公里,幹流流域面積2695平方公里。漳河幹流流域面積1.91萬平方公里,其中控制邯鄲境內流域面積2863平方公里。

地貌環境

漳河流域西南高、東北低,在磁縣觀台鎮以上為太行山區,河谷狹深,彎曲度大,兩岸地勢較高,沒有堤防,河床縱坡為1/200一1/300。河道由岳城水庫至京廣鐵路為丘陵區,縱比降為1/500一1/1000,至徐萬倉為平原區,平均坡降為1/2430。

建制沿革

太岳山北部長治區境,屯留縣,商、周時代為黎侯領地。春秋時赤狄邑謂留吁,魯宣公十六年(前593)晉滅潞子國後稱“純留”,戰國始稱“屯留”。西漢置屯留、余吾兩縣。長子縣,周始有此名,秦置長子縣。武鄉縣,西周為皋狼之地,春秋時有甲氏國的傳說。戰國時稱涅,先屬韓,後屬趙。秦屬上黨郡,西漢置涅縣。東晉時後趙置武鄉郡,及武鄉縣。沁縣春秋初,沁地為赤狄所居。晉人滅狄餘部,置銅邑,從此銅鞮為縣名入史。春秋周靈王十二年(前560)被封為晉大夫羊舌氏食邑之地。元、明、清沿明稱沁州。民國初廢州改縣,始稱沁縣。沁源縣,漢始置縣,名谷遠縣、谷近縣。北魏孝莊帝建義元年(528),因縣境地處沁河發源地始名沁源縣。隋置綿上縣,後復稱沁源縣。
邯鄲,歷史久遠文化深厚。“邯鄲”之名,最早出現於古本《竹書紀年》。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邯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8000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都城,歷經8代國君達158年之久,是我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統一六國後,為天下三十六郡郡治之一;漢代與長安、洛陽、臨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東漢末年,曹魏時期在邯鄲南部鄴城一帶建都;北宋時期,邯鄲東部的大名成為北宋都城汴梁的“陪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邯鄲西部涉縣是八路軍129師司令部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出自邯鄲與歷史文化相聯繫的成語典故多達3000餘條,膾炙人口的"胡服騎射"、"將相和"、"完璧歸趙"、"脫穎而出"、"黃粱美夢"、"邯鄲學步"、"負荊請罪"、"奉公守法"等成語典故皆源於此,邯鄲有“成語典故之都”之譽。邯鄲是楊式、武式太極拳起源地,享有太極聖地美譽。查明文物古蹟1500餘處,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0處,全國重點革命紀念建築1處。市內主要有“趙王城”、“武靈叢台”、“ 學步橋”、“ 回車巷”“插箭嶺”、“照眉池”、“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等。

社會發展

2018年,長治市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645.6億元。第一產業占3.9%;第二產業占54.2%;第三產業占41.9%。第三產業中。人均47540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0.7億元,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24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18元。邯鄲全市生產總值3454.6億元全部財政收入438.1億元,比上年增長19.1%。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3.4億元,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7元,比上年增長9.2%。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33元,比上年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7元,增長8.8%。

歷史文化

濁漳河南源長子縣發鳩山,是著名神話故事“精衛填海”中的西山,也是神話人物共工所撞的“不周山”,有《山海經》記載的《精衛填海》故事中炎帝之少女精衛的靈湫廟,精衛也也被崇為漳源水神。
清漳河山西末端的左權縣麻田鎮,在抗日戰爭時是八路軍總部的駐地,左權副參謀長壯烈犧牲於麻田附近的十字嶺。他是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高將領。清漳河南流河北省涉縣的索堡鎮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29師司令部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這裡有祭祀人文始祖女媧的媧皇宮,有北齊摩崖石刻,刻有佛經6部、13萬餘字,號稱“天下第一壁群經”。
清漳河東源之一的南河,也稱梁余河,梁余(梁榆)是春秋時晉餘子養邑,秦稱閼與邑,盧諶《征艱賦》有“訪梁榆之虛郭,吊閼與之舊郡”,說的就是這一帶地方。趙奢破秦與閼與,也在這裡。
漳河流經的臨漳縣域,只有臨漳帶有“漳”字。臨漳為古鄴城,戰國時,西門豹引漳水溉鄴,“民賴其用”,又治淫祀,“投巫於(漳)河中”,這些歷史故事,一直被人傳頌。鄴是曹魏都城,曹操曾在此建有“三台”,“三台列峙而崢嶸者也”,以銅雀台最為出名,“銅台高揭,漳水東流”,是臨漳河而建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