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縣

鄴縣

鄴縣,古縣名,縣治大部分時間在鄴城(今河南省安陽市北,一說臨漳縣)。1954年,鄴縣合併到安陽縣之後,隸屬於安陽縣的白壁鎮,現區劃為河南省安陽市管轄。

歷史上先後屬於魏郡、鄴郡、相州

戰國時代,魏國置鄴縣,西晉時,鄴縣屬司州魏郡,鄴城仍為郡治,建興二年(314年)為避晉愍帝司馬鄴之名諱,將鄴改稱臨漳縣(335年鄴縣復舊)。

東魏天平初年(534年),把盪陰、安陽劃入鄴縣。這時的鄴城兩縣都很大。

北齊的設定與前朝相同,《北齊書·路去病傳》曾有“鄴、臨漳、成安三縣同治鄴城”的記載。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廢鄴縣為鄴鎮,鄴縣地併入臨漳縣。於是臨漳與鄴又合為一。今天臨漳縣境內鄴城遺址上仍有以鄴鎮為名的村鎮存在,這是鄴城經歷千百年後至今留下的唯一以鄴為名的地名。

1947年4月,解放軍占領水冶,西部河南省安陽縣政府遷駐水冶,中國共產黨在平漢鐵路以東,馮宿橋以西和原臨漳縣漳河以南地區設定安東縣,5月初改稱鄴縣,縣政府駐辛店集,後遷今河北臨漳縣的孫陶鎮、隆化、申村等村,屬太行五專區。

1949年8月劃河北、山東、河南三省置平原省安陽地區歸平原省所屬。同年劃安陽縣城區及近郊置安陽市,移安陽縣治水冶鎮,又拆安陽、臨漳二縣漳河以南地置鄴縣,治所駐崇義集。廢了近千年的鄴縣又重新復置。

1952年撤消平原省,劃臨漳屬河北,鄴(移治安陽白壁集)、安陽屬河南。

1954年又廢鄴縣入安陽,於是又合為一。同年6月遷安陽縣還治安陽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鄴縣
  • 所在地:河南
  • 政區類別:縣級
  • 始置時間:春秋齊桓公間(前685——前643)
  • 所屬地區:先後屬魏郡鄴郡相州
  • 著名人物西門豹
  • 治所:河南安陽
地名概述,歷史沿革,歷代地理志,

地名概述

鄴縣,古縣名,縣治大部分時間在鄴城(今河南省安陽市北,臨漳縣南)。1954年,鄴縣合併到安陽縣之後,隸屬於安陽縣的白壁鎮。
歷史上先後屬於魏郡、鄴郡、相州。戰國時代,魏國置鄴縣,西晉時,鄴縣屬司州魏郡,鄴城仍為郡治,建興二年(314年)為避晉愍帝司馬鄴之名諱,將鄴改稱臨漳縣(335年鄴縣復舊)。東魏天平初年(534年),把盪陰、安陽劃入鄴縣。這時的鄴城兩縣都很大。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廢鄴縣為鄴鎮,鄴縣地併入臨漳縣。於是臨漳與鄴又合為一。今天臨漳縣境內鄴城遺址上仍有以鄴鎮為名的村鎮存在,這是鄴城經歷千百年後至今留下的唯一以鄴為名的地名。1947年4月,解放軍占領水冶,西部河南省安陽縣政府遷駐水冶,中國共產黨在平漢鐵路以東,馮宿橋以西和原臨漳縣漳河以南地區設定安東縣,5月初改稱鄴縣,縣政府駐辛店集,後遷今河北臨漳縣的孫陶鎮、隆化、申村等村,屬太行五專區。1949年8月劃河北、山東、河南三省置平原省安陽地區歸平原省所屬。同年劃安陽縣城區及近郊置安陽市,移安陽縣治水冶鎮,又拆安陽、臨漳二縣漳河以南地置鄴縣,治所駐崇義集。廢了近千年的鄴縣又重新復置。1952年撤消平原省,劃臨漳屬河北,鄴(移治安陽白壁集)、安陽屬河南。1954年又廢鄴縣入安陽,於是又合為一。同年6月遷安陽縣還治安陽市。

歷史沿革

戰國時代,魏國置鄴縣。《史記·滑稽列傳》載:魏文侯時西門豹曾任令。後又歸趙國。秦代仍為鄴縣,屬邯鄲郡。西漢至東漢中期,鄴縣屬魏郡,鄴城且為魏郡治所。
東漢末曾為冀州刺史部治所,至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取鄴城,於此始建鄴都,其後曹丕繼位,稱此為五都之一。
西晉時,鄴縣屬司州魏郡,鄴城仍為郡治,建興二年(314年)為避晉愍帝司馬鄴之名諱,而改稱臨漳
東魏天平初年(534年),把湯陰縣安陽縣併入鄴縣
北齊的設定與前朝相同,《北齊書·路去病傳》曾有“臨漳成安三縣同治鄴城”的記載。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隋公兼丞相楊堅鎮壓了對自己不服的相州總管尉遲迥,為防止河北反楊勢力死灰復燃,遂下令火焚鄴城,相州、魏郡和鄴縣及所有居民一併南遷至安陽城。從此安陽城代替鄴城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成為新鄴城。
從東漢末年曹操營建鄴城開始,安陽和鄴城的關係更加密切。曹丕稱帝之後,分鄴、盪陰兩縣地葦置安陽縣,後又廢除,到晉朝才恢復。鄴為都城時,今安陽縣境為國都近畿。北魏在鄴城設“相州”,這是安陽沿用的古地名之一;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楊堅毀舊鄴城,相州、魏郡、鄴縣移治於安陽古城,安陽亦稱,安陽城遂為相州、魏郡、鄴縣治所,即為新鄴城。也有學者引用史載稱,安陽是鄴城的後身和繼承者,若以地名沿襲而言。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廢鄴縣為鎮,鄴縣地併入臨漳。於是臨漳與鄴又合為一。
1947年4月,人民解放軍占領水冶,西部安陽縣政府遷駐水冶,中國共產黨在平漢鐵路以東,馮宿橋以西和原臨漳縣漳河以南地區設定安東縣,5月初改稱鄴縣,縣政府駐辛店集,後遷今河北臨漳縣的孫陶、隆化、申村等村,屬太行五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鄴縣政府遷至崇義,1953年又遷駐白璧集。1954年9月,鄴縣併入安陽縣,屬河南省安陽專區,縣政府遷駐安陽市城區二道街,後移今解放大道,於是又合為一【此處指鄴縣非鄴城】。同年6月遷安陽縣還治安陽市。
新中國成立後,鄴縣治所在崇義村,崇義村位於安陽古城的東北隅,洹河南岸。在1954年之前,原為鄴縣政府所在地,1954年,鄴縣合併到安陽縣之後,隸屬於安陽縣的白壁鎮,現區劃為安陽新區管轄。

歷代地理志

西漢:鄴,故大河在東,北入海。
西漢冀州魏郡鄴縣位置圖西漢冀州魏郡鄴縣位置圖
東漢:鄴,有故大河,有滏水,有污水,有污城,有平陽城,有武城,有九侯城。
西晉:鄴,魏武受封居此。
南北朝·宋:鄴令,漢舊縣,屬魏郡。江左避愍帝諱,改曰臨漳。孝武始立,屬魏郡,大明七年度此。
北魏:林慮,真君六年(445年)並(入)鄴,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復。
臨水晉屬廣平,真君六年並(入)鄴,太和二十一年復。
東魏:鄴,二漢、晉屬(魏郡),天平初並盪陰,安陽屬之盪陰。太和中置關,今罷。有西門豹祠、武城、牖里城、盪城、石竇堰。有南部、右部、西部。天平中,決漳水為萬金渠,今世號天平渠。
隋:鄴,東魏都。後周平齊,置相州。大象初(公元580年)縣隨州徙安陽,此改為靈芝縣,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又改焉。
唐:鄴,漢縣,屬魏郡。後魏於此置相州,東魏改為司州。周平齊,復為相州。周大象二年(580年),隋文輔政,相州刺史尉遲迥舉兵不順,楊堅令韋孝寬討迥,平之,乃焚燒鄴城,徙其居人,南遷四十五里。以安陽城為相州理所,仍為鄴縣。煬帝初(590年),於鄴故都大慈寺置鄴縣。貞觀八年,始築今治所小城。
唐代河北道相州鄴縣、臨漳縣位置圖唐代河北道相州鄴縣、臨漳縣位置圖
鄴縣,緊。二。南至州四十里。本漢舊縣,屬魏郡。晉以懷帝諱,改鄴為臨漳縣,石季龍徙都之,復改為鄴縣。冉閔及慕容雋洎東魏、高齊並都於此,其縣名直至隋氏不改,皇朝因之。濁漳水,在縣北五里。西門豹為鄴令,引漳水以富魏之河內。後史起為鄴令,又引漳水溉鄴,人歌之曰:“鄴有賢令,號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瀉鹵生稻粱。”今天谷井堰,即其遺址也。故鄴城,縣東五十步。本春秋時齊桓公所築,自漢至高齊,魏郡鄴縣並理之。今按魏武帝受封於此,至文帝受禪,呼此為鄴都。西門豹祠,在縣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縣西三十里。
鄴,緊。南五里有金鳳渠,引天平渠下流溉田,鹹亨三年開;有鐵。
北宋:鄴縣。北四十里,舊十五鄉,今四鄉。本魏國之鄴邑。漢為縣,屬魏郡。後漢桓、靈之間,冀州刺史嘗寄理於此。《晉書》曰:“建興二年,避懐帝諱,改鄴為臨漳縣。”又云:“石勒諸將佐議,欲都於鄴,將攻三台。張寶進曰:‘三台險固,攻守未可卒下。’於是進據襄國。”歷東魏、北齊,皆都於此。後周置相州,後移相州於安陽,此復為鄴縣。故鄴城:在縣東五十步。本春秋時齊桓公所築也,自漢至高齊,魏郡並理鄴縣。今按:魏武帝受封於此。至文帝受禪,呼為北都。黃戔谷:《九州島要記》云:“谷中有冡,俗為佛母冡。”今牛馬不敢近。濁漳水:在縣東北有永樂浦,浦西五里俗謂紫陌河,此即俗巫為河伯娶婦處。黃衣水:隋《圖經》云:“黃衣水,經野馬岡東南,注萬金渠,入鸕鶿陂。”即此水。紫陌橋:《地理志》云:“漳水,出上黨鄴中。”趙武帝於漳水造浮橋,接紫陌,故號曰紫陌橋。橋之下有天井堰。二十里內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相灌注。即《魏都賦》云:“墱流十二,同源異口。”西門橋:按《鄴城故事》云:“西門豹為令,造十二渠,決漳水以溉民田,因是戶口豐饒。”今渠一名安澤陂。高齊天保五年,僕射魏收為碑,存焉。西門豹祠:隋《圖經》云:“豹祠,在縣東南七里,北臨太平渠。”佛圖澄冡:澄死,葬於此。經冉閔開視,了無骸骨。又《鄴中記》云:“澄死後,有人於隴上見之。石虎令開視,惟有一石虎。曰:‘石者,朕也。葬吾而去吾,其死矣。’果然。”鳳陽門:即鄴城門也。按《記》云:“魏太祖都之,城內諸街有赤關。南面西頭曰鳳陽門,上有鳳二枚。其一飛入漳水,其一仍以鎖絆其足。鄴人舊歌曰:‘鳳陽門南天一半,上有金鳯相飛喚,欲去不去著鎖絆。’”梁期城:漢梁期縣故城。尚存。玄武苑:又有新河水所經,亦魏武帝新築,有釣台、曲池在焉。長明溝:《水經》云:“魏武引漳水入銅雀台,下伏流入城,謂之長明溝。”三台:銅雀中台也。金虎冰井:南台、北台也。石虎於上藏冰三伏之月,以賜大臣。《鄴中記》:“魏武於銅雀西立三台。”《魏都賦》云:“三台列峙而崢嶸。”石虎故城:虎於冬月施流蘇斗帳,用大小明光、博山文錦,以房子綿,施屈膝屏風,燒百和名香。又於魏武故台立大武殿,窗戶宛轉,畫作雲氣。擬秦之阿房、魯之靈光,流蘇染鳥羽為之,以五色線編蒲心薦席。又選揀宮人皆才藝者為女尚書入座,侍中、納言皆貂璫直侍。又作戲馬書,令人立於馬上,屈一腳,馬上立書,而字皆正好。又衣伎兒作獼猴形走馬,或在頭尾臥側縱橫,名為猿騎。又作金龍,吐酒於殿前,金鐏可容五十斛,供正會。又金華殿後作皇后浴室九龍、銜水之象。又種雙長生樹,根生於屋下,枝葉交於棟上。是先種樹,後立屋,安玉盤容十斛於二樹之間。又皇后出從女騎千人為鹵簿,腳著五文織成靴,手握雌黃婉轉弓。又作雲母、五明、金簿、黃雉等扇。又,虎每獵,著金線織成合歡袴。天樂寺:石虎因佛圖澄造寺。內有文石香爐,即澄所執供養者。又有鳴鶴、飛龍等舟。三陵:即魏武帝、文帝、甄皇后三陵。華林苑:石季龍發萬人築苑,垣周旋數十里。天暴雪三尺,凍死者數千人。太史奏:“非時降雪,此變異。”乃誅尚書朱軌以塞災。高齊時,名游豫園。《鄴中記》:“季龍於華林園植眾果,人間名果悉有之。季龍作蝦蟆車,四搏掘根去一尺深一丈,合土載車,中植之,無不生焉。”凌雲城;金花洲;光碧堂;飛雪殿;御宿堂;五迴路;蕪島;杜若洲;貧人村。已上皆華林苑中。
熙寧六年省鄴縣為鎮入臨漳
臨漳,緊。熙寧五年(1072年),省鄴縣入焉。
1947年4月,在平漢鐵路以東,馮宿橋以西和原臨漳縣漳河以南地區設定安東縣,5月初改稱鄴縣。
1954年9月,鄴縣併入安陽縣,屬河南省安陽專區,縣政府遷駐安陽市城區二道街,後移今解放大道,於是又合為一。年6月遷安陽縣還治安陽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