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長倩贈遺有道

鄒長倩贈遺有道

鄒長倩贈遺有道(參見《西京雜記卷五》、《古文苑卷十》,原文標題“遺公孫賢良書”)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鄒長倩贈遺有道
  • 作品別名:遺公孫賢良書
  • 創作年代:東晉
  • 作品出處:《西京雜記卷五》、《古文苑卷十》
  • 文學體裁:古體小說
  • 作者:葛洪
原文,翻譯,人物,公孫弘,鄒長倩,作者簡介,

原文

公孫弘元光五年(-130年)為國士所推,尚為賢良。國人鄒長倩(音茜),以其家貧,少自資致(少音稍)。乃解衣裳以衣之,釋所著冠履以與之。又贈以生芻一束(芻音廚,青草),素絲一襚,撲滿一枚(撲滿,今之兒童儲蓄用瓷罐)。書題遺之曰:夫人無幽顯(夫音扶,語辭),道在則為尊。雖生芻之賤也,不能脫落君子(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故贈君生芻一束,詩人所謂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小雅白駒之文)。五絲為䌰(尼輒切),倍 為升,倍升為緎(音域,《召南(召音邵)羔羊》:素絲五緎),倍緎為紀,倍紀為緵(音揔),倍緵為襚。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類士之立功勳,效名節,亦復如之,勿以小善不足修而不為也,故贈君素絲一襚。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具其有入竅而無出竅(具,皆也),滿則撲之(撲,擊也)。土,粗物也;錢,重貨也。入而不出,積而不散,故撲之。士有聚斂而不能散者,將有撲滿之敗,可不誡歟?故贈君撲滿一枚。猗嗟(皆嘆詞)!盛歟!山川阻修(長也),加以風露。次卿足下(弘字次卿),勉作功名。竊在下風(竊,私下,自謙之詞),以俟嘉譽(俟,待也)。(早稻田大學藏本《西京雜記》文末有“弘答爛敗不存”六字)

翻譯

公孫弘被舉薦為賢良方正(賢良方正,漢文帝下詔推舉能直言極諫者,後成為科舉名目。)鄒長倩家裡貧窮無物可送作賀禮,他就把自己的衣服、鞋帽送給他,並贈送一束青草、一襚白絲及一隻撲滿
並附信說,“人名氣不大不要緊,只要有了‘道’就能受人尊崇。雖然一束青草很廉價,但不能忘記高尚的品德。所以送你青草一束,是取詩經里‘鮮草一束,那人美如玉’的意義。(即希望公孫弘能保持純潔美好的品德。)
至於白絲,五條絲是一䌰,一倍的䌰是一升,一倍的升是一緎,一倍的緎是一紀,一倍的紀是一緵,一倍的緵是一襚。我的用意是積德立功,都是如此,要從少漸漸增多的。(即希望公孫弘要踏踏實實為民辦事,不要投機取巧幹那些迅速向上爬的行徑。)
至於撲滿,是用土做成的容器,拿來積聚錢的玩意兒,它只有投入小錢的孔而沒有取出錢的孔,聚滿了錢後就打破它。它只進不出,只積聚不發散,所以只好打破它。
做官的人中如果有聚財而不能散財的人,將會有如同撲滿那樣的破敗結局,能不警戒嗎?因此我要贈送你一隻撲滿。
山川阻擋了路途遙遠,外加有風雨露宿。次卿足下,勉強得以功名,我在下風 ,待你美好的讚譽。”
撲滿來比喻做人做官不能太貪心。
夫人無幽顯,道在則為尊”一句形容艱險困難的程度

人物

公孫弘

(公元前200—前121),字季,一字次卿,西漢淄川國(郡治在壽光南紀台鄉)人。少時,家貧寒,曾為富人在海邊牧豚(放豬)維持生活。年輕時,他曾任過薛縣的獄吏,因無學識,常發生過失,故犯罪免職。為此,他立志在麓台(望留鎮麓台村)讀書,苦讀到四十歲,又隨老師胡母子始修《春秋公羊傳》(也稱《公羊春秋》,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便下詔訪求為人賢良通文學之人。當時,公孫弘年已六十,他以賢良的名分去應徵,被任命為博士。
建元三年(公元前137年),皇帝派他出使匈奴,歸來後陳述的情況不合帝意,武帝認為他無能,再被免職。於是,公孫弘便稱病辭官,在家賦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天子又詔書徵求文學儒士,淄川國便推舉年已七十歲公孫弘應詔,他一再推辭,不肯前去應詔。他說:“我出使匈奴,因沒有才幹被罷歸,請大家另舉賢者。”但最後,他還是應選
公孫弘到了太常,所征百名儒士各寫對策,公孫弘處為下策。後來,上奏天子,天子卻拔升公孫弘的對策為第一名,待入見天子是,公孫弘丰儀魄偉,深得天子喜愛,又被拜為博士。
當時,朝廷注重與西南夷的溝通,並在設立了郡縣,由於賦役酷虐,百姓為之叫苦不迭,天子便派公孫弘去視察。公孫弘歸來奏對,又不合皇帝之意,弘大駭。可是,時過事轉,皇帝並未深究其事。
公孫弘長相恢弘奇偉,美姿容。由於晚年力學,所以廣見博識。平時,善於辯論,通曉文書、法律,又能以儒家的學說,對法律進行解積闡述,漢武帝非常賞識他。公孫弘常說:“人主的毛病,一般在於器量不夠宏大;而人臣的毛病,一般在於生活不夠節儉。”於是,他在家中,能身體力行,“夜寢為布被”,“食一肉脫粟之飯。”後母去世,他視為親生,服喪三年。在朝廷議事,他常提出要點,陳明情況,供皇帝自己取捨,從不固執己見和違逆聖意,漢武帝非常喜歡他這種馴良守禮之德,其認為他口行敦厚,善於言詞,有文彩,熟悉法令與各種公務,便升任他為左內史(京畿地方長官,掌治京師)。
公孫弘在任,所奏朝事,都一一符合帝意,起因是他巧用“心計”。有一次,他和主爵都尉汲黯商議,為一事二人分別上奏。面見帝君,他等汲黯上奏完後,窺伺上意,據上意再取決自己的立場態度,然後才上奏章。因此,他奏對之事,深合帝意。凡奏陳條,也都採納。他這種表里不一,前後矛盾的做法,遭到一些王公大臣的非議。主爵都尉汲黯,尤其反感。有一次,汲黯當庭詰責公孫弘:“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背)之,不忠。”漢武帝隨即問公孫弘,弘回答說:“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皇帝聽後,認為公孫弘說得有理,更加“益厚遇之。”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張歐免官,皇帝任命公孫弘為御史大夫。
當時,朝廷方通西南夷,又東置滄海郡(在今朝鮮),北築朔方城(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公孫弘認為,這樣做是“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屢次柬言停辦,皇帝不採納,並領朱買臣等人去砭責公孫弘,當面陳說設朔方郡的好處,一一擺明十條理由。公孫弘無理反駁,心虧詞窮,無一言相濟,忙低首悔過,改言謝罪說:“我是山東的鄉鄙之人,見識短淺,實在不知道設朔方郡的好處,經眾位陳明其利害關係,我已明白了。敬望朝廷停止經營西南夷與滄海郡,專力經營朔方郡”。皇帝恩準了他的請示。
歷史記載,公孫弘的才幹,不在他人之下,當時,不可能一條理由也沒有。他之所以這樣做,恐違皇命與己不利,順應皇主才是上策。
公孫弘矯飾善變,朝廷上下,眾所周知。有一次,汲黯實在看不慣他的矯情做作,直言對皇帝說:“公孫弘位在三公,俸祿很高,卻蓋一床布被,這不明擺著在騙人嗎”?皇上就以此事問公孫弘,弘說:“實有此事,不過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則。我記得管仲齊國之相,有三歸之台,奢侈豪華超出了一般國君;齊桓公做霸主,也僭越了禮數。晏嬰為齊國之相,一頓飯從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妻妾也不穿絲織品,齊國不也治理的很好嗎?我身為三公,而蓋布被,實在是有損漢官威儀。汲黯對我的忠告很對,他真是個大忠臣,要是沒有汲黯對皇帝的忠誠,陛下您哪能聽到這樣的真話呢?”
經過這件事,皇帝愈發認為公孫弘謙恭禮讓,對他更為厚待,元朔五年(前124年),薛澤免相,皇帝任命公孫弘為丞相,封他為平壽(濰城區望留鎮)侯。歷史上丞相封侯者是從公孫弘開始。
公孫弘為人,表面十分寬和。他位高祿重,節儉律己,不奢華,以人為先,所以時時被人稱道。他的故舊,賓客,親朋摯友生活困難,公孫弘全力助之,因而家無餘財,世人誇他賢明。但公孫弘內心並非如此,他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表面偽善,暗中報復。陰謀“殺主父偃,徙董仲舒膠西”,就是他這種偽善心理的寫照。
公孫弘與中大夫主父偃在建立朔方郡一事上有分歧。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意見;主父偃又常常當天子面與其爭論,爭得面紅耳赤,使他難以下台。於是,公孫弘表面上與主父偃往來,暗地裡尋機報復。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為相,有人上書告發他受諸侯重金,因此,諸侯子弟多以得封。後來,齊王劉次昌自殺,漢武帝認為是主父偃索金所逼,大怒,嚴予審治。主父偃承認受過諸侯賄賂,但不承認齊王自殺與己有關。公孫弘乘機進言,說齊王自殺的首惡是主父偃,如不處死,將無以服天下。漢武帝本想不殺他,給與其免職歸里的處罰,但聽了公孫弘的進言後,信以為真,便下令滅了主父偃的全族。
公孫弘忌妒博士董仲舒。仲舒為人廉直,是當時的大學問家。他曾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他各家的思想,排斥以外。漢武帝便大力推行儒教,在長安興辦太學(當時,是西漢最高學府)。同時,下令各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教育系統。在仲舒的輔佐下,漢武帝的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大大加強。尤其公孫弘在研治《春秋》方面,其成就遠遜於董仲舒。公孫弘平素,兩面三刀,見風使舵,仲舒對此十分痛絕。公孫弘心明如鏡,深恨董仲舒。正巧,膠西王劉端矯縱無賴,數害官吏,肆行不法。公孫弘便向皇帝諫言:“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漢武帝便把仲舒徙到膠西。
淮南王、衡山王造反,朝廷嚴察兩王黨徒。公孫弘認識到自己在相位,未能輔佐君主治理國家,現在有王造反,自己難脫不稱職之責。當時公孫弘正染病在身,於是上書皇帝,請求辭掉丞相,歸還侯印,以避位讓賢,漢武帝沒有應允。
過了一段時日,公孫弘病漸好轉,便再度入廷辦理政務,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弘以八十高齡卒於相位。卒後,青銅鑄棺,葬於麓台,至今,墓址尚存。
公孫弘為相數年,曾建議設五經博士,置弟子員。著作《公孫弘》十篇,《漢書藝文志》著錄(已失)。他起身於鄉鄙之間,居然為相,直至今日,人們依然對他推崇備至。尤其他的“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的精神,已成為歷史長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後世。

鄒長倩

[約公元前一四0年前後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詳,約漢武帝建元初年前後在世。他是公孫宏之故人。宏於元光五年,(約公元前一三0年)再被舉為賢良。長傅以其家貧無資,乃解衣裳以衣之,釋所著冠履以與之。又贈以生菊一束,素絲一繸,仆滿一枚,作書遺之,云:“菊束則謹,心縱則驕,絲積微到著,善雖小而為大,撲滿土器,所蓄錢,有入無出,則有傾覆之敗,可不戒乎!”後人謂之,“三事喻。”長傅的著作,僅存上述的與公孫宏一書於古文苑中,題曰遺公孫賢良書

作者簡介

葛洪(284~364或343)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漢族,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神仙傳》、《抱朴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
葛洪葛洪
中文名:
葛洪
國籍:
中國,東晉
出生地:
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
出生日期:
公元284年
逝世日期:
公元364年或343年
職業:
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
字:
稚川
號:
抱朴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