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城區

濰城區

濰城區是濰坊市的中心區,位於山東半島中部,1984年地改市時,由小濰坊市改設為濰城區。1994年又以市中心白浪河為界,進行了區劃調整,河東為奎文區,河西為濰城區。2012年,濰城區總面積2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5萬人,轄6個街道、2個管理區、1個省級開發區,83個社區、169個村莊

濰城區地處中心城區,是山東半島重要的交通樞紐,素有“半島走廊”之稱。轄區內膠濟鐵路濟青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國道、省道及市區公路縱橫交錯。北距濰坊港50公里,南距濰坊機場5公里,東距青島流亭國際機場100公里,西距濟南遙牆國際機場150公里,距青島海港、煙臺海港、日照海港都在200公里以內。風景有十笏園濰坊人民公園濰坊風箏博物館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濰城區
  • 別名:世界風箏都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山東省濰坊市
  • 下轄地區:轄6個街道辦事處和2個管理區
  • 電話區號:0536
  • 郵政區碼:261021
  • 地理位置:山東半島中部
  • 面積:272平方公里
  • 人口:42.89萬(2017年常住人口)
  • 著名景點:浮煙山、白浪河、胡家牌坊街、“三館”等
  • 火車站:濰坊火車站
  • 行政代碼:370702
  • 拼音:Weicheng Qu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自然地理,氣候,地貌,位置,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交通,政治,主要領導,政府機構,風景名勝,特產,人物,

建制沿革

濰城區因舊濰縣城得名。夏為三壽古國。西漢為平壽縣地,屬北海郡,東漢屬北海國。北齊廢平壽,併入下密縣,縣治由境外遷來原平壽縣治。
隋開皇十六年(596) 於下密縣置濰州。大業二年(605)州廢,改下密縣為北海縣,屬北海郡。唐武德二年(619)復於北海縣置濰州,八年(625)州廢,北海縣屬青州。
北宋建隆三年(962)於北海縣建北海軍,乾德三年(965)仍為北海縣,為濰州治。金、元均為濰州治。明洪武十年(1377)省州,改稱濰縣,為濰縣治,屬萊州府。清末屬登萊青膠道萊州府。
1913年屬膠東道。1925年屬萊膠道。1928年廢道制,直隸於省。1929年至1931年將清末濰縣的16個區劃為10個區,今濰城區為第一、二、三區大部和第十區一部。1938年濰縣屬山東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2年12月,中共將濰縣北部第四、五兩區與壽光縣第九、十兩區合併建立壽濰縣後,濰縣其餘八個區改為濰南縣,今濰城區為濰南縣一部分。1945年10月,濰南縣政府成立,屬膠東行政區西海專區。1948年4月濰縣城解放,於濰城、坊子及二者之間的毗連地區設立濰坊特別市,直隸於中共中央華東局。同年7月昌濰專區成立,濰縣屬之。1949年6月3日濰坊特別市改名濰坊市,直轄于山東省。
1950年5月撤銷濰坊市,併入濰縣。同年11月恢復原濰坊市,屬昌濰專區。1958年12月撤銷濰縣,併入濰坊市,隸屬不變。1961年10月復置濰縣。1967年昌濰專區改為昌濰地區,1981年5月改為濰坊地區,濰坊市與濰縣均屬之。
1983年8月撤銷濰坊地區,設定地級濰坊市;同時撤銷濰縣,併入濰坊市。同年10月,將原濰坊市和原濰縣轄區劃為三個區,其中將原濰坊市的城關、東關、南關三個辦事處,東郊、西郊、二十里堡、紅星四處人民公社和原濰縣的望留、符山、杏埠、於河四處公社劃為濰城區。
1992年7月2日,撤銷大虞鄉、梨園鄉、於河鄉、分別設立大虞鎮、梨園鎮、於河鎮;撤銷河西鄉,設立北關鎮。
1993年9月9日,撤銷軍埠口鄉,設立軍埠口鎮;撤銷杏埠鄉,設立杏埠鎮。
1994年6月21日,撤銷濰城區大虞鎮、梨園鎮、廿里堡鎮、北關鎮,分別以原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大虞、梨園、廿里堡、北關4個街道辦事處。
1994年5月23日,將濰城區白浪河以東的東關、東園、院校、新城4個街道辦事處,大虞、二十里堡、梨園3個鎮和軍埠口鎮的劉家沙窩、李家沙窩、南家、郭家、呂家、高家澗頭院、武家澗頭院7個村劃歸新設立的奎文區。
濰城區位於濰坊市中部,膠濟鐵路兩側。東隔白浪河與奎文區、坊子區為鄰, 西北與壽光市、西南與昌樂縣毗連,北與寒亭區接壤。面積319平方公里。人口37萬。 轄城關、南關、西關、北宮4個街道辦事處,大柳樹、望留、符山、軍埠口、於河、杏埠6鎮。
2000年,濰城區轄城關、南關、西關、北宮4個街道、大柳樹、望留、符山、軍埠口、於河、杏埠6個鎮。
2001年,濰城區轄4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230個行政村,55個居委會。年底全區總人口36.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9萬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區總面積289.5平方千米。轄4個街道、4個鎮,230個行政村,56個居委會。年底全區總人口36.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1萬人。
2003年,全區總面積272.3平方千米。轄4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212個行政村,55個居委會。年底全區總人口36.8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5萬人。
2006年,濰城區轄4個街道、4個鎮:城關街道、南關街道、西關街道、北關街道、軍埠口鎮、符山鎮、於河鎮、望留鎮。
2007年,撤銷軍埠口鎮、符山鎮、於河鎮、望留鎮,設立望留街道、於河街道。望留街道由原原軍埠口鎮轄區、原符山鎮的28個村、原望留鎮轄區(2個村除外)組成,於河街道由原於河鎮轄區、原符山鎮的15個村組成。同時,將原望留鎮的2個村劃歸南關街道,將西關街道的友愛社區劃歸北關街道。

行政區劃

2012年,濰城區轄6個街道:城關街道南關街道西關街道北關街道望留街道於河街道。軍埠口綜合項目區、濰城經濟開發區、樂埠山生態經濟發展區。

人口民族

2012年全市出生人口92381人,合法生育率97.6%,人口自然增長率3.69%,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為107.7,人口出生缺陷發生率下降到5.5%以下。全市年末戶籍人口878.87萬人。全市2012年末常住人口921.61萬人。

自然地理

氣候

濰城區屬暖溫帶東部季風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2.2℃,年積溫4783℃,降雨量700毫米,無霜期185-211天,被譽為“江北蘇州”。

地貌

濰城區地處昌濰平原腹地,地勢平坦,南高北低。東北部土地平曠;西南部為丘陵地帶。

位置

濰城區
濰城區位於山東半島中部,是山東半島重要的交通樞紐。東連青島、煙臺、威海,西接東營、淄博,南鄰臨沂、日照,居於半島城市群地理中心,有“半島走廊”之稱。

自然資源

濰城膨潤土、石墨、石灰石、藍寶石等礦藏眾多,其中藍寶石為中國稀有,開採價值較高,花卉、苗木基地形成規模。濰城山、河、湖、城等要素俱備。

經濟發展

綜述

2012年濰坊市生產總值(GDP)完成4012.43億元,按可比價格比上年增長10.6%。一、二、三、四季度GDP分別增長9.1%、9.6%、10.5%、10.6%,呈現平穩上升且持續向好發展趨勢。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90.52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2166.17億元,增長11.7%,其中工業增加值1952.43億元,增長12.0%;第三產業增加值1455.74億元,增長10.5%。一、二、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9%、61.9%和33.2%,分別拉動GDP增長0.5、6.6和3.5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43681元,比上年增長9.8%。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10.14:55.38:34.48調整為9.73:53.99:36.28,三產比重提高1.8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2年,夏糧總產48150噸,比2012年增長1.97%,秋糧面積產量略有減少。通過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濰縣蘿蔔原產地保護等措施,蔬菜面積增加,蔬菜總產達4.11萬噸,比2012年增長6.48%。全區生豬出欄12萬頭,家禽出欄400萬隻,蛋雞存欄76萬隻,奶牛存欄2300頭,肉蛋奶總產3.7萬噸。畜牧業及相關產業銷售收入達20億元,畜牧業保持了穩中有升的發展勢頭。畜牧業總產值達8.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62%以上,肉蛋奶總量穩定增長。林業生產快速發展,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全面提高。全區全年共完成造林1萬畝,其中荒山綠化3000畝,水系綠化2500畝,其他片林4500畝。規劃建設了26個綠化達標村,完成四旁植樹50萬株,完善農田林網1萬畝。

第二產業

2012年,濰城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現價產值287.9億元,同比增長7.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1.8億元,同比降低1.3%,利稅10億元,同比降低25.2%,利潤6.6億元,同比降低21.9%。2012年實施技改項目55項,累計完成投資18.06億元,同比增長30%。
2012年新建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市級工程研究中心5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家。新增鑫達魯鑫公司的“魯鑫及圖”商標一件中國馳名商標,新增山東省著名商標4件、山東名牌6個,雷諾特公司成功創建院士工作站,恆遠油泵油嘴等企業的6個技術創新項目,被列入省技術創新項目計畫,濰坊製藥廠有限公司獲得省技術創新專項資金1000萬元。

第三產業

貿易
2012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51.6億元,比上年增長15%。其中,限額以上批零住餐貿易企業實現零售額741.2億元,比上年增長13.2%。
2012年,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149.8億美元,同比增長6.3%。其中出口109.7億美元,增長5.8%,列青島、煙臺之後躍居全省第3位,比上年提升1個位次;進口40億美元,增長7.5%,增速高於全省1.5個百分點。
金融
2012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為4437.8億元,比年初增加688.9億元,增長18.4%。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達3531.9億元,比年初增加530.4億元,增長17.7%。金融機構經營效益大幅增加,實現盈利111.5億元,同比增盈13.7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12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3所,在校學生12萬人;中等職業學校42所,在校學生17.6萬人;普通高中50所,在校學生19萬人;國中292所,在校學生28.4萬人;國小946所,在校學生55萬人;幼稚園1724所,在園幼兒22.2萬人。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100%。2012年,全市投資2.98億元配備新型安全校車1767輛,有乘車需求的14多萬名學生基本實現全覆蓋。

衛生

2012年底,全市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616個,床位50856張,衛生技術人員6788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以上人員24722人。新農合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新農合參合農民總數達到609萬人,參合率達到99.97%,人均籌資額提高到308元,全市共籌集基金18.7億元,同比增長20%。

文化

2012年,全市40%的鎮街綜合文化站達到500平方米以上標準,60%的行政村建起了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大院,85%的鎮街和65%的社區建成文化共享工程規範化服務站點。建成標準化公共電子閱覽室108個,農家書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在全省率先完成縣級城市數字影院建設任務。

體育

2012年,第21屆中日韓青少年運動會籌備工作啟動。舉辦了2012年度田徑、游泳、排球等21個項目的全市錦標賽。組隊參加全省錦標賽和冠軍賽,取得金牌230.5枚,銀牌92枚,銅牌84枚。舉辦了“濰坊杯”國際青年足球邀請賽,“希望杯”國際青少年足球聯賽,濱海國際風箏衝浪賽,中美籃球對抗賽等大型賽事。並承辦了全國青年古典跤錦標賽,全國女子足球聯賽山東主場比賽及山東省男子跆拳道,擊劍錦標賽等賽事。全年投入資金1167萬元,建成全民健身工程796處。

交通

濰城區境內膠濟鐵路、青銀高速公路、濰萊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國道、省道及市區公路縱橫交錯;水運、空運便利,北距濰坊海港50公里,南距濰坊機場5公里,東去青島流亭機場、青島海港100公里。

政治

主要領導

2014年濰城區主要領導
區委副書記、區長
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副區長
王延軍、潘立東、武法棟、李濤、劉維利
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馬文遠
區政協副主席
區人武部部長
黃佳戈

政府機構

區政府辦公室
區發改局
區經信局
區教育局
區科技局
區監察局
區民政局
區司法局
區財政局
區人社局
區住建局
區交通運輸局
區水利局
區農業局
區商務局
區文廣新局
區衛生局
區計生局
區審計局
區統計局
註:本表來源於濰城區政府入口網站。

風景名勝

十笏園建於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間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陳兆鸞、郭熊飛曾先後在此住過,於清光緒十一年改建為私人花園。
濰坊人民公園始建於1951年,占地13公頃,共十二個景區。
1989年4月建成。是目前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的風箏專業博物館。博物館占地1.3公頃,建築面積8100平方米。

特產

濰坊仿古青銅器始於清代。最早採用撥蠟翻砂法,仿古銅產品主要有各種爵、鼎、卣、爐、佛像、禽獸、人物等。
仿古國畫
濰坊仿古國畫產品1973年由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首創。1974年批量生產,成為70年代山東省特藝類較大商品之一。
銅印是刀刻藝術與冶煉技術有機結合的一種實用和欣賞並重的工藝美術品。濰坊銅印始於清代。仿漢印翻砂法,以沙土製模,然後熔化紫銅鑄造。創始者為城南大胥家胥倫
濰城肉火燒
濰城的火燒品種很多。有槓子頭火燒、脂烙酥火燒。
源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民間早市。當時濰縣趕集的農民吃不上熱飯,便有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鐵鍋,為路人煮菜熱飯,因鍋無蓋,人們便稱之為“朝天鍋”。
濰坊和樂,一種古老的麵食。濰坊和樂用麵粉加澱粉製成,長且韌,不易斷,鄉間多以此祝壽。出鍋後,配上雞鴨肉鹵和“憨肉”一同吃。
蘿蔔
濰縣蘿蔔又稱“青蘿蔔”或“高腳青”,有近300年的栽培歷史,既是濰縣著名土特產,也是山東省著名蘿蔔優良品種。
小麻葉大白菜是濰城大白菜優良品種,清代乾隆年間已有栽培,有300年的栽培歷史。以城南小莊子地片所產為最佳。

人物

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箐齋,金石家,濰城區人。清吏部尚書陳官俊之子。1835年(道光十五年)中舉人, 1845年中進士。
王之翰,(1819——1884),字次屏,號湘筠,清末教育家、書法家,濰城區人。
曹鴻勛,(1846.2.3——1910.9.9)字仲銘,又字竹銘,號蘭生,清光緒丙子狀元。濰縣(今濰城區)西南關新巷子人。
王壽彭,(1875.4——1929.7)字次籛,清末狀元,山東大學創始人,濰縣(今濰城區)西南關人。
楊祖德,(1880-1919), 字子蔭 , 山東濰坊人,日本士官學校三期輜重科生。曾任保定陸軍速成學堂輜重科長、保定軍校教育長等,陸軍少將。
宋伯行,(1892——1928),名孟宣,以字行,早期中共黨員,中共青州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濰城區人。
丁錫田,(1893——1941),字卓乾,號稼民,文人,濰城區人。致力於古文和輿地學的研討。
裴昌會,(1896.10.23——1992.3.23),字同野,民革中央名譽副主席、愛國起義將領。
郭味蕖,(1906——1971),名忻,號字行,國畫藝術家,濰城區郭宅街人。1959年後調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花鳥科主任,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