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姓(薛(中國姓氏))

薛姓(中國姓氏)

薛(中國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薛姓,是中國一種姓氏。始祖奚仲,因分封在薛國而得姓,以封邑名為氏,得姓始祖為黃帝之子禺陽第十二世孫奚仲,後人有以國名為氏。部分後裔為虞舜後裔孟嘗君田文)之後。

薛姓發源地有山東省滕州市,。薛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薛氏以山西、江蘇、陝西、河北、福建山東等省為多,這幾個地區的薛氏占到中國漢族薛氏人口的63%。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薛氏人口增至為720餘萬,占全國人口的0.53%,為排行第35位的大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薛
  • 外文名:Xue
  • 得姓方式:以地為姓
  • 得姓始祖奚仲
  • 主要郡望:河東郡、新蔡郡、沛郡、高平郡
  • 主要堂號:崇禮堂、忠諫堂、沛國堂等
  • 著名人物:薛仁貴、薛丁山等
  • 百家姓:第68位
  • 第六次普查:第35位
  • 分封:薛國
  • 故城薛國故城
  • 薛姓起源: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
歷史發展,姓氏起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姓氏文化,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宗祠楹聯,薛氏文藝,詩禮傳家,姓氏名望,名人概述,名門望族,知名人物,人口統計,相關景區,研究考證,

歷史發展

姓氏起源

起源一
源於任姓,出自黃帝之幼子禹陽在顓頊帝時的封地任,屬於以居邑為氏。相傳薛氏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黃帝的後裔。據史籍《元和姓纂》、《新唐書》、《通志》等記載,黃帝一生共有二十五子,成年後皆以德行出眾,受封為十二個不同的姓族,散居於各地。其中幼子禹陽在顓頊帝時受封於任(今山東濟寧任城),而為任侯。禹陽之裔孫以邑為氏,形成任姓,其後任姓幾經發展壯大,人才興旺,支系龐雜。《左傳》滕侯、薛侯爭長(隱公十一年),薛侯曰:“我先封!”魯隱公畏懼諸多任姓封國勢力,派羽父對薛候說“不敢與諸任齒”,即不敢與諸任爭論,表示敬服。禹陽的第十二世孫奚仲,是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因其精工巧思、發明車輛有功,被大禹任命為車正(官名),專門管理天下車轅之事,奚仲因此也被視為車的創造者,受後人仰慕。車輛的發明與使用大大加快了中華文明的步伐,大禹賜封奚仲以薛(今山東藤州)為邑,稱薛侯。奚仲家人聞訊都以此為榮,不少人甚至索性以薛為氏,表示紀念,是為薛氏之始。後來奚仲曾一度遷居於邳(今山東棗莊薛城官橋鎮,一說微山湖地區)。薛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有史可記的世次為:畛→初→厲侯陵→宣武侯房→哀侯褒→莊侯元→平侯貴→昭侯直→襄侯夷→桓侯辨→康侯安興→定公箱→恭侯尚→景侯魏→宣侯伯勤→簡侯文歡→惠侯夷黃→靈侯英→文侯俱→隱侯清→愍侯洪→薛公。到了戰國末期以後,薛氏
的地位日漸下降,最後變為一個村落。而薛國族人輾轉遷徒,始終不忘先祖列宗,後以國名為姓氏,仿薛公子登,多稱薛氏。
起源二
源於媯姓,出自虞舜裔孫齊國丞相田嬰的封地薛,屬於以居邑為氏。孟嘗君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其父就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年(齊宣王田辟疆九年,公元前310年)出任齊國宰相的田嬰,他曾被齊威王田因齊封於薛(今山東滕縣),也就是故薛國之地,因此他也被稱作薛公,號靖郭君(一作靜郭君)。田嬰逝世後,田文襲封,仍以薛地為食邑。後田文病逝,無能的諸子們爭位,亂成一團,結果被齊、魏兩國聯手共滅之。至秦王嬴政滅六國後,薛國故地被秦國設定為薛郡,田文的後裔徹底失卻封地,子孫分散各地。漢朝以後,直至魏、晉時期均設為薛縣,最後到隋朝時期被廢黜,成為滕縣領屬之地。西漢初期,田文之孫田國、田陵遷徙到竹邑(今安徽宿縣)居住,並以故封邑命氏,遂改田氏為薛氏。
起源三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部族,又稱胡。戰國時匈奴開始與中原各政權接觸,其後長期影響中原各地,直至南北朝後期,匈奴之名逐漸消失。通過戰爭、和親和關市,匈奴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關於匈奴薛氏來源,因史料不詳,今已無從查考。僅在史籍《魏書·裴慶孫傳》中記載。吐京,在今山西石樓西北部十五公里處。匈奴最先活動於今蒙古高原一帶,東漢時期因內訌分成南北二部,南匈奴後來南下附漢,並幾經輾轉最後定居於今山西離石一帶。由於長期與漢族人雜居生活,交往密切,南匈奴各部逐漸放棄原來的遊牧生活轉而農耕定居,出現漢化趨勢,至魏晉時,甚至紛紛改用漢姓,匈奴民族薛氏也形成於這一時期,後逐漸漢化。
起源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叱乾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叱乾氏源於鮮卑拓拔部叱乾氏族,亦稱薛乾氏。鮮卑族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部族之一。曹魏後期,拓跋鮮卑興起於西部,降服了濡源西部直至五原的諸部落,建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其首領力微遣太子入魏朝聘,長期留居洛陽達十七年(公元261~277年)。晉懷帝司馬熾執政時期(公元306~311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猗盧受晉封為大單于、代公。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年(公元376年),拓跋鮮卑的代國被苻堅所滅,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跋·矽復國,並改國號為魏(北魏)。這一時期,尤其是北魏統治的一個半世紀中,鮮卑族進一步吸收漢文化,漸與漢族人融合。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進一步強化統治,鞏固政權,爭取中原漢族地主支持,增進胡漢融合,北魏孝文帝決定順應形勢,推行一系列的漢化改革,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強令鮮卑族人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迅速漢化,並將本民族的二三字以上的複姓改為單音漢姓,如皇族拓跋氏改為元姓,獨孤氏改為劉姓,“其餘所改,不可勝紀”。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幹部遂改為薛,成為薛氏成員之一。
起源五
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突厥薛延陀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薛延陀國,是隋、唐時期北方遊牧民族鐵勒部的一支,由薛部與延陀部聯合組成。據傳,薛部先祖本是漢族人,後來流落到漠北一帶並在此蕃息發展不斷壯大起來,成為當地的一個遊牧部落。為了表示不忘先祖,他們便以“薛”為部落名稱。以後薛部在與鄰近的延陀部戰爭中獲勝並其部而有其眾,兩部遂合二為一,稱薛延陀。薛延陀國滅亡後,部眾四散流徙,或南下附唐,或並於他族,其中一部分人“以族為氏”,而改姓了漢族的薛氏,分布於營州至平州一線(今遼寧朝陽至河北盧龍)。在薛延陀部故居地(今蒙古國西北部杭愛山脈),至今仍有許多薛氏族人生息繁衍,他們都是古薛延陀部的突厥族人後裔。唐朝時期的營州、平州,均屬於漢、晉、北魏時期的古遼西郡,這就是南宋著名學者鄭樵在《通志》中所稱的“遼西薛氏”之源。
起源六
源於冒姓,出自唐朝武則天時期馮氏後裔馮小寶,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唐朝時期,有一著名的人,叫作薛懷義。薛懷義,原名馮小寶,自稱周文王后世子孫,鄠人(今陝西戶縣),闖蕩江湖,在同官縣(今陝西銅川)販賣藥材,練就了健壯的身體,粗獷中不失數分英俊。馮小寶發跡後,其兄弟子侄乃至姻親裔孫紛紛冒姓薛氏,以崇其位,此後沿襲不改。
起源七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時期蒙古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1、元末明初,忽必烈的一些嫡系後裔子孫內附於明王朝,以元朝開國皇帝的蒙古稱號“大蒙古國薛禪汗”為漢姓,稱薛氏,世代相傳至今。
2、據史籍《明史》中的記載: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賜蒙古貴族托果齊姓薛名台,安置駐紮於平州新昌一帶;又賜瓦剌部首領托歡姓薛名斌,為原駐地甘肅土司。賜姓,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皇帝對臣屬的殊榮,故一人受賜,全族榮耀。內附的蒙古族瓦剌部族人因酋長獲帝王賜姓,有許多部族人等一時均隨之改漢姓為薛氏,世代相傳至今。
3、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蘇尼特氏,亦稱薛尼特氏、雪尼特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薛尼特部,是成吉思汗第六世祖海都幼子抄真斡兒帖該之第四子薛尼特所組建的氏族,世居巴顏鄂隆(今內蒙古錫林郭勒西烏珠穆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unit Hala,後多冠漢姓為薛氏、蘇氏等。

得姓始祖

奚仲。薛姓出自黃帝的任姓,黃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別得十二個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陽,因被封在任(今山東濟寧市)而得任姓。任姓傳到十二世孫奚仲,奚仲在夏禹時任車正,為車的創造者,居住在薛,稱為薛侯。其後人祖已的七世孫曰成,舉國遷於摯,改號為摯國。商末時,周伯季歷娶摯國女大任為妻,生子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復封為薛侯。春秋時,齊桓公稱霸諸侯,惟有薛侯不從,被黜為伯爵。春秋後期,薛公子登在楚國做官,薛人遷往下邳(今江蘇邳州),楚懷王賜沛地為其食邑。薛國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戰國時亡國,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薛姓。他們尊奚仲為薛姓的得姓始祖。
薛姓圖騰薛姓圖騰

遷徙分布

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35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720餘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42%左右。
春秋時期
薛姓自春秋戰國得姓以後,就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山東是薛姓的發源地,地處中原東部,薛姓人由山東向周邊地區擴散,活動地域大致在趙、宋、楚、齊、秦諸國,相當於今湖北、湖南、江蘇、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的部分地區。
春秋時有薛邦,兗州人,孔子弟子。戰國至秦,散布於中原各地的薛姓就已活躍在中國歷史舞台上。戰國末期任姓薛氏裔孫薛倪為楚令尹。戰國時趙國(建都今河北邯鄲)有處士薛公,為寓居趙國的魏公子信陵君之友。秦國大舉攻魏,魏王派人請信陵君回國統兵御秦,信陵君因與魏王有矛盾,不肯應命。經薛公苦心勸說,信陵君無忌才從趙返魏,帶兵遣將擊破秦軍,解救魏國。宋國(建都於今河南商丘)有高士薛居洲,居於當時中華文明的中心,主張長幼尊庫皆應有序,被時人奉為道德楷模;秦國(建都於鹹陽即今陝西西安附近)有薛炬,相傳他劍術精湛,為一代宗師。
秦漢時期
秦及兩漢,薛姓經過長期的繁衍發展,人口大為增加,一些人因仕宦等原因而分居於各地,使薛姓的分布地域得以擴大。這一時期,黃淮流域下游仍是薛姓族人重要的居住地,但當時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黃河中下游,越來越多的薛姓人,或為官,或經商而遷至中原腹地,尤以今河南省境內為甚,為薛姓的河南郡望形成奠定了基礎。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位改制,但改革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西漢末期的政治危機,反而使社會經濟日益惡化,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終於爆發了綠林赤眉起義,後來變成各種軍閥勢力的混戰。這一時期,一部分薛姓為避戰亂,自黃淮流域南遷至長江流域。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軍閥混戰,中原烽煙再起,一支薛姓人在首領薛永的帶領下追隨蜀先主劉備進入四川,薛永父子為蜀漢重臣,薛氏人亦在蜀地紮下根來,蓬勃發展,世號蜀薛。
秦漢400多年的歷史時期,薛姓名人頻出,光宗耀祖,永載史冊。
楚漢相爭之時,項羽部下有薛公驍勇善戰。劉邦手下有將軍薛歐,追隨漢王,功成名就。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封薛歐為廣平敬侯,在漢高祖所封的漢初18位侯爵中名列第土5位,食邑四千五百戶。漢高祖五年任典客,掌管祭祀、外交。兒子薛山為靖侯,孫子薛澤繼封為平棘侯,曾孫薛穰為平棘節侯,玄孫薛去病在漢宣帝時任大夫。漢元帝時御史大夫薛廣德,不記榮辱,正直敢言。西漢末年,齊人薛方,字子容,時值外戚王莽把持朝政大權,陰謀篡奪漢室江山,他一方面排斥異己,殘酷打擊忠於漢室、不歸附他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又採取籠絡人心的伎倆,封官許願,加官進爵,還邀請當時通曉禮儀、博古知今的清明方正之士到朝為官。薛方也是其中被征之一,但薛方看破王莽虛假偽善的面目,拒絕了王莽的一再征請,居家講經授文,寫詩作賦,保全了自己的清白聲譽。東漢政權建立後,世祖劉秀久聞薛方清高正直,徵用之,薛方欣然受命,可惜途中病卒。王莽時還有博士薛順。西漢末年,洛陽有富商薛子仲。洛陽是西漢東都,地處中原,物產豐饒,人員輻輳,交通便捷,自先秦即為水陸商業中心,薛子仲依靠洛陽優越的經商條件,穿梭往來於全國各地,擁有家財萬貫,富甲全國。王莽見其致富有方,甚至邀請他去商討解決國家的財政問題。西漢時平陵人薛恭,以孝舉為縣令,是為關中薛姓。
東漢末年,豪強割據,薛氏一族在社會動盪中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遷徙。從此,在蠻夷居多的西南蜀地有了薛姓的蹤跡,並很快發展為蜀地大姓,世號蜀薛。
東漢末年,政治日趨腐朽,皇帝幼弱無知,外戚宦官擅權專制,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動盪不安,不堪重壓的農民奮起反抗,爆發了波瀾壯闊的黃巾軍大起義,東漢中央集權勢力大大削弱,而州郡官吏和地方豪強卻乘機發展割據勢力。一時群雄並起,天下大亂。中原逐鹿,生靈塗炭兵荒馬亂之中,人民流離失所,避難他鄉,紛紛向江南和巴蜀流徙。
在龐大的逃難人群中,有一支薛姓人隨劉備進入蜀地,這支薛姓族人的首領叫薛永。薛永的父親薛蘭是西漢御史大夫薛廣德的十世孫,曾任兗州別駕,後被曹操所殺。父親慘死後,薛永遂轉而投奔當時占據徐州一帶的劉備。劉備旋即敗於呂布、曹操,幾經輾轉,被迫到荊州牧劉表手下謀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六軍南下,據有荊襄九郡之地,劉備於當陽再次敗於曹軍,最後只得聯合江東孫權,在赤壁大敗曹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復奪得荊州大部,才算有了落腳之地。面對曹操和孫權兩大軍事集團的壓力,劉備惟有向西發展以求自保。211至214年,劉備終於打敗益州牧劉璋,據有西川之地,為以後蜀國建立奠定了基礎。而在此過程中,薛永恪盡職守,忠心佑主,始終追隨於劉備左右,南征北戰,立下了卓越功勳。大批薛氏族人也隨著薛永往返遷徙,逐漸進入巴蜀。
從歷史記載上看,這或許是薛姓宗族第一次大規模的移動,儘管史書對此語焉不詳,但由蜀漢王朝建立後,薛永升受劉備蜀郡太守、其子薛齊官拜巴郡太守的情況來看,他們父子能同時掌管號為蜀地大郡、朝廷屏翼的巴、蜀重郡,說明他們不僅居功至偉,而且足可擔當禦敵戍邊的重責。蜀地不少人因感念其惠,遂以薛為姓。大概也因此原因,薛姓在川北各地影響深遠,並留下了不少與薛姓有關的地名。直至隋唐之際,屬於劍南道維州仍有薛城縣的記載,入宋後方改名為保寧。據專家考證,這可能就是薛氏一族舊日的聚居地。263年,曹魏發兵滅蜀,當時薛氏投降的竟達5000戶之多,勢力之大,亦可窺知薛姓在蜀漢時期占據相當重要的政治地位。
蜀漢滅亡後,為了徹底斷絕劉氏宗族恢復故國的企圖,曹魏決定採取移民空地的政策,大舉將蜀地百姓內遷中原各地。這時,薛齊雖然降魏,受封為光祿大夫,然而也在遷徙之列,隨同薛姓宗族一道遷至河東郡汾陰居住。儘管這些薛姓族人原本大多不是蜀人,由於薛永勤政愛民,深得當地蜀人擁戴,因他們遷自蜀地,所以世人共謂之“蜀薛”。成為後來河東望族薛姓的先祖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薛姓呈現出全面發展的勢頭,薛姓族人已遍及北方的黃淮流域,很大一部分集中於今山西、河南、山東、安徽北部等地,並形成了薛姓的主要繁衍中心。
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政權里,就有薛姓人任職。魏國有天水人薛夏,魏文帝時官至秘書丞,曹操對他頗為器重.常與之談古論今,並尊稱他為“薛君”。薛靈芸,為魏文帝宮中美人,對裁剪針工有獨到之處,能在沒有燈光的房間裡,很快地裁製衣服,宮中稱之為“針神”。蜀國薛姓宗族領袖薛齊為巴、蜀二郡太守。竹邑人薛綜至孫子薛兼三代任太子少傅,“由綜至兼,世傳東宮,談者美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河東薛姓在魏晉時期形成,並逐漸發展成當地的名門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盛行,無論漢族政權,或是少數民族政權,要建立和鞏固自己的統治,都必須依靠當時的名門望族,於是他們紛紛拉攏、吸收中原望族參加到自己的政權里。河東薛姓,作為關東著姓,也是各個政權積極爭取籠絡的對象,作為統治集團的中堅力量,薛姓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到南北朝時,薛姓在各方面則大放異彩。河東汾陰人薛安都是南朝宋著名將領,歸附北魏後被封為鎮南大將軍徐州刺史,並賜爵河東公。其子薛淵為南朝齊重要軍事將領。薛安都侄子薛深任南朝宋驃騎將軍,薛真度歷任荊州、豫州、揚州刺史,又授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能撫恤百姓,深得北魏宣武帝的信任。代北(後落籍河南洛陽)人薛豹子,本鮮卑族叱乾氏,在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改姓薛,於北魏任徐州刺史,剛正不阿,“在州甚多惠政”,深受百姓愛戴。其子薛椒,風度翩翩,遵禮行教,舉止得當,拜七兵尚書。太原人薛提,北魏初年因有政績,遷晉兵將軍、冀州刺史,封太原公。河東汾陰人薛強原為後秦右光祿大夫、七兵尚書,封馮翊公,其子薛辯為北魏平西將軍、東雍州刺史,賜爵汾陰侯。薛辯子薛謹為北魏河東太守,襲爵汾陽侯。薛辯長子初古拔,因功任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河東公。學者薛憕,曾為北魏徵虜將軍、中散大夫,西魏時進爵為伯,升任中書侍郎、安東將軍。汾陰人薛實,西魏時領著作佐郎,修國史,遷中書令,北周時因功進爵為侯,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等不一而足。
一些在北朝任職的薛姓人,在隨後的隋唐時期繼續擔任官職。北周司金大夫、文城郡公薛胄在隋文帝時任兗州刺史。義興(治所在今江蘇宜興)人薛士通為隋膺揚郎將,唐初歸降,授東武州刺史、平輔公祏,後改任泉州刺史。長期主持中樞的河東汾陰人薛道衡,深受隋文帝器重,道衡的兄弟、五個兒子及族叔、堂侄等多在朝廷任職,且委以重任。隋代河東汾陰薛姓因薛道衡家族而發跡,成為聞名全國的望族。
隋唐時期
隋唐時薛姓除在黃淮流域中下游繼續發展外,更稱盛於中國西北部。南北朝時,薛姓族人主要沿自東向西北的路線傳播,三國時魏有天水(今屬甘肅省)人薛夏,說明此時已有薛姓人居住在今甘肅省。至隋唐時,甘肅省薛姓已形成壯大之勢,金城(今甘肅蘭州)人薛舉家財萬貫,隋朝末年曾起兵反隋,後一度稱帝。
及至唐代,薛氏家族達到了空前繁榮。薛姓郡望已全部形成。唐代的政治中心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因為有薛姓人多在朝中為官,因此,大量的薛姓族人遷居關中,今陝西關中地區成為薛姓一個重要繁衍地,從而躋身關中望族。武則天女兒太平公主嫁給出自河東薛氏家族的薛紹,既是恩寵,也是唐王朝對薛氏家族的拉攏。
宋元明清時期
五代時期有薛懷讓,其先世為戎人,說明他是由少數民族加入薛姓的。他自幼勇敢,在後唐莊宗時任軍職,唐明宗時任神武廂都校、州刺史。後晉時歷任宿州團練使。後漢時安國軍節度使,後移鎮同州。後周時加同平章事銜,任左屯衛上將軍、左武衛上將軍。
宋朝建立後,國家重新統一,人民又得以過上較為安定平穩的生活。這一時期,薛姓散居於全國各地,發展相對穩定,其中北宋初年薛居正家族比較顯赫。
明朝時期
薛遇林,明朝靖難名將薛祿之父,據【薛氏房譜】記載,薛祿之父薛遇林 洪武二年(1369年)自陝西韓城遷居今山東青島, 生有七子明徳 明善 明禮 明遠 (招武將軍) 薛伍 薛祿(陽武侯)明儀 ,每子各領一甲,五甲 薛五繼四甲明遠次子為後稱之五甲也稱後四甲,主要成就 明朝名將薛祿父親 。
家族成員
祖父:薛安,追贈侯爵。
父親:薛大,追贈侯爵。
妻子: 追封陽武侯夫人。
六子:薛祿,封陽武侯。仁宗繼位,加封太子太保,賜鐵券。
人物生平薛祿(1358年-1430年),原名薛六,膠州(今山東青島)人,明朝名將。 薛祿早年從軍北平,後隨朱棣起兵靖難,戰功卓著。累升至都督僉事。永樂年間,薛祿數次隨軍北伐,並主持營建北京,官至右都督,封陽武侯。仁宗繼位,加封太子太保,賜鐵券,世襲罔替。 宣德年間,薛祿隨宣宗平定朱高煦,又數次擔任鎮朔大將軍,巡視邊防。宣德五年(1430年),薛祿進封太保。
侯爵世系 :
第二代:薛詵,薛祿之孫,宣德七年(1432年)襲爵。
第三代:薛琮,景泰四年(1453年)襲爵。
第四代:薛倫,成化十二年(1476年)襲爵。
第五代:薛翰,嘉靖九年(1530年)襲爵。
第六代:薛鋹,薛翰族子,萬曆五年(1577年)襲爵。
第七代:薛鉦,薛鋹之弟,襲爵時間不詳。
第八代:薛濂,襲爵時間不詳,崇禎十七年(1644年)遇害。
明清時期:薛姓規模日盛,族人已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向南遷徙的進度更快、規模更龐大了。自南宋開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廣東海陽、五華、興寧、梅州等支派。元代有薛信,由寧化轉徙粵之平遠,其後復由平遠轉徙程鄉(今屬福建),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有著輝煌事跡的家族,這一時期的薛姓人不遜先輩,以多姿多彩的形象活躍在歷史的舞台上。
自明清起,於東南沿海的薛姓已零星遷入台灣。清康熙年間,派兵攻滅台灣鄭氏政權,隨即在台駐軍,設定府縣。當時台灣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對於地窄人稠的閩粵居民很有吸引力,於是陸續有人從閩、粵兩地入台墾殖,其中也有薛姓人士。大約1710年前後,有一個入墾打獵東堡的人,名叫薛大;另有一位粵籍人薛昌貴,定居於淡水。乾隆年間又有薛君隆從廣東到桃園的大桃村開墾,廣東的薛華梅到台中縣的東勢鎮定居。近代以來,特別是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後,大陸與台灣的聯繫一度中斷達50年之久,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台灣方才回到祖國的懷抱。其間薛姓極少有移居台灣者。1949年國民黨政權退居台灣後,黨、政、軍、科、教、文各界有大批人員自大陸遷台,其中就有為數不少的薛姓人,如國民黨高級將領薛岳,資深報人薛心熔等。
薛姓人在清代遷往台灣的同時,也開始有人涉洋過海,向東南亞等地遷徙,成為當地華僑。進入近代,由於世界奴隸制的廢除,歐美各國及其殖民地急需大量廉價勞動力,而此時清政府也由於政局不穩,世事多變,且急需外匯彌補巨額貿易赤字。如光緒十年(1886年)兩廣總督張之洞上奏稱,每年需要總數2000萬元(約合1400萬兩白銀)的僑匯,已相當於光緒後期每年關稅收入的65%,所以不但解除清初的禁海令,同時大力鼓勵華人出洋勞務。這樣又極大刺激了中國向海外移民的熱情,進一步壯大了華僑的隊伍。
據不完全統計,到光緒末年,全球華僑及華裔已達400多萬人,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薛姓族人。
當代薛姓的人口已近310萬,是全國第四十八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5%。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薛姓人口由27萬增長到近310萬,增長了11倍多,薛姓人口的增長速度等同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江蘇、陝西、河南三省,大約占全國薛姓人口的39%。其次分布於山西、河北、山東、安徽,這四省的薛姓又集中了27%。江蘇為薛姓第一大省,占薛姓總人口的15%。全國形成了東南蘇皖、西北秦晉、北部豫冀三塊薛姓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薛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南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薛姓在長江以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薛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江蘇、安徽北部、山東南部、陝寧晉豫、甘肅東部和中西部、渝鄂北部、新疆西北,薛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0.45%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1.3%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8%,居住了大約51%的薛姓人群。在甘肅中部、青海東部、內蒙古中西部和東北、河北東部、京津、山東北部、遼寧西部、吉林東部、黑龍江東部和西北、四川北帶、渝鄂皖中部、浙江北端、上海、廣西中部,薛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5%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6.7%,居住了大約21.6%的薛姓人群。
薛氏宗祠薛氏宗祠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薛姓的郡望主要有河東郡、新蔡郡、沛郡、高平郡等。河東郡:秦初(公元前221年)置。相當於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地區。治所在安邑縣(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禹王城)。
薛姓又以河東、新蔡、沛國、高平、忠諫等為其堂號。忠諫堂:漢朝時候,沛人薛廣德為御史大夫,敢於直諫。元帝要做樓船供自己玩樂,廣德脫掉帽子諫阻,如果元帝不聽,他打算光著頭向皇帝車輪上碰。結果皇帝採納了他的諫議。

家譜文獻

地點
主要作者
版本
藏書地點
備註
山西河津薛氏族譜
(清)薛士弘撰
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
《薛文清公全考·族譜》
江蘇常州毗陵薛氏沙雍公支譜四卷
(清)薛涵卓修
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常州毗陵薛氏南河分汝雍公支譜五卷
(清)薛熙宇續修
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附一卷
江蘇常州毗陵西蠡薛氏續修宗譜二十八卷
(清)薛禎祥等修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三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冊
有像
江蘇常州毗陵薛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薛耀祿、薛克己等續修
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三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中國國家圖書館、哈爾濱師範大學圖書館
江蘇武進葛坡薛氏宗譜十九卷,首一卷
(民國)薛慎初、薛有輝、薛勤高等續修
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三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
南開大學圖書館
江蘇江陰續修薛氏族譜八十六卷
(清)薛心梅總纂
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五冊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首一卷,附四卷,
江蘇江陰薛氏續修宗譜三十四卷,首一卷
(民國)薛文洪續修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倫敘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
吉林大學圖書館
江蘇無錫五牧薛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馮瑜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
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常州余巷薛氏宗譜三十卷
(民國)薛德章等續修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鉛印本三十冊
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常州毗陵薛氏沙雍公支譜四卷
(清)薛涵纂修
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寧波鎮海薛氏家譜九卷
(民國)謝觀瀲纂
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杭州祥符里薛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
(民國)薛昆玉等續修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三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
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鄞縣華橋薛氏集和堂宗譜,
(民國)薛良鶴、張暉等纂修
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四明新莊薛氏六修宗譜六卷
(民國)胡德坊、薛福才等纂修
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三鳳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今僅存第一~二卷
浙江海寧重修寧海市門薛氏大宗譜六卷,首一卷
(民國)黃迪重修
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
遼寧省圖書館
浙江紹興會稽薛氏族譜
(清)薛濟清修
清道光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中國國家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紹興山陰松林薛氏宗譜十六卷
(清)薛培纂修
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抄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餘慶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
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紹興松鱗薛氏宗譜十六卷
著者待考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
河北大學圖書館
浙江縉雲李村薛氏宗譜三卷
(民國)薛春枝總理,薛章森董事
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縉雲縣檔案館
安徽全椒福星薛氏家譜二卷,
(民國)薛蔭禎等纂修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吉林大學圖書館
湖南桃源薛氏家乘五卷,首一卷
(清)薛新悅纂序
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曹斐文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圖書館
今僅存卷首
湖南桃源薛氏創修族譜十一卷,首兩卷
(民國)薛國彥纂序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陳玉樓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圖書館
今僅存卷首上冊
湖南安化薛氏四修族譜
著者待考
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三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湖南省圖書館
今僅存第四~七卷
四川縣薛氏支譜一卷
(民國)薛大光纂修
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石印本一冊
四川省圖書館
陝西雒南雒南薛氏家譜二卷
(清)薛馥纂修
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附小輸老人年譜二卷
薛氏宗譜二十卷
(清)薛含章纂修
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
中國國家圖書
薛氏族譜
著者待考
清朝末期木刻活字印本
蘇州大學圖書館
今僅存第四十七~四十八卷、采遣
續修薛氏族譜八十六卷,首一卷
(清)薛心梅纂修
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五冊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松鱗薛氏宗譜十六卷
(民國)佚名纂修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陝西西鄉柳樹薛氏
(民國)薛祥綏
《薛志·建置志》
陝西西鄉縣誌

宗祠楹聯

薛姓的重要楹聯
楹聯內容典故人物
鼎鐺重望;
竹邑名公。
上聯典指唐代良吏薛大鼎(?-654),字重臣,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南)人。嘗為滄州刺史,浚無棣渠通海,商賈流行,民食其利,被譽為鐺腳刺史。永徽中遷行荊大都督長史卒謚恭。下聯典指三國吳太子少傅薛綜,字敬文,竹邑人。善辭令,擅詩賦雜論,凡數萬言。
三鳳媲美;
五雋齊名。
上聯典指唐代汾陰人薛元敬,少年時與叔父薛收(591-629)及族兄薛德音齊名,當時號稱“河東三鳳”。武德年間官天策府記室參軍,秦王李世民為皇太子時,任他為舍人。下聯典指東晉竹邑人薛兼,字令長,清廉樸素,器宇軒昂,少年時與紀瞻、閔鴻、顧榮、賀循齊名,號稱“五雋”。入洛陽,任比陽相,後官太子少傅,明帝時,加散騎常侍。
仲虺世澤;
三鳳家聲。
上聯典指仲虺為黃帝時奚仲之後,商湯時為左相,奚仲居於薛,子孫以為氏。下聯典指唐代薛元敬、薛收、薛德音,並稱“河東三鳳”。
大義首創;
天爵自高。
上聯典指後魏·薛孝通,平蕭寶夤,首創大義,封藍田縣子。下聯典指後魏·薛聰太,為治書侍御史,文帝欲進其位,聰太固辭。文帝曰:“卿天爵自高,非人爵所能榮也。”
翔河東之鳳;
尊關西之師。
上聯典指唐代天策府記室參軍薛收,字伯褒,河東汾陰人。十二歲能寫文章,與兩個侄子薛德音、薛元敬並稱“河東三鳳”。歷官秦王府主簿、天策府記室參軍,隨秦王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有功,封汾陽縣男。曾上書諫阻秦王攻獵。武德中卒。年三十三歲。王哭之慟。下聯典指隋代名官薛道衡,字玄卿,薛收的父親,河東汾陰人。先後在北齊、北周做官。入隋,官至司隸大夫,司台灣省。後被煬帝殺害。其詩詞不達意藻華艷,少數邊塞詩較為雄健。專精好學,素著才名,有詩文集七十卷。
三箭定天下;
一箋傳古今。
上聯典指唐代名將薛仁貴(614-683),名禮,絳州龍門人。農民出身,善騎射。太宗時,應募一從軍,屢立戰功,升為右領軍中郎將。後又率軍大敗九姓突劂於天山,軍中有“將軍三箭定天下”的讚歌。後參與進攻高麗的戰爭,留任右威衛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下聯典指唐代女詩人薛濤,字洪度,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父薛鄭官蜀早亡,母孀居貧困,遂淪為歌妓。善歌舞,工詩詞,名士韋皋、元鎮、白居易、杜牧等,均曾與之唱和。居浣花溪,創製深紅小箋寫詩,酬獻名人,人稱薛濤箋。今其地有薛濤井,相傳乃薛濤制箋汲水處。所作情調感傷。明人輯有《薛濤詩》。
懸車宗廣德;
講學紹文清。
此聯為清代杭州知府薛時雨自題聯。薛時雨(1818-1885),字慰農,又字澍生,號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清鹹豐進士,做過嘉興、嘉善知縣和杭州知府。後主講杭州崇文書院、江寧尊經書院和惜陰書院。著有《藤香館詩刪》等,楹聯多收於《藤香館小品》、《掃葉山房叢鈔》中。
黑潭千載潔;
玉泉一堆香。
此聯為雲南昆明黑龍潭畔明代學者薛爾望祠聯。薛爾望不願稱臣於清,率妻兒七人,投黑龍潭而死。
六代江山縱臨洮;
一門鸑鷟起人文。
此聯為清代進士薛時雨自題聯。薛時雨,字慰農,全椒人。知嘉興,有政績。參李鴻章軍幕,授杭州知府。罷官後,主講崇文書院,從游者甚眾。
花箋名碗香千里;
雲影波光活一縷。
此聯為成都市薛濤井聯。薛濤井位於望江樓公園建築群內,“薛濤井”三字系康熙三年成都知府冀應熊手書,乾隆六十年翰林院編修周厚轅手書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及己作《薛濤井》詩各一首,刻於石牌旁。
魏宮人神針妙技;
蜀秘書錦箋樂詩。
上聯典指三國魏·薛靈芸,下聯典指唐·薛濤。
理學名臣,敬軒重望;
龍門良將,仁貴英風。
上聯典指明代名人薛瑄(1389~1464)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名將薛仁貴(614-683)。
論道有靈異,文武雙全成名早;
生白具奇才,詩書並美信譽高。
上聯典指明代散曲家薛論道,定興(今屬河北)人。少年時一隻腳殘廢,八歲能文,喜談軍事,後從軍三十餘年,官至指揮僉事。下聯典指清代醫學家、詩書畫家薛雪,字生白,號一瓢,蘇州人。以醫名。詩書畫亦精妙。嘗自題云:“我自濡毫寫楚詞,如何人喚作蘭枝。風時雨露君看遍,一筆何嘗是畫師。”有《醫經原旨》等著述。
生意此時多,正光轉綠萍、氣催黃鳥;詩懷何處寄,是人歸雁後、思發花前。
此聯為薛氏宗祠聯。全聯典指隋代詩人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東汾陽(今山西省萬榮)人。歷仕北齊、北周,入隋官至司隸大夫。
吾先人由西蜀來茲,啟十七世門楣,只耕讀相傳,敢遠引皇族奚仲;
予小子自古杭罷郡,承五百年堂構,欲本支勿替,常勉為善士居州。
此聯為安徽省全椒縣復興鎮薛氏宗祠聯

薛氏文藝

詩禮傳家

“詩禮傳家,忠孝繼世“乃薛氏家訓,為弘揚家風,發揚中華薛氏先賢傳統美德,彰顯薛氏一族人物事跡和歷史功績,傳承“詩禮傳家”的薛氏傳統,提升族人整體文化素養,薛氏特策劃“薛氏詩傳”文化創意,創建“薛氏詩傳”文化推廣中心。

薛姓(薛(中國姓氏))

姓氏名望

名人概述

1999版《辭海》收錄薛氏25例,《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薛氏224例,《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收錄285例。薛姓的歷史名人戰國時宋國有薛居州;漢代有隱士薛公,又有薛宣,郯人,長安令;隋代有著名文學家薛道衡;唐代有名將薛仁貴,龍門人,封平陽郡公,宰相薛元超,著名女詩人薛濤;宋代有宰相薛紹彭,又有薛居正,監修《五代史》;明代有薛王宣,河津人,理學家。
從西漢開始,薛氏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至唐千餘年,長盛不衰,歷代被封為王、公、侯爵的17人,縣伯、子、男爵的5人,任朝廷文官宰相的3人,各部尚書、侍郎、御史的68人;武官任大將軍的6人,任將軍的9人;地方封疆大吏中任總管、節度使的15人,任州刺吏、郡太守的83人,任州、郡副職文武官員43人。其中著名人物有後魏鎮南將軍、河東康王薛安都;隋末西秦霸王薛舉;唐初四大書畫家之一的薛稷,唐右威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平陽郡公薛禮(又名薛仁貴),薛禮戰勝九姓突厥於天山,軍中有“將軍三箭定天山之歌”,婦孺皆知。薛禮征東,曾路過棗莊開發區石溝營村,此村即是薛禮路過紮營之地。宋司空《五代史》監修薛居正,宋學者官至大理正的薛季宣;明醫學家薛立齋;清總理衙門大臣薛煥,清出使英法比意四國大臣薛福成,清刑部尚書薛允升;當代教育家薛迅,政治家薛子正,藝術家薛覺先等人,都是影響較大的薛姓名人。

名門望族

1、江蘇無錫河東薛氏
在民國期間,“一門四博士”為鄉民津津樂道。薛光鄂、薛光琦、薛光釗、薛光鉞四兄弟分別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和日本早稻田大學,回國後分別出任國民政府檢察院首席檢察官、教育部次長、中央大學教授、江蘇省長公署參議。
薛姓家廟薛姓家廟
新中國成立後,“兩院四院士”又使這方故土流光溢彩。中國科學院院士薛暮橋薛禹群,中國工程學院院士薛禹勝,在我國科技經濟領域作出了重大貢獻。更重要的是,這裡走出了中國兩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孫冶芳薛暮橋這對叔伯兄弟,被譽為經濟學家的搖籃。
另外還有被譽為“國手神刀”的微雕工藝美術大師薛佛影,著名國畫家秦古柳,著名醫學專家薛邦祺,女性教育家薛正;有中國消防器材的創始人薛震祥,原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薛禹谷等。
據初步統計,二十世紀以來禮舍走出了120位各界精英,按境內人口計算:平均每30人中就走出一位副教授以上的專家學者,因而禮舍被稱作“教授村”。
2、山西薛氏(河東汾陰)家族
山西河東汾陰薛氏,源於山東薛城,遷自巴蜀郡守;興於北魏,盛於隋唐;五代式微,北宋再現;元明及清,仕宦接踵。天下望族,薛氏隆宗。北魏立河東郡姓,初唐列關中郡姓;盛唐為八大豪門,後裔乃皇親國戚。入相者4人:薛元超、薛稷、薛納薛貽矩;封公爵者42人;任尚書及贈尚書者28人;授侍郎者29人;任大將及節度使、總督、太守、刺史、太守者200人;地方官員600人;唐宋進士及第者數百人。僅萬榮薛氏唐宋進士47人,薛氏南祖薛推後裔薛令之是大唐福建第一位進士,開蠻閩文化之先河。其後裔遷徙溫州的薛氏唐宋進士達112人。河東三鳳,永嘉學派,正是這兩支薛氏賢達名人所創造的文化輝煌。
汾陰薛氏家族文化的形成和演化經歷了自溪仲車正文化、唐宋兩朝,榮河薛氏進士及第名單:唐朝16名——薛播、薛稷薛存誠、薛延老、薛處、薛彥輔、薛彥國、薛彥偉、薛彥雲、薛縂、薛公達、薛庶、薛蒙、薛放、薛保遜、薛韙;宋朝2名:薛映、薛南。唐朝進士中,有七兄弟進士及第者;有祖孫三世進士及第者。

知名人物

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人,隋大業三年(公元617年)曾與其子仁果舉兵,自稱西秦霸王,據隴西之地,率眾三十萬,不久稱帝,遷都天水。後其子繼位,兵敗降唐。
蒲州汾陰人,唐朝大臣、書畫家。曾官至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善畫人物、鳥獸,畫鶴尤為生動,時稱一絕,他的書法與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並稱“唐初四大家”。
字洪度(770-832),一作宏度,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唐代女詩人,姿容美艷,性敏慧,8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父早亡,淪為歌妓。善歌舞、工詩詞,曾創製深紅小箋寫詩,人稱薛濤箋。明人輯有《薛濤詩》。
字生白,吳縣(今江蘇省蘇州)人,清代醫學家,其醫術與同郡葉天士齊名,各有心得,不相上下。他的主要著作有《醫經原旨》6卷等。《濕熱論》是他對濕熱病探索研究的力作,具有真知灼見,全書不逾萬言,但對於濕熱病“感之輕重淺深,治之表里先後,條分縷析,深切詳明”。他的《濕熱論》與葉桂的《溫熱論》,可以說是闡發濕熱、溫熱病的姊妹篇。
隋代詩人。字玄卿(540-609),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人。歷仕北齊、北周。隋朝建立後,任內史侍郎,加開府儀同三司。煬帝時,出為番州刺史,改任司隸大夫。後為煬帝所殺。薛道衡少孤,好學。13歲時,作《國僑贊》,頗有思致,見者奇之。北齊武平年間,以主客郎接待南朝陳使者傅縡。贈詩五十韻,道衡和之,南北稱美,當時著名文人魏收說:“傅縡所謂以蚓投魚耳。”他和盧思道齊名,在隋代詩人中藝術成就最高。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隸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存其詩20餘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文8篇。事跡見《隋書》、《北史》本傳。
汾陰人,唐代良吏,曾擔任滄州刺史,開通無棣渠直達大海,被譽為鐺腳刺史。永徽中升任行荊大都督長史。
(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貴,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人,唐朝名將,驍勇善戰,善於騎射,道教傳其為白虎星君下凡。他東征“白衣馳敵陣”,大敗高麗;西征“三箭定天山”,鎮住突厥。對鞏固唐王朝的邊疆有很大貢獻。薛仁貴的故事廣為民間流傳,元代戲劇家張國賓寫《薛仁貴衣錦還鄉》雜劇。清代無名氏著有通俗小說《薛仁貴征東》(《唐薛家府傳》)。
薛仁貴薛仁貴
唐朝名將、左武衛大將軍薛仁貴之子;則天時為攝左武威衛將軍、安東道經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節度使之名從薛訥始;玄宗時任薛訥左羽林軍大將軍。
字溫如,唐河中府寶鼎縣人,中唐時代名吏。《新唐書·薛珏傳》稱其:剛嚴,曉法治。提出選擇官吏時應:求良吏不可兼貴以文學,宜以聖君愛人之本為心。他死後,朝廷廢朝一日,贈工部尚書。
北宋史學家。字子平(912-981),浚儀(今河南省開封)人,五代後唐進士,後周時官至兵部侍郎,入宋位至司空,曾監修國史。開寶六年(973年)與盧多遜、扈蒙等撰修《舊五代史》畢,晉平章事。著有《文惠集》等。
長安人,宋代書法家,工行草書,筆致精潤遒麗,頗得晉唐人法度。與米芾齊名,世稱“米薛”。
山西省河津人,明代著名學者、理學家,官拜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參豫機要。著有《讀書錄》、《從政名言》、《薛文清集》等。
薛淏文
明代女畫家,名薛五,又字潤娘,一作潤卿,又字素卿,號雪素、素君,吳(江蘇省蘇州)人,萬曆(1573-1619)間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名妓,生卒年不詳。姿容艷雅,詩、書、琴、棋、簫俱精妙,而馳馬走索、射彈等尤為絕技,以“女俠”自命。著有《南遊草》詩集。
薛文潮,字長綱,號飛澄。清乾隆十八年(1753)九月生於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雙溪村,父親開豆腐店,為人勤謹,對子女管教有方。薛文潮有兄弟三人,他是老大,生得粗眉大眼,從小好動,尤喜使刀弄棒。乾隆五十一年,薛文潮被兵部選任寧德千總.乾隆五十二年,薛文潮因軍功召署福州南台面嶺千總,不久提升守備。乾隆五十三年,荷寇侵擾台灣高山、斗南、雲林等地,此時,擔任台灣中營守備的薛文潮立即調遣兵馬,痛擊侵略者。他身先士卒,英勇殺敵,寇賊潰敗。
清末律學家。字克猷,號雲階,陝西省西安人。清鹹豐六年(1856年)進士,居官41年中,除出任外官和禮、工、兵部侍郎總計不過10餘年外,其餘30年均在刑部任職,官至刑部尚書。為官清廉,在晚清政治黑暗、衙風腐敗的情況下,他主持刑部,有嚴格的衙規,對受賄賣法者從不寬容。執法如山,不媚權貴,甚至敢於冒犯慈禧太后。善於剖析疑難案件,任職期間平反了大量冤案,拯救無辜,為人稱頌。著有《讀例存疑》、《唐明律合編》。
江蘇省無錫人,清外交家、改良主義者,曾作《籌洋芻議》,主張維新變法。歷任浙江寧紹台道、湖南按察使、駐英、法、比、意四國公使。稱讚西方君主立憲,主張發展中國工商業,著有《庸全集十種》。
字慰農,一字澍生,晚號桑根老農。安徽全椒人。鹹豐三年(1853年)進士。參李鴻章軍幕,授杭州知府。兼督糧道,代行布政、按察兩司事。著有《藤香館集》,附詞二種:《西湖櫓唱》、《江舟欸乃》。罷官後,主講崇文書院,從游者甚眾。光緒七年(1881年),任全椒觀察使,其時薛時雨主持重修醉翁亭,使其恢復原貌。
西漢經學家。字長卿,沛郡相(今安徽濉溪西北)人。以魯《詩》教授,彭城龔勝、武原龔舍並從之受學。宣帝時,蕭望之薦其經行,為博士,參與石渠講論。
清嘉慶年間著名棋手,手橘隱居士,上海松江人,象棋名家,幼得名家何克昌指導,棋藝超群,著有排局《心武殘編》,並增訂童聖公原著《梅花泉》,兩書被後世視為棋界經典,解放後有注釋本出版。
中國國民黨軍軍將領。字伯陵。廣東樂昌人。早年就讀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長、第六路軍總指揮、第一兵團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徐州“綏靖公署”主任、國民黨政府參軍長、廣東省政府主席兼海南防衛總司令等職。
薛少卿(1910-1991),湖北省監利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薛克忠(1914-1988),山西省洪洞縣人。“九·一八”事變後,參加抗日義勇軍,1934年參加學潮。1936年在高級師範學校畢業,在安澤縣高級國小教書,參加犧盟會。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二級國旗勳章、朝鮮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薛敬之(1435年—1508年),字顯思,號思庵。他天生姿容秀美,美須髯,腹有7顆赤痣,左膊有一胎裏帶來的“文”字,黑入膚裏。5歲即喜讀書,不與同齡小孩玩耍,尊儒重道,鄉人以道學呼之。寶塔高聳擎雲天,三賢故里多俊賢。在臨渭區官底鎮下薛村,長眠著一位我國哲學史上著名的人物,他就是明代關學重要傳人,史稱“關西夫子”的薛敬之。
薛暮橋,上個世紀30年代,作為左翼經濟學團體“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的主要成員,積極探索中國農村和中國社會的發展道路。抗日戰爭時期,他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從事實際經濟工作,成為財經工作的領導者。建國以後,他成為多個重要經濟部門的負責人,參與了第一個五年計畫的編制和“三大改造”,可以說是最早為中國計畫經濟和公有經濟奠基的參與者之一。這些“驕人”履歷並沒有成為禁錮他思想的枷鎖。在“文革”中,他開始對僵化的命令經濟體制以及高投入、低效率的增長方式產生懷疑,並進行了默默的痛苦的思索。
薛剛,江蘇徐州人,文化行銷策劃學創始人,第十二屆徐州市十大傑出青年候選人,第三屆蘇港澳青年精英論壇江蘇代表。應邀為國內多家單位做文化品牌與行銷設計、策劃,多篇辭賦刻文立石。
薛之謙,中國內地男歌手、演員、主持人、商人、音樂製作人,1983年出生於上海市。
薛亞菁筆名雪野,海軍政治部文工團編劇、作曲、指揮、導演。

人口統計

薛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約占全國薛姓總人口的41%,占山西省總人口的3.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西、浙江(13%),這兩省薛姓大約占全國薛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布於四川(9.4%)、河南(7.9%)、福建(5.8%)、山東(4.3%),這四省的薛姓又集中了28%。全國的薛姓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北地區,形成了以山西的北方、浙江的東南、西部的四川為中心的三塊薛姓聚集區。

相關景區

研究考證

據《吳錄》所載,戰國時孟嘗君封於薛,秦滅六國而失其祀,子孫遂為薛姓。
《北齊書》記載:“薛(王叔),字曇珍,河南人。其先代人,本姓叱乾氏。”
目前保存最早的薛氏族譜為唐朝姓氏史學家林寶的《元和姓纂》,該書對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記載頗詳。其論得姓受氏,多源於史籍《世本》、《風俗通義》、《三輔決錄》及《姓苑》。這些書後世頗多失傳,賴《元和姓纂》之徵引,後世學者方得以了解姓氏梗概。北宋歐陽修等人在編撰《新唐書》時,參考了史籍《元和姓纂》,其《薛氏世系表》較為系統地記述了薛氏二大主支任姓薛氏、媯姓薛氏的源流始末。
薛氏圖騰圖解:薛字左下方又作自,以師,是炎帝族呂、莒族設立司天表而成為一方國酋長的支裔,所以由扶木、呂、天竿、黃河河道為複合圖騰。
宗族特徵
1.薛姓的故事廣為流傳,使薛姓在老百姓心中成為一個婦孺皆知的姓氏。諸如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乃至薛家媳婦樊梨花移山倒海的神通等等。
2.薛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遼寧錦縣薛姓一支字行為:“繼致順積美,大中其允從。”又如河南新蔡牛灣薛姓的輩份序列為:“孝靈兆慶,守善光宗,恩培世蔭,一道統風。”晚清安徽合肥一支為“家正廣賢良,文明道乃昌,克從先祖德,大其汝觀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