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侯國

鄂侯國,‘鄂’通‘鱷’,是商時期以養鱷魚為職業的部落國家。鄂侯國遺址大約在今天的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侯國
  • 年代:大約4000年前
  • 地域: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
史書記載
據《左傳》及有關古史記載,它的東邊舜時有董父豢龍之澤(今聞喜縣),南邊夏代有“猗氏”(古猗國),即以養犬為職業的部落:北邊有商代的鄂侯國(在今鄉寧縣),即是以養鱷魚為職業的部落,再北邊有屈國(今吉縣)商周兩代均盛產良馬。
大約4000年前,揚子鱷廣泛分布於黃河和長江流域,其時在山西汾河流域就盛產一種“汾河鱷”,而鄰近汾河的今山西鄉寧縣在商代就建有“鄂侯國”,以捕鱷為業,商紂王時封為三公,以“鄂”為國號。其縣至今尚有鱷山(又名鄂山),鄂水,鄂谷等地名。由於古鄂國地近晉都(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改國名為“晉”),周成王時被兼併,故《世本》載有:“唐虞侯居鄂”,不得已鄂國的遺民南逃至今河南洛陽邙山的鄂里坂定居,但此時的成周強盛,虎視眈眈,鄂國被迫再往南遷至今河南南陽一帶,史稱“鄂”或“西鄂”。周夷王時,周鄂交惡,周、虢聯軍出兵征鄂,鄂人只好再次南遷到今湖北梁子湖畔的“鄂城”(今大冶鄂王城遺址)定居下來,史稱“東鄂”。
但隨著楚國熊渠勢力的強盛,竟發展到長江中游古鄂國的疆域,以至於周夷王八年(前877年),楚熊渠攻滅鄂國,以此為別都,故《史記·楚世家》載有:熊渠“乃興兵伐庸、楊粵,乃至於鄂”,從此東鄂屬楚。熊渠占領東鄂後,仍以鄂為國名,封其三個兒子中的第二個兒子摯紅為鄂王。熊摯紅稱王不久,因畏於周厲王的征伐,雖自動去了王號,卻同時營造了規模宏大的“鄂王城”,時在周共和二年(前840年)。此時的“鱷”字,也由魚字偏旁改為“邑”字旁,就變成為城市的名稱“鄂”了。鄂王城作為楚國的國都持續200餘年,直到楚文王熊貲遷都至郢。
秦統一六國後,先後在今鄂王城城址所在地設鄂縣;三國時,孫權在此建都。因鄂王城東南約10千米處有武昌山,遂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縣。這也是武昌的最初來源。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置鄂州,下轄江夏(今武昌區)、武昌(今鄂州市)、永興(今陽新縣)、蒲圻(今赤壁市)四縣,治所首次設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這是“鄂”字首次用為湖北政區名之始。今湖北簡稱“鄂”即源於此。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1274年)始建荊湖路行中書省,省會在鄂州(今武漢市武昌區),故荊湖路行中書省又稱“鄂州行省”,簡稱鄂省。至元十八年(1281年)改設湖廣行中書省,簡稱湖廣行省。也仍因湖廣行省的省會在鄂州(今武漢市武昌區),故湖廣行省的簡稱仍為鄂。至此,湖北簡稱“鄂”就固定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