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皮氏城

古皮氏城,古“皮氏” 帝國的都城及後來“皮氏縣”的縣址,位置都在今山西河津市陽村鄉太陽村東南。春秋戰國屬晉,為“皮氏邑”,秦漢立為“皮氏縣”。“皮氏”是沿襲了上古的說法,早在夏商之前這裡就有了“皮氏”之稱。“皮氏”既是古帝氏之名,亦為古部落之名。當代著名詩人、網際網路哲學家曹喜蛙(1966—)夢幻史詩《古皮氏城紀事》(後更名《清明河東圖——古皮氏城紀事》)就是以古皮氏城為背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古皮氏城
  • 出土地點:山西河津市陽村鄉太陽村東南
關於上古“皮氏”的情況,現存的資料很少,先秦典籍中僅有兩處提及。一處見於《竹書紀年》,曰:“(夏)帝不降三十五年,殷滅皮 氏。”一處見於《逸周書·史記解》,曰:“信不行,義不立,則哲士凌君政。禁而生亂。皮氏以亡”。兩處文字記載的都是有關皮氏亡國的情況,一則記載了亡國的時間,一則記載了亡國的原因。據此可知夏代邦國林立(史稱“夏有萬國”)。當時汾水流域有一個叫做“皮氏”的國家。由於國君不行信義,一些賢能之士要代而行政。國君實行鎮壓,發生動亂。到了夏帝不降三十五年時,地處今河南安陽一帶的殷國乘虛而入,出兵攻滅了皮氏。
《逸周書》成書於戰國時代,全書共有71篇,其中第61篇《史記解》記載的是周穆王二十四年的事情。文章開頭說:“維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今夕朕寤,遂事驚予。乃取遂事之要戒,俾戎夫主之,朔望以聞。”遂事,按前人注釋為“事雖未成,而勢不能已者”。
上古28位帝氏在政治上的得失及亡國的教訓,前面引述的關於“皮氏”亡國的一段話就出自這裡。這些帝氏依次為皮氏、華氏、夏後氏、殷商氏、有虞氏、平林、質沙、三苗、扈氏、義渠、平州、林氏、曲集、有巢、鄶君、共工、上衡氏、南氏、果氏、畢程氏、陽氏、谷平、阪泉氏、縣宗、玄都、西夏、績陽、有洛氏。其中的夏後氏即夏桀,殷商氏即商紂,有虞氏即舜子商均之後,共工氏即“怒而觸不周之山”的康回,阪泉氏即與黃帝大戰於中冀的蚩尤,扈氏即阻止夏後氏東進中原而被消滅的有扈氏,西夏即位於鄂(今鄉寧縣)那個“性仁非兵”滅於唐氏的大夏。這些都是為後人所熟知的重要歷史人物、部族和事件。而“皮氏”不僅與這些帝氏並列,且赫然列於28位帝氏之首。由此可見,當年的“皮氏”絕不是一般的國家,很可能是一比較強大很有影響的國家,由於它曾經有過輝煌的時代,它的覆滅在夏代是引起過很大震動的。
“皮氏”地處汾河下游,為古冀州腹地,在上古時期,這裡畜牧養殖業十分發達。據《左傳》及有關古史記載,它的東邊舜時有董父豢龍之澤(今聞喜縣),南邊夏代有“猗氏”(古猗國),即以養犬為職業的部落:北邊有商代的鄂侯國(在今鄉寧縣),即是以養鱷魚為職業的部落,再北邊有屈國(今吉縣)商周兩代均盛產良馬,史稱“屈產之乘”甚或今天與之緊相鄰的絳州(夏代當屈皮氏)皮毛製革傳統產業長期盛行,依稀可窺見上古這一代畜產品加工業的繁盛。
“皮氏”很可能是遠古時期中華大地上最早從事畜產品加工,發明了皮製革工藝,解決了人們禦寒、奉禮需要的一位古帝氏。他與燧人氏、神農氏、有巢氏等一樣,同是創造了先民生存的必要條件的華夏民族的開創者。其首領作為帝氏被譽為“皮氏”,其所居部落“以事名氏”也榮膺“皮氏”這個稱號,沿襲了千百年,至夏代依然作為一個部落邦國而存在,承擔著夏王朝所委派的任務,仍以畜產加工、皮革製造為職業。
皮氏於夏代中葉滅於殷。而滅皮氏的“殷侯”又是誰呢?殷滅有易氏發生在帝泄十六年,帝泄在位總計25年,後傳位於帝不降,不降三十五年“殷滅皮氏”。故從“殷滅有易”到“殷滅皮氏”其間相距44年。而上甲微活了70多歲,此時尚未傳位於其子報乙。故滅皮氏者,即是這位殷商先公。據最新完成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核定的年表推算,夏代始自公元前2010年,終於公元前1600年,“帝不降三十五年”應在公元前1750—1800年之間。因此,皮氏亡國距今約有將近3800年的歷史了。
“皮氏”因內亂被殷侯踐滅後,即成為殷國的屬地。後來的耿國,很可能就是此時由殷人建立起來的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