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鄂國

古鄂國

《辭海》:古鄂國,西周的諸侯國。姞姓。在今河南南陽市北。

鄂國歷史悠久,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方國。據《史記》等文獻記載,黃帝的姞姓子孫封在鄂國(今河南南陽市北),夏商時就已經成為諸侯國。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紂時以西伯、九(鬼)侯、鄂侯為三公。這說明至少在商代,鄂國就已經十分強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鄂國
  • 地理位置:河南南陽
古鄂國簡史,古鄂國地望考證,

古鄂國簡史

西周初年,鄂國的故地被晉所並,遺族南遷到河南南陽北,仍叫鄂國。因被周王室征討,於西周中葉,又南遷到今湖北鄂州市城區東,仍叫鄂國。周厲王時期,鄂侯馭方反周,兵敗被俘,顯赫一時的鄂國從此滅亡。
西周中期,本境為鄂。鄂王熊紅在境內西南(今屬大冶)修築鄂王城。
公元前879年(西周夷王七年),楚君熊渠伐揚越,至鄂。封中子紅為鄂王,築鄂王城。熊渠卒,熊紅嗣位,仍居鄂;傳六王至熊咢猶居於此,為楚之國都。
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時為楚之別都。楚共王熊審封其三子子皙為鄂君。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六年),伍子胥奔吳,舊傳縣東三里有接渡石。澤林申映灣傳為申包胥故里。公元前475--前221年,戰國時為鄂邑。
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63年),楚王熊渠封其中子熊紅為鄂王。
周厲王時期,鄂侯馭方反周,兵敗被俘,顯赫一時的鄂國從此滅亡。
西周時,鄂國為西周所封之南國中的大國。因其地處漢水以北、淮水以西,是中原與江淮之間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而成為西周南疆之屏障,周王室倚之以經營南方並控制東夷和南邊的淮夷,因此,頗受周王之重視,常給予豐厚賞賜並與其通婚以籠絡。因此,鄂國曾一度與周王室關係密切。噩(鄂)侯馭方鼎便是佐證。
西周中晚期,鄂國國力強盛,而周王室日漸衰微。與周王室關係不錯的鄂國,不斷擴張強大,與周王室開始交惡,鄂侯馭方竟率南淮夷、東夷共同叛周,並曾攻入西周腹地,對周王室造成嚴重威脅。周王雖然同時派遣西六師和殷八師前往鎮壓,仍然不能取勝。最後加派武公的親兵,才取得勝利,可見此次戰役規模之大、戰鬥之激烈。而此次伐鄂戰役中,周夷王命令不僅要徹底消滅鄂侯馭方,連其國內老少也一併剪除,表示了周王對鄂侯叛亂的深切痛恨,同時也說明周王室對於南疆的重視以及淮夷問題的重要性。
河南南陽出土的古鄂國銅器、原始瓷器河南南陽出土的古鄂國銅器、原始瓷器
周厲王暴政,南淮夷乘機叛周。厲王攻打南淮夷,有一定成效,但攻打鄂國時,戰果不佳。郭沫若說,周厲王其實是“以失敗而告終”。公元前841年,就發生了著名的國人暴動。
鄂國曾東遷至湖北鄂州,再遷到今湖北大冶鄂王城,南淮夷、東夷共同叛周,對周王室造成嚴重威脅。大戰結束,鄂侯馭方兵敗被俘,顯赫一時的鄂國從此滅亡。
從這以後,鄂國不再出現於史書中,也再見不到比鄂侯馭方鼎這一時期更晚的銅器。大約在鄂的勢力從南方消失的同時,強大起來的楚國迅速占領了鄂國領地,成了南方大國。

古鄂國地望考證

鄂國地望在河南南陽。
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夏餉鋪考古,解決一段歷史懸案,震動考古界!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市是南陽盆地、漢水流域的重要城市。漢水支流白河,史稱淯水穿城而過。距南陽市10多公里、白河東岸2公里處,是古代通往中原的古道。古道路旁有一個村莊叫夏餉鋪村,傳說是三國蜀大將黃忠故里,也是《三國演義》中曹操火燒博望後經宛城火燒新野的通道。
2012年4月開始修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乾渠時,在夏餉鋪村發現鄂國貴族墓地。考古工作者終於找到從西周中晚期就不見於歷史文獻、青銅器銘辭記載的鄂國,使這個小小的夏餉鋪村成為全國民眾關注的焦點,中國歷史、考古學者開始矚目這個地方。
鄂國貴族墓地-南水北調乾渠夏餉鋪段鄂國貴族墓地-南水北調乾渠夏餉鋪段
2012、2013年,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兩次對夏餉鋪鄂侯貴族墓地進行考古發掘,共發現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古墓葬六十多座,出土青銅器、陶器、漆器、木器、玉器等上千件。青銅鼎、簋、簠、盤等器物近百件,其中帶銘文青銅器四十餘件,銘文有“鄂侯”“鄂伯”“鄂姜”“養伯”“上鄀太子平侯”“圍侯”等。
鄂為姞姓,黃帝部落的十二姓之一,是黃河流域的重要勢力,根據《史記》《戰國策》及甲骨卜辭記載,鄂在商代已經封侯。在商代末期,鄂侯出任紂王“三公”之一,說明鄂在商王朝中的特殊地位和臣屬關係,由此可見鄂是商代一個頗有聲望和勢力的古國。商朝末年,鄂侯因為勸諫紂王暴虐,被紂王殺死後,鄂、鄂國不在見於歷史文獻記載。
南陽鄂國墓葬中出土的銅方彝南陽鄂國墓葬中出土的銅方彝
根據傳世和出土的西周時期有關鄂國的銅器銘文,歷史、考古學者進行分析、研究,復原了周代鄂國歷史。在商朝末年,鄂侯被紂王殺死之後,鄂參加了周反商的聯盟,一起反叛商王朝。周滅亡商王朝後,鄂作為周王朝的重要同盟,被封在西周王朝的南土,從黃河流域遷徙到南陽盆地,來防範南方的南淮夷、東夷,成為西周王朝南方的軍事據點,也是周王朝南方的重要屏障。
夏餉鋪鄂國墓出土的青銅鼎等文物夏餉鋪鄂國墓出土的青銅鼎等文物
從上海、洛陽等地博物館珍藏的鄂叔簋、鄂季簋、鄂侯馭方鼎等青銅器的銘文分析,在西周早中期鄂國與西周王朝關係親密。鄂侯馭方鼎為西周中晚期銅器,銘文記載周王南征淮夷回師經過鄂國時受到鄂侯馭方的朝見,並與之共宴、會射,說明了此時周王朝與鄂國關係商好。但不知什麼原因,稍後鄂侯馭方率南淮夷、東夷反叛周王朝,根據《禹鼎》銘文記載,周王朝派出武公率西六師、殷八師伐鄂,俘虜了鄂侯馭方。此後鄂長時間不見於文獻記載。歷史考古學者對西周鄂國的地望進行爭論和研究,出現了南陽西鄂說和湖北隨州東鄂說,並認為至遲西周晚期鄂國已滅亡。
古鄂國地望郵戳古鄂國地望郵戳
夏餉鋪鄂國貴族墓地的發掘再次引起史學界的關注。《禹鼎》銘文記載的鄂侯馭方叛周后,西周王朝下達的“裂伐鄂侯馭方,無遺壽幼”征伐令沒有貫徹實施。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鄂國仍存在於南陽一帶,西周晚期,周宣王為填補滅亡鄂國後的勢力空白,封兩個舅父在南陽即申國、日國,把鄂國及其遺民放在周王朝控制範圍之內,繼續保持鄂國及鄂侯封號,即周代時滅國不滅祀的現象。至於鄂國正式滅亡的時間,應該是春秋中期,楚國興盛,滅亡申國建立申縣,統治南陽盆地之時。
夏響鋪的一期考古發掘,使這段深藏地下的歷史逐步露出真容。可以確定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鄂國並未消亡,而是存在於南陽,還具有一定的實力和影響;鄂國地望(指名門貴族所特有的標誌其身份的籍貫)就在南陽。
解讀“鄂”
鼉,又叫鱷,即揚子鱷。夏商時代,鼉廣泛分布於黃河中下游及長江流域。當時這些地方屬於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草澤繁茂,最適於鼉的繁殖。一個以捕鱷為生、以鱷為圖騰的部族,便以噩(即鱷)為部族的名稱,應運而生。在商朝時形成了鄂國,地點在今山西鄉寧縣。西周初年,鄂國的故地被晉所並,遺族南遷到河南南陽,仍叫鄂國。因被周王室征討,於西周中葉,又南遷到湖北鄂城,仍叫鄂國。鄂公率南淮夷、東夷共同叛周,對周王室造成嚴重威脅。大戰結束,鄂侯馭方兵敗被俘,顯赫一時的鄂國從此滅亡。
從這以後,鄂國不再出現於史書中,也再見不到比鄂侯馭方鼎這一時期更晚的銅器。大約在鄂的勢力從南方消失的同時,強大起來的楚國迅速占領了鄂國領地,成了南方大國。
相關地名
西鄂,西周鄂侯國的故地,西漢置西鄂縣,屬南陽郡。治所在今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鄂城寺。《漢書·地理志》 南陽郡西鄂縣注:應劭曰,“江夏有鄂,故加西雲”。西晉屬南陽國。南朝宋廢。北魏復置,屬南陽郡。北周廢。
南陽五聖之一的科聖張衡就是南陽西鄂人。西鄂一地也是對古鄂國地望在南陽的紀念和佐證。
東鄂,鄂國曾東遷至湖北鄂州,稱東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