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土

道土

道士又稱道人。《老子想爾注》有“道人所以得仙壽者,不行屍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有“道人賢者奉敬教戒”等語;南宋道士白玉蟾也自稱“瓊山道人”。但在佛教初入中國時,道人又是對僧人的稱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土
  • 外文名:Road soil
  • 別稱:道人
  • 職務道教的神職人員
  • 出處:《太霄琅書經》
簡介,歷史,別稱,派別,類別,位階,服飾,職務,信仰,修煉,

簡介

道土是道教的神職人員。他們因信仰道教而皈依之,履行入教的禮儀,自覺自愿地接受道教的教義戒律,過那種被俗世視為清苦寂寞而他們卻視為神聖超凡的宗教生活。同時,道土作為道教文化的傳播者,又以各種帶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布道傳教,為其宗教信仰盡職盡力,從而在社會生活中,也扮演著引人注目的角色。
道士乃信奉道教教義並修習道術的教徒的通稱。《太霄琅書經》謂:“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 道士之稱始於漢,當時義同方士。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規定道徒可在家立壇,朝夕禮拜,不必出家修行。金元之際,全真道等興起,仿照佛教規定,道士不蓄妻、不茹葷,須出家住叢林。遂形成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兩類。道士一般是師徒相傳。道教認為若不受師,道則不降;而傳道度人,須擇出身名門、孝於所親、忠於所君、資性淳良之人。欲入道為道士、女冠者,須齎經戒、符籙在受道院造壇及對齋堂、靜室緣法。弟子受經籙須齎金銀玉帛等信物。入道後,唯道為務,持齋禮拜,奉戒誦經,燒香燃燈,不雜塵務
“道士”之稱始於漢代。但當時指稱的範圍較廣,除東漢時期“五斗米道”、“太平道”的信徒之外,方士術士及一些道家也可以稱為道士。魏晉南北朝時期,道士之稱甚至與對佛教僧侶的稱謂相混。直到隋唐時期,道土及相應的稱謂如道人、羽士、羽客、羽人、黃冠等,才逐漸成為道教神職人員的專稱。隨著女性入道的增多,也有了道姑、女道等稱謂。但泛指道土時,也可以包括女道。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稱為乾道,女道士則相應地稱為坤道。黃冠專指男道士時,女道士則相應地稱為女冠。道士之間互禰道長、道友、道兄等,對女道士也可同樣稱呼,教外人士(包括居士、信士及一般世俗之人)亦可以如此稱呼他們。在道門中有些道士享有特殊的尊稱,譬如張道陵、寇謙之以及後世龍虎山天師派的歷代掌門人,都享有“天師”之稱。道士中那些德高望重、學識淵博者,又常常被教內教外尊稱為真人、先生、高道、高土等等。這些尊稱,有時又是由朝廷封贈的,在古代這也算是難得的殊榮。在道門中,有時又按道土實際的修行水準而給予相應的尊號,如(唐六典·祠部)所記:“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日法師,其二日威儀師,其三曰律師,其德高思精謂之鍊師。”(三洞修道儀)中將道士分為洞神部道士、高玄部道士、升玄部道土等9種,將女道土分為正一盟威女官、洞神女官、高玄女官等8種,也是對道土的等級劃分。在道教宮觀中,道土又因其所擔任的職務而有相應的稱謂,如方丈住持高功監院執事以及所謂“三都五主十八頭”等。又全真道興起之後,規定道士不蓄妻,出家住宮觀,所以那些有妻室而不出家的道土便被稱為火居道士,或徑曰火居。而為了尋真問道而雲遊在外的道土,則被稱為遊方道土。《太霄琅書經》云:“人行大道,號曰道士。土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曰道士。”這就是說,道土之所以被稱名為“道土”,是因為他們的行住坐臥,舉念運心,即生活中的一切思想言行,惟道是修,惟德是務,惟行道業,亦即將信“道”、修“道”、行“道”作為人生的惟一目的。這一點至為重要,道土們的生活內容及其特點即是由此而決定的。
道士又稱道人。《老子想爾注》有“道人所以得仙壽者,不行屍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有“道人賢者奉敬教戒”等語;南宋道士白玉蟾也自稱“瓊山道人”。但在佛教初入中國時,道人又是對僧人的稱呼。《南齊書·顧歡傳》有“道士與道人戰儒墨,道人與道士獄是非”的記載,此道人即僧人。此外,還有稱道士為羽衣、羽客、羽人、羽士(羽,含飛升之意,指道士喜言飛升成仙)以及黃冠(以男道士戴黃冠,或謂道士衣冠皆黃帝之衣冠,故名)等。女道士則稱女冠或道姑、女道。全真道之男道士亦稱乾道,女道士又稱坤道。
《三洞奉道科誡》分道士為六階:“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又據道行高低另有尊號。《唐六典》卷四《祠部》云:“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曰法師,其二曰威儀師,其三曰律師。其德高思精,謂之鍊師。”熟悉經書和宗教儀范,舉行宗教儀式時,在法堂上居中高座,在道士中被認為道功最高者,稱為高功。主持宮觀事務的道士,一般又沿用佛教之方丈、住持、監院等稱謂。
道士學識淵博、修養高的被尊為先生、真人。此尊號除由道士推戴外,南朝及唐、宋、元諸代,多由帝王賜於生前,或謚於死後。封贈之風,明代猶盛。憲宗時,真人高士充滿都下,真人之號遂濫。
天師亦為道士之尊稱。但一般作天師道張陵及其嗣位子孫之專稱。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時亦自稱天師。

歷史

道土作為一種宗教角色,是隨著道教的產生而出現的。沒有道教,便沒有道士的存在;離開道教發展的歷史景觀,便不會看清道士的宗教面目。所以,我們先簡要地介紹一下道教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概況,以及道土是如何隨著這一過程而誕生和他們的宗教信仰的特點。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大約出現於公元紀前後的東漢時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了。
“道教”這個詞在中國古箱中出現的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們都將自己所講的思想學說稱之為“道”,如關於治理天下的叫“治國之道”,關於個人道德修養的叫“修身之道”。如果用這些學說主張去教育別人,便叫做“道教”,如《墨子》一書中就有“先王之道教”、“儒者以為道教”的說法。但是,這裡的“道教”與後來的作為宗教名稱的“道教”完全是兩碼事。作為宗教名稱的“道教”,首見於《老子想爾注》,而這已經是東漢年的事情了。
許地山在考察道教產生過程後指出:“巫覡(xi席)道與方術預備了道教底實行方面,老莊哲學預備了道教底思想根鵬。到三張三葛出世,.道教便建立成為具體的宗教。”明確地指出了道教產生與原始巫之風、神仙方術、道家哲學的密切關係。事實上,道教的創立與讖(ch6n襯)緯神學、黃老思想也有密切的關係。總之,道教和道士的誕生是多種文化因素和社會因素及相應的社會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上古時期,人們對曰月星辰、河海山嶽和祖先甚為崇拜,視為神靈,對它們進行祭祀和祈禱,形成了原始宗教和巫術。巫就是在這種鬼神崇拜的氛圍中產生的專門從事交通鬼神、傳達神意而為民祈福禳災的宗教職業者,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巫在政治生活、民眾生活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原始宗教和巫術中的鬼神崇拜思想以及相應的一系列巫術儀式,比如上古祭祀中的“”、“”(jiao叫)儀式,以及天神地祗人鬼崇拜觀念等,後來基本上都為道教、道土所吸收、繼承。道教神靈系統的建構和道教法事活動中對齋醮、符篆和”其它祈禳術的重視,以及道士的修煉方術等,都從原始宗教和巫術中接受了許多現成的東西,以致人們可以從道土身上看到一些古代巫覡的遺風流韻。因此,道教的創立豐口道士的產生與古代巫術有著十分密切的文化親緣關係。
神仙觀念的起源亦甚為久遠;到戰國時期,已廣為、流布,深入人心,‘不死”、“升天”成為人們仰幕和追求的目標。所謂神仙方土,就是在這種風氣下出現的鼓吹和傳授長生成仙之術的術士。這些方土千萬百計地搜求和行使奇方異術,宋滿足一些人長生不死的願望,以致得寵於”諸侯;帝王。秦始皇和漢武帝就十分寵信神仙方術,網羅了不少方士在身邊;來幫助他們實現長生成仙的夢想;方士們所行使的方術很多,諸如煉丹採藥、服食養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以及祠灶、谷道、侯神、望氣、導引、燒煉、卻老方、按摩方等,無不在其使用之列,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煉丹採藥。由於這些神仙方術還非常零散,不成系統,為了更加擴大其影響,一些·方士便利用戰國時齊人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他們-的方術,形成了所謂方仙道,而這些方土便被稱為神仙家。方仙道對道教的創立產生了最為直接的影響,方士們的神仙信仰和求仙之術全部被道士們所承襲。所以,道土們所奉行的修煉方術實際上就是由神仙方術衍化而宋,而道士則是方士的演變。在漢代,方士之稱與道士之稱通用,這固然表明一種混淆,但也更表明道教、道土與神仙方術、神仙家之間的非常密切的承襲關係。
從原始宗教和巫術;神仙方術到道教,從巫覡方士到道士,還必須經過一座重要的思想之橋,這就是先秦道家學說。在道教的創立過程中,道土們從老子、莊子的思想學說中,尤其是從他們的宇宙本體思想和人生哲學中吸收了許多東西,宋建構或充實道教的教義教理。同時,道士們還將道家的著作奉為教內經典;給道家人物披上道袍,或奉為教主或許為真人①。所謂“道教”,正是由於對“道”的宗‘軟化而得名。老子學說中的“道”,具有極難把握的神秘性質,其無形無名,自然無為,是開天闢地之前宇宙渾沌混一的原始狀態,也是超越現實世界的最高法則。在道教創立不口發展過程中,道’土們以“道”為基本信仰不口教義,他們視“道”為具有神格的聖靈,認為其不僅是萬物之源泉,而且還是人世的救主;其無處不在,不斷地變化自己的身形名號,降臨人世,輔助明君,救危扶難,傳經布道,教化民眾。在神化“道”、神化“老子”的同時,道士們還把道家的清靜無為、重視養生以及相應的一系列意念和方法與神仙方術糅合在一起,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修煉方術。正因為這樣,那位據說耳長七寸名叫李耳又叫老聃(dan單)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便成了道士心目中的倍受尊崇的偶嵌被奉為“太上老君”,成為道教公認的教主。
在道教的形成過程中,漢代黃老道也起了極大的作用。黃老學說本是起源於戰國時期稷下道家學者的一種思想學說,其特點是主張清靜無為,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道家創始人。漢初文、景時期以黃老清靜無為之術治天下;一時黃老思想盛行,學者蜂起,其中亦包括許多神仙方土。由於黃老思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神秘主義的色彩,而這些治黃老之學的神仙方士們又以神仙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解釋黃老學說,便使得黃老之學與神仙方術、方仙道合流,逐漸形成了以崇奉老子為神明的黃老道,並成為早期道教的前身。
除此而外,儒家、墨家以及佛家的思想對道教、道土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道教在創始過程中對儒家思想亦作了一些吸收,尤其是吸收了經漢代新儒家以圖讖觀點和陰陽五行學說改造過了的儒家經學思想,如在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老子想爾注)中便有強調忠孝仁義、講求陰陽災異的內容。在早期道教及經典中,也留下了墨家影口向的痕跡,如講求五行變化,役使鬼神F口修煉丹道等。另外,墨家天志明鬼和民眾之道的主張也為道教的創立開闢了以神道設教的蹊徑,而墨家的尚俠精神也融入了那些創設道教的先驅及一些高道的心理結構之中。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為道教的創立提供了現成的宗教參照,道教在教理教義、戒律禮儀及教團組織形式等方面都曾對佛教有所借鑑。

別稱

道士之名源於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的道教神職教徒。隋唐前後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女稱女冠、女真。較晚至今,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時代奉道之士增多,對在家修持的人,稱為“火居道士”,以區別出家道士。
在歷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北魏),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范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
鍊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煉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為宗師。
真人: 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顏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諡號、賜號。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眾。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
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眾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斗,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
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道士也稱道人、羽士、羽客、羽衣、羽人、黃冠等。道士是男女的通稱,女道士也可稱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稱乾道,相對女道士稱坤道;黃冠專指男性道士時,女道士稱女冠。道士的敬稱道爺是男女通用的,而沒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間,則稱道長、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這樣稱呼他們。尊稱學問精深、修煉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稱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頒賜。道士們自己按修行也有尊號。

派別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不出家的又稱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沒有必須出家的道士。金代全真教等創立後,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全真派道士為出家道士,不結婚,素食,住在道觀里。男為道士,女為道姑,皆蓄長發,攏發於頭頂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鬍須。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大部分為不出家的道士,也稱火居道士,少部分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宮觀里活動,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為散居道士。沒有宮觀的散居道士,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為男性,不蓄長發和鬍鬚,髮式同俗人相同。他們不穿道裝時,看不出是道士。
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教法和科儀上有許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煉內丹,正一派道士經懺中用符咒。在科儀、所做法事的側重點和所敬祖師上更差異。比如一個明顯差異是,正一派弟子須經過授籙才成為有資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則需授戒。授籙、授戒均有嚴格規定,儀式非常隆重。

類別

比較權威的《太霄琅書經》講道士一詞又作了進一步的解釋,書中說:“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這句話的意思是身體和心靈都順應自然演化的道理,只按照大道運行的方式運行,按照順應大道的方式作事,所以我們稱這種人作道士。這句話說明了不順應道的必然不是道士,這個道並非抽象的道,而是以道教修行方式作為方向的道。(琅字在此指天庭中的藏書房)
當然道教徒還有其他別稱,比如男女通用的羽士,羽客。又比如女性道教徒專用的坤道,女冠。男性道教徒專用的黃冠,乾道。
以上這些都是道教徒必須知道的稱呼,是道教徒必須學習的經典與規誡。
下面講一下道教徒的其中分類。
《道門通教必用集》中將道士分作了七等,這個分類至今仍在通用。以下為七種道士詳解。
天真道士:此類道士指得道修得天仙后仍在世間遊走的仙人,呂祖(呂洞賓)便是此類道士的代表。
神仙道士:此類道士指得道修得地仙后仍在人間遊走的仙人,三國時期戲弄曹操的左慈便是其中代表。
幽隱道士:此類道士指修的高深道術即將成仙的道士,張三豐真人遊戲人間時就是此類道士的代表。
山居道士:此類道士大多已了卻了世間的俗務入深山修行,此類道士的代表即隱居名山的道教徒。
出家道士:此類道士指在道觀內修行,起居飲食都在道觀內進行的道教徒。道觀修行是道士為道教作出相應貢獻的階段,道術的傳授必須要有損有盈,如果只為個人修行而不理道教傳承,則很難修道有成。
在家道士:在個人家中修行,在家中傳道的道士,此類道士多是還未了卻世間俗務的道士,如不了卻則會影響修道。
祭酒道士:指熟悉道教經典規誡了解齋醮具體操作卻不願接受傳度儀式的道教徒。

位階

早期道教道士的位階是同軍事、行政組織結合在一起的,如張角的太平道設三十六方,方相當於將軍。張魯的五斗米道,道士最高位階為師君,其次為治頭大祭酒或祭酒,最低為鬼卒。隨著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消失,這些位階制度也隨之變化。
《給籙壇靖元科》規定,受戒道士分九階,稱九“品”。必須掌握規定的經籙、達到規定的修行才能授予品位。規定是:
第一品:必須熟悉《大洞真經》和《黃庭經》。
第二至三品:必須精通《三洞五雷經籙》。
第四至五品:必須精通《盟威經籙》。
第六至七品:必須精通《三五都功籙》。
第八至九品:必須勝任舉行科儀的直香和引班。

服飾

道教服飾有樣式規定。道裝有大褂、道袍(或稱得羅)、戒衣、法衣、花衣(或稱作班衣)。大褂、道袍為日常服,戒服在受戒時穿,法衣是做法或宗教大典時高工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時穿的繡花衣。
道士帽稱巾。全真之巾有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等九種。正一之巾有純陽巾、南華巾、莊子巾、荷葉巾、混元巾、九梁巾、諸葛巾、太陽巾、包巾(幅巾)等九種。
道人戴的冠子有黃冠、五嶽冠蓮花冠、星冠、五老冠等。

職務

道教宮觀從傳法受戒可分為子孫廟和十方叢林兩種。子孫廟可收徒弟,觀主實行師徒世襲制,不接受遊方道士。十方叢林也稱十方常住,接受遊方道士掛單居住,有傳戒特權而不得私收徒弟。在十方叢林中,常住道士都有細緻的分工。最高負責人是方丈,或稱住持,即觀主。監院是居第二位的全面負責人。方丈、監院以下有客、寮、庫、帳、經、典、堂、號等八大執事,分頭負責八個方面的事務。
客即客堂,負責人稱知客,負責接待賓客,並協助監院總理事務。寮即寮房,負責人稱巡照,負責勞動事務。庫即庫房,負責人稱庫頭,負責庫房。帳即帳房,負責人稱帳房,負責財務。經即經堂,負責人稱高功,負責誦經。典既是典造(或稱點座),負責人稱典造,負責一伙食。堂即十方堂(或稱雲水堂),負責人稱堂主,負責安置遊方道士。號即號房,負責人稱迎賓,負責先行迎接和初步了解遊方道士。
此外還有“三都五主十八頭”。三都為名譽職務。五主和十八頭各司一職,地位低於八大執事。各大叢林在分工列職方面也不盡相同。

信仰

“道”是道教宗教信仰的核心或曰最高準則,故在道士心目中,“道”及其化身“太上老君”老子具有至高無上的位置。可以說,他們皈依道教,就是皈依於“道”,皈依子老子,成為“道”與老子的狂熱信徒。但是,正如前面所言,道教在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受特定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因素的影響制約,“道”、老子在宗教化的過程中實際上被神仙化了,“神仙”成了“道”、老子的化身,因此“神仙”便成為道教最為直接、最為顯赫的崇拜對象。崇拜神仙即為崇拜“道”、崇拜老子,反之亦然,此為道教宗教信仰的最根本的特點。可以說,道土生活中的一切都與道教的這一神仙崇拜的特點密切相關。他們因崇拜神仙而皈依道門,而修道的目的則是為了成為神仙。當然,由於道教內部教派之不同,各派道土所崇拜、敬奉的神仙便有所側重,比如丹鼎派道士重修煉故較為崇敬“仙”,符篆派道士則重祈禳故較為崇敬“神”,但不管如何,所信奉的都不外是神仙。因此,鑒於神仙崇拜在道土的宗教信仰中具有根本的意義,是道土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徵,故道教又常被稱為“神仙道教”或“仙道”,而道士也常被稱為羽人、羽土、羽客等。
道士的宗教信仰既然在於神仙,那么他們所信仰的神仙究竟是怎么宋的?又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由於道教系多神崇拜性質的宗教,這便決定了道士們信奉的神仙極其眾多,作為至高天尊的“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以及三天君和五老君等尊神,到包括四御(玉皇大帝、天皇上帝、北極大帝、后土皇祗)、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曰月星辰、風雨雷電、河嶽山川諸大神,以及靈官(十天靈官、九地靈官、水府靈官、五百靈官等,皆系高功法師作道場時供9區使的小神,同時又司巡察世界,濟世護法)、太歲功曹、城隍土地之屬、瘟疫諸神、人鬼之神(包括各姓祖先、歷代聖哲賢才、忠孝義烈之土等)、人體四時五行諸神,還有諸仙真,統統在信奉之列,由此而構成了道教所特有的名目繁多而龐雜不一的神仙系統。所謂“神仙”,便是對這一系統中眾多信奉對象的統稱。然而,如果細緻區分,“神”與“仙”又有所不同。“神”一般指那些天地未分之時的先天真聖,如三清、四御、南辰北斗諸星君等,“仙”則指天地開闢以後得道成仙的仙真以及地方神靈。“神”.由於是先天而存在的,並且有天帝的封誥,所以能在神仙世界裡擔任或大或小的官職,故而也能得到道土們的祭祀;而“仙”由於是後天“得道”(或修煉而成,或經神仙點化而成)而成仙的,僅能長生不死,在神仙世界中不管事,專以逍遙自在為樂事,當然偶爾也管一點世俗間的事,所以一般不為道土們所祭祀。
道土們所崇拜的神仙的來源,概而言之,一是繼承來的,二是臆造出的,而這二者又常常是結合著的。所謂“繼承”,就是將中國古代原始宗教中的各種神靈和神話傳說中的一些人物統統“接收”過來,力口以一定的改造,而成為道教諸神。比如在上古自然崇拜中產生的雨神、土地神、岳神、雷公、水神和曰月星辰諸神等天地神祗,以及神話傳說中的盤古、女媧、三皇五帝、大禹、九天玄女、西王母、東王公等人物,便都被道教吸收,或原封不動,或改頭換面,成為道教神仙系統中的成員。所謂“臆造”,就是通過編造一段離奇曲折的故事,將歷史上的一些顯要人物,包括帝王將相、文化名流或技藝能手,如周文王、周武王、老聃、扁鵲、魯班等,以及道教中的著名人物和傳說中的古代仙人,如張天師、左慈葛玄、陸修靜、孫思邈呂洞賓、陳摶、王重陽、丘處機等著名道士及赤松子、容成子、彭祖、廣成子等傳說中的“仙人”,渲染成得道升天的神仙。繼承來的多為先天之神或既有之神,而臆造出來的則多為後天之仙真或仙化之人。前者屬於“神”之範疇,後者屬於叫山’之範疇。可以說,道教神仙系統中眾多的仙真完全是道土們為了達到特定的宗教目的而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能力臆瘟出來的,比如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八仙”,就是道士們臆造神仙的一個傑作。
道士們熱烈地信仰著神仙,也熱烈地創造著神仙,他們廣開“神”源,以種種方式宋塑神造仙。隨著道教的發展,神仙的數額也越來越大。不但冥冥之中有神,各路仙人往來不絕於天地之間,就連人自身軀體的每個部位,也被臆造、安排了一位神仙,如

修煉

外丹修煉
在神仙信仰的支配下,道士們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告別俗世,投身道門,自願地接受宮觀內種種規矩的約束,踏上了“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修道”之路。
道士們根據他們所接受的道教教義,相信那至高無上而又永恆存在的“道”,可以通過自己刻苦的修煉而獲得。修道者一旦與這個“道”合為一體、融洽無間,便可以達到徹悟真諦、物我兩忘、長生不死、自由自在的境界。而當這個“道”被“神仙”具象化或置換之後,“修道成仙”便成了道土們共同的神聖選擇,成了他們修煉生活的主要目的。所以,道士們的修道生活,就是在“成仙”這一價值層面上展開來的。為了“得道”而“成仙”,他們採取了種種自以為行之有效的手段,道士們的一系列修煉方術就是由此而衍生出來的。採取種種方術來修煉,是道士們曰常生活中的一項最為重要的生活內容,他們“成仙”的希望便全部寄托在這種修煉上。所以,要了解古代道士的生活特點,就必須了解他們的修煉生活情形。
道士的外丹修煉服食丹藥以求長生,曾是道士們的一種主要的修煉方術,因此亦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無數遭士作出了非常執著甚至極其痴迷的努力,前仆後繼,遍作嘗試,確乎帶有幾分悲壯而復悲哀的意味。
在戰國時期,燕國和齊國一帶的方土們出於原始的神仙信仰,即開始探求服食仙藥而成仙的途徑。這種出於原始宗教幻念式的選擇;曾經促使一些人冒險尋覓仙藥,而其中又以那些貴為君王的人最為執迷,因為他們的長生夢與權力夢是統一的。像齊宣王、燕昭壬以及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遣人多方尋覓仙藥。自然,仙丹妙藥難以找到,成仙之夢也就無從實現。為此,秦始皇發怒坑殺了不少方土。但是,這並沒有阻斷信仰者的冒險與嘗試。現成的仙丹既不可得,那就靠自己炮製煉就,於是秦漢時期試鍊金丹的方術便出現了。方士李少君台勸漢武帝“祠灶”,稱用丹砂和其它藥劑作原料即可煉出黃金,鑄成飲食器皿,用之即可使人長壽。(參見司馬遷
內丹修煉
“內丹”作為道士們的一種修煉方術,系相對於“外丹”而言。作為道士們的主要修煉功法之一,內丹修煉術不同於外丹修煉術之處主要在於其不是以金石鉛汞等藥物在爐鼎中冶煉成金丹來服—食,而足以修煉者自己的身體為爐鼎,以身體中的精廣氣、神為藥物,通過一系列特殊的修煉功法,在自己的體內煉成“金丹”。因這種修煉主要是在修煉者自身的體內“作業”,故稱為“內丹”修煉。道士們認為,通過這種不假借外物的自我修煉,便能收到如服食金丹那樣的功效,獲得金剛不壞之身,壽蔽天地,不死成仙。
內丹術是繼承、綜合了古代的服氣、胎息、守一、存思等氣功功法,同時也繼承不口發展了古代精、氣、神學說和經絡學說,並以《周易》陰陽、圖卦說為理論框架,M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修煉功法,是宋元以後道士們的主要修煉方術。關於內丹術的起源,說法不同。有人認為東漢末已有之,魏伯陽的
其他的修煉法門
道士們的修煉生活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單調乏味,箇中滋味究竟如何,也許只有身處道門、躬行修煉者才能說待痛楚。僅從道士們的修煉方式來看,也是多種多樣的,並不僅僅局限於外丹、內丹兩種。比如服食、守一、行氣、導引、辟穀、房中術以及道門中講求的記功過、守庚申和練動功(太極拳等)等等,都屬於道土修煉生活的範疇。
這些修煉方術, 有的與外丹術有關係,比如服食,但又並非完全是一回事。道士們服食的範圍很廣,既可服食外丹(用丹鼎煉就的金丹), 又可服食其它東西, 如各種草木藥和食物,尤其是素食和一些中草藥。古代樓觀派道土愛服用終南山所產的胡麻、黃精、天門冬、茯苓、五味子、松脂、黃芪等草木藥物。這些天然之物多具有滋補、鎮靜等功效,樓觀道土因地制宜而採取的將修煉與曰常飲食結合起來的一種修煉方式。也有的與內丹有密切關係,如守一、行氣、導引等, 內丹術就是吸取這些方術之後才形成的。但是內丹術在吸收借鑑、總結提高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統而獨特的思路與方式, 因此終究又不同於守一、行氣諸法。
所謂“守一”。就是守持身中魂神或精、氣、神的內修之法, 目的在於使精、氣、神不向外散逸而長駐體內。早期道教如太平道,便提倡守一, 以為守一時可以並行存思之術,即存思身內之神,以求寧靜神安,長生久視。這在形式上與內丹術有“內養”上的共同點,但畢竟有所不同, 即使在內丹術廣泛流行之後,操此術的道土亦不乏其人。
所謂“行氣”,又叫服氣、食氣或鍊氣, 是一種以呼吸吐納為修煉方式的內養方法,種類繁多,據卷下
修煉與科學
試圖通過種種修煉方式而達到生命永駐的境界,這是道士們在宗教信仰支配下的神聖選擇,也是他們生活的主要目的。他們的曰常生活都是圍繞實現這一最高理想而展開、進行的。在此過程中,中國古代道士亦展開了對生命的大敵即死亡的持久的反抗。在執著不息、幻想聯翩的生命追求中,雖然他們一次次地失敗了,但就在他們對生命奧秘的探索中,卻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經驗¥口教訓,在有意無意之中踏入了科學的疆域。
道土的外丹修煉貫穿了整個道教史,目口使在唐末趨衰之後,習煉外丹者仍不絕如縷,時至清代後期,還有(金火大成)之類的外丹著作出世。雖然這種外丹修煉長生成仙的追求是虛妄的,失敗的,不僅損害過許多道士的生命,也損害過許多帝王將相、文人學士乃至一般民眾的生命,但是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看,道士們生活中的這種努力並非全然是徒勞無益的,在道教外丹術一千餘年的歷史發展中,無論是服丹成仙和飛丹合藥的根本信仰及基本理論,還是具體的實踐操作,包括方法、器具設備、原料藥物及煉丹產物、對丹藥中毒的認識等等,都廣泛涉及中國古代自然哲學和科學技術思想,涉及礦物學冶金學化學醫學不口藥物學等諸多學科領域。”這種情形追求宗教信仰卻踏入科學之門,倒確如一句俗話所說的那樣: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比如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它的發明即與道土煉丹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火藥最主要的成分是作為氧化劑的硝石。道土們煉丹配藥時,常將硝石與三黃(硫黃、雄黃、雌黃)及其它一些原料合在一起燒煉,結果引起了劇烈燃燒或爆炸。煉丹道士在,晾魂甫定時必然會注意並思考這種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