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水利建設

農業水利建設

農業水利建設的目的是除水害、興水利,充分利用水資源與水力資源,促進農業的發展。其內容包括:灌溉、排水,調水,防洪,保護水源,水土保持,改良鹽鹼地、沼澤地、草場和沙漠,以及農村水電站與水力動力站、農村水運、水面綜合利用、農村居民供水等方面的建設和管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水利建設
  • 類別:論文
定義,任務及發展,國家重視,水利設施建設,大中型建設,工程建設,設施建設,重要意義,

定義

農業水利建設指在農業中興建水利工程設施並對水資源在農業上的利用進行科學管理。

任務及發展

發展
水利建設是人類最早控制自然力的主要措施之一。世界上的文明古國,如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早在幾千年以前就出現了人工灌溉的農業。約建於公元前200多年的中國四川都江堰工程,就是中國古代水利建設的一項偉大成就。在古代農業向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轉化過程中,農業水利建設日益發展和趨於現代化。主要表現為:農業水利建設從依靠經驗轉變為依靠科學;水利建設和管理日益機械化、電氣化,並較早地套用了電子計算機等尖端技術;並從單純的工程建設發展到與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相結合,從單純的排灌水利建設發展到對水資源以及土壤資源的保護和綜合利用。

國家重視

中央2011年1月29日首次將一號檔案鎖定“水利”建設,並將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提高到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進而保“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
2011年1月29日的中央一號檔案,給山區水利建設與農業發展帶來了“福音”,但在政策具體落實過程中,有四大問題不容忽視:

水利設施建設

不能忽視大環境改善近二三十年中,隨著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植被、環境破壞,氣候逐步變暖,山區降雨量明顯減少,大河變小河、小河變水溝,昔日的許多水溝現在已經乾涸。在水量變小同時,受河道挖沙,礦山開發,工業廢水排放,生活污水、垃圾排放,農藥、化肥大量使用等因素影響,水質也在明顯惡化。過去清澈的河水,現在大部分已不能直接飲用,有的甚至不能洗衣、不能灌溉農田。因此,抓水利設施建設,不能忽視大環境建設,要將致力水量穩定增加、水質穩步改善納入統籌考慮,否則投入巨資建成的水利設施可能因旱無水可調、因水質污染無水可用。

大中型建設

不能忽視邊遠地區小水利建設山區抓水利設施建設,受地方財力限制,一般都將重點放在交通便利地區,放在大、中型水利設施建設上。在一些邊遠地區,近十餘年來很少新建水利設施,原有的水利設施由於年久失修,不少小型庫、塘已經乾涸,堰、渠已經毀壞,不堪再用。由於水源無保障,抗災能力弱,種植效益差,這些地區的農民不得不將部分田塊棄“水”改“旱”,或將一年種植兩季莊稼改為只種一季,有的乾脆將耕地撂荒,赴外打工。由於抓交通便利地區大中型水利建設更容易出“典型”、出“成績”,雖然國家在水利設施建設上投資力度將明顯加大,但地方政府在具體操作實施中仍然可能“寧願錦上添花,不願雪中送炭”,使投資達不到應有的“經濟效益”。如果邊遠山區、小型水利設施長期得不到建設與完善,這些地區耕地複種指數還將進一步降低,撂荒面積還將進一步擴大。

工程建設

不能忽視“最後一公里”建設山區抓水利設施建設,對水庫、骨幹渠建設非常重視,常常不惜投入巨資,打造工程“亮點”。但對進入農田的“最後一公里”建設,卻較少過問,一般由農戶自己建設、管理,由於渠道等級、質量較差,管理、維護較少,導致珍貴的水資源在最後一個環節“跑、冒、滴、漏”,大量浪費。要真正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今後除抓好骨幹工程建設外,還需要在進入農田的“最後一公里”,包括農民科學用水上下功夫,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設施建設

不能忽視後期管理目前,山區水利設施建設重“建設”、輕“管理”問題非常突出。水利設施按照過去傳統,應當“歲必一修”。但近十餘年來,特別是農村“公用工”、“義務工”取消以後,山區除重要的大中型水利基礎設施、骨幹灌區外,其它大量的水利基礎設施已很少得到應有的維護。在一些邊遠地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說白了,是在啃過去的“老本”,而且隨著設施的老化、崩塌、廢棄,可啃的“老本”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啃”。國家將一號檔案鎖定為“水利”,為水利設施建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但如何抓好已建設施管理,特別是在當前山區青壯年勞力少、農業比較效益低情況下,如何才能做到“建”、“管”並重,使新建水利設施長期發揮最大效益,是一個不容忽視,需要認真研究、妥善解決的課題。

重要意義

在中國,農業水利建設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因為:①降水量和徑流量在地區分布上、季節上與年際之間都極不平衡,水旱災害一直是主要的自然災害,對於農業威脅很大。②水資源總量豐富,河川年徑流量約2.6萬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概算每年約7000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約6.77億千瓦。但開發利用水平很低,加上人口眾多、水資源相對量少,使工農業之間、農業內部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有計畫地進行水利建設,不斷提高其建設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農業水利建設一直受到重視。全國的灌溉面積從 1952年的 1995.9萬公頃增加到1985年的4403.6萬公頃,其中機電灌溉面積從31.7萬公頃增加到2462.9萬公頃。同期,農村小型水電站從98個增至55754個,發電能力從0.8萬千瓦上升為380.2萬千瓦。此外,在排水、防洪、治澇、治鹼等方面,也都取得重大進展。這是中國農業單產、總產持續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1978年以來,中國在水利建設上採取加強經營管理、講究經濟效益的方針,其基本要求是:①根據國情國力確定農業水利建設的發展規模與速度,逐步實現農業水利化和提高農業水利技術現代化程度;②把農業水利建設作為改善農業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環節,把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結合起來,實行山、水、林、田、路、村綜合治理;③講求水利建設的質量和經濟實效,堅持先配套後新建,堅持勘察、設計、施工的科學性和科學程式;④加強水利設施的經營管理,採用各種節水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大力提高現有工程的經濟效益;⑤擴大灌溉面積,推廣噴灌、滴灌等先進技術,在缺乏水源的地方搞旱作農業;⑥重視對水資源和水力資源的綜合利用,把灌溉、防洪、排水、調水、治土、發電、航運、養魚等結合起來;⑦從全局出發,統一規劃,選擇好重點建設項目,兼顧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以及各地區、各單位之間的利益;⑧水利建設以小型、農民自辦為主,推廣農戶承包小流域治理的經驗,由國家繼續承擔大型項目的興建與管理;⑨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和水源保護工作;⑩加快培養農業水利建設的技術人材與管理人材,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