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面神經麻痹

貝爾面神經麻痹是以顏面表情肌群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徵的一種臨床常見病,臨床又稱為面癱。根據面神經麻痹引起的損害所發生的部位不同,可分為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爾面神經麻痹
  • 位置:顏面表情肌
  • 又稱:面癱
  • 科室:口腔科,頜面外科,神經內科
基本概述,症狀,病理,臨床診斷,治療,預防,

基本概述

病損在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樞之間,即為一側皮質腦幹束受損時稱為中樞性或核上性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纖維發生病變所造成的面癱稱為周圍性(即核性或核下性)面神經麻痹。由局部損傷或炎症所引起的面神經麻痹以及單純性面神經損害所造成的麻痹稱為貝爾氏(Bells)麻痹。貝爾氏麻痹是指臨床上不能肯定病因的,不伴有明顯的其他體徵或症狀的單純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貝爾氏麻痹貝爾氏麻痹
疾病名稱:貝爾面神經麻痹
其他名稱:Bells麻痹,貝爾麻痹,面神經麻痹,面癱,第七神經麻痹,面神經癱瘓,面肌癱瘓,面神經炎
疾病編碼:ICD-9:351.003 ICD-10:G51.002
所屬部位:面部,
所屬科室:口腔科,頜面外科,神經內科

症狀

青壯年多發,部分病人發病前數日有同側下頜角、耳內、乳突區痛疼。病史詢問應注意發病前有無面部受涼受風吹等誘因,多數病人於晨起洗漱時突然發現面頰動作不靈或歪斜,表情不自如,前額紋消失,眼裂開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等。 1.莖乳孔以下的面神經支受累出現周圍性面癱,病側額紋消失,不能額皺蹙眉,眼裂變大,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Bell征(閉眼時眼球向上外方轉動,顯露白色鞏膜),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示齒時口角偏向健側,鼓腮和吹口哨漏氣,常見食物滯留於病側齒頰間。
2.受損影響到鼓索以上的面神經支時除周圍性面癱,還出現同側舌前2/3味覺障礙
3.鐙骨肌以上的面神經支受累時發生聽覺過敏、同側舌前2/3味覺障礙和周圍性面癱
4.膝狀神經節受累,除聽覺過敏、同側舌前2/3味覺障礙和周圍性面癱,還有患側乳突部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覺減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現皰疹,稱Hunt氏綜合徵。
5.併發症:一般預後良好,通常於起病1~2周后開始恢復,2~3月內痊癒。約85%病例可完全恢復,不留後遺症。但6個月以上未見恢復者則預後較差,有的可遺有面肌痙攣面肌抽搐。前者表現為病側鼻唇溝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側,眼裂變小,易將健側誤為病側;後者病側面肌不自主抽動,緊張時症狀更明顯,嚴重時可影響正常工作。少數病側還可出現“鱷淚征”即進食時病側眼流淚,可能為面神經修復過程中神經纖維再生時,誤入鄰近功能不同的神經鞘通路中所致。肌電圖檢查及面神經傳導功能測定對判斷面神經受損的程度及其可能恢復的程度,有相當價值,可在起病兩周后進行檢查。

病理

病因:該疾病在腦神經疾患中較為多見,這與面神經管是一狹長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結構有關,當岩骨發育異常,面神經管可能更為狹窄,這可能是面神經炎發病的內在因素。該疾病發病的外在原因尚未明了。有人根據其早期病理變化主要為面神經水腫、髓鞘及軸空有不同程度的變性,推測可能因面部受冷風吹襲,面神經的營養微血管痙攣,引起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所致。也有的認為與病毒感染有關,但一直未分離出病毒。近年來也有認為可能是一種免疫反應。膝狀神經節綜合徵(Ramsay-Hunt Syndrome)則系帶狀皰疹病毒感染,使膝狀神經節及面神經發生炎症所致。
病理:早期病理改變主要為面神經水腫和不同程度的髓鞘脫失,在莖乳孔內和面神經管內最明顯,嚴重者可表現為軸索變性。

臨床診斷

1.內聽道X線片正常。外耳道、聽覺等五官科專科檢查。
2.電生理檢查面神經MCV減慢,面肌EMG動作電位波幅降低或消失。
診斷依據
1.患側全部面肌癱瘓眼瞼不能充分閉合。閉嘴時,頰肌鬆弛,口角下垂。抬眉時,額橫紋消失,眉毛較健側低,瞼裂變大,內眼角不尖,眼淚外溢。笑時,口角向健側牽引。由於頰肌麻痹,咀嚼時食物貯留於頰部與牙齦間。
2.貝爾氏征:閉眼時麻痹側眼球上竄,角膜下方露出鞏膜
3.眼球征:患側眼球上移。
4.頸闊肌征:病人用力前屈,檢查者抵額,健側頸闊肌收縮,患側不動。
5.聽覺過敏:由於鐙骨肌麻痹,鼓膜張肌緊張,微小聲音產生強震動,產生過聽。
6.淚腺分泌障礙,患側減少。
7.唾液分液障礙,患側下頜腺分泌減少。
容易誤診的疾病
根據起病形式和臨床特點,診斷多無困難,但應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1.中樞性面癱:系由於對側皮質腦幹束受損所致,僅表現為病變對側下組面肌癱瘓
2.與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圍性面癱相鑑別:
2.1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可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但常為雙側性,絕大多數伴有其他顱神經及肢體對稱性癱瘓和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現象等。
2.2橋腦損害:橋腦面神經核及其纖維損害可出現周圍性面癱,但常伴有橋腦內部鄰近結構,如外展神經三叉神經錐體束脊髓丘系等的損害,而出現同側眼外直肌癱瘓、面部感覺障礙和對側肢體癱瘓(交叉性癱瘓)。見於該部腫瘤、炎症、血管病變等。
2.3小腦橋腦角損害:多同時損害三叉神經、位聽神經、同側小腦及延髓,故除周圍性面癱外,還可有同側面部痛覺障礙、耳鳴、耳聾、眩暈、眼球震顫、肢體共濟失調及對側肢體癱瘓等症狀,稱“小腦橋腦角綜合徵”,多見於該部腫瘤、炎症等。
2.4面神經管鄰近的結構病變:見於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術及顱底骨折等,可有相應的病史及臨床症狀。
2.5莖乳孔以外的病變:見於腮腺炎腮腺腫瘤、頜頸部及腮腺區手術等。除僅有周圍性面癱外,尚有相應疾病的病史及臨床表現。

治療

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面神經的炎症和水腫為主,後期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為其主要治療原則。 1.急性期口服皮質類固醇治療:強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每日1次,口服,連續7~10天。
2.改善微循環,減輕水腫:可用706代血漿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每日1次,靜滴,連續7~10天,亦可加用脫水利尿劑
3.神經營養代謝藥物的套用:維生素B1 50~100mg,維生素B12 100μg,胞二磷膽鹼250mg,輔酶Q 105~10mg等,每日1次,肌注
4.理療:莖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熱療法,紅外線照射,直流電碘離子導入,以促進炎症消散。亦可用電晶體脈衝治療機刺激面神經乾,以防止面肌萎縮,減輕癱瘓側肌受健側肌的過度牽引。
5.針刺治療:取翳風、聽會、太陽、地倉、下關、頰車、並配曲池合谷等穴。
6.血管擴張劑及頸交感神經節阻滯:可選用妥拉蘇林25mg或煙酸100mg,口服,每日3次或患側頸星狀神經節阻滯,每日1次,連續7~10天。
7.中藥治療:牽正散等。
8.手術療法:病後2年仍未恢復者可行面神經-副神經、面神經-舌下神經或面神經-膈神經吻合術,但療效尚難肯定,宜在嚴重病例試用。嚴重面癱病人可行整容手術。

預防

增強體質,寒冷季節注意顏面及耳後部位保暖、避免頭朝風口窗隙久坐或睡眠,以防發病或復發。 1.心理護理:患者多為突然起病,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有的擔心面容改變而羞於見人及治療效果不好而留下後遺症,這時要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徵,耐心做好解釋和安慰疏導工作,緩解其緊張情緒,使病人情緒穩定,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接受治療及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
2.護眼:由於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瞬目動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長期外露,易導致眼內感染,損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護的非常重要的,減少用眼,外出時戴墨鏡保護,同時滴一些有潤滑、消炎、營養作用的眼藥水,睡覺時可戴眼罩或蓋紗塊保護。
3.局部護理:熱敷祛風:以生薑末局部敷於面癱側,每日1/2小時;溫濕毛巾熱敷面部,每日2~3次,並於早晚自行按摩患側,按摩時力度要適宜、部位準確;只要患側面肌能運動就可自行對鏡子做皺額、閉眼、吹口哨、示齒等動作,每個動作做2個八拍或4個八拍,每天2~3次,對於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縮及促進康復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面癱患者應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臉,避免直接吹風,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