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古代曲藝名)

講話(古代曲藝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講話,中國宋元時期說唱。以故事敷衍說唱,與後世的說書略同。從事說話的藝人稱為說話人。說話一詞乃隋唐以來的習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講話
  • 朝代:唐
  • 別稱:說書
  • 性質:習語
起源,概念,流變,

起源

唐、宋時代民間藝人講說故事的專稱,相當於近世的說書。“說”字在古代就含有故事的意思,如韓非子的《說林》,劉向的《說苑》,都是故事的結集。隋代更以“話”字來稱故事,《太平廣記》卷248引侯白《啟顏錄》記載:楊玄感曾要求侯白“說一個好話”,侯白被纏不過,乃說“有一大蟲,欲向野中覓肉”云云。這是說書(或者是說故事)最早的記載。

概念

“話”即口頭述說的故事,一稱話本,猶言故事,敦煌寫本已有《韓擒虎話本》,唐人有《一枝花話》,五代以降,又有“古話”,即說唱古代歷史故事;尚有“小話”,《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舉鳳皇渴睡小話”,猶言小故事也;又謂之“調話”。《青樓集》云:“時小童善調話,即世所謂小說者。”可見這一文學形式,由來已久。對說話有直接影響的應是變文
說話藝術繁榮興盛於兩宋, 在勾欄瓦舍中說話人居主導地位,以臨安為例,從事這一職業的有百人之多,而說諢話者只有一人。當時說話分為四家,即小說、說公案說鐵騎兒說經說參請講史書。小說,一名銀字兒,由銀字笙或銀字觱篥伴奏而得,多說唱一些煙粉、靈怪、傳奇等類哀艷動人的故事。說公案鐵騎兒,自然是朴刀桿棒、鐵馬金戈的故事,與銀字兒可說一文一武;說經說參請,指演唱佛經及參禪悟道的故事;講史書,即講說歷代爭戰興亡,多為長篇評話,至元代時最為興盛,《三國志平話》、《五代史平話》等至今我們都可讀到。
說話四家藝術上最有成就、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還是講史和小說,據《都城紀勝》記載:“最畏小說人,蓋小說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一作捏合)。”就是指小說家不受書史文傳的局限,能夠集中描寫故事,人物形象也刻畫得生動活潑。不論是長篇講史還是短篇話本,穿插敷衍,濃淡相間,引人入勝。說唱藝術是又說又唱的表演藝術,即“曰得詞,念得詩,說得話,使得砌”。“詞”和“詩”就是用來唱的;“話”是散說“砌”類似戲曲里的插科打諢,系就表演而言。最能全面概括說話藝術成就的是羅燁在《醉翁談錄》所稱:“小說紛紛皆有之,須憑實學是根基。開天闢地通經史,博古明今歷傳奇。蘊藏滿懷風與雨,吐談一捲曲和詩。辯論妖怪精靈話,分別神仙達士機。涉案槍刀並鐵騎閨情雲雨共偷期。世間多少無窮事,歷歷總頭說細微。”從說話的題材內容,到它的藝術特色,作了一個完整的總結。說話伎藝對後世的小說、戲曲、曲藝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流變

興起於唐代
說話作為一種民間伎藝,興起於唐代。唐代佛教寺院中流行的俗講,多為歷史故事和民間故事一類的變文,如《漢將王陵變》、《季布罵陣詞文》、《秋胡小說》、《韓擒虎話本》、《張義潮變文》、《張淮深變文》等。唐代除這種說唱性質的俗講外,在民間已經產生了說話伎藝。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 4《貶誤》篇記載:“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觀雜戲。有市人小說,呼扁鵲作‘褊鵲’,字上聲。……”列於雜戲中的市人小說,當即職業性說話人的伎藝。唐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有“翰墨題名盡,光陰聽話移”的詩句,原注云:“樂天每與予游從,無不書名屋壁。又嘗於新昌宅說《一枝花》話,自寅至巳猶未畢詞也。”《一枝花》就是白行簡所寫傳奇小說《李娃傳》的故事。說這一故事時,“自寅至巳猶未畢詞”,可見其不象《李娃傳》那樣粗略,必然極盡增飾鋪衍之能事,也可知當時的說話藝術已十分生動細膩。另外,郭湜《高力士外傳》記載唐玄宗退位以後,“每日上皇與高公親看掃除庭院,芟剃草木。或講經論議,轉變說話,雖不近文律,終冀悅聖情。”說明說話伎藝已經流入宮廷。這些記載都在唐代中葉安史之亂以後,與寺院中俗講的興盛屬同一時期,從中也可約略考知說話伎藝對俗講的影響。
興盛於兩宋
說話伎藝繁榮興盛於兩宋時代。宋代繼五代干戈擾攘之後,建立起統一的封建王朝。隨著商業的繁榮,城市的擴展,市民階層迅速壯大。為適應市民階層的要求,城市裡遍立瓦肆勾欄以為娛樂場所,其中最流行的伎藝便是說話。《東京夢華錄》記述汴京(今開封)勾欄中說話藝人講史 7人,小說6人,說諢話1人。另外在閭里坊巷之間也有說話藝人活動,蘇軾《東坡志林》記載:“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至宋高宗南渡以後,都城臨安(今杭州)的城、郊區迅速拓展,人口增加數十倍,成為一個龐大的消費城市,百戲伎藝更為興盛。周密《武林舊事》卷 6《諸色伎藝人》條記載,勾欄及宮廷中演史藝人23人,小說藝人52人,說經、諢經藝人17人,說諢話藝人 1人。也有一些無名的路歧藝人進不了勾欄,只在城市廣場上和鄉村做場獻藝,叫做“打野呵”;此外還有在茶肆、廟會、私人宅第中獻藝者。另外,小說藝人朱修、孫奇等都曾在德壽宮獻藝,得到高宗的賞識。宮廷中除了召喚說話藝人進宮供奉以外,還有一些內宮的近侍也會演述小說,如《三朝北盟會編》卷 149記載內侍綱編撰邵青起義及受招安的故事為小說,為高宗演述,使高宗知道邵青及其部屬忠詐、強弱之本末。
說話四家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曾提出“說話四家”之說,但由於文欄位落不明,句讀歧異,所以近代學者對四家之分曾產生過分歧意見。在宋人著述中,耐得翁《都城紀勝》的記載比較明確:“說話有四家:一者小說,謂之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說公案,皆是搏刀趕棒(朴刀桿棒)及發跡變泰之事;說鐵騎兒,謂士馬金鼓之事;說經,謂演說佛書;說參請,謂賓主參禪悟道等事;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從這段文字記載的題材內容看,一般認為可分:①小說(又稱銀字兒);②說公案說鐵騎兒;③說經、說參請;④講史書。另外,據《西湖老人繁勝錄》“瓦市”條所載,則分為:小說、說經、說史書 3類。《武林舊事》和《夢粱錄》記載諸色伎藝人姓名,也是按這 3類劃分。清代翟灝《通俗編》引耐得翁《古杭夢遊錄》之說,分為銀字兒、鐵騎兒說經講史四家,近人王古魯《南宋說話人四家的分法》一文也從其說,並加以闡釋。
小說
小說 又稱銀字兒,一般認為是由於小說在說唱時用銀字笙銀字觱篥來伴奏而得名。由於這種樂器吹奏的聲音悱惻動人,後來有些詩中常以銀字作為哀艷腔調的代稱。至宋代銀字引申為哀艷之意,像小說中煙粉、靈怪、傳奇一類,內容大都哀艷動人,因此以銀字兒來稱這一類小說,與公案鐵騎兒相區別。宋代小說有說有唱,可以用銀字笙或銀字觱篥來伴奏,也可以吹起這種樂器來招徠聽眾。宋代,在民間諸色伎藝人中,以小說藝人為最多。據《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時出色的小說藝人有李慥、楊中立等 6人。南宋時據《武林舊事》、《夢粱錄》等書記載,則有蔡和、李公佐等50餘人。可見南宋時小說伎藝比北宋時還要盛行。另據《武林舊事》載,南宋時小說人也有了自己的行會,名為雄辯社,在迎神賽社時與其他伎藝一起演出。
據《醉翁談錄》、《也是園書目》和《寶文堂書目》中所記宋代話本名目,約有 140多種,大部分已經散佚,留傳至今的有《京本通俗小說》殘卷。此外尚有《刎頸鴛鴦會》、《柳耆卿詩酒翫江樓》、《孔淑芳雙魚扇墜傳》等散見於明人所輯的《清平山堂話本》、《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和熊龍峰刊本中。在《醉翁談錄》里也載有《因兄姊得成夫婦》、《紅綃密約張生負李氏娘》、《張生彩鸞燈傳》等,不過都比較簡單。這些小說,有的取材於唐人傳奇,像《李亞仙》、《鶯鶯傳》、《大槐王》、《聶隱娘》等;有的采自歷史故事、神怪故事和民間傳說,象《姜女尋夫》、《楊令公》、《五郎為僧》、《紅蜘蛛》、《芭蕉扇》等。更多的是取自宋代社會現實生活,象《碾玉觀音》、《錯斬崔寧》、《志誠張主管》等,描寫的都是當時市民階層中的生活圖景,通過中下層市民的遭遇和命運,揭露了當時封建統治階級草菅人命迫害小民的殘暴行為,同時讚揚了這些下層人民的智慧、勇敢和反抗精神。這是在宋代小說中所出現的新的人物形象和新的題材內容。
鐵騎兒 是否與銀字兒別為兩家,在近代學者中還有不同看法。根據《都城紀勝》所說,鐵騎兒敷演“士馬金鼓之事”,由於它與講史不屬於一家,所以嚴敦易在《水滸傳的演變》一書中認為當是專門講說宋代戰爭故事,包括農民暴動和起義以及抗金義兵的一些英雄傳奇。陳汝衡《說書史話》及李嘯倉《宋元伎藝雜考》都認為說公案鐵騎兒應為一家,“士馬金鼓”與“朴刀桿棒”題材相近,而與小說家的傳奇、煙粉、靈怪題材不同,可分為文、武兩家。
說參請 演說佛經故事和參禪悟道故事。在唐代已很盛行,當時由僧侶們在寺廟中講唱。宋代說經,相傳最早的《香山寶卷》即為北宋崇寧二年(1103)普明禪師在武林所作,北京圖書館所藏《銷釋真空寶卷》也是宋末元初的抄本。可能因南宋瓦肆間以講唱勸世經文的為多,因此當時稱為說經或談經。南宋說經人,據《武林舊事》、《夢粱錄》等書記載,有長嘯和尚、達理和尚、喜然和尚、陸妙慧、陸妙靜等20人左右,都為僧尼。說諢經則有戴忻庵1人。
即講說歷代爭戰興亡的故事,都是長篇。主要事跡基本符合史實,在細節和刻畫人物上則全靠藝人敷衍描繪。北宋時瓦肆間說三分已經很盛行,據《東京夢華錄》載,崇寧、大觀年間瓦肆中除去一般講史外,單有藝人霍四究專門說三分,還有尹常賣講五代史。南宋時講史更加發展,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當時在臨安北瓦的十三座勾欄內“常是兩座勾欄專說史書”,《武林舊事》所記的諸色伎藝人中,除小說外,也屬講史藝人最多,計有23人。講史的伎藝要求有淵博的學識,象《醉翁談錄》所說,要通經史、博古今,才能“秤稱天下淺和深”。《夢粱錄》中所載的講史藝人王六大夫,便是“講諸史俱通”的,因此聽者紛紛。其他講史藝人象喬萬卷、戴書生、張解元、陳進士等,都是由於精通書史文傳,廣識博聞,才得到這類稱號的。
宋代所講說的史書,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以說三分和五代史為最流行。南宋時,據《夢粱錄》載,則有:《通鑑》,漢、唐歷代書史文傳,在《醉翁談錄》中則載有:說孫龐鬥智劉項爭雄、三國志、說黃巢……,“史書講晉、宋、齊、梁”等,內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廣泛,既可給人以豐富的歷史知識,又可激發人們的愛憎感情。
與南宋同時,北方的金朝也有不少說話藝人。《三朝北盟會編》卷77《金人來索諸色人》條記載金人向南宋索御前祇候,包括教坊樂人、雜劇、說話、弄影戲小說藝人150餘家。《金史》中記載有供奉宮廷的“說話待詔”,如說《五代史》的藝人劉敏曾為金主完顏亮之弟完顏充說梁末帝朱友貞朱友珪之事;還有賈耐兒、張仲軻等都以說話為業。
元明兩代說話伎藝的流行
到了元明兩代,說話伎藝仍很流行,但以講史為最盛。元代以後,講史別稱“平話”,都是講歷史故事,以散說為主不須彈唱,與清代以後的評話、評書相同。另有彈唱的“詞話”,有說有唱,題材則較廣泛,既有講史,也有傳奇、公案之類。由於宋元說話的盛行,元明之間便有文人收集話本厘定加工、刊印流行。特別是施耐庵的《水滸傳》、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書,重新結構,首尾完整。明代以後,反映歷史和現實的通俗演義小說刊印甚多,有的是藉助於說話藝人在書場上渲染積累起來的歷史故事,參酌史乘野史筆記加工寫成;有的則是小說刊行在先,然後才有藝人加以渲染演述,如明代的《英烈傳》。到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術柳敬亭以精湛的伎藝,風靡一時,為近代評話藝術開了先河,並被現代的南方評話、北方評書界共同尊奉為祖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