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七姐

請七姐

請七姐是傳統民俗文化,過去鄉下待嫁姑娘在一起做的一種祭請仙姑下凡的活動,一般在農曆正月農活不忙時進行,幾個姑娘沒事,簇在一起請下七仙姑,問姑娘們的私事心事,讓七仙姑點化。在請七姐時,大人和成年男人是不能在場的,說是在場就請不下七仙姑了。現在想起來,主要是大人和成年男人在場,姑娘們不好意思問些私房話的藉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請七姐
  • 地區:中國
  • 分類:傳統民俗
  • 起源:董永故里龍店
由來,口訣,轉文,轉文一,轉文二,轉文三,

由來

請七姐之俗,最初產生於董永故里龍店。與董家湖相接的北藻湖畔,有一個綠草叢生的土坡,當地人稱之為思姑墩。傳說七仙女百日姻緣已滿升天而去,董永日夜思念,常在思姑墩翹首仰天,希望能見到七姐回來。每逢正月初一、十五,鄉民們便在思姑墩舉行隆重的請七姐活動。此時香案燭火繚繞,鼓樂齊鳴,花燈旋轉,後生騎著竹馬在花燈間穿起花來,吹簫放銃,姑娘婦女們便跑在香案前請七姐回故里團聚,故此俗又稱為“團山”。在請七姐時,還有一個重要內容便是唱《請七姐》的彩歌,由主請姑娘領唱,眾人相和。其彩歌主要內容,與前文《請七姐》歌謠相似。此俗首先傳到與龍店相毗連的新鋪、臥龍、城區等村鎮,後來孝感全縣及其周邊地區亦有此俗,原本請紫姑的內涵卻被請七仙女所替代了。
請七姐請七姐
請七姐是自古有之的民俗“迎紫姑”衍生而來的。我國古代對於人神的祭祀,只不過是一種很原始的崇拜,是從農耕生活中產生出來的純功利主義的迷信。它是十分功利,實用主義的。所以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民族。(參見《讀鄉土建築這本書》陳志華1991.9《讀書》)。春節起源於農業,《說文》載:“年,谷孰(熟)也”為祝禱年豐,要舉行隆重而虔誠的祭祀活動,除有迎喜神、接財神、敬八仙、拜星君、祭玉帝、祭社神……等諸多風俗外,還有紫姑的風俗。《顯異錄》載:“紫姑被壽陽李景納為妾,為大婦曹氏所嫉,正月十五陰殺於廁間。上帝憐之,命為廁神,故世人以其日迎祝,以占眾事。”《荊楚歲時記》云:“正月十五日,以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嶺南雜記》載:“南雄風俗,婦女每在元夕設酒菜於月下,罩以竹箕,以青帕覆之,以一箸倒插於箕上,左右二人摙之作書,問事吉凶。又畫花樣,謂之(踏月)。姊令未嫁幼女,且唱且拜,謂之(踏月歌)。”紫姑又名七姐、七姑,迎紫姑又稱之為“迎七姐”、“接七姑”。自古直至民末“迎紫姑”之俗仍盛。董永賣身葬葬父感動天帝,七仙女下凡婚配的神話傳說婦孺皆知。七仙女在孝感婦女心目中,不僅是一位禳災降福的神,而且是一位追求愛情熱愛生活的女神,她們還認為七仙女是最能夠理解姑娘們心事的貼心人少女們尊她為七姐,年老婦女尊她為七姑,孝感民間將每年的春節期間“請七姐”原本為請紫姑之俗,衍生為“請七仙女”之俗,亦是順理成章的事。請七姐風俗,是一個喜氣活潑熱鬧的場面,飽含著對幸福的祈盼。從民俗中的諸多活動以及歌謠中可體現出少女們對七仙女是情同姐妹那么親熱。七姐是一位被神化了的女人。請七姐問年成,問婚姻等眾事,只不過是孝感的婦女姑娘們的綜合心理反應而已。
請七姐十分講究,首先,把做飯時瀝米湯的竹篾箕一端用紅頭繩綁上一根竹筷,便用一塊紅花頭巾蓋上,以似仙姑化身。然後,用一茶盤裝上一些沙,或是少許米,把茶盤底薄薄覆蓋上為宜。這些裝有沙或米的茶盤放在桌上,放在仙姑化身的前面,作為仙姑點化用。這些做完後,便由兩位姑娘坐在桌子的兩旁,分別用左右手托著那仙姑化身,那筷頭頂著茶盤。事畢,燒些冥錢,開始念唱。那唱腔唱詞都十分好聽。在我不滿十歲時,我常吵著跟那些大姐姐們玩,因我小,她們做這種活動,也就不介意我是男兒身了,所以,對那唱詞唱腔還記的一些。
請七姐請七姐
“正月正,麥草青/請七姐,問年成/一問年成真或假,二問年成假或真/正月十五玩花燈,花燈玩的梭螺子轉,”這詞好長好長。有時念唱一遍,七仙姑就顯靈了,有時念唱幾遍那化身都沒反應,這會,托著那化身的人就要換了,或許是不誠心,或許是七仙姑不喜歡這兩人。當七仙姑顯靈時,那低頭頂著茶盤的仙姑化身,或抬起頭來,或在沙盤中畫畫。這時,姑娘們就可以問話了。求問的話,大都是婚事。沒找婆家的,問未來婆家在那個方向,對方乾什麼的?找到婆家的,問到婆家享不享福。常是一問一答,答者沒聲,那化身只管仰頭點頭,有時也還在沙盤中寫些字,畫上一些畫。看上去十分活現。究竟寫的,畫的是什麼全靠人去意會。
傳說在請七姐的時候,由於七姐因為忙,不在家,有時會請到其她姐姐下凡,那她說話就不靈了。

口訣

正月正,麥草青。請七姐,問年成。
一問年成真和假,二問年成假和真。
正月十五鬧花燈,花燈鬧得螺螺轉。
一秋腔,二秋腔,打的雲的半秋腔。(註:秋腔指抽屜。本句指給七姐備禮。也有可能是“鞦韆”,存疑)
殺黑豬,宰牡羊,年年夢見七姑娘。
七姑要來早早來,不等深更半夜來。
深更半夜橋難過,五更雞叫鎖難開。
前門的來,穿花鞋。後門的來,穿草鞋。
一雙裹腳一雙鞋,打發七姐下凡來。
一包胭脂一包粉,打發七姐搽白粉。
一包針,一包線,打發七姐做針線。

轉文

轉文一

荊風楚俗 正月趣俗“請七姐
饒嵩喬
有些習俗與當地的民間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董永故里孝感,春節期間流傳著一些年節趣俗和董永與七仙女有關。
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元宵節前後,孝感各地除了要舉行眾所周知的觀燈、吃元宵和遊藝活動外,民間還存在一種極為有趣的“請七姐”習俗,孝感老百姓認為在正月能請到“七姐”下凡(董永故事中的七仙女)將預兆一年吉祥如意。
請七姐請七姐
拜完年,孝感鄉村少女在年長婦女的帶領下,即會舉行莊重的“請七姐”活動。孝南少女的迎請方式是:選擇在一大堂內,懸燈焚香,輕擊銅磬,反覆吟唱一首古老的歌謠:“正月正,麥草青,請七姐,看花燈;花燈看得梭羅轉,去一梭,來一梭,梭得七姐笑呵呵;去一耍,來一耍,耍得七姐騎白馬;上天去,霧露馬,下地來,掃帚馬;掃帚高頭(上面)一壺油,把得(給)七姐抹油頭;掃帚高頭一壺酒,把得七姐打濕口;掃帚高頭一雙鞋,把得七姐趿過去,趿過來,七姐要來早些來,莫等黃花霧露開。請得七姐下凡來,教我織布和做鞋。”
唱罷歌謠,即有人在大堂中放一張大木桌,桌旁有兩少女相對端一隻竹篩,篩面向下,篩邊還要綁一根筷子,筷子立在盛有白米的餐盤中,當反覆吟唱歌謠完畢時,少女便會問自己今後的婚嫁會不會好,其他人則或問年成,或問財運。據說此時如果筷子的下端在白米上劃出印痕,人們則會依據痕跡的不同預知一年的吉凶如何。其實筷子是不會自行動的,有時少女們有些緊張,手一發抖就會自然讓筷子動起來,在白米里留下印痕。但人們寧願相信這是“七姐”在告訴人們一年一定會有好運的。
雲夢安陸等地十幾歲的少女,在元宵節前的某一天也會舉行請七姐活動,其方式與孝南一帶的少女大同小異:某一天傍晚,少女們相約到一僻靜的屋子裡“請七姐”。她們用一篾筲箕反扣在一方桌上,筲箕的小頭綁上一支竹筷子撐起筲箕,並插上一枝紅花,表示歡迎“七姐”下凡來。筲箕的大頭兩邊由兩個女孩子用手掌托著,放在各自一邊撲在桌上的飯碗中間。其他的女孩則在綁筷插花的那頭焚香燒紙,並同聲念著下面的詞句:“正月子,麥草青,請七姐,問年成。有年有月有世界,正月十五鬧花燈。花燈鬧得梭羅轉,七姐請來不要慢。去也梭,來也梭,梭得七姐笑呵呵。去也耍,來也耍,耍得七姐騎白馬。烏龍馬,上天台,掃帚馬,下地來。”據說這樣念三遍,筲箕就會在兩手的托舉下旋轉起來,如此,大家就認為是“七姐”來了,於是就叩頭問年成,問婚嫁。如果問的結果好,那支筷子就敲桌子五下,問的結果不好,則敲三下。
當然,這些習俗只能表達人們對新年的美好寄託和祝願,至於“請七姐”效果的真實性和效果,人們是不會太較真的。

轉文二

記的有一次,那幫大姐姐把我也涮了一把。幫我問仙姑,長大後,我是不是吃國家飯?找的老婆漂不漂亮?那竹篾箕,連連點頭。那時,雖不很懂事,但,這兩句話,直到現在還映象很深。也巧,如今果真吃了皇糧,找的媳婦還對的起觀眾。
我不敢說請七姐是真是假,是否迷信,還是民俗,也沒去考證它源於何朝何代,只是那唱詞唱腔是一代一代口傳下來的,想必沒多少人記得,也沒有人傳唱了。原因在於,如今姑娘心事的表達,再不那么含羞,也無須請七姐解難了。

轉文三

話說扶乩
塗建華
扶乩又稱扶箕、扶鸞、請仙、卜紫姑等。"術士以朱盤承沙,上置形如丁字之架,懸錐其端,左右以兩人扶之,焚符,神降,以決休咎。即書字於沙中,曰扶乩,與古俗卜紫姑相類。一曰扶箕,則以箕代盤也。"(徐珂:《清稗類抄》,第10冊。)
扶乩扶乩
扶乩最早發端於對紫姑仙的崇拜,宋人洪邁《夷堅三志》壬卷三"沈承務紫姑"條載:"紫如仙之名,古所未有,至唐乃稍見之。近世但以箕插筆,使兩人扶之,或書字於沙中,不過如是。"洪邁認為是唐時才逐漸出現扶乩,但南朝劉敬叔的《異苑》卷五卻是早有這方面的記載。"世有紫姑女,古來相傳是人妾,為大家所嫉,每以穢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目作其形,夜於廁間或豬欄邊迎之,視曰:'子婿不在,曹姑亦歸,小姑可出。'捉者覺重,便是神來,奠設酒果,亦覺貌輝輝有色,即跳踱不住。能占眾事,卜未來蠶桑,又善射鉤,好則大舞,惡則便眠。"《顯異錄》認為紫姑是唐時人,此說與劉敬叔在《異苑》中有記載一事相左,但《顯異錄》卻記載得有名有姓,說明自南朝後,附麗紫姑之說的事還真不少,而真正的紫姑原型,已不可考。但不管何時,紫姑的故事卻大同小異。《顯異錄》稱紫姑,又名廁神,唐時人,姓何名媚,字麗卿,山東萊陽人。武則天時,壽陽刺史李景害死何媚的丈夫並把何媚納為侍妾,引起李景的大老婆的妒恨。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夜裡,大老婆將何媚"陰殺於廁中"。何媚冤魂不散,李景上廁所時,常聽到啼哭聲。後來,此事被武則天聽到了,"敕為廁神"。也有的說被天廷知道了,"天帝憫之",命為廁所之神。此後,民間便出現了一種習俗,婦女們以想像中的紫姑之形作成紙偶或木偶,在元宵之夜於廁所中祭祀。有的說法是祭祀時婦女手提豬頭,口中念念有詞:"子胥不在,曹夫亦去,小姑可出。""子胥"指李景,"曹夫"指"大老婆","小姑"即紫姑何媚。如果偶像動了,手中的豬頭重了一點,那就是紫姑神來了,可以問休咎禍福,占卜諸事。
據《集說詮真》記載,此種供祭後來變成了將箕扶在供案上的形式,扶箕者為女性,不全拿在手上,而是讓銀釵一方擱在香案之碎米上。當然用木棍象徵銀釵也是很自然的事。人們在虔誠的祭祀氛圍,香菸繚繞之中,未免有奇異的感覺,如覺得糞箕變重,變得不聽使喚,這就被認為是紫姑神來了。由於手的顫動,箕的不平衡,銀釵或木棍在案上便會移動。結果米上留下了銀釵移動的痕跡。這被認為是紫姑神諭的顯示。
後來,請神的內容,已變得無所不可問了。而神,亦由紫姑而七姑、子姑、丁姑、坑三姑。這是小的變化,萬變不離"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