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

許愛

晉江市石龜許氏始祖唐·許愛,官居左侍御、(編者注*應為特進參考唐朝官員品級)特晉銀青光祿大夫、世襲宣威將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愛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不詳
  • 出生日期:唐末
  • 職業:唐朝官員
  • 主要成就:左侍御
    特晉銀青光祿大夫
    世襲宣威將軍
  • 燈號:瑤琳衍派、太岳傳芳、侍御傳芳
  • 石龜許氏:石龜許氏一世祖
介紹,規制,楹聯,

介紹

·許愛,官居左侍御、(編者注*應為“特進”參考唐朝官員品級)特晉銀青光祿大夫世襲宣威將軍唐僖宗·中和年間(881—885年),唐末王審知,許愛由固始鎮守漳州詔安,因有功加封翊忠巡應侯。光啟元年(885年),王緒軍陷漳州(參見泉州歷史網《泉州人名錄·王潮王審知王審邽》),許愛為避亂挈眷由詔安徙入泉州,先居晉江十七八都瑤林鄉(今晉江龍湖楊林村),因嫌其地褊狹,又徙居丁亭鄉,即今之石龜許厝鄉。許愛卒後,葬西王場,即今龍湖蘇坑鄉前,穴號“四水歸堂”,迄今尚存。
晉江市石龜許氏始祖家廟晉江市石龜許氏始祖家廟
許愛生三子:長曰達,分支蓬山;次曰川,分支吾坑、可慕等鄉(即西花派);三子泮,世居石龜(即瑤林派)。其大燈號則用原名“瑤林”。因世代久遠,《族譜》遺失(毀嘉靖年間倭寇之亂),故各支派對祖輩的記載存在些許差異。
許愛公由固始縣遷移閩是為河南許氏九次中的第五次入閩,閩泉郡許愛公,於唐僖宗中和年間,公元882年至884年,入閩鎮守漳泉二州,是石龜瑤林許氏開基始祖,官居唐侍御特晉銀青光祿大夫兼金吾衛將軍,
堂號:太岳傳芳
燈號:瑤林衍派。
先祖開拓閩疆,宗支繁衍,裔孫播居閩南三佰多個村莊,人口46萬多人,是閩南許氏一大望族。
公生三子
長子達公居大房
次子川公居梧坑花里
三子泮公居瑤林石龜
生子導公與郎公,郎公分處圍頭湖厝
許泮系唐五代瑤林二世祖,許泮陵園1998年3月15日,由福建省晉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公布納入文物保護單位。
許泮派下,傳至瑤林八世祖許真人,名帝卿,相傳真人用天書聖符,為農圃旱災施降雨霖,智斬蛟孽保護龍宮,猛殲海寇拯救眾生,行仁為善威靈顯赫,宋孝宗時府第誥封:“九使真人”,海內外善男信女,立廟塑像以境主奉敬,泉南地區有三十多個村莊奉許真人為當境敬祀,台北市深坑木柵許氏宗祠、台中、基隆、高雄許氏宗親總會、新加坡許氏宗親總會、印尼許氏宗親總會均奉敬許真人,尊稱將軍公,保全大帝,許真人故居和遺址。
1999年4月6日清明節,由福建省晉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公布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許真人裔孫十八世祖許柴佬,奉明成祖朱棣聖旨,榮任呂宋國總督二十載。任期內,上忠朝廷,下效黎民,勵精圖治,身體力行,傳布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較先進科學技術及倫理道德,這不但是中華民族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光輝史績,而且是中菲友誼之結晶。許柴佬祖籍地是晉江市深滬鎮呂宅村頂厝份人,系由泉州府晉江縣十四都湖厝獅頭十六世祖適南,同十七世長子毓奇、次子毓甫,父子三人分居十七、八都龍湖鎮吾坑村,後再由吾坑村遷徙深滬鎮呂宅村頂厝份。
瑤林許氏居住石龜,原來該村有王、陳、劉、羅、蔡、花等12姓,後逐漸他移,到明代中期只剩許氏和少數王氏。相傳,明·萬曆(1573—1620年)間曾發生過石龜許氏和王用汲(參見泉州人名錄《泉州人名錄·王用汲》)的一段糾葛:當時,石龜許為大姓,王為小姓,難免有眾欺寡、強凌弱之事,與王用汲結下怨隙。王用汲後來考上功名,官居南京副都御史、總督操江。許氏族人風傳王用汲親自率領大隊兵士要來剿滅石龜許氏,自知不足與抵抗,族老乃召集全鄉人丁,將族中所供奉的普庵公座前一個香爐打碎,裂成碎片49塊,恰合參加會議人數,讓各人身帶一碎片四散逃命,聲明若有緣後會,以碎片作族人標記。後來,王用汲得其母告誡:“有千年石龜,無百年操江。”忽然醒悟,不敢為過甚之事,遂撤兵而去。逃過一劫後,許氏子孫陸續還鄉,而因此事居留外地者也不在少數。
在石龜許氏《族譜》中,播遷外地的記錄比比可見。如:“十世次公,分支金門後埔鄉”;“十二世興龍,分支石美許坂村”;“十八世肇波,分支石江南苑許厝,二房分支漳州上街,三房分支角美鴻漸村,四房分支石夾”;“長房份二十世太順、太來,分居廣東海豐竭石街”;“二十三世有春,分居福清縣”;“二房廿二世登顯分居石碼”;“廿三世有昆、有慶、有鎮住台。”
福建晉江許氏家譜,始祖愛(許愛),唐末隨王審知入閩,生三子,季子泮居晉江石龜。泮傳至第十二世致政(又名良),明初由石龜分居穡村(即(土+昔)坂村)。致政十一世孫廷魁,清初人,始分為油花份支。譜載世系圖、世系表、祠堂公約。
許愛公傳大略
許愛公生於八四八年,廿幾歲回到固始定居, (在八六八年前後)"與他同來的有妻陳氏及妻弟陳作梗。這是唐朝危機四伏,即將傾覆。 『自唐懿宗臨政(860--874年),奢侈日 甚,用兵不息,殿前樂工五百每月大宴十餘次。』接著僖宗臨政(874---888年)"朝廷 更加腐敗,僖宗年少,荒唐昏庸,喜歡賭雞,政事聽任大臣,大臣不和,矛盾重重。關東水災,旱災連年,州縣不以實情上報,上下欺矇,饑民到處流散,災難無可控訴,只好聚及, 眾起義,烽火到處蔓延。此時中原更是到處饑民起事, 一片戰亂。規模最大的起義是王仙芝黃巢兩夥農民起義,聲勢浩大。此時,壽州人王緒舉事,攻固始,據光州,聲張護鄉 里,順民意,僅月余就聚眾萬人。農故里,盡忠盡孝,安居樂業,且不料身公原本是回歸 陷兇險,滿目瘡痍,官吏出逃,飢浮遍野,迫人走險的兇惡險境。許愛必須做出果斷決擇, 要么聽人宰割,自身不保;要么順應民意,除暴安良,先起來維護一方,待機再保『皇室』。 他終於做出了後者選擇,起兵擁緒,共守光州。許愛出身於仕大夫家族,自幼耳濡目染,文韜武略皆胸有成竹,當時正處年二富力 強,又有妻弟陳作梗相助,更是如虎添翼,獨當一面綽綽有餘。僖宗乾符元年(八七四年),濮州(今河南范縣)人王仙芝聚眾數千起於長垣(今開封東北150華裹)。次年六月王仙 芝及其黨尚君長,攻陷濮州曹州(今山東曹縣)。『冤名人(唐代縣名)黃巢亦聚眾數千應仙芝』。『巢與仙芝皆以販私鹽為事,巢善騎射, 喜任俠,粗涉書傳。 』黃巢與王仙芝在山東舉桿起義, 『民之困於重斂者爭歸之,數月之內, 一眾到數萬。 』九月,中原『十餘州饑民』起義,淮南(固始即地處淮南)民眾為揭竿而起, 『多者千餘人,少者數百人』。 十二月,王仙芝『攻中、光、盧、壽、舒通』等州。六 州之地,在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接一帶。光州轄今固始。此時。湖北蘄州(與光州、固始毗鄰)刺史裴渥告悉,許愛奉令領兵增援,在途中與王仙芝部相遇。勸服王仙芝歸唐黃巢不應,被許愛擊敗。黃巢痛斥王仙芝自此與王仙芝分道揚鑣,削弱了起義軍兵力迫使王仙芝撤出蘄州。愛公解蘄州之困有功,拜左侍御兼武騎尉金吾大將軍鎮守光州。冬十月 內大臣鄭畋與王鋒、盧攜爭淪用兵之策,僖宗不能明斷誰是誰非宗乾任五年(八七八 02-年)正月,招討史曾元裕大破王仙芝於黃梅(今黃梅,湖北縣名,唐代屬蘄州)『殺五萬餘人,傳首京都長安。王仙芝既死,其餘部將尚讓率眾餘人』,追至曹州南華縣,王仙芝既死 其餘部將率眾十餘萬北上歸黃巢。黃巢為王,號稱『沖天太保均平大將軍r梁官分職,建元(王冠), 不可一世。
石龜瑤林許氏家廟,位於晉江市龍湖鎮石龜村。原各丁亭鄉,據說村中有一風水奇石,形似一巨大的靈龜。龜為吉祥之物,適宜於人類生存和發展。因而,後人就改丁亭鄉為石龜鄉。
石龜許氏家廟,肇鄉始祖,唐左侍御諱愛公。開基石龜以來,興旺發祥、瓜瓞綿綿。公有三子,長子達公居蓬山,次子川公居西花,三子泮公居瑤林,分為三大支派。從祖鄉分衍出去的有三百多村,散布在全國各地,有浙江江西四川、和廣東等省。在福建福州福清惠安南安永春德化漳州廈門等縣市。人口數十萬,以晉江一市而言,繁衍上百人以上的有108鄉,均稱石龜為大宗鄉。還有台灣香港澳門以及旅居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人數也有數十萬人。許氏家廟大門楹聯如此題頌曰:“出固始,開閩邦,懋功第一:基石龜,建仁里。勝地無雙。”以歌功石龜開基發祥地的盛況。
石龜許氏,以愛公為一世祖,燈號“瑤林衍派”到29世起啟用先賢許邦光撰寫的名聯:“遜志經書自有文章公世德,存心孝友居然仁讓振家聲”,既作為“瑤林”派下子孫的字行,又作為家廟大廳的聯對
石龜許氏自廿五世起用“天高大肇,遜志經書自有文章公世德,存心孝友居然仁讓振家聲”
晉江瑤林石龜許氏昭穆志:
世次
廿 三 卅 卅 卅 卅 卅 卅 卅 卅 卅
九 十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遜 志 經 書 自 有 文 章 光 世 德 存 心 孝 友 居 然 仁 讓 振 家 聲

沿革
晉江市石龜許氏始祖家廟晉江市石龜許氏始祖家廟
石龜瑤林許氏家廟始建年代不詳。南宋·淳熙六年己亥( 1179年 )重修,祠門橫書“唐始祖侍御公真祠”,8世如珪立,9世先之書。
明·嘉靖(1522—1566年)間,倭寇擾亂,匾額被盜,祖像亦被焚毀。萬曆(1573—1620年)間祠宇倒塌,魯峰捐募重建修祠,掛始祖侍御公·許愛和姚夫人及許愛三子絹織像,同時供奉神主,以族之有功者附焉,春秋兩祭。
歲月悠久,梁桷陊剝。清·同治二年癸亥(1863年)十二月請於檀林裔孫旅菲富商許遜沁出資重修,迄同治四年乙丑十月竣工,大門匾額“許氏家廟”,一時“棟宇恢宏,几筵之陳設以為外觀之美”,並由舉人許祖澇撰《重修石龜許氏宗祠記》,刻碑留念。
時編有瑤林一派由29世至39世昭穆:“遜志經書,自有文章光世德;存心孝友,居然仁讓振家聲”。
2005年,許氏族人又將石龜許氏宗祠重建一新。

規制

祠堂為大三開間二落雙護厝硬山頂建築。三川脊,頂鋪紅色琉璃瓦,脊牆裝飾彩色剪瓷雙風牡丹等圖案,高翹的脊角上立著褐陶鴟吻。檐下牌樓木雕花鳥、瑞獸、戲曲人物,朱漆貼金,富麗堂皇,面牆悉以精美浮雕石件砌築。
大門上方黑色石匾鐫刻“許氏家廟”幾個鎏金大字。朱漆大門浮雕兩尊立體鬥神,在晉江祠堂中實屬少見。門前立一副原先祠堂留存的青石鼓。大門前1對青石廊柱浮雕“百子遊戲”圖案,而大廳前廊柱也浮雕出“百鳥和鳴”圖案。

楹聯

家廟中楹聯頗多。
大門聯:“承緒太岳源流遠,派衍高陽世澤長。”“開閩邦懋功第一,基石龜勝地無雙。”
門柱聯:“開閩有三,前漢、初唐五季溯源惟一,蓬山、西花、瑤林。”“東環鰲海三千浪,西峙雷山第一峰。”
雙邊聯:“石介陳書天獻瑞,西牛望月地呈祥。”
祖龕聯:“石箋麗詩歌,膺揚瑤林世澤;龜華徵祥瑞,丕顯太岳家聲。”
祖廳聯:“考其所尊愛其所親,昭穆無忘厥序;在朝論爵在鄉論齒,子孫亦以為倫。”“子姓衍瑤林,山水精靈鐘斯人樂;祖基肇太岳,神明華胄裕我後昆。”“魏國贈榮封,崇德報功,自昔朝庭隆祀典;汝南留月旦,方人比物,而今鄉黨有公評。”“開府肇鄉,綿綿瓜瓞蕃子姓;抗金衛國,赫赫功勳耀宗邦。”
重修家廟聯:“祖列維馨,金箴明義緒豐珩;聖賢可學,玉尺量才繼顯揚。”
著名族人
瑤林7世許燮,仕宋任神衛都校,曾從韓世忠拔建州,征大儀、淮陽,為一代名將,後阻於秦檜,齎志而歿。(參見泉州人名錄《泉州人名錄·許燮》)
蓬山派許豹山,登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鄉進士,授本州教諭,著有《孝經析義》、《訓詞》等書傳世。
金門後浦許獬,明·萬曆辛丑(1601年)會元,殿試二甲一名,曾掛匾於石龜祖祠。(參見泉州人名錄《泉州人名錄·許獬》)
晉江陳倉許邦光,清·嘉慶辛未(1811年)進士,官至光祿寺卿。(參見泉州人名錄《泉州人名錄·許邦光》)
晉江許有韜,清·嘉慶庚辰(1820年)進士,授翰林庶吉士,改授江西龍南知縣。
清·鹹豐年間,晉江檀林村許沁遜、許志螺父子,為早期旅菲企業家之佼佼者,曾獨資重修石龜許氏宗祠。
貞烈節孝祠
泉州府志》:“在文山鋪舊社學地,原名二烈祠,祀陳、立二氏。明·嘉靖間(1522—1566年),李銀建,推官張元清記。國朝(清)方鼎倡捐,祠內子孫重修。”共供奉143位泉州當地符合禮教的婦女亡靈。
開基始祖:侍御愛公,上垵始祖樂安公【晉江縣安海鎮上垵許氏宗祠】
創建年代:
宗祠地址: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鎮上垵村
晉江縣安海鎮上垵村許氏始祖侍御愛公,肇基瑤林石龜許厝村,傳至十四世分居內山,號稱為內山祖,內山祖生二子:長子樂安公,居上垵,為上垵村開基始祖;次子居內坑。樂安公璽名靖安。其音訛為前安,故鄉名古稱前安,以祖名號鄉名而居也。
樂安公生有四子:長子伯元公、次子仲元公、三子叔元公、四子季元公,居本鄉,次子仲元公分居溪邊村,此外尚有分居到台灣廣東等地。樂安繁衍至今已有三十六世,人丁一千五百餘人。旅居海外者不多,然愛鄉愛國,關心鄉梓建設精神可嘉!自從民國五四年乙巳(公元一九六五年)鄉僑許光耀、許書森、許書頭等八人,以及港澳族親許書淞、許自滄、黃招弟等十人。先後捐獻巨資,興建村中國小校舍,保健院、水電,七星潭大水閘等。為鄉里文化建設與發展有莫大貢獻。
上垵許氏宗祠名聯: 
生為神農後,教爾曹力穡服田克繩祖武;
地近徽國祠,願吾輩正心誠意學步前賢。
垵從上來,辨士性服先疇,不愧神農遺裔
溪就邊處,念本源懷祖德,堪徵太岳流芳。
砥柱溪邊流不轉,
祠尊祖上報無窮。
山朝鴻漸廟奠鴻基徵鴻發;
水繞鰲峰流通鰲海占鰲頭。

上垵村位於安海鎮東南部,在安(海)石(獅)公路邊,距安海約近十里之遙。宋時,安海港開闊。港內有好幾個可避風浪的小港灣,稱“垵”。為區別其位置,按方位取名。上垵在港之上部,故名。村名亦以港名名之。滄海桑田,上垵早就成為內陸的村莊。
福建晉江許氏家譜,始祖愛(許愛),唐末隨王審知入閩,生三子,季子泮居晉江石龜。泮傳至第十二世致政(又名良),明初由石龜分居穡村(即(土+昔)坂村)。致政十一世孫廷魁,清初人,始分為油花份支。譜載世系圖、世系表、祠堂公約。
石龜瑤林許氏家廟,位於晉江市龍湖鎮石龜村。原各丁亭鄉,據說村中有一風水奇石,形似一巨大的靈龜。龜為吉祥之物,適宜於人類生存和發展。因而,後人就改丁亭鄉為石龜鄉。
石龜許氏家廟,肇鄉始祖,唐左侍御諱愛公。開基石龜以來,興旺發祥、瓜瓞綿綿。公有三子,長子達公居蓬山,次子川公居西花,三子泮公居瑤林,分為三大支派。從祖鄉分衍出去的有三百多村,散布在全國各地,有浙江、江西、四川、和廣東等省。在福建有福州、福清、惠安、南安、永春、德化、漳州、廈門等縣市。人口數十萬,以晉江一市而言,繁衍上百人以上的有108鄉,均稱石龜為大宗鄉。還有台灣、香港、澳門以及旅居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人數也有數十萬人。許氏家廟大門楹聯如此題頌曰:“出固始,開閩邦,懋功第一:基石龜,建仁里。勝地無雙。”以歌功石龜開基發祥地的盛況。
晉江市石龜許氏始祖家廟晉江市石龜許氏始祖家廟
石龜許氏,以愛公為一世祖,燈號“瑤林衍派”到29世起啟用先賢許邦光撰寫的名聯:“遜志經書自有文章公世德,存心孝友居然仁讓振家聲”,既作為“瑤林”派下子孫的字行,又作為家廟大廳的聯對。
石龜許厝是許氏發祥地之一。人才輩出,科甲鼎盛,自唐宋以來,愛公派下計有舉人以上53人,出類拔萃的人物很多,其中:有七世祖許燮公,字禮仲,號震瑤,生於宋徽宗壬午年,(1102-1148)。高宗時,公與韓世忠,岳飛同為抗金名將,並與岳飛有煙親關係《慶元二年岳飛之孫岳珂去福建泉州石龜外婆家住了一年多,岳珂所著《桯史》,記有石龜外祖家事》,其女是岳飛的三媳婦,岳霖的夫人。許燮累功封神衛都校,陵墓在村西爐山的西麓,泉圍公路邊,相傳該地是困虎吉穴,風水相當迫真,如有顯宦鳴鑼開道從墓前經過,驚醒睡虎,越後本族必出一顯貴。深為後世所景仰。石龜許厝鄉所屬震瑤國小則以其號命名。
晉江市石龜許氏始祖陵園晉江市石龜許氏始祖陵園
有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許立公,生於1905年1月8日,少時名許經鏢,僑居國外時名許敬誠,從事革命工作後化名許少東。早歲旅港旅菲,學貫中西,一生從事職工運動和愛國事業,追求光明堅持真理“揭發落後和黑暗,頌揚進步和光明”。有著非凡的愛國熱情和卓絕的組織領導才幹,抗日戰爭爆發以後,他領導菲律賓勞動聯合會各屬組織, 出錢出力支援祖國抗戰,當日寇南侵,占領菲律賓時,他堅持進行地下鬥爭,既領導“抗反”和“華支”以及廣大的華僑同日寇進行殊死鬥爭,又保護菲華人民,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菲島光復以後,他又組織華僑中一批優秀分子回國參加解放戰爭。建國以後,擔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之職,為國為民作出了無私的奉獻。不幸在“文革”期間被“四人幫”迫害致死,於1971年8月20日在河南周口含冤辭世。他在臨終前再三叮囑“要相信黨和民眾,維護真理,即使我不在了,總有一天會真相大白”,一年後,在敬愛的周總理直接批示調查下面,許立的冤情終於真相大白,是康生蓄意製造出來的一樁冤假錯案。打倒“四人幫”,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共中央於1978年12月20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為許立公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鄧穎超、張鼎丞送了花圈。廖承志、楊尚昆、耿飆、葉飛、伍修權和李初梨、連貫、熊復等參加。李一氓同志致悼詞稱:“許立同志是無產階級久經考驗的忠誠戰士一一為國際共產主義事業和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切。”1990年許氏家廟重建竣工後。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為許立同志樹匾,匾掛家廟大廳曰“光明正大”,這是許族的祖德宗風。流香千秋萬代。許立公光明磊落的一生是近代我族最大的榮耀與光彩。


有原政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致公黨中央副主席、中共優秀黨員許志猛公:生於1909年7月12曰,他的一生是愛國革命的一生,早在學生時代,在上海他便參加愛國運動,表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1930年至1935年他在家鄉從事教育工作期間,參加地下黨組織領導的活動,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1953年他赴菲律賓、任“洪光學校”和“建國中學”教導主任。雖然遠離祖國,仍不忘祖國革命事業,給學生傳播進步思想。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聯合菲僑文化人士成立“救亡協會”,任協會執委,盡心竭力,支援祖國抗戰。1941年日軍侵占菲島後,他聯合當地洪門愛國人士及其他愛國青年師生,成立“抗日除奸義勇軍”,任總指揮,與日寇進行浴血作戰,智勇雙全,受到廣大華僑與菲人民的敬仰與愛戴。1949年他回國從事僑務和致公黨工作,為團結廣大海夕卜僑胞和歸僑,僑眷,參加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祖國統一大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高尚品德和優良作風在廣大的僑胞、致公黨黨員以及家鄉族人中評價很高,褒揚始終。中國致公黨為其樹匾,送至許氏家廟,匾曰“廉潔奉公”,這是許氏族人的一面旗幟,永遠激勵許氏後代,居官廉正,勤政愛民。
晉江市石龜許氏始祖陵園晉江市石龜許氏始祖陵園

許立公與志猛公同是石龜許厝人,既是同宗同鄉,又是志同道合的革命戰友,在家鄉搞地下工作時,曾經互相掩護,生活互相照顧。在菲抗戰期間又同為抗日組織的領導人,並肩作戰。解放以後同調北京中央機關工作。他們一生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牢不可破,以示許氏後輩加強團結,互相幫助、共同工作、為國為民爭光。
以上所介紹的幾位許氏碩彥俊士,先輩先賢,雖人數不多,因為限於篇幅,不能一一羅列。但是可以看出是石龜許厝歷史人物的一個縮影。他們的光輝業績將長留人間,永受許氏後人的欽仰,同時也將永遠激勵許氏後人的自豪感。在歷史的長河中愛公派下裔孫對各朝代社會都作出過傑出貢獻。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在祖國改革開放以來,石龜許氏族人蛟騰鳳起,碩傑俊彥,湧現出許多優秀的人才,為祖國的建設的統一大業貢獻,也為石龜乃至許族譜寫新的篇章。
祭祖祭祖
許愛後人移居台灣資料
金門庵前村許氏、烈嶼東林村許氏,其開基祖也是從晉江石龜轉徙遷去的。其派先由瑤林許厝村徙惠安東園,7世大輩生3子:長子佩德、次子合諧因家園受強盜騷擾,偕堂兄弟5人渡海移居金門,分居金門庵前、烈嶼東林,而後子孫又分居台灣新竹、台北等地。
明、清時期,石龜許氏有二、三百人往台灣定居墾拓。僅就現存部分房譜記錄,清·康熙至乾隆間許氏24—26世遷台灣的就有:
24世:朝叔、朝豸、朝梁、朝星、朝注、隆興。
25世:嘉美、天君、天歲、天憐、天賀(及其子高福、高秉)、天柱、天寶、天寅、天添、天互、天晦、四房公、天山(兄弟叔侄俱)、天乾(及其子高開、高石)、聯捷、素定、天侃(子高添、高賀、高驚、高晚)、天蓋、天只、克岩、克湘。
26世:高瑤、高鏡、高章、高喜、高賜、高甫、高貢、高戴、高扶、高片、高黨、高參、高六、高坪、高署、高霞、高栽、高萬、高萃、高鰍、高免、高四、高深、高嚴、高我(母俱)、高耽(夫婦同往)、子養、高雙、高滾、高彭、高出、高違(夫婦俱往)、高丁、高用、高制、高突、高瘦、高往、高洗、高臣、家情、家椿、燦泉……
早期往台的許氏族人比較集中地居住在彰化、鹿港、諸羅 (嘉義)一帶,並形成“許厝埔”地名。現鹿港三大姓黃、許、施,有許多許氏是瑤林一派的傳裔。而蓬山、後花派衍台的亦多。據統計,台灣許氏人口現有37萬餘,為台灣第11大姓,分布較多的縣、市依序為台北縣、雲林縣、台北市、高雄市、屏東縣。分布較多的鄉鎮市區依次為雲林麥寮、台北三重、台北板橋、彰化鹿港、嘉義市。堂號有高陽、汝南、長興等。其祖先多來自泉州各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