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南越文王墓

西漢南越文王墓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昧的陵墓。趙昧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1983年發掘時,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趙昧”玉印,證明陵墓主人的身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漢南越文王墓
  • 朝向:墓室坐北朝南
  • 殉葬者:共15人
  • :10.85米
建築結構,印花銅板模,絲縷玉衣,銀盒、象牙等,平板玻璃,海船圖案,西漢鐵劍,繪畫銅鏡,實用屏風,西漢南越王墓發掘故事,

建築結構

南越王墓劈山為陵,從象崗頂劈開石山20米,鑿出一個平面“凸”字形的豎穴,再從前端東、西側開橫洞成耳室,南面開闢斜坡墓道。墓室以紅砂岩石仿照前堂後寢的形制砌成地宮,墓頂用24塊大石覆蓋,再分層夯實而成。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築成,前三後四共7室,寬12.5米。墓主居後部中室,前廳後庫,前部東西為耳室,後部東西為側室。其中姬妾4人,僕役7人。
前部前室四壁和頂上均繪有兩色雲緞圖案;東耳室是飲宴用器,有青銅編鐘、石編鐘和提筒等酒器以及六博棋盤等;兩耳室是兵器甲冑弓箭、五色藥石和生活用品、珍寶藏所,尤其珍貴的是來自波斯銀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爐和深藍色玻璃片。
這些文物證明南越國早期或更前年代廣州已與波斯非洲東岸有海上貿易。後部主室居中,為墓主棺庫主室,墓主身穿絲縷玉衣,隨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為“文帝行璽”龍鈕金印,此外,還有螭虎鈕“帝印”。龜鈕“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趙昧”玉印等。東側室為姬妾藏室,殉葬姬妾4人均有夫人印1枚。西側室為廚役之所,殉葬7人,無棺木,室後置三牲。後藏室為儲藏食物庫房,有近百件大型、陶製炊具和容器。出土文物共千餘件(套),金印是國內首次出土的漢代帝王金印。
這些出土文物對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土地開發、生產、文化、貿易、建築等狀況以及南越國歷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譽為近代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西漢南越王墓已開闢為博物館。現就陵墓及部分珍貴文物作較詳細的介紹。
墓室墓室
整座墓構築在象崗山腹心深處,墓底距原來崗頂17米。墓室全部用砂岩大石板砌築,墓道在南。墓室可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分為前室和東、西耳室,後部分為主室(含後藏室)和東、西側室。前室部分隨葬有禮器、車器、樂器酒器、玩賞器和修簡用器等,總之是“外藏室”。後室部分有墓主和左、右夫人的遺體、隨身用品和庖廚用具,總之是“內藏室”。
龍鈕“文帝行璽”金印;(上,邊長3.1厘米)
角形玉杯酒器(下,長18.4厘米)

印花銅板模

南越王墓中共發現了兩件印花銅板模,一大一小,是世界最早的彩色套印織物的工具。大的為主紋板,形如火焰;小的為定位板,呈“人”字形。印花的方法是完全用手工套印,即印花工人手拿凸版像蓋印章一樣在展開的織物上一行行蓋印。板模印花紋樣與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件印花紗相似。它的發現在紡織工業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絲縷玉衣

南越王墓出土的這件絲縷玉衣由2291塊玉片用絲線穿系和麻布貼上編綴而成,是我國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又是從未見於文獻和考古發現的新品種。它比世人熟知的河北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還要早10年左右,是南越國統治者崇玉觀念和厚葬習俗的反映。
絲縷玉衣絲縷玉衣

銀盒、象牙等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銀盒金花泡在造型、文飾和製造工藝上具有西亞金銀器的特點;5支原支象牙為非洲象牙銅熏爐乳香來自東南亞。這是嶺南地區發現的最早一批舶來品,是兩千多年前廣州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物證。

平板玻璃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藍色透明平板玻璃鑲嵌在長方形銅框牌飾中,成分以氧化鉛氧化鋇為主,含量分別高達33%和12%,屬於中國鉛鋇玻璃系統。這是迄今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平板玻璃,對研究中國古代玻璃製造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平板玻璃作為一種裝飾品使用,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而同一時期,西羅馬帝國已掌握了用吹製法製造各種實用玻璃器皿

海船圖案

在出土的船紋提筒上有四組船紋,船上有揚起的風帆、戴羽冠的武士、裸體的俘虜、滿載的戰利品以及古代越族部落象徵權力的銅鼓等,船的周圍以及船底還繪有海龜海魚海鳥,反映的一隻大型古越人船隊在戰爭結束後凱旋歸來的場景。這是目前考古發現的規模最大、最為完備的海船圖形,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西漢鐵劍

在墓主身體兩側發現了10把鐵劍,其中一把長1.46米,室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長的一把西漢鐵劍。鐵劍上鑲嵌有玉劍飾。出土時已嚴重鏽蝕,劍身與劍鞘不能分離。根據墓主的身高判斷,這把鐵劍應該不是實用器而是象徵權力和地位的裝飾品,是南越國尚武精神的體現。

繪畫銅鏡

南越王墓中發現了一面直徑為41厘米的繪畫銅鏡,畫面為四個貴婦人看兩人鬥劍的圖案,是目前國內考古發現的最大的一面西漢繪畫銅鏡,其繪畫風格與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帛畫相似,可見南越文化中有著楚文化的深刻烙印。

實用屏風

南越王墓出土的這件屏風器形碩大,結構奇巧,是我國考古首次發現的最早、最大實用漆木屏風。中間的屏門可以向外開啟,兩側可以展開呈90度。屏風上部裝飾有青銅鎏金朱雀和雙面獸頂飾,上插羽毛;下部有鎏金人操蛇托座,獨具嶺南特色。屏風上繪有紅、黑兩色的捲雲紋圖案,絢麗多彩。在當時製作如此精美的屏風非常不易,由此可見南越王生前生活之奢華。

西漢南越王墓發掘故事

20年前的8月25日,位於廣州象崗山的西漢南越文王墓正式開始發掘。隨後的發現震驚中外,被稱作近年中國五大考古發現之一。近日記者採訪了時任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隊隊長,當年第一個進入墓室的黃淼章,請他重新講述20年前的那次發現。
施工中意外發現古墓
1983年6月9日,象崗山省政府辦公廳宿舍樓的工地上,工人們在施工中意外發現了一處巨石封頂的地下建築。具有文物保護經驗的省政府基建辦公室鄧欽友科長馬上打電話告訴了文管會考古隊。經過仔細研究和探墓,當時的廣州市文博學會會長麥英豪黃淼章、陳偉漢等考古工作者認為這處地下建築是一座二千多年前的漢墓,不但陪葬品豐富,而且從未被盜掘過。古墓為一座鑿山為藏的墓葬,其南面有長約20餘米的斜道墓道。墓道中填滿了原坑土,中間夾雜許多大石,一層壓一層,直到墓門口。同時經過外圍鑽探發現,外圍並沒有其它墳墓,看來,整個象崗山頭全讓墓主給獨占了。
求“長生不老”帶藥石陪葬
8月25日,古墓的發掘正式開始。第一階段的發掘工作要數西耳室的發掘最為複雜和扣人心弦。西耳室是各種器用及珍寶的庫藏之所,隨葬品數量大,種類多,從室內至過道全塞滿器物,考古人員根本無立足之地。經過仔細研究,隊員們提出一個懸空發掘的方案,即趴在搭建的木板架上,俯身清理器物。由於天氣炎熱,頭部朝下,不用多久,隊員們就大腦充血,汗流浹背了。發掘中,令隊員特別感興趣的是,在庫藏室發現了完整實用的銅杵、鐵杵和銅臼共2套搗藥工具,旁有成堆的辰砂鉛粒硫磺等五色藥石,還有中草藥、藥丸等。五色藥石又稱為“五石散”,傳說服之能延年益壽。看來,象崗墓主不忘長生不老,竟將生前服食的五色藥石也帶入墓中。
“文帝行璽”揭開墓主身份
主墓室石門的開啟也遇到了麻煩,最後考古隊通過解決“開中門”的問題,終於將石門打開。在將主室頂跌落的泥土清掉之後,露出棺木殘痕,一幅驚人的景象呈現在眼前:墓主身穿玉衣,腰間佩十把嵌纏金玉的鐵寶劍,其中最長的一把劍長1.46米,為目前所見漢墓中出土最長的鐵劍。頭部置精巧的金鉤玉飾,下枕絲囊珍珠枕頭。此外,在墓主周圍,還發現不少精美的玉雕,堪稱漢玉珍品。正當人們在推測這位身穿玉衣的墓主是南越王中的哪一位時,在墓主身上發現了一枚玉印,上面工工整整的篆刻有“趙”兩字。但《史記》、《漢書》都查不到趙。墓主的身份似乎被蒙上了一層面紗,故意讓考古人員看不清其真面目。
9月22日下午,一個戲劇性的高潮在墓主室發掘中出現了。一名隊員意外地在墓主的胸腹間發現了一枚金光閃閃的龍鈕金印。當用小毛筆輕輕地拂去金印上的塵土,慢慢地翻轉時,“文帝行璽”四個剛勁有力的小篆頓時映入眼帘。一個古老重大的歷史懸案解決了!原來墓主趙就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胡,他曾在歷史上自稱文帝。
家禽家畜海產品墓中皆有
主室的後端是一間後藏室,也就是儲放珍饈食品的庫房。後藏室在象崗南越王墓7個室中面積最小,其平面略呈方形。此室雖小,卻層層堆疊百餘件大型銅器和陶器,其中以炊器、儲盛器和盥洗器為主。後藏室隨葬的100多件器物,其中中小型器物都有絲織品和草編植物包裹、綑紮的痕跡。屬於炊煮器的底部有的還有煙炱痕。據此分析,多數器皿是用實用器隨葬。此外,在室內地板上還發現3~5厘米厚的木炭堆。木炭隨葬品同放於後室,顯然是作為燒煮食物的燃料。
為適應南越王地下陰間生活之所需,在後藏室還存儲了不少食物。他們大多數被放置在銅器陶器中,有的還用草編織物包裹。有30餘件器物內盛裝有家禽家畜海產品,經鑑定的動物種類有:黃牛家豬家雞山羊禾花雀水魚花魚黃魚廣東魴青蛙龜足、笠藤壺、河蜆鯉魚等近20種。在後藏室的三個陶罐中,還發現了200隻去掉頭、爪的禾花雀。炸、禾花雀曾經是廣東的一道名菜,看來,這道南粵名菜已有二千年的歷史了。發掘結束後,廣東省廣州市領導作出決定,南越王墓原址保存,就地籌建博物館。1993年2月,南越王墓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我國著名博物館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