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古代兵器)

弓箭(古代兵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一種威力大、射程遠的遠射兵器。弓由有彈性的弓臂和有韌性的弓弦構成;箭包括箭頭、箭桿和箭羽。箭頭為銅或鐵制(現代的箭頭多為合金),桿為竹或木質(現代多為純碳或鋁合金),羽為雕,鷹或鵝的羽毛。是軍隊與獵人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基本介紹

由來,歷史發展,製作材料,傳統弓製作技巧,彈木挑選,弓柄的加工,弓弦的安裝,箭的製備,羽箭,箭頭,組成結構,分類,主要用途,使用技巧,傳說,龍舌弓,震天弓,霸王弓,傳統老字號,未來發展,樂趣遊戲,製作方法,現代前景,相關法規,日本和弓,和弓發展歷史,丸木弓,

由來

1863年恩格斯說:“弓、弦、箭已經是很複雜的工具,發明這些工具需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較發達的智力。”而且弓箭的發明或許與音樂的起源也有某種關係。英國科技史家貝爾納(J.D.Berrnal)曾說:“弓弦彈出的汪汪粗音可能是弦樂器的起源。所以弓對於音樂的科學方面和音樂的藝術方面,都有貢獻。”關於,中國古人有獨特的理論,即“弓生於彈”(《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彈指彈弓。在甲骨文中,彈字寫作B ,為一張弓,弦中部有一小囊,用以盛放彈丸。這種形狀的彈弓,在中國一直廣為流行。近代北京天橋的雜耍藝人中有打彈者,有的就使用這種彈弓,而西雙版納和緬、泰北就的傣族人,可能至今仍用這種的竹彈弓。也許,先民最初發明的只是發射小石子或泥彈丸的彈弓,之後進一步摸索,才將弓用於射箭,於是產生了弓箭。

歷史發展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弓箭出現的時間,也許可以上溯到遙遠的神話時代。后羿射九曜的傳說,向來膾炙人口,這也是關於弓箭威力的最有效的廣告
另一個例子來自《詩經》中的“騂騂角弓”。
明弓制型圖:左是開元弓,中是小梢弓,右是兩番木弓從唐代到明代
清朝建立後,明代使用的突厥弓被棄用,取而代之的是重型的弓和具備穿甲能力的長箭。清朝使用的弓在前代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已有千年歷史。這種弓的拉力很大,達到70公斤以上,弓身也長,達到1.8米。
清代弓箭僅有一種型制,按等級的高低分為皇帝、親王郡王、侍衛和職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為打獵行圍、檢閱部隊以及實戰用。各種弓箭只在選材裝飾上有區別,所配之箭計有41種之多。弩有4種,分別是如意弩、雙機弩、雙機貫鳧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見實際使用的記錄。這些弓弩雖然受到火器的強烈衝擊,卻仍然隨著八旗兵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但是清中後期滿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逐漸腐化,騎射之古風蕩然無存,加之鴉片戰爭後閉關鎖國的舊中國大門被打開了,中國官吏發現了更先進的火器,並很快用它們裝備了自己的部隊,像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團練武裝中根本見不到弓箭的身影了。至此,伴隨著(中國)軍事發展走過漫長歷史歲月的古弓弩終於像西山落日那樣,不可挽回地消失在軍事革命的地平線以下。
弓箭弓箭
遠在3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國境內的人類就開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簡單,用一根樹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長度的箭桿,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應是原始社會石器時代,人們把石片、骨或貝殼磨製成尖利的形狀,安裝在矢桿一端,這就製成了有石鏃、骨鏃或貝鏃的矢了,比起單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進了一大步。 由於遠古的箭桿難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實物中往往僅留下箭鏃。新石器時代的石、骨、蚌鏃,有棒形、葉形、三角形等多種,有些已有鏃莖和逆刺。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銅鏃。商周時期,青銅鏃的主要式樣是有脊雙翼式。春秋戰國時,三棱式鏃盛行,戰國時此類鏃多裝鐵鋌,以節省銅材。漢以後銅鏃開始向鐵鏃過渡,這個過程經歷了約200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西漢前期的三翼式或四棱式鐵鏃,仍系模鑄成型,鋒利程度不及銅鏃;而四川省新繁縣牧馬山出土的東漢鐵鏃呈扁平的銳角三角形,既適合鍛造,又有較強的殺傷力。這種形制遂為後代長期使用的點鋼鏃所承襲。
箭桿多用竹製,也有木製的。先秦時期,在南方的雲夢澤肅慎族聚居的東北地區,均產制矢之楛。直至明、清,華南制箭還用竹桿,華北用萑柳,東北、西北多用樺木桿。為了較準確地命中目標,必須把握住箭在飛行中的方向,於是人們在箭桿的尾部裝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趨於完善。
箭的飛行速度和準確性與尾羽的關係密切。箭羽太多,飛行速度慢;太少,穩定性差。為了使之有恰當的比例,在《考工記》中載有將箭浮沉部分的長短,以求出裝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翎為最上,角鷹羽次之,鴟梟羽又次之。裝雁鵝羽的箭遇風易斜竄,質量就更差了。在宋朝,當優質羽供應不足時,曾發明風羽箭。據《宋史·兵志》記載,慶曆四年(1044),宋廷“賜鄜延路總管風羽子弩箭三十萬”,可見風羽箭也是一種實戰兵器。這種箭將箭尾安羽處剔空兩邊,利用向內凹進的空槽產生渦流阻力使箭保持飛行穩定,其設計思想是相當科學的。
為增大箭的殺傷效力,後漢時耿恭發明了“毒箭”。在羅貫中所著的小說《三國演義》中,關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亂箭阻擊,右臂中一弩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遂請華佗醫治。神醫華佗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烏頭是一種藥用植物,中草藥名叫“附子”,其莖、葉、根均有毒。那時少數民族習用的弓弩箭頭多帶劇毒,中箭者,皮肉爛,爛到五臟而死。可見毒箭的致殘、致死率是很高的。隨著金鎧鐵甲的出現,要求箭更具穿透力。晉代多用鋼鐵箭鏃。唐代箭分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種,前兩種用於狩獵,後兩種用於戰鬥。用於戰鬥的箭鏃用鋼製成,刃部較長,能穿透堅甲。除了毒箭以外,還有在箭桿上縛有縱火物(油脂或火藥)的火箭(中國古代火箭),在戰爭中廣泛套用。
明清時代,出現了一種飛行中帶響的箭叫“鳴鏑”。據《前漢演義》描述,這種箭出自匈奴國太子冒頓之手。冒頓為爭王位,欲收服民心,以便為所欲為,便發明了一種骨箭,上面穿孔,發射時有聲,稱為“鳴鏑”,由他專用。遂傳令部眾:“汝等看我鳴鏑所射,便當一齊射箭,不得有違,違者立斬!”此後,冒頓常率部眾外出狩獵,只要他鳴鏑一發,部眾萬矢齊攢,稍有延遲,立斃刀下。眾人甚是畏懼,不敢怠慢。一日,冒頓牽出自己心愛的好馬,用鳴鏑射馬,部下亦爭相競射,冒頓見狀喜笑顏開,遍加獎賞。然而冒頓並不因此而滿意,又先後用鳴鏑射殺自己的愛妻,射殺了國王頭曼的好馬,部眾聞聲急射,稍有遲疑者,立即喪命。從此,只要嗚鏑一響,眾箭飛至,無一敢違。冒頓認為時機已成熟,這一日,請國王一同出獵,自己隨在馬後,用鳴鏑對準頭曼射去,部眾隨聲同射,匈奴國王頭曼斃於亂箭之下,冒頓弒父自立為王。明清時的“鳴鏑”是在箭鏃上加了一個用骨或獸角製成的小哨。箭的發展,是隨弓弩的不斷改進而發展的,強弓大弩的出現,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貫穿力,所以對箭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製作材料

春秋戰國之際的《考工記》中專有“弓人為弓”一篇,對制弓技術作了詳細的總結。在此後的兩千年內,中國,或者說亞洲的複合弓製造技術制弓術與考工記相比沒有什麼根本性的變化。《考工記》對於弓的材料採擇、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組合,都有較詳的要求和規定,對工藝上應防止的弊病,也進行了分析。《考工記》中認為制弓以乾、角、筋、膠、絲、漆,合稱“六材”為重要。
六材之乾
“乾”,包括多種木材和竹材,用以製作弓臂的主體,多層疊合。乾材的性能,對弓的性能起決定性的作用。《考工記》中註明:乾材以柘木為上,次有檍木、柞樹等,竹為下。這些木頭的材質堅實無比,任憑推拉也不會輕易折斷,發箭射程遠殺傷力大。南方弓與北方弓在材質上明顯不同,南方多用竹子為乾,而北方,特別是東北一帶尤其以這種硬實木為主。這也是中國古代戰爭中,北方軍隊總能占得先機的原因之一。
六材之角
“角”,即動物角,製成薄片狀,貼於弓臂的內側(腹部)。據《考工記》,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豐之角為佳;“角長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這是最佳的角材(一隻角的價格就相當於一頭牛,即牛的頭上頂著的不是牛角,而是兩頭“牛”)。中國北方多是黃牛,看不到水牛的影子,只好用羊角來代替,從這一點講,這又是南方弓的長處。
六材之筋
“筋”,即動物的肌腱,貼於弓臂的外側(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強弓臂的彈力,使箭射出時更加勁疾,中物更加深入。據《考工記》,牛筋是最常用的“六材”,選筋要小者成條而長,大者圓勻潤澤。
六材之膠
“膠”,即動物膠,用以粘合乾材和角筋。《考工記》中推薦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等六種膠。膠的製備方法“一般是把獸皮和其他動物組織放在水裡滾煮,或加少量石灰鹼,然後過濾、蒸濃而成。據後世制弓術的經驗,以黃魚鰾製得的魚膠最為優良。中國弓匠用魚膠製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處,而將獸皮膠用於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
六材之絲
“絲”,即絲線,將縛角被筋的弓管用絲線緊密纏繞,使之更為牢固。據《考工記》,擇絲須色澤光鮮,如在水中一樣。
六材之漆
“漆”,將制好的弓臂塗上漆,以防霜露濕氣的侵蝕。一般每十天上漆一遍,直到能夠起到保護弓臂的作用。

傳統弓製作技巧

弓箭的製造並不複雜,孩子們大多自己動手,無須大人代勞。先上山覓得一段大小適中、堅韌柔軟的小樹,將其砍伐下來,去掉枝葉,慢慢彎成一弓形,為了防止其伸直復原,有必要用柴火燎一燎。倘若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樹木,竹片或藤條均可代用。弓做成了,弦也不難,用麻繩繫上即可。但麻繩的彈性不強,影響了弓箭的射程以及力量,弓弦最好用橡皮筋充當。那種扁平的橡皮筋,多用於大人系褲子之用,孩子心癢難禁,索性將褲子上的橡皮筋扯下,拿來做了弓弦。剩下的就是箭矢,最常用的有甘蔗葉梗、蘆葦稈或黃麻稈。這些東西相對要軟一點,萬一射在別人的身上,也不至於造成多大的危害。至於箭壺呢,將塑膠筷筒里的筷子倒出,裝入箭矢,便是一個再好不過的箭壺。但這不是真正的弓箭,只不過是一種玩具,充其量也只是一種仿製品。當然,其原理是一樣的,但用它不是為了傷人,而是作為一場戰爭遊戲的有力武器。
弓
弓和箭是臨時所能製備的最好武器,也很易於製備。 只需花上很短時間,你就會在使用它們時成為受益者。 有完全乾燥結實的彈木材料當然更好,沒有時你應有能力制出好弓。如果你預計在所在地會呆上數月,你就應該貯存一些上等彈木以備用。其他彈木壽命會短一些,你 可以多做幾張弓,失去彈性時,再換一張使用。
紫杉是理想的制弓材料--所有古老的英格蘭長弓都 由紫杉木製成。在北半球分布著五種紫杉樹,但繁種並不都常見。其他如橡樹、柳樹、山核桃樹、雪松、鐵樹、百 榆、檜樹、樺木和鐵杉木都是很理想的制弓材料。

彈木挑選

應選擇彈韌性都很好的易彎曲材料用來製作弓柄。一般長約120厘米,但可根據個人情況加以取捨。
弓袋弓袋
選擇適於自己使用的弓柄:右手放在腰部一側,握住彈木一端,左手洞棍向前斜舉伸直,並握住彈木,作好標識,取這段彈木作為弓柄,長度會很適合。這可作為弓型大小的標準(使用長弓需要 更多的技巧)。

弓柄的加工

弓柄中部寬約5厘米,兩端漸窄,直至1.5厘米。 在距離柄尾約1.25厘米處刻上凹槽(a),以便固定弓弦。先剝去樹皮,弓柄削成形後,外表塗抹一層油脂。

弓弦的安裝

用生牛皮製作弓弦最理想。可切成寬3毫米的堅韌長 條。其他各類繩索在應急時也可以選用。老蕁麻樹皮具上 好的粗纖維,可搓成結實的弓繩。如果弓柄彈性很強,可 能需要相對較短的弓弦。在固定弓弦時弓柄只可稍繃緊- -只有在拉開弓時,弓柄才進一步彎曲緊繃,提供相當大 的彈力。
先將弓弦在弓柄凹槽上扣上一環,然後繞兩圈半。如 果作弓柄的材料沒有乾透,在放置不用時應放開弓弦的一 邊,否則容易使弓柄變形。一柄製備精良的硬弓會比一個彈性隱阱更有效率,也能更精確地命中目標--但是失去彈性後的弓就不要再用了。再換一張弓。

箭的製備

任何直木都可用作箭桿材料,但樺木無疑是最好的材料之一。箭桿長約60厘米,寬6厘米,應該很直( 兩定點間繫緊一根彈繩可作為直尺標準),也應儘可能光滑。箭桿末端應刻有凹槽,以便支在弓弦上。 檢查每根箭桿末端凹槽寬度是否足以容納你的弓弦。
是拉弓射箭時套在右手拇指上的保護用具是拉弓射箭時套在右手拇指上的保護用具

羽箭

為了提高精確度,可以製作羽箭。羽毛是選材料,但 其他材料也可選用--紙、輕布料,甚至削成一定形狀的 葉子。
a:從頂端開始,撕開羽毛,至羽毛管中央。
b:羽毛兩端各留有20毫米寬的羽毛管,以便系在
箭桿上。
c:將箭桿圓周三等分,繫上相互對稱的三根羽管。

箭頭

箭桿前端可以直接削尖,淬火。用附加的鋒利箭頭系 緊在桿上,效果會更好。馬口鐵就很棒:燧石磨尖也可制 成真正鋒利的箭頭。箭桿前端從中央部分剖個裂口,插入 箭頭後緊緊縛牢。肌腱是很好的捆綁材料--濕潤時用, 乾後會收縮,緊緊縛住箭頭。

組成結構

最初的弓僅用單片木材或竹材彎曲而成,縛上動物筋、皮條或麻質的弦,最初的箭只是削尖子的細木棍或細竹棍,即《易·繫辭下》所說的“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中國邊遠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在本世紀初還使用著類似的弓箭。松花江下流的赫哲族,以“水曲梨”樹為原料(他們稱之為“布勒肯”)制弓,修整成形後,彎曲而縛上用魚膘或鹿筋製成的弦。外興安嶺的鄂倫春族人,用單根落葉松榆木製造弓體,鹿犴筋為弦,箭以樺木製成,早先只是把木桿的一頭削尖,後來才有了石鏃和骨鏃,並在箭尾夾置天鵝或大雁的羽翎。西南一些少數民族所用的竹箭,則僅把細竹棍前端修削成尖峰,尾部插置竹葉折成的羽翼,為提高殺傷力,或在箭鋒上刻出螺旋形的淺槽,蘸以毒藥。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複合弓由三部分組成, 木, 角及腱。 未上弦線的複合弓向外彎曲, 弓背(面向目標的一面)為木製。 弓背亦包括三部分: 一對弓臂及一個弓弝。 木製部分大多採用槭樹(楓樹)、山茱萸桑樹, 或同時採用多種木材。
金銀絲緞櫜鞬 清乾隆 櫜長37cm 鞬長76cm
弓面(面向射手的一面)
為角制,角被來加強弓臂部分。遊牧民族會選用水牛角或野山羊角。 因為水牛的角相對於其他動物的角比較有彈性, 而且較長,所以兩者以水牛角最受遊牧民族歡迎。遊牧民族會用魚膠將動物的腿後腱(來自牛、鹿等)黏在木製的弓背部分。原因是腱像橡皮圈, 經拉扯後能夠迅速地回到本來位置, 大大加快箭的飛行速度。一對木製弓臂的末端裝有弓弰。大部分史家認為這是匈奴人的發明。弓弰增強弓弦的蓄勢及減低需要拉弦的力,使經複合弓發射的箭有更強的殺傷力。
弓弦
遊牧民族利用動物的腱、馬鬃、或葡萄藤製造弦線。塞西亞人甚至曾用牛腸製造弦線。至於土耳其人, 他們以採用蠶絲製的弦線而聞名。
飄泊於大草原的遊牧民族所製造的箭大部分箭鏃有針,有別於在歐洲流行有套的箭鏃。有史家指出這是為了自衛。假如箭鏃只是被插入箭桿,會減低箭桿吸收衝擊力的能力,箭桿很容易折斷,因此騎弓手能夠防止對手使用自己的箭反擊。不過,適合製作箭桿的材料在大草原很缺乏,遊牧民族不大可能為了自衛而大量浪費箭。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這種箭鏃的製造方法不但簡單,而且所需時間較短,對人力物力不多的遊牧民族很有好處。
箭桿通常用蘆葦稈或竹來製造,白樺木及山茱萸木亦是製造箭桿的材料。箭羽會用水鳥的羽毛來製造,例如鵝及鴨的羽毛都是上佳的材料。箭桿有二至四片箭羽,令箭飛行時更穩定。
拉弦工具
騎弓手都會戴上拇指環(或稱扳指),防止拇指被弦線割傷。中緯度草原的遊牧民族用皮、骨、角、金屬或石製造拇指環。為了加快射箭的速, 拇指環的內側通常有槽或凹處用來扣著弦線。
弓袋及箭箙
塞西亞的騎弓手會將弓袋與箭箙結合,這種袋名叫gorytos。 Gorytos的前側有一個袋,專門用來放箭。塞西亞的騎弓手用鉤將gorytos吊在腰帶上。早期的薩爾馬提亞人都是採用這種設計。

分類

弓有牛角弓複合弓滑輪弓,後兩種弓都是現代材料製成,一般是作為比賽用器具。牛角弓是中國古代弓箭的巔峰之作,到目前為止也不亞於現代材料製作的弓。牛角弓由牛角,竹木胎,牛筋,動物膠等材料經過百十道工序加工而成,技術難度高,製作周期長,卻不能長期保存,最長也就能保存百十年。弓箭作為古代戰上的重要武器,最終被槍炮所淘汰,傳統弓箭文化從此成為歷史,現如今會製作傳統弓箭的人寥寥無幾,可能就只有北京聚元號和曲阜徐弓坊的幾位師傅會做了。
英國人皮特·里費斯(Pitt-Rivers)按弓體構造,將世界各民族的弓區分為單體弓、加強弓(又稱合成弓、背襯弓或疊片弓)、複合弓三種。制弓術的一般演進道路是由單體而加強而複合。在東亞、西亞和歐亞草原地區,都是按照這個順序發展的,當然也有例外,歐洲大部分地區就長期使用單體弓。
單體弓以英國長弓為其代表。複合弓的代表有西亞三角弓和雙曲反彎複合弓,後者因為由古代斯基泰人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傳入歐洲,古羅馬人稱之為“斯基泰弓”(Scythicus bow),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今天。中國最早在公元前兩千年,即商代晚期,在大量使用加強弓的基礎上,就已經發明了雙曲反彎複合弓,到了戰國時期,開始成為軍隊裝備弓具的主體。

主要用途

弓箭的發明和改進使得人們能夠在較遠的距離準確而有效地殺傷獵物,而且攜帶、使用方便,可以預備許多箭,連續射擊。如果說,任何工具和武器都是人手的延長,那么,弓箭堪稱是火器誕生之前,人手的最偉大的一次延長。恩格斯說:“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至決定性的武器。”如此評價弓箭,仍嫌不足。因為即使在“野蠻時代”,也沒有任何一種青銅或鋼鐵兵器(包括鐵劍),能與弓箭的作用相匹敵。可以說,直至火器誕生,弓箭都是決定性的武器。

使用技巧

搭箭手式
搭箭的手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地中海式,主要流行於西方使用單體弓的區域。這種方式,是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勾住弓弦,右手勾弦,則箭桿在弓弣左側。第二種是蒙古式,主要流行於普遍使用複合弓的東方世界。這種方式,是以拇指勾弦,用食指和中指壓住拇指,右手勾弦,則箭桿在弓弣右側。使用蒙古式拉弦法,則必須在拇指上套上指環,中國古稱“韘”,後世稱為“扳指”。抉一般用玉、骨或皮革製成。
射箭術
拉弓搭箭,弓部中央與視線平行。左手握弓,右手扶 箭,沿水平方向朝後拉滿弦,然後釋放--箭會自由急速 飛出,射向目標。多多練習。弓套里多裝幾枚箭,可以快速連發。
防止被箭磨傷
許多射手發現,箭在飛離弓弦時,常會磨傷臉頰和手 部的皮膚。臉頰部可用頭巾或其他布料遮擋,手腕部帶上 皮革護套。
弓箭的種類有很多種,根據其用途不一樣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樣,比較常見的有長弓和短弓,在古代根據兵種的不同可分為步弓和騎弓,如果按照力量的不同也可分為輕弓、獵弓和強弓。弓箭在射擊時最普通的站姿是定射雙腿丁字站立,同時腰後仰十五度,將弓握在左手上,然後用右手取箭。取回箭後要把箭梢搭在弓弦上,同時要把箭頭搭在箭台上,箭頭要緊貼在弓身上,並且要與左臂平衡,右手要持續有力的向後拉動弓弦,等到弓弦拉滿後,把箭按照拋物線的弧度仰射出去。

傳說

龍舌弓

這個弓只存在於歷史傳說中,真實性還有待考證,不過本人覺得有些言語過於誇大,但是還是存在的。此弓相傳是用龍筋作為弓弦,所以速度和爆發力極高,三國時期著名的名將呂布轅門射戟所用的正是此把弓。呂布大家都應該清楚,自古就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說法,所以呂布是三國中第一猛將也不為過,不過其人背信棄義,最終被曹操活捉並殺害。不過此人所使用的弓箭也並非凡物,龍舌弓在當時可以說是天下第一神弓,再加上呂布的雕琢,在我國歷史上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

震天弓

薛仁貴奉命率領軍隊與敵人在山中決戰,大家都知道突厥人一向以驍勇善戰著稱,由於對弓箭的掌握程度不為一般,甚至有了彎弓射大雕的事跡。雙方戰鬥一開始,突厥軍隊就挑選了十幾個強悍的武士向唐軍挑戰,這十幾名武士中包含了在突厥軍隊中赫赫有名的元虎、元龍和元風三人,面對如此強敵薛仁貴鎮定自若,只見拿出複合弓三箭連發,這時候元虎、元龍和元風三人應聲倒下,見此情景突厥軍隊軍心大亂,紛紛逃命各奔東西。更有甚者見大勢已去直接投奔唐軍,而薛仁貴也一戰成名,而薛仁貴用的這把弓正是震天弓。

霸王弓

聽到此名字大家肯定會想到西楚霸王項羽,其實這把弓也正是因為項羽而得名,此弓乃是項羽當面隨身攜帶之物,其威力巨大無比。大家都知道項羽力大無比,這把弓弓身是用玄鐵打造,相傳光重量就達到100多斤,弓弦是用一根黑蛟龍的背筋製成。這條背筋是項羽15歲那年,在烏江看到有一條黑蛟龍作惡傷人,項羽聞聽此事後孤身一人連夜來到烏江,通過與黑蛟龍三天三夜的大戰最終將其擊斃,並將其剝皮抽筋,最終製成此弓。此弓不畏冰火,刀劍難傷,跟隨項羽數十載,為其立下了汗馬功勞。

傳統老字號

北京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已歷經300多年。清朝時期,聚元號弓箭鋪位於北京東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內。這一時期的弓箭大院屬於皇家特設的兵工場(皇家作坊),那裡的弓箭鋪均屬皇家專有,從業者大多為皇親,並以滿族為主,其產品均上交兵部、禮部、戶部等,不得外賣。清末,弓箭作為兵器已被洋槍洋炮取代。清朝國庫空虛,這些皇家弓箭工場淪為民間作坊。這時執掌聚元號的是第七代店主王氏(同行稱其為小王)已無心經營弓箭鋪,最終山窮水盡,只好將其祖業變賣給楊家。
民國時,弓箭大院裡,只剩“聚元”、“天元”、“廣生”、“隆生”、“全順齋”、“天順成”和“德紀興”7家。由於弓箭製作工藝繁雜,要求又高,只剩下楊福喜一個傳人了。
聚元號楊氏制弓世家早年曾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獎項。出於對弓箭傳統技藝的熱愛和文化傳承的自覺,楊福喜毅然放棄了原有工作,改從其父楊文通學藝,全面繼承了聚元號清代皇家弓箭作坊的全套技藝。聚元號製作弓箭所用原料、工具、技法與《考工記》、《夢溪筆談》、《天工開物》所載相近,所制各類弓箭品質精善,深受各界好評,曾應邀赴香港參與亞洲射藝交流活動。

未來發展

弓箭以及傳統弓箭也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一些專業的傳統弓箭論壇和網站如(中華弓箭社)在迅速發展之中,傳統射箭隊弓箭館也在各地成立,弓箭是靜與動的完美結合的一個體育運動項目,是一項現代的新的貴族運動,傳統弓箭在現代社會越來越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弓箭(古代兵器)

樂趣遊戲

鄉村男孩很喜歡玩打仗或戰爭的遊戲,而玩打仗得需要道具,譬如木刀、木槍諸如此類一應俱全,孩子們手執刀槍,模仿著戲台上的演出,大呼酣戰,威風八面。而在諸多“兵器”之中,孩子們對弓箭情有獨鐘,背挎長弓,腰掛箭壺,儼然飛將軍再世;或彎弓搭箭,百步穿楊,宛若小李廣復生,真是神氣活現,其樂無窮!
玩弓箭的遊戲開始了,玩法之複雜多樣,並不亞於玩石子。其中最簡單的一樣是,劃一界線,眾人站在界線後射擊,箭矢嗖嗖射出,遠者為勝。這個規則跟投標槍有點類似。這種玩法還有一個變式,就是向天射去,高者為勝,連界線也不用劃。這些玩法比試的實際上是孩子製作弓箭的手藝,箭的質量以及初速,還取決於弓臂(片)的彈性。而打靶就可以考量孩子的箭法。

製作方法

弓箭的製作和使用有著濃郁的地域色彩,就地取材是首要的,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產竹的地方就用竹弓,產木的地方就用木弓,而在草原上飼養牛、馬、羊為生的遊牧民族以筋、角來得最方便,所以都是用角弓。除了很少的木芯以外,都取自所飼養的牲畜,在食其肉、喝其奶、穿其毛之外,還充分利用了筋、角、皮,可謂物盡其用。中國中原地區的角弓,就是自秦代起不斷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和民族交流而發展起來的,尤其是向匈奴——匈牙利人,學到了最初的角弓製作技術。而韓國人使用角弓是因為首先是受中國的影響,其次是元朝征伐日本失敗,敗兵滯留朝鮮半島而遺留下來的。
人種自身條件和作戰方式決定弓箭的形制,中國秦代弓箭之大比起英格蘭長弓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弩床、弩機、箭頭的形狀和製造,到當時弓箭兵的數量、訓練、戰術都是當時最進步前輩的,秦代的弩機的構造就是在今天看來,除了材料的發展和彈簧的使用以外也並不能稱之為落伍,秦軍弓箭和英格蘭長弓主要用於車戰和步戰,弓箭都可以做得儘可能的大。而蒙古人、匈牙利人、屬於馬背上民族,騎在馬上作戰不可能用很大的弓箭,所以一般弓箭都比較小。另外,人種的高大與矮小也決定弓箭形狀的大小。
在大致同等體積情況下,弓箭的穿透力大於一般的熱兵器,關鍵在於熱兵器發出的彈丸在遇到阻力後就基本停止了直線運動,而箭在頭部遇到阻力運動住手後,箭桿部分還會有很大的慣性從而使箭頭保持向前的作用力。

現代前景

如今弓箭專賣加快弓箭行業的信息化發展,努力開展信息化新方向。為加快現代弓箭發展指明了方向。弓箭產業由此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發展機遇。信息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是等同於各類物質資源的戰略資源。弓箭產業信息化是發展的趨勢,推動弓箭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發展水平成了衡量弓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
沒有弓箭的信息化,就沒有弓箭的現代化。弓箭信息化作為弓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發展現代弓箭影響重大。弓箭專賣提出深入推進弓箭信息化,進一步提高弓箭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完善弓箭信息服務體系。圍繞推進弓箭信息化建設,積極開展弓箭技術及產品研發,多方力量共同推進新格局形成。
信息技術在弓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領域的推廣套用日漸深入,對弓箭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逐步顯現,社會關注程度日益提高,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當然弓箭信息化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整體發展水平還不是很高,適用技術及產品研發需要進一步加大力量改進。

相關法規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
非機械的弓箭類器材(反曲弓、複合弓)不屬於公安機關的管理範疇,製造、銷售、購買、持有、使用等環節均不需要向公安機關辦理手續。但是機械類的弓箭類器材,如弩(又稱:機械弩、弩機)是一種具有較強殺傷力的器材,屬於國家嚴格管制物品。1999年,公安部會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強駑管理的通知》(公治[1999]1646號),明確要求各級公安機關將弩納入治安管理範圍,切實加強有關管理工作。2004年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保留了省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對弩的製造、銷售、進口、運輸、使用的行政許可。因此,弩的使用僅限於競技弩射活動和營業性射擊場開設弩射項目等特殊需要,單位或個人因商業活動需要,不得購買使用弩。

日本和弓

和弓發展歷史

平安時代中期
(公元10世紀)開始創立 伏竹弓 粗略地配合木與竹製作的合成弓
平安時代後期
(公元12世紀) 開始創立三枚打弓 以竹從前後包裹著木芯所製成的合成弓
室町時代中期
(公元15-16世紀) 開始創立四方竹弓 由四片竹包裹著木芯的合成弓
江戶時代
(公元17世紀)開始創立 竹木複合弓胎弓因其形體優美是弓道練習常用弓之一在弓道用弓比例中為18%,丸木弓比例是32%,玻璃鋼纖維弓27%,半弓、笱即弓為11%、伏竹弓,三枚打弓,四方竹弓,等和弓12%竹木複合弓胎弓優點:形體優美是適合表演使用,缺點是容易損壞,特別是上下關板在與竹子結合處容易斷裂。為了保證竹弓韌性,需要長期養護。養護費用極高僅次於笱即弓。每月養護費用是購買弓時總價格的3.67%到7.28% 。平均使用年限為6年。弓衰變為每年1.23公斤。弓形角度形變為每年2.18度。
昭和46年至現代
玻璃弓 運用玻璃纖維或碳纖維製作的弓,硬度及彈性兼備,玻璃纖維弓平均使用年限為7年。弓衰變為每年0.23公斤。弓形角度形變為每年2.35度。

丸木弓

彌生時代(公元前5世紀) 開始創立丸木弓 ,作為武器使用 丸木弓,是日本和弓之一。丸木弓是早期和弓的雛形他吸收了漢弓的特點和曲線,丸木弓也有地方叫做木丸弓因其射殺力量大中箭人異常痛苦如古代接受 木丸刑法 所以有些地區也稱作木丸弓。坂東武士全部配備丸木弓,也因此平安時代中後期和鎌倉時代有”坂東武士天下無敵”的說法木丸弓主要適合兩軍對壘時和城堡防守時作戰,當箭簇射光後敵軍已經接近弓箭手,弓箭手會卸下弓弦將鐵制槍頭插入弓的一端,作為長槍兵作戰。木丸弓因為本身為單體弓製作而成,其結實耐用每月養護費用是購買弓時總價格的0.08%到0.16%也是保養費用最低的弓。平均使用年限為35年。弓衰變為每年0.031公斤。弓形角度形變為每年0.88度。是日本國中,高中,大學體育課和弓道社團的必用弓。木丸弓年產量為55萬張。除了日本本國消費外,木丸弓因其經久耐用也是出口量最大的和弓,站和弓出口總量的93%。木丸弓的製作手藝也成為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
與其他和弓對比
日本和弓分為丸木弓,重漆弓,重藤弓,笱即弓,伏竹弓,三枚打弓,四方竹弓,竹木複合弓胎弓。除了竹木複合弓胎弓其它幾種都是實戰用弓。一般長度為160到180厘米。竹木複合弓胎弓標準的長度大概有2.2米(七尺三寸)。古代的和弓稱為“大弓”。另有一種比和弓為短的制式,稱為“半弓”(大約45至160厘米)。使用者執弓的位置主要是弓的下弧部份,長度比例是全弓的三分之一。重漆適合濕地叢林作戰,重藤適合海上或者湖泊作戰,笱即弓適合超遠程狙殺弓長都在260到330左右也是和弓中最大的一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