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護城河

西安護城河

西安護城河,有600多年的歷史,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護城河亦稱護城壕,是城牆外圍環城一周的人工防護河,為阻止軍事進攻、固守城防的重要城牆防禦工事。西安城有一周水深壕寬的護城河,其護城河工程在歷史上經歷了兩個發展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安護城河
  • 地理位置:陝西西安
  • 歷史:600多年
  • 作用:阻止軍事進攻、固守城防
歷史淵源,初掘,拓掘,疏浚,金代時期,元代初期,明初,清代時期,新中國成立後,現今狀況,三次清理,水上游改造,

歷史淵源

初掘

第一個時期是初掘於唐末。西安城的前身是隋唐長安皇城,而皇城屬於內城,為大城中的子城,且位處於唐城北部中心地區,城牆外圍並沒有修掘護城河。唐長安城只是在外郭城牆外3米左右環掘了一條寬9米,深4米的城壕。直到唐末昭宗天元年(904年)三月,佑國軍節度使韓建改築長安城,放棄了外郭城宮城,僅以皇城改築為新城。這時新城即原皇城已由以前的內城變的為外圍城,出於城市防禦的需要,始在新城的城牆外環掘了一周的護城河,這就是西安護城河的早期工程。五代宋金元府城路城相沿而用,並多有疏浚,導水入壕。這一時期,京兆城護城壕的多次疏浚及其引水渠道龍首渠的多次疏通,說明當時省府地方官員對護城河防禦工能的高度重視,也反映了護城河在鞏固城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拓掘

西安城護城河發展的第二個時期是明初的拓掘。明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宋國公馮勝“往陝西修城池”,即西安城牆在原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向東、北兩面拓築的同時,隨著城牆的外移,城周規模的擴大,亦延長拓掘了護城河。拓掘後的明代西安護城河,位於城牆外側20米~60米,壕深二丈,合6.4米;廣八尺,合2.56米,環城一周,共長四千五百丈,較之城牆周長四千三百零二丈,長一百九十八丈。並在護城河內沿築有高六尺,合1.92米;厚二尺,合0.64米的壕牆一道,外逼壕塹,內為夾道,以增強護城河的防禦作戰能力。明初除拓築了西安城外圍的護城河外,還在營建的秦王府城的內城(磚牆)外圍也修掘一道環城一周的護城河。

疏浚

西安護城河經歷了歲月的洗禮依舊保持著那威嚴壯闊的氣勢!西安護城河依舊是那么的充滿歷史的氣息!
今新城護城河廣場前東側的東壕巷,即其王府內城外昔日城壕舊跡相沿之稱。清代時期對明初拓掘後護城河進行了多次加深加寬和疏浚。順治十三年(1656年)陝西巡撫陳極新葺修西安城垣,並疏浚護城河。康熙元年(1662年)總督白如梅、巡撫賈漢復浚深城河至三丈,合9.6米。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陝西巡撫崔紀行因引水渠道淤塞,西安有壕無水,遂疏浚龍首渠通濟渠,引水入壕。特別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全面疏浚護城河,再加深四尺,面寬六丈(合19.2)米,底寬三丈(合9.6米),僅此工程費銀八千餘兩。此後,同治二年(1863年)西安將軍穆騰阿、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軍同知王諏、二十四年(1898年)陝西巡撫魏光燾、二十九年(1903年)陝西巡撫升允等多次疏浚護城河,並引水注壕。
引水渠道與排水渠道為了解決西安城護城河的水源和城市生活供水,五代宋金元及明清時期,先後疏通了原城東郊的龍首渠,並新開鑿了城西南郊的通濟渠,引水入城,排注於壕。同時,為了解決城市排水問題,明代時期又修了余公渠。龍首渠,西安城引水渠道之一。始鑿於隋開皇三年(583年)。此渠引流水,從秦溝村處堰水北流,至長樂坡分為二渠,東渠從長安通化門北上,繞郭城東北角,入於大明宮。西渠從通化門處入城,分注興慶池、東市放生池及宮城東海池,為長安東城地區的主要供水渠道。但此西渠,至五代後期逐漸乾涸不通,府城居民飲用惟靠井水,護城河也是有壕無水。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九月,永興府(今西安)知府陳堯咨以府城井泉大半鹹苦,居民不堪食飲,遂上奏宋真宗,請求疏鑿龍首渠西渠,引水入城並灌注護城河。其奏疏云:“州臣親相度城東二里有水渠曰龍首,其水清冷甘冽,可五六十丈,開渠引注入城,散流廛,出納城壕,闔城盡食甘水”(元駱天驤《類編長安志·渠》)。
陳堯咨疏引龍首渠水入城的同時,循唐舊跡,在城東支分龍首渠水南注於興慶池,使五代時因龍首渠斷流而逐漸乾涸的興慶池,又恢復成為水波蕩漾遊人如織的風景名勝之地。慶曆(1014—1048)時曾於池北立《宋興慶環城公園池禊宴詩碑》。宋人宋舜欽有《興慶池》詩:“余潤龍渠,疏溜連清。助曉遠昏山,浮秋明刮眼。魚歸別浦閒,雁下蒼波晚。岸北有高台,離魂盪無限。”

金代時期

龍首渠入城及灌注城壕之水未斷,時興慶池仍支分渠水入注。天眷(1138—1140)時,京兆知府張仲孚還在興慶池北修有眾樂堂與流杯亭,曲水流觴,日與賓客宴遊其中。

元代初期

為解決護城河的水源與府城的引水,極為重視龍首渠西渠的疏浚。至元元年(1264年),陝西行省平章賽典赤贍思丁赴任即疏浚龍首渠西渠及其支道。《類編長安志·渠》龍首渠條載:“至元甲子,賽平章復引水入城中。至元十年,復開五季後涸渠,自長樂坡西北流入王城(安西王府城),一渠西流,灌興慶池,經勝業坊入城,經少府、錢監、都水監、青蓮堂、西入熙熙台(在府成西北隅),西入城壕。”即通貫於府城的東西,最後西出排注為護城河的水源。

明初

由於西安城區向東、北兩面的擴廣,護城壕的繼掘延長,以及城區之內諸王府與各衙署新的部署,增加了城市供水的需要,因而在府城拓建工程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畢工後,立即對龍首渠進行了重新規劃疏治。《明史·河渠志六》:洪武“十二年,李文忠言:‘陝西病鹹鹵,請穿渠城中,遙引龍首渠東注。’從其清,以石。”《明實錄·明太祖實錄》又載,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太祖“詔修西安城中水渠,引龍首渠水注之,覆以石,以障塵穢。計十家作渠口一,以便汲水。舊西安城中多苦水,渠成民獲其利。”但西安城僅此龍首渠一脈之水,只能流注東城區,且代遠物遷,堤倚高原,日見削損。七八十年後,水源艱難,城中軍民多於晨昏爭汲,汰清而後可用。天順(1457—1464)時曾圖修治龍首渠,因費用過鉅,難成而止。成代元年(1465年),陝西巡撫項忠在從城西新鑿通濟渠的同時,並疏鑿了龍首渠。《明史·項忠傳》:“西安水泉鹵不可飲,為開龍首渠及河,引水入城。”項忠這次疏鑿久湮廢的龍首渠達三十餘里,並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整治。首先將引水口由原馬登空(今有人認為在秦溝村)南移到留公村附近,合採峪、庫峪、荊峪及大義谷第一派入之水,傍河西岸築堰,西至亭子頭,皆鑿原穿洞而過,又西流申家灣,再西流十里入城。其次,渠水入城後,在流經鹹寧縣與總府(在今東縣門街)前二十丈,渠道皆以磚砌,余雖土渠,也都以板木棚蓋,以土覆之,用以防護。弘治(1488—1505)時,陝西巡撫周季鱗與西安知府馬炳然再次疏浚整治龍首渠。凡城內渠道,俱用磚砌。在城外申家灣等處,造橋架槽引水入渠,以免衝激之患,並對城外六十里土渠疏浚後築岸加固,以防走泄。
經明代多次疏鑿整治後的龍首渠,從府城東長樂門之南引水入城後,分為三派:一派從玄真觀南流,經陽王府(在今建國路)南西流,轉東羊市,過鹹寧縣、總府西流,支分一水入永興王府(在今鐘樓東南),轉北過馬巷口(今降子巷附近),沿北大街北上,分為兩支:一支北流入陽王府(在今北城門內東側),一支西北流注於蓮花池(今蓮湖公園);一派從真武庵(在今東門內南側和平巷附近)北流,注入長樂門北楊大人宅;一派從東羊市分流,沿大菜市(今大差市)北流,分為兩支:一支西北流入臨潼王府(今尚德路中段路東),一支西流入秦王府城。

清代時期

清代時期對龍首渠也進行過多次疏浚,而護城河注水渠向發生了變化。康熙三年(1664年),陝西巡撫賈漢復疏浚龍首、通濟二渠。康熙以後,龍首渠亭子頭以下故道湮塞。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陝西巡撫鄂弼修筑西安城,將渠水入城水門廢棄,自此龍首、通濟二渠之流都不能入城(通濟渠後於光緒二十九年再次導引入城),僅能分注於東西城壕,故乾隆四十年(1775年)陝西巡撫畢沅雖疏浚二渠,亦是為灌注城壕。〔嘉慶〕《鹹寧縣誌·地理》:“今通濟渠入西城壕,而龍首則自灌田外入東郭冰窖,余者注東城壕,而渠自此絕矣。”此後,道光五年(1825年)陝西巡撫盧坤、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軍同知王諏都是因城壕乾涸而疏浚龍首渠的。

新中國成立後

城市規劃使護城河改變了原有的戰爭防禦功能,負擔起城區45平方公里城市防洪和雨水調蓄功能,成為城市雨水調蓄庫和泄洪幹道。然而,污染不知從什麼時候降臨,河水開始變濁、變臭。改革開放後,護城河曾經歷了三次大規模清淤工程。
1982年,護城河改造1982年,護城河改造
八十年代,西安市各單位參加治理護城河八十年代,西安市各單位參加治理護城河

現今狀況

三次清理

1998年,西安市首次針對護城河開始大規模清淤、疏浚河道,西安市政府委託部隊官兵千餘人清理河底污泥21萬立方米,河道擴寬修整,河水水質得到改善。可是好景不長,在污泥運輸和堆放過程中,由於處理不善,對城市道路和污泥堆放點周邊造成了二次污染。
1998年西安護城河清淤現場1998年西安護城河清淤現場
2004年,相關部門採取高壓管道輸送方式清理河底污泥,共鋪設輸送管道二十多公里,將污泥經過4級加壓,排到雁翔路南段一廢棄磚瓦窯,共清理淤泥l3萬立方米。可沒想到的是,排放污泥的磚瓦窯周邊的地下水受到污染,乾燥發酵後的污泥產生的惡臭味對當地環境也產生了惡劣影響。
2009年,西安市政府經過充分調研,再次對護城河部分河段(文昌門——西門、東門東北角)採取人工辦法進行清淤。先將清理區域的水排乾,工人將污泥裝入編織袋後,放置十天半月,使編織袋中污水滲出,污泥固化,再運上河岸拉走。清淤後的水質的確得到一定改善,可一到雨季,河道淤泥淤積,河水又被污染。
清淤現場清淤現場

水上游改造

河水碧波蕩漾,輕舟游弋其上……西安幾代人對市區水景的嚮往即將實現。2014年五一小長
西安護城河
假期間,位於西安城牆景區的護城河水上遊覽區將面向廣大遊客開放。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西安城牆·南門歷史文化街區南門箭樓修復性展示工程、護城河水上遊覽區、環城公園景觀提升改造工程、南門內地下人行通道等四大項目已全部完工,備受人們關注的西安城牆遺址景區,將會呈現出動人的暫新面貌。
護城河水路設計的工程師介紹,改造後的護城河最大的技術特色在於採用“中水”,即再生水,也就是說,護城河中大體量的水資源來自經過一定技術處理後達到一定水質指標的污水。這樣的做法兼具了經濟和生態的雙重考慮。
“老西安們”都知道,曾經,西安城的污水、雨水直接排入護城河中,導致水質受到污染,雄偉壯觀的古城牆被一灣渾水圍繞。而改造後的護城河使得原本灰色滄桑的城牆,有了靈動、明亮的氣息。
當人們乘坐古香古色的畫舫,游弋在碧波蕩漾的護城河上,抬眼處,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老城牆,而城牆根下鬱鬱蔥蔥的環城公園裡,人們吹拉彈唱、健身遊戲,享受著美好的都市清閒。“晚來清渭上,疑似楚江邊”,不再只是人們的美好心愿,今天,碧波蕩漾的護城河為“秦川八水繞長安,漢家五陵空崔嵬”的風光又平添了一道色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