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建構主義

行為建構主義,是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成果,是認知心理學和現代教育學綜合發展的產物。
行為建構主義,最早由日本京都大學學者大政和夫提出,其認為心理學中行為主義流派的諸多套用,應該結合到教育學的認知主義中去。但大政並沒有嚴格闡述行為主義和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結合關係,也缺乏有效的學術論證。只是在其書《二十一世紀教育下沉》中提到了這一概念。
而後,任教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的中國籍學者霍定濤教授,在研究認知建構主義和教育實踐的行為套用時,借用了行為建構主義這個概念。並與日本兒童心理教育協會的中谷明雄先生,開展了針對行為建構教育法的套用實踐,將其用於語言,藝術的認知開發領域。霍教授後赴京都大學任教,並參與京都大學“東方文化心理”的轉向課題,在此過程中,霍教書和中谷明雄先生、京都大學源文太教授,對行為建構主義進行了系統的闡釋。
2016年,京都大學向日本文部呈報的兒童教育專項成果中,包含了以行為建構主義為核心理念的一系列教育課題。6月,日本文部科學省在審定幼兒教育套用大綱時,將行為建構主義下的若干教育課程,歸入了教育素材備忘錄。
同期,京都大學和中國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開展了兒童文化教育論壇,期間展開了行為建構主義的專項套用議題。霍定濤教授曾在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教,兩校的學者也和霍教授一起,開展了行為建構主義的學術課題和套用課題。其成果也被套用到中國相關大學的幼兒教育研究課題和教育中心。
行為建構主義的理論構架:
行為建構主義,簡言之,是從行為和建構兩方面綜合看待人的發展。
拆分來看,行為主義和建構主義,是心理學領域非常重要的兩大流派,二者在二十世紀極大影響了教育觀念。
在過去的一百年中,不同派別的教育學和心理學,都試圖從一個根本角度解釋人性內涵。隨著時間發展,這種絕對性思路暴露出很多問題,以至於行為主義這個流派目前已消失,而建構主義是目前主流的認知科學中,針對成長發展領域的一種先進理論。
先有必要簡單說一下,行為主義和建構主義各自的主要觀點。
行為主義認為:人的行為就是人的一切,而主觀思想,精神,人格等內在東西,也是由行為來塑造的。人和動物一樣,任何行為都是條件反射的產物,人是在不斷的條件反射中形成行為習慣,進而形成人格特點。因此,人的行為是人的一切,也是研究的唯一重點。
老派的行為主義觀點非常獨特,行為派鼻祖華生認為,人的後天特徵完全是環境塑造的結果。他甚至說,如果給他一些兒童,他可以任意將其塑造成律師,政治家,商人,學者,或者乞丐和小偷。
由於行為主義非常強調外在(事實上是只強調外在),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看成一個機器。這明顯過於偏激。人的精神世界非常複雜,如果完全用外在行為的方式來解釋,面臨很多問題。
但是,行為主義對教育發展起到了極大促進。行為主義強調環境的作用,強調獎勵比懲罰更有效果,強調正向強化的作用,這些都是現代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元素。行為主義在成人教育,在企業管理,在社會公共管理方面,都有巨大的實用價值。雖然行為主義這個詞已經消失了,但我們不要忽略:行為學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成立了,而行為主義的理念,對生物腦神經科學的發展也起到促進,腦神經科學的很多觀點,和行為主義是相互印證的。另外,社會心理學作為一個單獨的門類,也包納了諸多行為主義的主張和研究方式。所以,作為一種“主義”消失,但它分化成了更多實用的東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